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博览”展出50项国家级展品 市民可手持冬奥火炬“打卡”
创新科技正在引领香港以至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鼓励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投入创科氛围,更是推动创科的关键。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宣布,其主办的“创科博览2022”将于12月12日至22日在会展举行,市民无须登记,免费入场。此次博览将呈现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在航天、陆地、深海、智能、生物科技五大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当中国家级展品约50项,更有多项“星级展品”如火星车“祝融号”、自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模型等均是首度在港亮相。届时市民还可手持冬奥史上首支氢燃料火炬“飞扬”“实物“打卡”影相,并可再次在港近距离接触月球土壤实物样本。

团结香港基金昨日举行记者会,介绍“创科博览2022”的内容和特色。
团结香港基金以往曾举办三届创科博览,每年吸引数以十万计市民入场,经历过去近三年因疫情停办后,今年复办重临,并提供更多沉浸式创科体验。基金昨日举行发布会介绍指,创科博览2022获得国家科技部支持、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协办,获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并得到特区政府及中联办的全力支持。
基金总裁郑李锦芬表示,此次博览会将集合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惠及民生的航天科技作全景展示,也设有一系列多元趣味的虚拟体验设施、创科讲座、科学表演、工作坊等,让香港市民切身感受创科体验。展品方面以呈现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为主,展出国家级展品约50项,当中多项更是首度在香港亮相。

香港市民将可于博览会中手持冬奥史上首支氢燃料火炬“飞扬”实物“打卡”拍照。
她提到,博览另一亮点是航天科技探索的全覆盖,”大家都听过不同的载人航天科技专项,如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长征系列火箭;探月工程专项如‘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月球表土样本;与市民息息相关、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卫星。这些航天科技成就都会透过模拟实景展示公众眼前。“
虚拟体验火星漫步
此次博览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创意场景,例如配合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让参观者“体验”深潜一万米;及可“乘坐”磁浮列车“感受”600公里时速。会场还有多元的虚拟体验(VR/AR)设施,包括火星漫步虚拟体验、探月工程虚拟体验、虚拟空间站出舱、航天服虚拟拍照等。郑李锦芬相信,博览会一系列多元趣味的科普新体验,将吸引不少青年朋友到来参观。
展出25项港产科研成果
此外,博览同场展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科研成果”,由香港各大学资深科学家评委会,评选出25项具代表性的香港研究成果,包括由香港理工大学研发、助力国家月球和火星探测的先进太空仪器及遥感系统,及香港中文大学研发、已被全球90多个国家采用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等。
评委会成员、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表示,25个获选香港科研成果可归纳为医疗和健康科学、通讯和自动化、文化和智慧生活、环境和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和微电子五大范畴,它们来自香港八所大学及四所科研机构,“在评审过程中,我们看重科研项目的创新性、科技性、独特性,以及其成就、影响,以至其展示方式,是否可以达到教育目的,从而为公众带来启发。”

“创科博览”展出50项国家级展品 市民可手持冬奥火炬“打卡”
创新科技正在引领香港以至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鼓励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投入创科氛围,更是推动创科的关键。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宣布,其主办的“创科博览2022”将于12月12日至22日在会展举行,市民无须登记,免费入场。此次博览将呈现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在航天、陆地、深海、智能、生物科技五大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当中国家级展品约50项,更有多项“星级展品”如火星车“祝融号”、自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模型等均是首度在港亮相。届时市民还可手持冬奥史上首支氢燃料火炬“飞扬”“实物“打卡”影相,并可再次在港近距离接触月球土壤实物样本。

团结香港基金昨日举行记者会,介绍“创科博览2022”的内容和特色。
团结香港基金以往曾举办三届创科博览,每年吸引数以十万计市民入场,经历过去近三年因疫情停办后,今年复办重临,并提供更多沉浸式创科体验。基金昨日举行发布会介绍指,创科博览2022获得国家科技部支持、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协办,获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并得到特区政府及中联办的全力支持。
基金总裁郑李锦芬表示,此次博览会将集合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惠及民生的航天科技作全景展示,也设有一系列多元趣味的虚拟体验设施、创科讲座、科学表演、工作坊等,让香港市民切身感受创科体验。展品方面以呈现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为主,展出国家级展品约50项,当中多项更是首度在香港亮相。

香港市民将可于博览会中手持冬奥史上首支氢燃料火炬“飞扬”实物“打卡”拍照。
她提到,博览另一亮点是航天科技探索的全覆盖,”大家都听过不同的载人航天科技专项,如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长征系列火箭;探月工程专项如‘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月球表土样本;与市民息息相关、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卫星。这些航天科技成就都会透过模拟实景展示公众眼前。“
虚拟体验火星漫步
此次博览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创意场景,例如配合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让参观者“体验”深潜一万米;及可“乘坐”磁浮列车“感受”600公里时速。会场还有多元的虚拟体验(VR/AR)设施,包括火星漫步虚拟体验、探月工程虚拟体验、虚拟空间站出舱、航天服虚拟拍照等。郑李锦芬相信,博览会一系列多元趣味的科普新体验,将吸引不少青年朋友到来参观。
展出25项港产科研成果
此外,博览同场展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科研成果”,由香港各大学资深科学家评委会,评选出25项具代表性的香港研究成果,包括由香港理工大学研发、助力国家月球和火星探测的先进太空仪器及遥感系统,及香港中文大学研发、已被全球90多个国家采用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等。
评委会成员、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表示,25个获选香港科研成果可归纳为医疗和健康科学、通讯和自动化、文化和智慧生活、环境和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和微电子五大范畴,它们来自香港八所大学及四所科研机构,“在评审过程中,我们看重科研项目的创新性、科技性、独特性,以及其成就、影响,以至其展示方式,是否可以达到教育目的,从而为公众带来启发。”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