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一城之力,守护每一人!直击珠海抗疫一线,这些身影让人心安……
为确保“应检尽检”,凤山街道春晖社区组织医护人员上门为行动不便人士测核酸。 赵梓 摄

夏日的海滨城市,本是一年中最色彩缤纷的季节。但病毒的来袭,迫使人们“全副武装”来应对。连日来,全城排队做核酸的情形再现。

顶着34℃的高温,大地被反复炙烤。“周边城市都发生疫情,珠海一定要挺住!”“今天做了核酸就放心了!”核酸检测的队伍里,人们汗流浃背,防疫又防暑,是对每个珠海人的双重考验。

这场考验里,最难熬的是“大白”和“小蓝”,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三伏天里如蒸“桑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令!香洲区属国企正圆控股防疫志愿者闻令而动,奔赴吉大封控区海莲山庄,全力配合社区开展密接人员转运、入户排查、物资配发等工作。 记者赵梓 摄
斗门区体育馆核酸采样点,医护人员的衣衫已被浸湿。 记者赵梓 摄
横琴下村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脱下防护服,上身衣服湿透。记者曾遥 摄
横琴下村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脱下防护服,上身衣服湿透。记者曾遥 摄

“大白”“小蓝”,他们是谁?

“封控楼里有居民要核酸采样,医院紧急通知,我就来了!”

7月14日下午,一接到科室通知,来不及换下工作服,香洲区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陈静赶紧从医院打车前往中山亭社区,在社区防疫人员的帮助下,快速换装变身“大白”,加入社区扫楼的队伍,为封控楼栋居民挨家挨户核酸采样。

在实行临时管控措施的吉大海莲山庄,工作人员对出入者实行严格消杀。 记者赵梓 摄
在实行临时管控措施的凤山街道东坑社区黎屋街,“大白”为居民送去生活用品。 记者赵梓 航拍
吉大街道白莲社区嘉年华公寓,工作人员为居民配送物资。 记者赵梓 摄

“兄弟社区出现密接者,需要人手支援,我就来了!”

一样戴着口罩、一样长时间闷在大白服里,但年轻的熊子玲仍觉得自己比负责彻夜转运密接者的同事们“幸福”。她是前山街道圆明社区防疫支援人员,7月14日下午,接到隔壁中山亭社区的密接者转运任务,小熊二话不说就和两位同事赶到了现场。

田德花园某栋楼当晚隔离转运的家庭里,有个小女孩一手抱着小熊,一手紧紧拽住奶奶的衣角。“小朋友看上去很紧张,上车前,她需要一些鼓励!”隔着厚厚的防护面罩,说话听不清,熊子玲就笨拙地比划着,对着小朋友比了个大大的心。“大白”这个萌萌的动作,让小女孩的脸色终于“阴转晴”。

凤山街道春晖社区,为出入方便,工作人员顶着烈日坐着电动三轮出行。 记者赵梓 摄
工作人员为吉大街道白莲社区嘉年华公寓配送完物资后,脱掉工作服,摘下口罩,脸被闷得泛红。 记者赵梓 摄
傍晚时分,吉大海莲山庄外,参与防控工作的大巴司机在车内匆匆扒几口晚饭。 记者赵梓 摄

“大白”“小蓝”,他们怎么应对高温考验?

“电扇+冰块”,成为首选的降温利器。

7月14日,在吉大街道海大社区核酸采样点,来自珠海市口腔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创出降温法,将穿着防护服的双脚,插入冰泡沫箱中,同时用小腿部位夹着大冰块,在自身降温、防止因出汗过多而出现脱水问题的同时,也给前来做采样的群众,带来一丝凉意。

吉大街道海大社区核酸采样点,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以冰块和风扇降温。 记者程霖 通讯员王鹏程 摄

7月13日中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第二轮核酸检测有序进行,此时室外气温已飙升至32℃,防护服内的温度更是高达45℃。

高温天气下,酷暑难耐,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卫生健康处(核酸检测专班)紧急采购了8吨冰块,为20多个采样点送去清凉,这些冰块为医护人员筑起一道冰墙。

炎热天气下,横琴深井村核酸采样点的医护人员为居民测核酸检测,脚旁以冰块降温。 记者曾遥 摄
有时脚踩在冰块上才有阵阵凉意,但踩太久又冻脚。 记者曾遥 摄
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卫生健康处(核酸检测专班)紧急采购了8吨冰块,为20多个采样点送去清凉。 记者曾遥 摄

送的是冷冰,暖的却是人心。在这样一场疫情面前,全市人民与疫情赛跑,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一起拼、一起扛!

中大五院海虹公交总站核酸采样点,医护人员陈静仪在开展核酸采样点2个多小时后,脱下防护服时,身上的洗手衣已经结了一层“霜”——汗液干了后结成的盐分。

长时间佩戴口罩,她的脸被闷得泛红。“口罩红”是队员们显著的标志。

烈日当空,中大五院核酸采样队员陈静仪抽空在路边吃午饭。记者程霖 通讯员姜鑫 摄

陈静仪说,自疫情发生以来,最让人难忘的事,除了与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之外,就是在路边、街边吃饭,珠海大大小小社区的路边、街边都留下过自己与同事吃饭的身影。

病毒传播,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珠海防疫,倾一城之力,守护每一个人。

文字:何进 王帆 图片:赵梓 程霖 曾遥 编辑:张文单 田海 责任编辑:龙丽娟 田海
微信
朋友圈
倾一城之力,守护每一人!直击珠海抗疫一线,这些身影让人心安……
观海融媒 2022-07-14 22:47
为确保“应检尽检”,凤山街道春晖社区组织医护人员上门为行动不便人士测核酸。 赵梓 摄

夏日的海滨城市,本是一年中最色彩缤纷的季节。但病毒的来袭,迫使人们“全副武装”来应对。连日来,全城排队做核酸的情形再现。

顶着34℃的高温,大地被反复炙烤。“周边城市都发生疫情,珠海一定要挺住!”“今天做了核酸就放心了!”核酸检测的队伍里,人们汗流浃背,防疫又防暑,是对每个珠海人的双重考验。

这场考验里,最难熬的是“大白”和“小蓝”,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三伏天里如蒸“桑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令!香洲区属国企正圆控股防疫志愿者闻令而动,奔赴吉大封控区海莲山庄,全力配合社区开展密接人员转运、入户排查、物资配发等工作。 记者赵梓 摄
斗门区体育馆核酸采样点,医护人员的衣衫已被浸湿。 记者赵梓 摄
横琴下村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脱下防护服,上身衣服湿透。记者曾遥 摄
横琴下村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脱下防护服,上身衣服湿透。记者曾遥 摄

“大白”“小蓝”,他们是谁?

“封控楼里有居民要核酸采样,医院紧急通知,我就来了!”

7月14日下午,一接到科室通知,来不及换下工作服,香洲区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陈静赶紧从医院打车前往中山亭社区,在社区防疫人员的帮助下,快速换装变身“大白”,加入社区扫楼的队伍,为封控楼栋居民挨家挨户核酸采样。

在实行临时管控措施的吉大海莲山庄,工作人员对出入者实行严格消杀。 记者赵梓 摄
在实行临时管控措施的凤山街道东坑社区黎屋街,“大白”为居民送去生活用品。 记者赵梓 航拍
吉大街道白莲社区嘉年华公寓,工作人员为居民配送物资。 记者赵梓 摄

“兄弟社区出现密接者,需要人手支援,我就来了!”

一样戴着口罩、一样长时间闷在大白服里,但年轻的熊子玲仍觉得自己比负责彻夜转运密接者的同事们“幸福”。她是前山街道圆明社区防疫支援人员,7月14日下午,接到隔壁中山亭社区的密接者转运任务,小熊二话不说就和两位同事赶到了现场。

田德花园某栋楼当晚隔离转运的家庭里,有个小女孩一手抱着小熊,一手紧紧拽住奶奶的衣角。“小朋友看上去很紧张,上车前,她需要一些鼓励!”隔着厚厚的防护面罩,说话听不清,熊子玲就笨拙地比划着,对着小朋友比了个大大的心。“大白”这个萌萌的动作,让小女孩的脸色终于“阴转晴”。

凤山街道春晖社区,为出入方便,工作人员顶着烈日坐着电动三轮出行。 记者赵梓 摄
工作人员为吉大街道白莲社区嘉年华公寓配送完物资后,脱掉工作服,摘下口罩,脸被闷得泛红。 记者赵梓 摄
傍晚时分,吉大海莲山庄外,参与防控工作的大巴司机在车内匆匆扒几口晚饭。 记者赵梓 摄

“大白”“小蓝”,他们怎么应对高温考验?

“电扇+冰块”,成为首选的降温利器。

7月14日,在吉大街道海大社区核酸采样点,来自珠海市口腔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创出降温法,将穿着防护服的双脚,插入冰泡沫箱中,同时用小腿部位夹着大冰块,在自身降温、防止因出汗过多而出现脱水问题的同时,也给前来做采样的群众,带来一丝凉意。

吉大街道海大社区核酸采样点,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以冰块和风扇降温。 记者程霖 通讯员王鹏程 摄

7月13日中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第二轮核酸检测有序进行,此时室外气温已飙升至32℃,防护服内的温度更是高达45℃。

高温天气下,酷暑难耐,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卫生健康处(核酸检测专班)紧急采购了8吨冰块,为20多个采样点送去清凉,这些冰块为医护人员筑起一道冰墙。

炎热天气下,横琴深井村核酸采样点的医护人员为居民测核酸检测,脚旁以冰块降温。 记者曾遥 摄
有时脚踩在冰块上才有阵阵凉意,但踩太久又冻脚。 记者曾遥 摄
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卫生健康处(核酸检测专班)紧急采购了8吨冰块,为20多个采样点送去清凉。 记者曾遥 摄

送的是冷冰,暖的却是人心。在这样一场疫情面前,全市人民与疫情赛跑,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一起拼、一起扛!

中大五院海虹公交总站核酸采样点,医护人员陈静仪在开展核酸采样点2个多小时后,脱下防护服时,身上的洗手衣已经结了一层“霜”——汗液干了后结成的盐分。

长时间佩戴口罩,她的脸被闷得泛红。“口罩红”是队员们显著的标志。

烈日当空,中大五院核酸采样队员陈静仪抽空在路边吃午饭。记者程霖 通讯员姜鑫 摄

陈静仪说,自疫情发生以来,最让人难忘的事,除了与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之外,就是在路边、街边吃饭,珠海大大小小社区的路边、街边都留下过自己与同事吃饭的身影。

病毒传播,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珠海防疫,倾一城之力,守护每一个人。

文字:何进 王帆 图片:赵梓 程霖 曾遥 编辑:张文单 田海 责任编辑:龙丽娟 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