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上,机器人有条不紊地穿梭往返,一颗颗卫星正在加紧生产……11月9日,记者在航展现场看到,颇受关注的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正式亮相,通过动态模型展示,让人对即将投产的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充满期待。
据了解,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预计明年可建成投产,作为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的重要项目,该中心落户香港,将成为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建成后,可以满足小卫星多品种、柔性化生产要求,具备卫星设计制造协同、自动化测试、健康状态智能监测等功能以及不同类型卫星混线的生产能力。
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是中国航天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将“效能提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不断突破创新。在现有同平台卫星成熟工艺和流程的基础上,围绕“逐步应用、迭代优化”的思路,由“岛式”向“线式”模式转换。
“我们可以做到50-500公斤量级小卫星年产量200颗以上,并且整星研制周期≤20天,人员配套≤25人。这些技术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已经应用于香港航科、山东产研院、银河航天等多家商业卫星项目。”项目总师马海龙自豪地说。
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上,机器人有条不紊地穿梭往返,一颗颗卫星正在加紧生产……11月9日,记者在航展现场看到,颇受关注的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正式亮相,通过动态模型展示,让人对即将投产的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充满期待。
据了解,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预计明年可建成投产,作为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的重要项目,该中心落户香港,将成为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建成后,可以满足小卫星多品种、柔性化生产要求,具备卫星设计制造协同、自动化测试、健康状态智能监测等功能以及不同类型卫星混线的生产能力。
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是中国航天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将“效能提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不断突破创新。在现有同平台卫星成熟工艺和流程的基础上,围绕“逐步应用、迭代优化”的思路,由“岛式”向“线式”模式转换。
“我们可以做到50-500公斤量级小卫星年产量200颗以上,并且整星研制周期≤20天,人员配套≤25人。这些技术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已经应用于香港航科、山东产研院、银河航天等多家商业卫星项目。”项目总师马海龙自豪地说。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