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怎样做能救命?本期《民生新观察》聚焦常见突发病急救

近日,46岁的全先生吃完晚饭后准备去上夜班,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客厅,家属连忙拨打120,在调度员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急救,为医生的救治争取了时间。因抢救及时得当,全先生最终转危为安。事后,记者从120值班接线员处解到,全先生当时是心源性猝死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梗。心梗发作后,如果没有抓住时间及时做心肺复苏,很有可能就从此阴阳两别。

那么,面对突发情况,到底哪些常用急救知识是需要了解和牢记的?能保住一线生机的专业急救方法又从何获取呢?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科科长鲁玲玲、调度科科长吴伟红和珠海市香洲区红十字会秘书长张丽芬做客演播室,就一些常见突发病的急救常识进行科普与探讨。

三位嘉宾做客演播室,探讨急救常识。

街头调查:

市民对急救方法一知半解

“常用急救方法在关键时刻你会操作吗?”记者在街头采访发现,大部分市民对常用急救方法一知半解。

“人工呼吸”“海姆立克急救法”“掐人中”“扎食指”……受访市民大多能说出一两种急救方法的名称。但被问及“你会做心肺复苏吗?”大部分受访市民显得有些迷茫:“就这样压,压胸口嘛。”“按压的位置可能找不准”“看过别人做,但是没有被专业人员指导过,只能试一试吧”……只有少数市民能较有条理地说出心肺复苏的大致步骤:“先人工呼吸,然后手靠到胸口轻轻地按……”

而对于海姆立克急救法,大部分受访市民也是模棱两可:“视频看过,但我不会”“有点忘记了,我只知道抱肚子”“好像是这样勒住他的胸,让他把梗塞的异物吐出来”……

受访市民大多表示,在高铁站、火车站、商场等场所有见过急救设备外,在其他公共场所比较少见到,更未亲手操作过公共场合的急救设备。他们的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视频、“小红书”、新闻介绍以及学校老师的教授,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的市民较少。

专家看法

掌握急救知识很有必要

“市民回答的急救方法,没有一个是准确的。”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科科长鲁玲玲表示,有受访市民提到急救培训较为缺乏,公众的急救培训是很有必要进行加强。

鲁玲玲介绍,院前急救常见的疾病主要有几大类:创伤类、心脑血管类、过敏类、急腹症类。其中,创伤类首当其冲的是车祸伤者救治,还有打架斗殴导致的受伤,大多表现为外伤,主要特征是出血;心脑血管类主要包含心律失常、心梗、卒中等,大多表现为晕厥、昏迷、意识丧失等;过敏类主要是药物过敏、食物过敏和昆虫类过敏;急腹症主要表现是腹泻、腹痛等。

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科科长吴伟红介绍,2021年,该中心共受理市民拨打的120求救电话45000多例,通过电话成功指导心肺复苏7例、现场分娩5例、哽噎1例。在最近一个多月,该中心调度科已通过电话成功指导心肺复苏6例、分娩1例。

“很多拨打120求救电话的市民本身就是患者的家属或亲友,通常情绪比较激动、很惊慌,有的会在电话中大喊大叫,希望急救人员快点抵达现场。这样做往往对院前急救工作并无帮助,因为我们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在没有掌握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吴伟红表示,市民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需要告知接线人员最重要的信息——患者所处的事发地点、联系电话、病人主诉(发生了什么事情),此外,还需要通报病人的年龄、意识状态、呼吸水平等。这些信息应第一时间反馈给出诊的医护人员,同时调度人员掌握这些信息后,可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情况,执行不同的指导预案,在线指导现场人员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救治工作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我建议普通市民家庭有条件的,可以配备专业的急救包。”鲁玲玲说,用于心肺复苏的人工呼吸器、人工呼吸膜,用于消毒的碘伏、棉签,用于止血的弹力绷带、三角绷带,用于骨折固定的夹板以及保温毯等设备都应当包含在急救包内。

“病人发生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情况下,可以使用AED体外除颤仪。”香洲区红十字会秘书长张丽芬介绍说,从去年开始,香洲区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街就在辖区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了180台AED体外除颤仪。

呼吁全社会参与急救培训

近日,记者采访珠海市应急志愿者服务支队了解到,该队伍自2018年成立以来,除参与相关救援活动外,还多次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等开展安全知识宣教推广、救护员培训等活动,呼吁全社会参与应急知识培训。

珠海市应急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赵智多介绍,该协会每周都有1-2场培训,至今已进行409场应急知识宣教活动,科普人数达32000多人次。“我们呼吁人人都学会一些应急的知识,提升应急的技能,加强整个社会的应急处置能力。”

张丽芬说,目前市民对急救相关培训的了解程度并不太高。近年来,香洲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工作,让更多市民掌握实用的急救和自救技能,例如学习常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以及AED体外除颤仪的操作方法。今年,香洲区红十字会计划联合区教育局加强学校师生的应急救援培训,同时还将联合各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增加公共场所的AED体外除颤仪配置并开展一系列应急救援培训。

“经过培训,让他们记住相关急救知识,如果再发生意外,市民拨打120求助时,在120调度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能够很快恢复培训时的记忆,学以致用。”鲁玲玲说。据介绍,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021年共开展急救技能培训11期,培训公众1700多人次。

小贴士

学习急救知识来这里

1、参与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培训途径:个人可关注“珠海120”公众号;团队急救培训可拨打联系电话2517995(林老师)。

2、参与红会应急救护培训途径:关注“珠海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公众号,每月第三个周六上午有红十字“救”在身边公益大讲堂。

3、狮山、拱北、前山、梅华的市民艺术中心:可预约参观体验“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赵思华
关键时刻怎样做能救命?本期《民生新观察》聚焦常见突发病急救

近日,46岁的全先生吃完晚饭后准备去上夜班,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客厅,家属连忙拨打120,在调度员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急救,为医生的救治争取了时间。因抢救及时得当,全先生最终转危为安。事后,记者从120值班接线员处解到,全先生当时是心源性猝死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梗。心梗发作后,如果没有抓住时间及时做心肺复苏,很有可能就从此阴阳两别。

那么,面对突发情况,到底哪些常用急救知识是需要了解和牢记的?能保住一线生机的专业急救方法又从何获取呢?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科科长鲁玲玲、调度科科长吴伟红和珠海市香洲区红十字会秘书长张丽芬做客演播室,就一些常见突发病的急救常识进行科普与探讨。

三位嘉宾做客演播室,探讨急救常识。

街头调查:

市民对急救方法一知半解

“常用急救方法在关键时刻你会操作吗?”记者在街头采访发现,大部分市民对常用急救方法一知半解。

“人工呼吸”“海姆立克急救法”“掐人中”“扎食指”……受访市民大多能说出一两种急救方法的名称。但被问及“你会做心肺复苏吗?”大部分受访市民显得有些迷茫:“就这样压,压胸口嘛。”“按压的位置可能找不准”“看过别人做,但是没有被专业人员指导过,只能试一试吧”……只有少数市民能较有条理地说出心肺复苏的大致步骤:“先人工呼吸,然后手靠到胸口轻轻地按……”

而对于海姆立克急救法,大部分受访市民也是模棱两可:“视频看过,但我不会”“有点忘记了,我只知道抱肚子”“好像是这样勒住他的胸,让他把梗塞的异物吐出来”……

受访市民大多表示,在高铁站、火车站、商场等场所有见过急救设备外,在其他公共场所比较少见到,更未亲手操作过公共场合的急救设备。他们的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视频、“小红书”、新闻介绍以及学校老师的教授,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的市民较少。

专家看法

掌握急救知识很有必要

“市民回答的急救方法,没有一个是准确的。”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科科长鲁玲玲表示,有受访市民提到急救培训较为缺乏,公众的急救培训是很有必要进行加强。

鲁玲玲介绍,院前急救常见的疾病主要有几大类:创伤类、心脑血管类、过敏类、急腹症类。其中,创伤类首当其冲的是车祸伤者救治,还有打架斗殴导致的受伤,大多表现为外伤,主要特征是出血;心脑血管类主要包含心律失常、心梗、卒中等,大多表现为晕厥、昏迷、意识丧失等;过敏类主要是药物过敏、食物过敏和昆虫类过敏;急腹症主要表现是腹泻、腹痛等。

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科科长吴伟红介绍,2021年,该中心共受理市民拨打的120求救电话45000多例,通过电话成功指导心肺复苏7例、现场分娩5例、哽噎1例。在最近一个多月,该中心调度科已通过电话成功指导心肺复苏6例、分娩1例。

“很多拨打120求救电话的市民本身就是患者的家属或亲友,通常情绪比较激动、很惊慌,有的会在电话中大喊大叫,希望急救人员快点抵达现场。这样做往往对院前急救工作并无帮助,因为我们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在没有掌握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吴伟红表示,市民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需要告知接线人员最重要的信息——患者所处的事发地点、联系电话、病人主诉(发生了什么事情),此外,还需要通报病人的年龄、意识状态、呼吸水平等。这些信息应第一时间反馈给出诊的医护人员,同时调度人员掌握这些信息后,可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情况,执行不同的指导预案,在线指导现场人员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救治工作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我建议普通市民家庭有条件的,可以配备专业的急救包。”鲁玲玲说,用于心肺复苏的人工呼吸器、人工呼吸膜,用于消毒的碘伏、棉签,用于止血的弹力绷带、三角绷带,用于骨折固定的夹板以及保温毯等设备都应当包含在急救包内。

“病人发生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情况下,可以使用AED体外除颤仪。”香洲区红十字会秘书长张丽芬介绍说,从去年开始,香洲区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街就在辖区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了180台AED体外除颤仪。

呼吁全社会参与急救培训

近日,记者采访珠海市应急志愿者服务支队了解到,该队伍自2018年成立以来,除参与相关救援活动外,还多次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等开展安全知识宣教推广、救护员培训等活动,呼吁全社会参与应急知识培训。

珠海市应急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赵智多介绍,该协会每周都有1-2场培训,至今已进行409场应急知识宣教活动,科普人数达32000多人次。“我们呼吁人人都学会一些应急的知识,提升应急的技能,加强整个社会的应急处置能力。”

张丽芬说,目前市民对急救相关培训的了解程度并不太高。近年来,香洲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工作,让更多市民掌握实用的急救和自救技能,例如学习常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以及AED体外除颤仪的操作方法。今年,香洲区红十字会计划联合区教育局加强学校师生的应急救援培训,同时还将联合各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增加公共场所的AED体外除颤仪配置并开展一系列应急救援培训。

“经过培训,让他们记住相关急救知识,如果再发生意外,市民拨打120求助时,在120调度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能够很快恢复培训时的记忆,学以致用。”鲁玲玲说。据介绍,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021年共开展急救技能培训11期,培训公众1700多人次。

小贴士

学习急救知识来这里

1、参与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培训途径:个人可关注“珠海120”公众号;团队急救培训可拨打联系电话2517995(林老师)。

2、参与红会应急救护培训途径:关注“珠海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公众号,每月第三个周六上午有红十字“救”在身边公益大讲堂。

3、狮山、拱北、前山、梅华的市民艺术中心:可预约参观体验“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