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有痕,此行无憾。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这个距离珠海3800多公里、海拔4020米的小县,风光秀丽、村落宁静。
七八月,正是格桑花开的季节,南木林县卫生服务中心迎来了一年中颇为热闹的一天。农工党广东省委、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农工党珠海市委和珠海市红十字会联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专家医疗队来到了这里,开展第六期珠海“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行动。

情系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送光明
日喀则市地处高原,紫外线强烈,导致当地群众眼疾高发。医疗队一早来到医院,摆上几张简易的木头桌,桌上是一件件精密的诊疗仪器。“从中午到晚上,我们筛查了300多位藏族同胞,其中有100多位患者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的眼科医生叶湘湘说。现场没有喧闹,只有不断地抬头、低头、询问、派发表单……穿梭在人群中的红马甲,总是能感受到藏族同胞一道道殷殷期盼的目光。

白内障易发于老年人群体,人群中的一位少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手术完后第二天复查的间隙,这个腼腆的少年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叫旦增多吉,家人说希望我有更多的吉祥。”
旦增多吉的主刀医生,是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的医生邓建华。邓建华说:“这个16岁的男孩是先天性白内障,当他通过手术清楚地看见这个世界后,整个人都变得很开心、很兴奋,我也觉得很值得。”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许多藏族同胞为了治好白内障,提前多日就赶到了南木林县。76岁的白内障患者白马,在得知南木林县将开展义诊活动之后,便从50公里外的牧区赶来。做完手术后,他拉着医生的手不断重复着“扎西德勒”。“第二天拆纱布,他高兴地指着我们每个人说‘我看见你们了’,那样的画面,每出现一次,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来几次。”邓建华说。

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克服高原反应是一门必修课。在每个手术间隙,邓医生都需要靠吸氧来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当然,除了进行现场手术之外,在这次义诊活动中,珠海医生们还多了一个现场带教的任务。农工党党员、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祁勇军主任团队分别在珠海、西藏两地现场带教,把目前主流的超声乳化技术传授给西藏自治区的眼科医生。来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藏医院的眼科医生扎西次仁,从1997年就开始参与到了各类白内障义诊活动中,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到珠海进修学习。“我希望能够把珠海的先进技术带回西藏,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们。”

作为“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公益行动的发起人,高平总是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如何让公益活动能够良性地循环下去。“只有让藏族同胞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救助。通过珠海专家的带教、示教以及医疗设备的捐赠,提高西藏自治区医生自主开展手术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群众。格桑花在高原人们心中寓意着坚强、幸福和吉祥,我们希望能为藏族同胞带来幸福与美好。”


从南海之滨到高山之巅,真情跨越万水千山。据统计,六年来,由农工党广东省委、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农工党珠海市委和珠海市红十字会联合主办的“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公益行动,先后在对口援建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林芝市米林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和稻城县等地共筛查了眼疾患者3605人,免费实施手术603名,治疗常见眼科性疾病近1200人。



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能参与到这场活动中,是一次理想信念的远行。思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走多远。未来,我们希望能多谋长久之策,将‘光明格桑花’这项社会公益服务延续下去,带着‘高于高原’的精神,为藏族同胞送去光明。”
山海相望,六年来,“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公益行动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积极推动西藏自治区各市县与珠海在眼科医疗救助方面的交流、交往、交融。在所有医生心里,都有一份关于光明与责任的名单,而只要提起他们,藏族同胞们都会竖起大拇指,那一声声——珠海来的医生“呀咕嘟”!就是对“光明格桑花”医疗志愿队最好的赞美。把使命融入生命,用真情去温暖每一位藏族同胞的心,民族团结之花在西藏自治区与珠海经济特区间永恒绽放。



视频制作:彭赞峰、金晶、廖君毫、黄俊杰、张映竹、孟晓彤 监制:彭赞峰文字:张映竹 图片:廖君毫 黄俊杰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
岁月有痕,此行无憾。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这个距离珠海3800多公里、海拔4020米的小县,风光秀丽、村落宁静。
七八月,正是格桑花开的季节,南木林县卫生服务中心迎来了一年中颇为热闹的一天。农工党广东省委、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农工党珠海市委和珠海市红十字会联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专家医疗队来到了这里,开展第六期珠海“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行动。

情系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送光明
日喀则市地处高原,紫外线强烈,导致当地群众眼疾高发。医疗队一早来到医院,摆上几张简易的木头桌,桌上是一件件精密的诊疗仪器。“从中午到晚上,我们筛查了300多位藏族同胞,其中有100多位患者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的眼科医生叶湘湘说。现场没有喧闹,只有不断地抬头、低头、询问、派发表单……穿梭在人群中的红马甲,总是能感受到藏族同胞一道道殷殷期盼的目光。

白内障易发于老年人群体,人群中的一位少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手术完后第二天复查的间隙,这个腼腆的少年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叫旦增多吉,家人说希望我有更多的吉祥。”
旦增多吉的主刀医生,是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的医生邓建华。邓建华说:“这个16岁的男孩是先天性白内障,当他通过手术清楚地看见这个世界后,整个人都变得很开心、很兴奋,我也觉得很值得。”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许多藏族同胞为了治好白内障,提前多日就赶到了南木林县。76岁的白内障患者白马,在得知南木林县将开展义诊活动之后,便从50公里外的牧区赶来。做完手术后,他拉着医生的手不断重复着“扎西德勒”。“第二天拆纱布,他高兴地指着我们每个人说‘我看见你们了’,那样的画面,每出现一次,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来几次。”邓建华说。

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克服高原反应是一门必修课。在每个手术间隙,邓医生都需要靠吸氧来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当然,除了进行现场手术之外,在这次义诊活动中,珠海医生们还多了一个现场带教的任务。农工党党员、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祁勇军主任团队分别在珠海、西藏两地现场带教,把目前主流的超声乳化技术传授给西藏自治区的眼科医生。来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藏医院的眼科医生扎西次仁,从1997年就开始参与到了各类白内障义诊活动中,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到珠海进修学习。“我希望能够把珠海的先进技术带回西藏,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们。”

作为“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公益行动的发起人,高平总是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如何让公益活动能够良性地循环下去。“只有让藏族同胞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救助。通过珠海专家的带教、示教以及医疗设备的捐赠,提高西藏自治区医生自主开展手术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群众。格桑花在高原人们心中寓意着坚强、幸福和吉祥,我们希望能为藏族同胞带来幸福与美好。”


从南海之滨到高山之巅,真情跨越万水千山。据统计,六年来,由农工党广东省委、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农工党珠海市委和珠海市红十字会联合主办的“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公益行动,先后在对口援建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林芝市米林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和稻城县等地共筛查了眼疾患者3605人,免费实施手术603名,治疗常见眼科性疾病近1200人。



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能参与到这场活动中,是一次理想信念的远行。思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走多远。未来,我们希望能多谋长久之策,将‘光明格桑花’这项社会公益服务延续下去,带着‘高于高原’的精神,为藏族同胞送去光明。”
山海相望,六年来,“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公益行动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积极推动西藏自治区各市县与珠海在眼科医疗救助方面的交流、交往、交融。在所有医生心里,都有一份关于光明与责任的名单,而只要提起他们,藏族同胞们都会竖起大拇指,那一声声——珠海来的医生“呀咕嘟”!就是对“光明格桑花”医疗志愿队最好的赞美。把使命融入生命,用真情去温暖每一位藏族同胞的心,民族团结之花在西藏自治区与珠海经济特区间永恒绽放。



视频制作:彭赞峰、金晶、廖君毫、黄俊杰、张映竹、孟晓彤 监制:彭赞峰文字:张映竹 图片:廖君毫 黄俊杰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