
11月21日-22日,斗门区进入两会时间,斗门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和斗门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相继召开,对未来五年斗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安排。
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斗门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务实笃行,圆满完成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

实力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87.39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434.01亿元,年均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3.92亿元跃升至35.21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由211.41亿元跃升至357.33亿元,年均增长14.9%。
斗门连续两年(2018—2019年)跻身全国百强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单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中国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奖、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等称号,助力珠海获评“中国海鲈之都”。
产业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2.4:52.9:34.7调整为2020年的10.4:47.7:41.9。
斗门始终坚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等五大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累计引进195个项目,投资总额超千亿元。一系列旨在做大做强园区经济的举措落地:富山工业园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新青科技工业园实现扩容提质,斗门生态农业园通过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复审,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
交通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建成公路总里程超817公里。

经过五年的努力,斗门“一河两岸四组团”高品质推进,黄杨河十里滨水长廊魅力凸显。交通路网布局不断优化,逐步构建起“一铁一纵两横四高速”干线路网新格局,完成黄杨大道、白蕉大道、珠峰大道、湖心路四大主干道升级改造,黄杨河大桥、黄镜门大桥建成通车,香海大桥、珠海隧道工程等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全区开行区内公交线路56条,实现行政村公交全覆盖。
生态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投入超50亿元开展涉水治污,新建改建463.4公里排水管网。
斗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获评国家生态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再创新低;全面贯彻推行“河长制”,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351名河长“上岗”治河。
针对五福涌等8条黑臭河涌,斗门区投入4.73亿元开展水生态修复,总整治长度21.05公里,目前已进入日常管养运营阶段。建成118宗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村居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第一座工业水质净化厂在斗门区建成运营,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升。

民生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每年支出区级财政70%以上、累计投入193.57亿元用于民生事业。
斗门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补短板、优服务、促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于民。
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斗门区成功引进文园中学合作办学,新建珠峰实验学校、齐正小学、西湖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等学校12所,新增学位1.9万个。通过新建、村集体资产办园、购买优质民办园学位等多种方式增加幼儿园公办学位5925个,公办园在园幼儿达50%,完成省定“5080”目标任务。
医疗体系逐步完善。斗门区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慢病防治示范区,连续三年获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遵医五院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区侨立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改革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每年推动“十大改革”,推动超过50项符合斗门特色的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改革落地实施。
斗门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三去一降一补”,累计为企业减负39.18亿元。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取得突破,岭南大地获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企改革成效显著,区属国企清产核资顺利推进,分类实施公司制改制和重组整合,国有资产布局不断优化。教育、医疗绩效评价改革基本完成,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
未来五年:着力推进民生政府建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斗门区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斗门提出,今后五年,斗门区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抢抓“四区”叠加发展历史机遇,加快构建“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以“大斗门”的崭新姿态奋力打造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新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两会上,斗门首次提出要着力推进民生政府建设,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抓好“两振兴”“两发展”。
——实施教育振兴行动。
聚焦加快一批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实施“品牌学校”“黄杨名师”“强基提质”“五育融合”四大工程,显著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建成西湖学校、博雅小学、新城小学、新城中学等一批新校,完成新青小学等一批学校改扩建。加快园区配套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实现园区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比例逐年递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精品学校,加大新建学校与市内名校合作力度,带动全区教育提档升级。
——实施医疗振兴行动。
聚焦加快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显著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支持遵医五院(市第六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推进区侨立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完成井岸镇卫生院和白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易地新建。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发展。
聚焦补齐海堤、排水、治污等基础设施短板,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消除水浸点,保障城市和乡村防洪排涝、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支撑城乡可持续发展。推进横山片区排涝整治一期、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新建百年一遇外江海堤40公里,建立“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聚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富民兴村,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加快农村资产盘活,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发展行动,整合和盘活利用农村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资源,积极拓展发展模式、经营方式,推动实现资源变资产,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促进农民资产性收益持续增长。
立足百姓视角,未来五年斗门将全力以赴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产业雄厚、更具活力的富裕斗门;做大做优发展空间,建设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美丽斗门;用心用情改善民生,建设以民为本、善雅向上的幸福斗门。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8%,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
为此,斗门将着力做好10个方面工作:坚持深化合作,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坚持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大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优化空间,提升“大城市”建管水平;坚持互联互通,完善“大交通”路网体系;坚持富民兴村,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坚持以民为本,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文化引领,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坚持创新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

11月21日-22日,斗门区进入两会时间,斗门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和斗门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相继召开,对未来五年斗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安排。
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斗门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务实笃行,圆满完成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

实力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87.39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434.01亿元,年均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3.92亿元跃升至35.21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由211.41亿元跃升至357.33亿元,年均增长14.9%。
斗门连续两年(2018—2019年)跻身全国百强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单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中国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奖、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等称号,助力珠海获评“中国海鲈之都”。
产业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2.4:52.9:34.7调整为2020年的10.4:47.7:41.9。
斗门始终坚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等五大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累计引进195个项目,投资总额超千亿元。一系列旨在做大做强园区经济的举措落地:富山工业园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新青科技工业园实现扩容提质,斗门生态农业园通过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复审,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
交通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建成公路总里程超817公里。

经过五年的努力,斗门“一河两岸四组团”高品质推进,黄杨河十里滨水长廊魅力凸显。交通路网布局不断优化,逐步构建起“一铁一纵两横四高速”干线路网新格局,完成黄杨大道、白蕉大道、珠峰大道、湖心路四大主干道升级改造,黄杨河大桥、黄镜门大桥建成通车,香海大桥、珠海隧道工程等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全区开行区内公交线路56条,实现行政村公交全覆盖。
生态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投入超50亿元开展涉水治污,新建改建463.4公里排水管网。
斗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获评国家生态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再创新低;全面贯彻推行“河长制”,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351名河长“上岗”治河。
针对五福涌等8条黑臭河涌,斗门区投入4.73亿元开展水生态修复,总整治长度21.05公里,目前已进入日常管养运营阶段。建成118宗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村居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第一座工业水质净化厂在斗门区建成运营,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升。

民生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每年支出区级财政70%以上、累计投入193.57亿元用于民生事业。
斗门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补短板、优服务、促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于民。
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斗门区成功引进文园中学合作办学,新建珠峰实验学校、齐正小学、西湖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等学校12所,新增学位1.9万个。通过新建、村集体资产办园、购买优质民办园学位等多种方式增加幼儿园公办学位5925个,公办园在园幼儿达50%,完成省定“5080”目标任务。
医疗体系逐步完善。斗门区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慢病防治示范区,连续三年获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遵医五院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区侨立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改革之变
五年来,斗门区每年推动“十大改革”,推动超过50项符合斗门特色的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改革落地实施。
斗门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三去一降一补”,累计为企业减负39.18亿元。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取得突破,岭南大地获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企改革成效显著,区属国企清产核资顺利推进,分类实施公司制改制和重组整合,国有资产布局不断优化。教育、医疗绩效评价改革基本完成,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
未来五年:着力推进民生政府建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斗门区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斗门提出,今后五年,斗门区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抢抓“四区”叠加发展历史机遇,加快构建“大产业、大城市、大交通”,以“大斗门”的崭新姿态奋力打造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新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两会上,斗门首次提出要着力推进民生政府建设,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抓好“两振兴”“两发展”。
——实施教育振兴行动。
聚焦加快一批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实施“品牌学校”“黄杨名师”“强基提质”“五育融合”四大工程,显著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建成西湖学校、博雅小学、新城小学、新城中学等一批新校,完成新青小学等一批学校改扩建。加快园区配套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实现园区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比例逐年递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精品学校,加大新建学校与市内名校合作力度,带动全区教育提档升级。
——实施医疗振兴行动。
聚焦加快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显著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支持遵医五院(市第六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推进区侨立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完成井岸镇卫生院和白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易地新建。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发展。
聚焦补齐海堤、排水、治污等基础设施短板,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消除水浸点,保障城市和乡村防洪排涝、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支撑城乡可持续发展。推进横山片区排涝整治一期、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新建百年一遇外江海堤40公里,建立“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聚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富民兴村,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加快农村资产盘活,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发展行动,整合和盘活利用农村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资源,积极拓展发展模式、经营方式,推动实现资源变资产,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促进农民资产性收益持续增长。
立足百姓视角,未来五年斗门将全力以赴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产业雄厚、更具活力的富裕斗门;做大做优发展空间,建设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美丽斗门;用心用情改善民生,建设以民为本、善雅向上的幸福斗门。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8%,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
为此,斗门将着力做好10个方面工作:坚持深化合作,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坚持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大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优化空间,提升“大城市”建管水平;坚持互联互通,完善“大交通”路网体系;坚持富民兴村,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坚持以民为本,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文化引领,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坚持创新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