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煮不灭”的米酵菌酸,要如何预防?怎么治疗?

南方由于雨水频繁、高温潮湿,河粉、肠粉、粿条、凉皮等湿米粉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增大。大家还记得之前曾上微博热搜的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吗?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一家9口人在家中聚餐时因食用自制“酸汤子”引发中毒,经多方抢救至10月19日,最终食用者9人全部死亡。

调查显示,这起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就是米酵菌酸毒素,米酵菌酸中毒案例多发生在每年5~10月份的夏、秋季,从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事件14起,造成84人中毒,37人死亡,教训极其深刻。

那么多起事件的“罪魁祸首”
米酵菌酸毒素
到底是什么东东?
来自哪里?怎么产生?
如何预防?怎么治疗?

米酵菌酸毒素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这种细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容易在偏酸(PH5~7)、温度为25~37℃的环境中滋生,特别是高温、潮湿的夏、秋季非常适宜这类细菌繁殖,那些潮湿不透气的厨房、生产车间都是它繁殖的温床。

米酵菌酸毒素特性:

1.毒性强,致死率高

中毒者的病死率高达40%~100%。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2.耐热性极强

即使100℃的加热1小时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

3.临床上没有特效解毒药

如果中毒剂量大,只能依靠血液透析解毒,医疗花费大。

4.由于中毒是因毒素摄入所致,因此病例潜伏期短(0.5~12h),进食危险食物者在短时间内集中发病。潜伏期的长短与进食危险食物量有关,吃得越多,症状越严重。

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物有哪些?

容易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泡发,特别是温湿度合适的夏秋季,细菌易污染、增殖而导致中毒事件频发。

主要有以下两类

1.谷物发酵制品和薯类制品。

谷物发酵食品:河粉、肠粉、酸汤子、吊浆粑、年糕、玉米淀粉等。

薯类制品有:粉条、甘薯面、宽粉、红薯淀粉等。

米、粉类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如果环境不卫生,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如泡发过久,存储环境潮湿都有可能被污染。

2.木耳和银耳。

天热的时候,南方的朋友喜欢喝清爽的银耳糖水;北方的朋友喜欢吃个爽口的凉拌黑木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食品也容易造成米酵菌酸中毒。因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泡发后的银耳、木耳未能及时食用而放置在温湿环境中,长时间细菌严重滋生,导致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生。

米酵菌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0.5~12小时。

中毒症状主要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疽、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一般无发热。

救治措施:

有进食米酵菌酸高危食物史,怀疑米酵菌酸中毒,应第一时间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将刚吃进去的食物呕出。

用干净容器或薄膜袋装呕吐物或高度怀疑剩余的剩余食物,最好放置有保温功能的带有冰袋的泡沫箱中盖好备查。

及时转至医疗机构就诊,告诉医生有进食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高危食物史。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洗胃,同时注意保存洗胃液。

将洗胃液、呕吐物、剩余食物及患者全血送至专业机构,定量检测米酵菌酸含量。

明确诊断后,可结合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并根据病情轻重予以对症治疗。

怎么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1.不要制作、食用酸汤子等发酵面米的高危食品,泡发银耳、木耳应即泡即用,不食用浸泡过久的黑木耳或银耳,保持食物材料新鲜;

2.从正规渠道购买食物,购买河粉、粿粉后应及时食用,建议当天吃完;

3.谷物食品储藏于阴凉通风环境,注意防潮、防霉变;

4.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尽快催吐,及时就医,洗胃和护肝等临床治疗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发布提示:虽然通过挑选新鲜的、无霉变的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致病菌污染机会,但为了保证生命安全,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比如酸汤子、无明显标识的不新鲜河粉等米制品。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
“杀不死、煮不灭”的米酵菌酸,要如何预防?怎么治疗?
香山食安 2022-10-27 16:27

南方由于雨水频繁、高温潮湿,河粉、肠粉、粿条、凉皮等湿米粉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增大。大家还记得之前曾上微博热搜的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吗?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一家9口人在家中聚餐时因食用自制“酸汤子”引发中毒,经多方抢救至10月19日,最终食用者9人全部死亡。

调查显示,这起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就是米酵菌酸毒素,米酵菌酸中毒案例多发生在每年5~10月份的夏、秋季,从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事件14起,造成84人中毒,37人死亡,教训极其深刻。

那么多起事件的“罪魁祸首”
米酵菌酸毒素
到底是什么东东?
来自哪里?怎么产生?
如何预防?怎么治疗?

米酵菌酸毒素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这种细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容易在偏酸(PH5~7)、温度为25~37℃的环境中滋生,特别是高温、潮湿的夏、秋季非常适宜这类细菌繁殖,那些潮湿不透气的厨房、生产车间都是它繁殖的温床。

米酵菌酸毒素特性:

1.毒性强,致死率高

中毒者的病死率高达40%~100%。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2.耐热性极强

即使100℃的加热1小时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

3.临床上没有特效解毒药

如果中毒剂量大,只能依靠血液透析解毒,医疗花费大。

4.由于中毒是因毒素摄入所致,因此病例潜伏期短(0.5~12h),进食危险食物者在短时间内集中发病。潜伏期的长短与进食危险食物量有关,吃得越多,症状越严重。

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物有哪些?

容易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泡发,特别是温湿度合适的夏秋季,细菌易污染、增殖而导致中毒事件频发。

主要有以下两类

1.谷物发酵制品和薯类制品。

谷物发酵食品:河粉、肠粉、酸汤子、吊浆粑、年糕、玉米淀粉等。

薯类制品有:粉条、甘薯面、宽粉、红薯淀粉等。

米、粉类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如果环境不卫生,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如泡发过久,存储环境潮湿都有可能被污染。

2.木耳和银耳。

天热的时候,南方的朋友喜欢喝清爽的银耳糖水;北方的朋友喜欢吃个爽口的凉拌黑木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食品也容易造成米酵菌酸中毒。因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泡发后的银耳、木耳未能及时食用而放置在温湿环境中,长时间细菌严重滋生,导致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生。

米酵菌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0.5~12小时。

中毒症状主要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疽、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一般无发热。

救治措施:

有进食米酵菌酸高危食物史,怀疑米酵菌酸中毒,应第一时间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将刚吃进去的食物呕出。

用干净容器或薄膜袋装呕吐物或高度怀疑剩余的剩余食物,最好放置有保温功能的带有冰袋的泡沫箱中盖好备查。

及时转至医疗机构就诊,告诉医生有进食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高危食物史。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洗胃,同时注意保存洗胃液。

将洗胃液、呕吐物、剩余食物及患者全血送至专业机构,定量检测米酵菌酸含量。

明确诊断后,可结合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并根据病情轻重予以对症治疗。

怎么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1.不要制作、食用酸汤子等发酵面米的高危食品,泡发银耳、木耳应即泡即用,不食用浸泡过久的黑木耳或银耳,保持食物材料新鲜;

2.从正规渠道购买食物,购买河粉、粿粉后应及时食用,建议当天吃完;

3.谷物食品储藏于阴凉通风环境,注意防潮、防霉变;

4.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尽快催吐,及时就医,洗胃和护肝等临床治疗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发布提示:虽然通过挑选新鲜的、无霉变的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致病菌污染机会,但为了保证生命安全,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比如酸汤子、无明显标识的不新鲜河粉等米制品。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