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这些成效

近日,我市召开垃圾分类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会议通报,2022年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7大成效。

构建高质量长效保障机制

据介绍,按照《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要求,我市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城市主体责任。印发了《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2022—2025年)》,并根据重点工作细化我市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高效完成。根据《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考评办法》每月对各区开展考核评估,并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根据《珠海市机关事业单位2022年度考核方案》对市直部门考核,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直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标准,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珠海城区1405个居住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升级改造居民区分类投放点3957个,改造比例占99.32%;全市建成1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

1405个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全面推进居民区“5+1”工作模式(即小区楼层撤桶、定时定点投放+误时投放、及时分类驳运、分类收集房、志愿督导,加上可回收物收集),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十全十美”设置标准(即遮雨棚、硬底化及排水排污、语音提示、视频监控、照明、洗手盆、洗手液、擦手巾,加上志愿督导人员)。截至2022年,全市1165家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80%以上达到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标准;城区1405个居住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升级改造居民区分类投放点3957个,改造比例占99.32%;全市建成1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持续完善。其他垃圾方面,全市城区去年11月日均产生量为2507.9吨,共配备其他垃圾运输车辆404台,全部运至珠海市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一、二期项目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厨余垃圾方面,全面推行“驳运+直运”模式,全市城区去年11月日均收运量为354.54吨,配备厨余垃圾运输车辆109台,规模330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当年6月进入试运行,全年累计餐厨垃圾处理量为45550.66吨。可回收物方面,上线运行“易丢丢”“爱分类”“金湾再生”等上门回收便民预约小程序,出台《珠海市促进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若干措施》,发布可回收指导目录,全市建成13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配备可回收物运输车辆164台,全市城区去年11月可回收物日均收运量为1040.06吨,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有害垃圾方面,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标准建成各区集中暂存点7个,全市配备有害垃圾运输车辆15台,全市城区去年11月日均收运量为0.02吨,依托本市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建成有害垃圾闭环收运处理体系。

垃圾分类氛围浓厚

一年来,我市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

聚焦服务群众,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宣贯机制,以社区为着力点,以居民区为主阵地,通过入户宣传、开展主题活动、积分兑换等宣传形式,多层面、不间断、针对性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入户宣传居民户数超过200万户次。

一年来,我市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

聚焦教育体系,实现“小手拉大手”。全市建成互动体验科普宣教基地9家,其中3家获评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组织全市高校开展宣传、培训、指导活动,吸引4万余人参与珠海市首届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文化艺术主题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教育体系,开展学校、家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互动实践活动的学校占比100%,31所学校获评“广东省绿色学校”。

聚焦志愿服务行动,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出动志愿者52634人,深入基层社区,与群众面对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服务等实践活动开展6470次。

2022年珠海特区报刊发21期《垃圾分类》周刊,市级、省级及以上媒体共报道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态417篇,“学习强国”68篇,“珠海人民城管”公众号推文370篇。

奖惩并重扎实推进源头减量

《珠海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激励暂行办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原横琴新区在全市首推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楼栋激励机制成效良好,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和鹤洲新区(筹)分别印发激励办法,给予先进小区、家庭、个人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

创新开展环境卫生指数测评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从2022年9月开始创新性开展环境卫生指数测评,至12月共开展14期测评,检查点位1476个,发现问题9666个,全部整改完成,并将每周测评情况执行“红黑榜”考核机制,在珠海特区报等主流媒体公布红榜76个、黑榜86个。同时委托第三方对各区开展“月检查、季评估”,2022年已现场检查486个点位,每月通报检查情况,每季度量化评分排名并全市通报。委托第三方对我市公共机构、公共场所、经营场所等开展示范创建指导工作,公布第一、第二批共91个示范单位。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领导每周带队下沉一线开展督导检查,2022年共检查200余个点位,市垃圾分类办将存在问题汇总形成台账,督促责任单位立行立改。同时,各区(功能区)结合实际建立对镇街、社区的评估机制。

强化执法检查力度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深入贯彻落实《条例》,统筹全市城管执法系统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以“常态检查+专项执法”的形式,坚持“规范管理、严格执法”两手抓,加强教育整改,对拒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责任单位,坚决依法处罚,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得到“扩面、规范、提质”。2022年,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共开展10617次生活垃圾分类执法专项行动,出动人员38726人次,车辆9257台次,教育整改3819宗,立案532宗,罚款128864元。

做好航展垃圾分类服务工作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以我市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举办“珠海市首届环卫(垃圾分类)技能比赛”,全市各区推选90名一线环卫工人参加,营造“比学赶帮超”创文浓厚氛围。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为契机,牵头组织航展服务保障企业和行业内标杆企业,全力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保障工作。

解决痛点问题提升分类实效

据了解,针对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尚未普遍落实、群众分类习惯未普遍养成、厨余垃圾分出率较低等问题,市垃圾分类办和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加强《条例》实施和监督力度,提升法规执行实效。围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履行职责不到位、投放点清运不及时、混装混运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和常态化执法检查,对拒不整改的,坚决依法处罚;广泛开展社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用好各级各类媒体宣传,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入户宣传力度,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建立健全全市厨余垃圾尤其是家庭厨余垃圾全程分类收运处理体系,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倒逼机制,切实提高居民小区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比例和质量;加快可回收物集中分拣中心建设,配套完善社区交投服务网络,提高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
微信
朋友圈
2022年,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这些成效
珠海特区报 2023-01-05 12:12

近日,我市召开垃圾分类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会议通报,2022年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7大成效。

构建高质量长效保障机制

据介绍,按照《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要求,我市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城市主体责任。印发了《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2022—2025年)》,并根据重点工作细化我市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高效完成。根据《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考评办法》每月对各区开展考核评估,并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根据《珠海市机关事业单位2022年度考核方案》对市直部门考核,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直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标准,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珠海城区1405个居住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升级改造居民区分类投放点3957个,改造比例占99.32%;全市建成1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

1405个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全面推进居民区“5+1”工作模式(即小区楼层撤桶、定时定点投放+误时投放、及时分类驳运、分类收集房、志愿督导,加上可回收物收集),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十全十美”设置标准(即遮雨棚、硬底化及排水排污、语音提示、视频监控、照明、洗手盆、洗手液、擦手巾,加上志愿督导人员)。截至2022年,全市1165家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80%以上达到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标准;城区1405个居住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升级改造居民区分类投放点3957个,改造比例占99.32%;全市建成1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持续完善。其他垃圾方面,全市城区去年11月日均产生量为2507.9吨,共配备其他垃圾运输车辆404台,全部运至珠海市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一、二期项目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厨余垃圾方面,全面推行“驳运+直运”模式,全市城区去年11月日均收运量为354.54吨,配备厨余垃圾运输车辆109台,规模330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当年6月进入试运行,全年累计餐厨垃圾处理量为45550.66吨。可回收物方面,上线运行“易丢丢”“爱分类”“金湾再生”等上门回收便民预约小程序,出台《珠海市促进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若干措施》,发布可回收指导目录,全市建成13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配备可回收物运输车辆164台,全市城区去年11月可回收物日均收运量为1040.06吨,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有害垃圾方面,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标准建成各区集中暂存点7个,全市配备有害垃圾运输车辆15台,全市城区去年11月日均收运量为0.02吨,依托本市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建成有害垃圾闭环收运处理体系。

垃圾分类氛围浓厚

一年来,我市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

聚焦服务群众,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宣贯机制,以社区为着力点,以居民区为主阵地,通过入户宣传、开展主题活动、积分兑换等宣传形式,多层面、不间断、针对性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入户宣传居民户数超过200万户次。

一年来,我市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

聚焦教育体系,实现“小手拉大手”。全市建成互动体验科普宣教基地9家,其中3家获评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组织全市高校开展宣传、培训、指导活动,吸引4万余人参与珠海市首届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文化艺术主题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教育体系,开展学校、家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互动实践活动的学校占比100%,31所学校获评“广东省绿色学校”。

聚焦志愿服务行动,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出动志愿者52634人,深入基层社区,与群众面对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服务等实践活动开展6470次。

2022年珠海特区报刊发21期《垃圾分类》周刊,市级、省级及以上媒体共报道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态417篇,“学习强国”68篇,“珠海人民城管”公众号推文370篇。

奖惩并重扎实推进源头减量

《珠海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激励暂行办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原横琴新区在全市首推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楼栋激励机制成效良好,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和鹤洲新区(筹)分别印发激励办法,给予先进小区、家庭、个人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

创新开展环境卫生指数测评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从2022年9月开始创新性开展环境卫生指数测评,至12月共开展14期测评,检查点位1476个,发现问题9666个,全部整改完成,并将每周测评情况执行“红黑榜”考核机制,在珠海特区报等主流媒体公布红榜76个、黑榜86个。同时委托第三方对各区开展“月检查、季评估”,2022年已现场检查486个点位,每月通报检查情况,每季度量化评分排名并全市通报。委托第三方对我市公共机构、公共场所、经营场所等开展示范创建指导工作,公布第一、第二批共91个示范单位。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领导每周带队下沉一线开展督导检查,2022年共检查200余个点位,市垃圾分类办将存在问题汇总形成台账,督促责任单位立行立改。同时,各区(功能区)结合实际建立对镇街、社区的评估机制。

强化执法检查力度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深入贯彻落实《条例》,统筹全市城管执法系统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以“常态检查+专项执法”的形式,坚持“规范管理、严格执法”两手抓,加强教育整改,对拒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责任单位,坚决依法处罚,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得到“扩面、规范、提质”。2022年,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共开展10617次生活垃圾分类执法专项行动,出动人员38726人次,车辆9257台次,教育整改3819宗,立案532宗,罚款128864元。

做好航展垃圾分类服务工作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以我市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举办“珠海市首届环卫(垃圾分类)技能比赛”,全市各区推选90名一线环卫工人参加,营造“比学赶帮超”创文浓厚氛围。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为契机,牵头组织航展服务保障企业和行业内标杆企业,全力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保障工作。

解决痛点问题提升分类实效

据了解,针对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尚未普遍落实、群众分类习惯未普遍养成、厨余垃圾分出率较低等问题,市垃圾分类办和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加强《条例》实施和监督力度,提升法规执行实效。围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履行职责不到位、投放点清运不及时、混装混运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和常态化执法检查,对拒不整改的,坚决依法处罚;广泛开展社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用好各级各类媒体宣传,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入户宣传力度,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建立健全全市厨余垃圾尤其是家庭厨余垃圾全程分类收运处理体系,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倒逼机制,切实提高居民小区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比例和质量;加快可回收物集中分拣中心建设,配套完善社区交投服务网络,提高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