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18.9万公顷湿地,铺就城市幸福底色

“担杆岛来了一只‘仙鸟’!”

最近,在担杆岛发现“鸟中仙女”——仙八色鸫的事儿,让不少珠海市民津津乐道。

身披深绿色和钴蓝色羽衣,头顶深栗褐色,一条黑色贯眼纹连到后颈,嘴下覆白色羽毛,尾下则是血红色……全球仅不到1万只,身具8色羽翼的它,终于也忍不住来珠海“打卡”了。

红外相机下的仙八色鸫

其实不止“鸟中仙女”,就在今年,还有靴隼雕、栗鹀 、北椋鸟、卢氏小树蛙,黑尾蜡嘴雀等等小可爱们,纷纷被发现在珠海“安家落户”。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但小家伙儿为什么选择了珠海?奥秘还要从“生长”在珠海的一片片湿地说起。

                                                                (一)

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在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它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红树林湿地鸟瞰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

今日的珠海,星罗棋布的湿地犹如散落在地的绿色明珠,人、鸟、湿地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成为这座城市的背景色。

香洲区东北部13公里处,珠江口内西侧,位于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淇澳岛上鹭鸟群飞。走近这片湿地,当潮水袭来,生长在海边的树林有时会被海水完全淹没,形成一片海底森林,壮阔而又光怪陆离。

淇澳岛上鹭鸟群飞

碧空万里,海水湛蓝。珠江口伶仃洋上,海燕悠然翱翔,阳光照得海面波光粼粼,不远处,中华白海豚三五成群在海面跳跃、追逐、嬉戏……这里是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在水中嬉戏。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山环水抱、蓝绿交织,海、水、塘、滩、草、林浑然一体,构成一幅既壮观又秀美的立体画卷,横琴国家湿地公园景色同样美不胜收。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

步入斗门区黄杨河湿地公园,绵延弯曲的观景步径与河边笔直的水松林、风中摇曳的芦苇构成了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生态美景图。

黄杨河湿地公园

粉嫩的夹竹桃花、紫色的翠芦莉、红色的亮叶朱蕉争相斗艳,金湾区三灶的大门口湿地公园的秀美同样不遑多让。

三灶大门口湿地公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些《诗经》中只有湿地才有的画面,如今正在位于珠江口西岸的珠海生动再现着。

截至目前,珠海的湿地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89066.85公顷。已建成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珠海市庙湾珊瑚市级自然保护区和斗门竹洲岛水松林自然保护区等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已建和在建湿地公园12个。

庙湾珊瑚保护区

                                                               (二)

不久前,12月3日,第六次粤港澳滨海自然保护地研学座谈会在珠海三角岛召开。期间,与会专家几乎不约而同地纷纷盛赞珠海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拉长历史镜头,就能清晰看到,“生态优先”始终是铭刻进珠海城市基因的发展理念。

早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就确定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强调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珠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开辟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率先建立了生态环境指数发布机制、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率先探索“五规融合”,率先实施生态文明考核……在一系列制度保障下,珠海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绿色势能”后劲十足。18.9万公顷湿地湿地,正是这座生态典范城市持之以恒的坚守。

见事早,行动快,2012年,珠海就在完成《珠海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加码”,再编制《珠海市湿地保护规划》(2011—2020年),对湿地保护、恢复、建设作了总体布局。

洞察大势,方能顺势而为。“十三五”期间,珠海坚持以“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框架的湿地保护体系。

从“量”到“质”的嬗变从未停下。2019年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获得“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20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珠海用自身发展历程印证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淇澳岛红树林滩涂

判断一个城市是否生态,是否环保,鸟类往往比人类更加客观公正,更有“发言权”。在珠海人眼里,鸟类生存繁衍就是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的“晴雨表”和“试金石”。

淇澳岛上野鸭纷飞

通过全境覆盖的样线调查法统计,珠海市近十年累计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30余种,其中鸟类2018年调查记录为148种,2018年至今监测记录323种,比2018年调查增加17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增加至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增加至51种。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摄于淇澳岛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黄嘴白鹭,摄于横琴

全世界红树林的树种种类约有55种,其中淇澳岛红树林植物就有约30种,是国内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红树林之一。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珠海的红树林面积已经达到531.55公顷。

这又是珠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重要批示精神,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生动例证。

2015年淇澳保护区参与完成的国家级科技项目“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一等奖,该项目的实施,使保护区内互花米草面积由260公顷减少到仅有1公顷,红树林面积由32公顷恢复到500公顷。

珠海淇澳岛控制互花米草后大面积恢复的红树林

步履不停,以湿地类型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载体,珠海积极推动水鸟生态廊道建设;

从2016-2021年,连续六年召开“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保育座谈会”,搭建起粤港澳湿地生态保育学术交流平台;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厦门大学、华南植物园、广东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上海园林规划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校院所纷纷到保护区建立科教实训基地或进行课题合作。

学生团体前来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今天,漫步在珠海的湿地公园里,一呼一吸间,尽享清风碧浪、岸芷汀兰之畅, 而探究更为深远的意义,或许就如《中国国家地理》中说的,对于人类来说,湿地不仅是生命的载体,也是心理和情感的依托,那是一种温润而坚强的生命载体。

2017年13号台风“天鸽”、2018年22号台风“山竹”来袭时,在台风登陆点附近的淇澳岛,堤坝几乎没有损毁,停靠在旁的舟船也逃过一劫,这其中,湿地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

是的,人类与湿地,从来都是相守相依靠。而永无懈怠守卫着这一片片湿地的珠海,永远在路上。

航空城湿地公园
华发水郡湿地公园
文字:张晓红 见习记者李森 图片: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提供(其中一张另外标明来源的除外) 编辑:赵聪 梁蔼欣 蓝辉龙 责任编辑:蓝辉龙
珠海:18.9万公顷湿地,铺就城市幸福底色
观海融媒 2021-12-16 18:05

“担杆岛来了一只‘仙鸟’!”

最近,在担杆岛发现“鸟中仙女”——仙八色鸫的事儿,让不少珠海市民津津乐道。

身披深绿色和钴蓝色羽衣,头顶深栗褐色,一条黑色贯眼纹连到后颈,嘴下覆白色羽毛,尾下则是血红色……全球仅不到1万只,身具8色羽翼的它,终于也忍不住来珠海“打卡”了。

红外相机下的仙八色鸫

其实不止“鸟中仙女”,就在今年,还有靴隼雕、栗鹀 、北椋鸟、卢氏小树蛙,黑尾蜡嘴雀等等小可爱们,纷纷被发现在珠海“安家落户”。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但小家伙儿为什么选择了珠海?奥秘还要从“生长”在珠海的一片片湿地说起。

                                                                (一)

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在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它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红树林湿地鸟瞰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

今日的珠海,星罗棋布的湿地犹如散落在地的绿色明珠,人、鸟、湿地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成为这座城市的背景色。

香洲区东北部13公里处,珠江口内西侧,位于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淇澳岛上鹭鸟群飞。走近这片湿地,当潮水袭来,生长在海边的树林有时会被海水完全淹没,形成一片海底森林,壮阔而又光怪陆离。

淇澳岛上鹭鸟群飞

碧空万里,海水湛蓝。珠江口伶仃洋上,海燕悠然翱翔,阳光照得海面波光粼粼,不远处,中华白海豚三五成群在海面跳跃、追逐、嬉戏……这里是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在水中嬉戏。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山环水抱、蓝绿交织,海、水、塘、滩、草、林浑然一体,构成一幅既壮观又秀美的立体画卷,横琴国家湿地公园景色同样美不胜收。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

步入斗门区黄杨河湿地公园,绵延弯曲的观景步径与河边笔直的水松林、风中摇曳的芦苇构成了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生态美景图。

黄杨河湿地公园

粉嫩的夹竹桃花、紫色的翠芦莉、红色的亮叶朱蕉争相斗艳,金湾区三灶的大门口湿地公园的秀美同样不遑多让。

三灶大门口湿地公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些《诗经》中只有湿地才有的画面,如今正在位于珠江口西岸的珠海生动再现着。

截至目前,珠海的湿地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89066.85公顷。已建成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珠海市庙湾珊瑚市级自然保护区和斗门竹洲岛水松林自然保护区等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已建和在建湿地公园12个。

庙湾珊瑚保护区

                                                               (二)

不久前,12月3日,第六次粤港澳滨海自然保护地研学座谈会在珠海三角岛召开。期间,与会专家几乎不约而同地纷纷盛赞珠海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拉长历史镜头,就能清晰看到,“生态优先”始终是铭刻进珠海城市基因的发展理念。

早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就确定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强调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珠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开辟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率先建立了生态环境指数发布机制、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率先探索“五规融合”,率先实施生态文明考核……在一系列制度保障下,珠海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绿色势能”后劲十足。18.9万公顷湿地湿地,正是这座生态典范城市持之以恒的坚守。

见事早,行动快,2012年,珠海就在完成《珠海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加码”,再编制《珠海市湿地保护规划》(2011—2020年),对湿地保护、恢复、建设作了总体布局。

洞察大势,方能顺势而为。“十三五”期间,珠海坚持以“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框架的湿地保护体系。

从“量”到“质”的嬗变从未停下。2019年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获得“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20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珠海用自身发展历程印证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淇澳岛红树林滩涂

判断一个城市是否生态,是否环保,鸟类往往比人类更加客观公正,更有“发言权”。在珠海人眼里,鸟类生存繁衍就是打造生态文明新典范的“晴雨表”和“试金石”。

淇澳岛上野鸭纷飞

通过全境覆盖的样线调查法统计,珠海市近十年累计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30余种,其中鸟类2018年调查记录为148种,2018年至今监测记录323种,比2018年调查增加17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增加至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增加至51种。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摄于淇澳岛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黄嘴白鹭,摄于横琴

全世界红树林的树种种类约有55种,其中淇澳岛红树林植物就有约30种,是国内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红树林之一。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珠海的红树林面积已经达到531.55公顷。

这又是珠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重要批示精神,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生动例证。

2015年淇澳保护区参与完成的国家级科技项目“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一等奖,该项目的实施,使保护区内互花米草面积由260公顷减少到仅有1公顷,红树林面积由32公顷恢复到500公顷。

珠海淇澳岛控制互花米草后大面积恢复的红树林

步履不停,以湿地类型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载体,珠海积极推动水鸟生态廊道建设;

从2016-2021年,连续六年召开“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保育座谈会”,搭建起粤港澳湿地生态保育学术交流平台;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厦门大学、华南植物园、广东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上海园林规划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校院所纷纷到保护区建立科教实训基地或进行课题合作。

学生团体前来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今天,漫步在珠海的湿地公园里,一呼一吸间,尽享清风碧浪、岸芷汀兰之畅, 而探究更为深远的意义,或许就如《中国国家地理》中说的,对于人类来说,湿地不仅是生命的载体,也是心理和情感的依托,那是一种温润而坚强的生命载体。

2017年13号台风“天鸽”、2018年22号台风“山竹”来袭时,在台风登陆点附近的淇澳岛,堤坝几乎没有损毁,停靠在旁的舟船也逃过一劫,这其中,湿地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

是的,人类与湿地,从来都是相守相依靠。而永无懈怠守卫着这一片片湿地的珠海,永远在路上。

航空城湿地公园
华发水郡湿地公园
文字:张晓红 见习记者李森 图片: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提供(其中一张另外标明来源的除外) 编辑:赵聪 梁蔼欣 蓝辉龙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