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5日晚,纪录电影《落地生根》珠海首映礼在中影国际影城(华发世纪城店)举行。该影片以沙瓦村贫困群众和帮扶队员为主体,围绕精准扶贫政策如何落地生根主线,用114分钟的片长展现了沙瓦村“一步跨千年”的奋斗历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一起听导演柴红芳讲述影片拍摄背后的故事。
“没想到中国居然还有如此难以抵达的村落”
2017年5月17日,央视导演柴红芳集结了北京、云南两地9人组成的拍摄团队,来到怒江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他们要在这个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偏僻山村长时间驻扎下来,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脱贫攻坚的纪录电影。
“纪实电影没有剧本,要真实记录这个山村脱贫的整个过程,所以拍摄周期在我心中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影片《落地生根》首映礼的分享环节,柴红芳说,进村之前她就做好了长期驻扎的准备,在她心里,拍摄和当地的脱贫一样,都是一场难打的战役。
正式进驻拍摄点之前,柴红芳和策划人员在怒江全州进行了踩点,最终他们把拍摄地点选在了沙瓦村。“不怕你笑话,部队出身的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体不错,第一次去沙瓦村竟然没有爬上去,坐在半路我特想哭,没想到中国居然还有如此难以抵达的村落。”
第二次进村时,在村里人连拉带拽下,柴红芳耗费6小时爬上沙瓦村。“远处的皇冠山轻雾飘渺,一片片水田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金光,孩子们在村子里光着屁股追逐嬉闹,劳作的村民不时用袖管抹去额头的汗水。”柴红芳说,眼前这个与世隔绝、民风淳朴的小山村就是她心目中理想的电影拍摄地。“虽然贫穷,但这是一个有水有田、能够自给自足的小村落,贫穷的根源就是这里没有一条出山和进山的路。”
“刚进村时,村民见到我们便躲开”
沙瓦村的风景很美,但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拍摄团队进村的第一晚,柴红芳就和大家讲明,“我们当中的任何人如果想退出,今晚就可以走,今晚没走的,就要留下来坚持到最后。”说话和办事雷厉风行的柴红芳用这种方式给每位成员立下军令状。“沙瓦村的条件太艰苦了,我们在这里拍摄不是一两个月,可能会是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当时真怕大家撂挑子不干,心里真的没底儿。”柴红芳说,当时带着团队进入沙瓦村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
“一间废弃的小学教室、三张旧书桌、几条旧板凳、几台电脑便组成了我们的后期机房,队员的宿舍紧靠村民的猪圈,每天清晨大家不是在鸡鸣中醒来,而是常被母猪的呼噜声和猪仔的吵闹声叫醒。夏天,房间的墙上和床铺上会有各种虫子爬行,环境确实不好,每个人都要过心理上的一道关。”柴红芳说,团队成员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这样的环境。
环境的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难融入村民的生活。“因为这里长期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很少有外界的人来到村子,村民见到外人非常害羞。刚进村时,村民见到我们便躲开,彼此之间没有对视和交流。”柴红芳说,这种情况对于拍摄纪录片是一个致命的障碍。
柴红芳想尽办法,很快找到了村里有威望、有文化、会说普通话的阿邓言,并把拍摄团队此行的目的如实地告诉了他,希望在他的帮助下,让村民们都放下心理戒备,配合电影的拍摄。
“我每天站在住所的高台上,和下田劳作及路过的村民打招呼,开始大家一看见我就跑,后来我经常请他们到我们这里坐坐,亲自给他们做饭吃,一来二往,村民和我们熟了,再也不躲着我们了。我们很快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影片中重点要拍摄的人物线随之也确定下来。”柴红芳说,这些鲜活生动的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我们驻村拍摄的这四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刻,中国有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在政府的帮扶下,2020年沙瓦村实现整村脱贫。这就是我们以点带面对外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意义所在。”柴红芳说,她庆幸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团队用真实影像记录了这个变革的伟大时代。

12月15日晚,纪录电影《落地生根》珠海首映礼在中影国际影城(华发世纪城店)举行。该影片以沙瓦村贫困群众和帮扶队员为主体,围绕精准扶贫政策如何落地生根主线,用114分钟的片长展现了沙瓦村“一步跨千年”的奋斗历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一起听导演柴红芳讲述影片拍摄背后的故事。
“没想到中国居然还有如此难以抵达的村落”
2017年5月17日,央视导演柴红芳集结了北京、云南两地9人组成的拍摄团队,来到怒江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他们要在这个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偏僻山村长时间驻扎下来,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脱贫攻坚的纪录电影。
“纪实电影没有剧本,要真实记录这个山村脱贫的整个过程,所以拍摄周期在我心中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影片《落地生根》首映礼的分享环节,柴红芳说,进村之前她就做好了长期驻扎的准备,在她心里,拍摄和当地的脱贫一样,都是一场难打的战役。
正式进驻拍摄点之前,柴红芳和策划人员在怒江全州进行了踩点,最终他们把拍摄地点选在了沙瓦村。“不怕你笑话,部队出身的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体不错,第一次去沙瓦村竟然没有爬上去,坐在半路我特想哭,没想到中国居然还有如此难以抵达的村落。”
第二次进村时,在村里人连拉带拽下,柴红芳耗费6小时爬上沙瓦村。“远处的皇冠山轻雾飘渺,一片片水田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金光,孩子们在村子里光着屁股追逐嬉闹,劳作的村民不时用袖管抹去额头的汗水。”柴红芳说,眼前这个与世隔绝、民风淳朴的小山村就是她心目中理想的电影拍摄地。“虽然贫穷,但这是一个有水有田、能够自给自足的小村落,贫穷的根源就是这里没有一条出山和进山的路。”
“刚进村时,村民见到我们便躲开”
沙瓦村的风景很美,但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拍摄团队进村的第一晚,柴红芳就和大家讲明,“我们当中的任何人如果想退出,今晚就可以走,今晚没走的,就要留下来坚持到最后。”说话和办事雷厉风行的柴红芳用这种方式给每位成员立下军令状。“沙瓦村的条件太艰苦了,我们在这里拍摄不是一两个月,可能会是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当时真怕大家撂挑子不干,心里真的没底儿。”柴红芳说,当时带着团队进入沙瓦村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
“一间废弃的小学教室、三张旧书桌、几条旧板凳、几台电脑便组成了我们的后期机房,队员的宿舍紧靠村民的猪圈,每天清晨大家不是在鸡鸣中醒来,而是常被母猪的呼噜声和猪仔的吵闹声叫醒。夏天,房间的墙上和床铺上会有各种虫子爬行,环境确实不好,每个人都要过心理上的一道关。”柴红芳说,团队成员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这样的环境。
环境的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难融入村民的生活。“因为这里长期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很少有外界的人来到村子,村民见到外人非常害羞。刚进村时,村民见到我们便躲开,彼此之间没有对视和交流。”柴红芳说,这种情况对于拍摄纪录片是一个致命的障碍。
柴红芳想尽办法,很快找到了村里有威望、有文化、会说普通话的阿邓言,并把拍摄团队此行的目的如实地告诉了他,希望在他的帮助下,让村民们都放下心理戒备,配合电影的拍摄。
“我每天站在住所的高台上,和下田劳作及路过的村民打招呼,开始大家一看见我就跑,后来我经常请他们到我们这里坐坐,亲自给他们做饭吃,一来二往,村民和我们熟了,再也不躲着我们了。我们很快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影片中重点要拍摄的人物线随之也确定下来。”柴红芳说,这些鲜活生动的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我们驻村拍摄的这四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刻,中国有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在政府的帮扶下,2020年沙瓦村实现整村脱贫。这就是我们以点带面对外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意义所在。”柴红芳说,她庆幸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团队用真实影像记录了这个变革的伟大时代。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