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水控集团:战历史最强咸潮 保珠澳供水安全
珠海年年有咸潮,但今年的咸潮较往年来得更早、更强。今年,珠海各主力取水泵站较往年提前1-2个月受到咸潮影响。平岗泵站、竹洲头泵站、黄杨泵站三大主力取水泵站在10月、11月的取水几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为珠澳供水保障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11月中旬,位于西江磨刀门水道最上游的取水泵站——竹洲头泵站最长连续8天因咸度超标无法取水,意味着在此期间,珠海全境无淡水可取。对此,珠海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上级部门的部署下,准确预判、提早部署、优化调度,各泵站派驻管理人员24小时值守及时抢抽淡水,同时加强与澳门供水企业的会商及联合调度,在泵站抽水严重不足的艰难情况下,保障了珠澳两地供水安全。
11月底,中心水库——竹银水库蓄水已减少2000万立方米,水位降至31.65米。珠海水控集团利用珠江流域调度的有利时机,连续7天全天全力抽取淡水;截至12月初,竹银水库水位回蓄至40米以上,并持续加强“抢淡蓄淡”工作,为应对今冬明春持续的咸潮影响,保障春节期间珠澳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原水保障。
打好有备之仗
早在今年8月,珠海水控集团在珠海市水务局的部署和指导下,就完成了《2022-2023年度珠澳咸期供水调度预案》,并按照该调度预案有序开展“抗咸保供”工作。8月26日,珠海水控集团对竹银水库进行补库,截至10月11日已补至45米水位,保持汛限水位以下高水位安全运行,同时加大其他供水水库的蓄水工作。截至10月底,我市南库群补满蓄水,北库群有效蓄水率不低于80%,完成珠江水利委员会下达的蓄水目标。
10月26日,珠江水利委员会在珠海召开2022-2023年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通报会,肯定了珠海市未雨绸缪,及时制定珠澳咸期供水调度预案,有效提高水库蓄水率的做法,并通报了珠江枯水期雨水咸情预测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抗咸工作。
以远水解近渴
11月,西江重要控制断面梧州站流量连续多日小于最小下泄流量1800立方米/秒,供水、生态、航运用水面临多重压力。11月19日,珠江水利委员会实施2022—2023年珠江枯水期首次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联合调度流域上中游水库向下游集中补水,全力压制珠江河口的咸潮。
11月24日,补水水头按调度计划到达珠江河口,开始对咸潮形成压制之势,成功促使磨刀门水道咸界下移约32公里,从而使位于磨刀门最下游、连续数月无法取水的广昌泵站出现间断取水机会。上游平岗泵站和竹洲头泵站连续7天可全天取水,成功向竹银水库补库1000多万立方米。截至12月14日,竹银水库水位已达42米,蓄水量达3000万立方米,有效应对咸潮来袭。

全力抢淡补库
珠海水控集团充分利用这次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的良机,全力做好抢淡补库调度工作。据珠海水控集团供水公司调度热线中心统计,11月19日0时至30日16时,珠海主力泵站(广昌、平岗、竹洲头、黄杨泵站)实施满负荷运作,合计取水达2162万立方米。保障珠澳供水安全的“大水缸”——竹银水库,及珠海对澳门供水的主力枢纽水库——竹仙洞水库均回蓄至较理想水位,并保持高水位安全运行。珠海水控集团随时根据上游来水情况,不断调整黄杨、平岗、竹洲头等主力泵站的取水计划,抢抓一切有利时机抢抽淡水,回补珠海各大库群,截至目前我市南北库群水位均较为稳定。
把好水质关
为防范油污等水污染突发事件,珠海水控集团加强风险管理和取水泵站水源保护范围内水质监管工作。一方面,在调度过程中尽可能先用江河水,减少水库蓄水消耗;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澳供水水质监测,成立专人专班,对澳供水管线及水库大坝,及上下游水源保护区进行巡查,在上游调水期间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

此外,珠海水控集团还完善针对爆管、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供水应急预案,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全力确保对澳门供水安全。据了解,我市共有供水水库17座,总设计库容约1.19亿立方米,在蓄水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水库水可保障珠澳两地安全供水一个月有余。截至目前,珠澳供水水质优良,对澳供水咸度均在100毫克/升以内,远优于250毫克/升的国家标准。
相关链接>>>
珠澳供水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咸潮几乎淡出珠澳居民的视野。但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咸潮在每年枯水期都会不期而至,只是随着珠澳供水设施的完善,抗咸能力不断增强,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被一次次克服并战胜。

多年来,在粤澳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项项供水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有效提升了珠海对澳供水的保障能力。2019年,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通水,珠海对澳供水能力提升到70万立方米/日;2020年,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和广南梅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珠海东西部跨区域原水输送实现“双保险”,南北库群调度的灵活性大幅提升。2022年4月,广昌至洪湾系统优化工程正式通水,杜绝因洪湾前池受污染的风险,提高了对澳供水水质。2022年9月,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一标段(竹银新隧洞)正式通水,水库补库能力增加2倍,调度方式更加灵活,可增加水库水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对澳供水能力。
珠海水控集团作为项目代建、运营单位,攻坚克难、不负使命,顺利完成项目建设。
珠海原水供澳大事记
1959年,经广东省政府同意,在珠海湾仔兴建竹仙洞、银坑两个小型水库供水澳门。
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库建成,正式向澳门供水。
1980年,由澳门投资协助珠海在前山水道建南屏抽水站。
1985年12月11日,珠海对澳门供水、磨刀门对澳门供水计划协议书、工程协议书在广州签订。
1988年8月,西江磨刀门供水系统一期工程完成并通水。
1989年8月,西江磨刀门系统二期工程建成完工并通水。
1993年,南屏水库扩建,连通竹仙洞水库。
2001年5月,广昌泵站一期工程竣工通水。
2004年12月,裕洲泵站建成取水。
2006年12月26日,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配套工程顺利建成通水。
2008年4月,《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正式通过国务院审批,投入实施。
2008年12月,第三条供澳门原水管道通水,竹银水源系统工程动工。
2011年4月,珠海竹银水源系统工程竣工。
2016年4月19日,第四条对澳门供水管道工程项目正式开工。
2019年9月,珠海对澳门供水60周年之际,对澳门供水第四管道正式通水。
2020年10月,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二标段和三标段(即平岗至广昌第二条输水管线及广昌新泵房)和广南梅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
2022年4月,广昌至洪湾系统优化工程正式通水。
2022年9月,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一标段(竹银新隧洞)正式通水。

采写:苏振华 通讯员吴海珍 图片:珠海水控集团提供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孙宁

珠海水控集团:战历史最强咸潮 保珠澳供水安全
珠海年年有咸潮,但今年的咸潮较往年来得更早、更强。今年,珠海各主力取水泵站较往年提前1-2个月受到咸潮影响。平岗泵站、竹洲头泵站、黄杨泵站三大主力取水泵站在10月、11月的取水几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为珠澳供水保障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11月中旬,位于西江磨刀门水道最上游的取水泵站——竹洲头泵站最长连续8天因咸度超标无法取水,意味着在此期间,珠海全境无淡水可取。对此,珠海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上级部门的部署下,准确预判、提早部署、优化调度,各泵站派驻管理人员24小时值守及时抢抽淡水,同时加强与澳门供水企业的会商及联合调度,在泵站抽水严重不足的艰难情况下,保障了珠澳两地供水安全。
11月底,中心水库——竹银水库蓄水已减少2000万立方米,水位降至31.65米。珠海水控集团利用珠江流域调度的有利时机,连续7天全天全力抽取淡水;截至12月初,竹银水库水位回蓄至40米以上,并持续加强“抢淡蓄淡”工作,为应对今冬明春持续的咸潮影响,保障春节期间珠澳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原水保障。
打好有备之仗
早在今年8月,珠海水控集团在珠海市水务局的部署和指导下,就完成了《2022-2023年度珠澳咸期供水调度预案》,并按照该调度预案有序开展“抗咸保供”工作。8月26日,珠海水控集团对竹银水库进行补库,截至10月11日已补至45米水位,保持汛限水位以下高水位安全运行,同时加大其他供水水库的蓄水工作。截至10月底,我市南库群补满蓄水,北库群有效蓄水率不低于80%,完成珠江水利委员会下达的蓄水目标。
10月26日,珠江水利委员会在珠海召开2022-2023年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通报会,肯定了珠海市未雨绸缪,及时制定珠澳咸期供水调度预案,有效提高水库蓄水率的做法,并通报了珠江枯水期雨水咸情预测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抗咸工作。
以远水解近渴
11月,西江重要控制断面梧州站流量连续多日小于最小下泄流量1800立方米/秒,供水、生态、航运用水面临多重压力。11月19日,珠江水利委员会实施2022—2023年珠江枯水期首次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联合调度流域上中游水库向下游集中补水,全力压制珠江河口的咸潮。
11月24日,补水水头按调度计划到达珠江河口,开始对咸潮形成压制之势,成功促使磨刀门水道咸界下移约32公里,从而使位于磨刀门最下游、连续数月无法取水的广昌泵站出现间断取水机会。上游平岗泵站和竹洲头泵站连续7天可全天取水,成功向竹银水库补库1000多万立方米。截至12月14日,竹银水库水位已达42米,蓄水量达3000万立方米,有效应对咸潮来袭。

全力抢淡补库
珠海水控集团充分利用这次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的良机,全力做好抢淡补库调度工作。据珠海水控集团供水公司调度热线中心统计,11月19日0时至30日16时,珠海主力泵站(广昌、平岗、竹洲头、黄杨泵站)实施满负荷运作,合计取水达2162万立方米。保障珠澳供水安全的“大水缸”——竹银水库,及珠海对澳门供水的主力枢纽水库——竹仙洞水库均回蓄至较理想水位,并保持高水位安全运行。珠海水控集团随时根据上游来水情况,不断调整黄杨、平岗、竹洲头等主力泵站的取水计划,抢抓一切有利时机抢抽淡水,回补珠海各大库群,截至目前我市南北库群水位均较为稳定。
把好水质关
为防范油污等水污染突发事件,珠海水控集团加强风险管理和取水泵站水源保护范围内水质监管工作。一方面,在调度过程中尽可能先用江河水,减少水库蓄水消耗;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澳供水水质监测,成立专人专班,对澳供水管线及水库大坝,及上下游水源保护区进行巡查,在上游调水期间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

此外,珠海水控集团还完善针对爆管、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供水应急预案,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全力确保对澳门供水安全。据了解,我市共有供水水库17座,总设计库容约1.19亿立方米,在蓄水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水库水可保障珠澳两地安全供水一个月有余。截至目前,珠澳供水水质优良,对澳供水咸度均在100毫克/升以内,远优于250毫克/升的国家标准。
相关链接>>>
珠澳供水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咸潮几乎淡出珠澳居民的视野。但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咸潮在每年枯水期都会不期而至,只是随着珠澳供水设施的完善,抗咸能力不断增强,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被一次次克服并战胜。

多年来,在粤澳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项项供水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有效提升了珠海对澳供水的保障能力。2019年,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通水,珠海对澳供水能力提升到70万立方米/日;2020年,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和广南梅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珠海东西部跨区域原水输送实现“双保险”,南北库群调度的灵活性大幅提升。2022年4月,广昌至洪湾系统优化工程正式通水,杜绝因洪湾前池受污染的风险,提高了对澳供水水质。2022年9月,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一标段(竹银新隧洞)正式通水,水库补库能力增加2倍,调度方式更加灵活,可增加水库水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对澳供水能力。
珠海水控集团作为项目代建、运营单位,攻坚克难、不负使命,顺利完成项目建设。
珠海原水供澳大事记
1959年,经广东省政府同意,在珠海湾仔兴建竹仙洞、银坑两个小型水库供水澳门。
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库建成,正式向澳门供水。
1980年,由澳门投资协助珠海在前山水道建南屏抽水站。
1985年12月11日,珠海对澳门供水、磨刀门对澳门供水计划协议书、工程协议书在广州签订。
1988年8月,西江磨刀门供水系统一期工程完成并通水。
1989年8月,西江磨刀门系统二期工程建成完工并通水。
1993年,南屏水库扩建,连通竹仙洞水库。
2001年5月,广昌泵站一期工程竣工通水。
2004年12月,裕洲泵站建成取水。
2006年12月26日,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配套工程顺利建成通水。
2008年4月,《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正式通过国务院审批,投入实施。
2008年12月,第三条供澳门原水管道通水,竹银水源系统工程动工。
2011年4月,珠海竹银水源系统工程竣工。
2016年4月19日,第四条对澳门供水管道工程项目正式开工。
2019年9月,珠海对澳门供水60周年之际,对澳门供水第四管道正式通水。
2020年10月,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二标段和三标段(即平岗至广昌第二条输水管线及广昌新泵房)和广南梅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
2022年4月,广昌至洪湾系统优化工程正式通水。
2022年9月,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一标段(竹银新隧洞)正式通水。

采写:苏振华 通讯员吴海珍 图片:珠海水控集团提供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孙宁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