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3年1月15日)

南水秋枫苑

□ 孙光荣

珠海传媒集团 刘轶男摄

2022年9月,秋高气爽,应珠海文友邀请,我们一行九人走进南水镇古秋枫林。

驱车穿过南场村牌坊,来到南水镇书法协会会长林海强先生的老屋,踏过暗生苔藓的石径,映入眼帘的是青瓦飞檐翠竹绕墙的“悠然亭”。一众文友兴致勃勃,大家谈文说史,自然聊起旁边的古秋枫林。

南水秋枫林中,百岁以上的秋枫就有三十多棵:最大的那一棵,种植于明朝中叶,迄今已五百多岁,树干约有八个成年人手拉拉手才能围拢;最年轻的种植于清末,屈指一算也有一百二十多岁了。这些树在南场村历经沧桑,见证岁月,依然昂首黛绿,气色桀骜,活力四射。闻此,大家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动身前往秋枫苑,去拜访这几十位“百岁老人” 。

一进入秋枫林,顿感浓荫蔽日,绿意葱茏,清凉舒适,安静宜人。特别是空气清新得让人心旷神怡,沁人心脾,感觉身体轻盈,惬意无比。从枝叶空隙中过滤了的阳光,洒在身上柔柔和和的,不温不燥。久处城市喧哗,给心灵放个假,来这个世外桃源的森林氧吧里走走,修心养性,胜却人间无数。

秋枫树有很强的自愈能力,树身受伤后,伤口处会分泌出一种汁液包裹伤口,再愈合成树疤。此处这棵五百多岁的枫树,枝干上遍布疙瘩状树瘤,可想而知,它在这五百多年里经历了多少雷打电击、风侵雨蚀。五百多年的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淡然面对潮起潮落、日月交替,它们就像南场村的定海神针。我伫于树下,静对古树私语,静赏古树在微风中吟唱古老的歌谣,我这被红尘俗世撩拨得烦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了些许救赎。

行至秋枫林深处,便可见一方四尺石雕砚台。传说是当年镇上一财主的私藏,其子嫌其碍事,遂命几个大汉抬至此地,一弃了之。这九龙盘踞石砚,是真正的手工深雕,其上花纹无不栩栩如生——神龟亦活灵活现,葡萄、葫芦以假乱真。只是可惜了这奢华的石砚,没遇到懂得欣赏它的主人,在此偏远乡村树下天长日久潜伏。但不懂欣赏的主人弃之如敝履,却成就了它被后人珍若珠宝。这下倒好,普罗大众也能欣赏到如此精湛的典藏级别的艺术品了。只是没做防护措施有些龙尾被顽童劣子弄断了。真是可惜至极!九龙神龟共隐枫林,相依相伴相守望,共同见证这片土地的风云变幻。

秋枫林靠海边的地方,有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圣母庙,数百年来历经风雨。经村内民众捐款多次翻新重建,依然香火旺盛,寄托着沿海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斗转星移,这一片蓊郁的秋枫林里,也许还藏着许多未能破解的秘密,等待我们下次再来探秘访幽、呼吸鲜有的清新空气。秋枫树百折不挠的精神也这样注入我的灵魂,不惧风雨,未来可期。想到这,我脚下的步子变得轻快且有力起来。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手绘

白藤湖边小记

□ 刘文俊

天终于放晴了。

下了五天,还是六天的雨。

冬天的雨虽然不大,空气中的水分饱和了。前一晚在家拖的地,第二日清晨还有两小片未干,卫生间也还有水渍,仿佛回南天来了。

坐在白藤湖南岸边,新鲜的空气中略有一丝淡淡的花香。阳光照射在高楼上,一面明亮,一面荫凉,明暗对比,似一幅油画。

天空中飘着大团大团黑的白的灰的云,如几条倒扣的山岭,缓缓向东移动,不知它们要去哪里?当然,想必任务只有一个,到别处下雨。

尖峰山隐在云雾中,幽暗了多日的白藤湖水面却灿烂了。微风过处,湖面柔和的浪波舒缓而轻盈地舞动。远远望去,湖上有一块如镜的水面,一截楼影清晰地映在镜面,别处则是将楼影摇乱,但丰富了湖面的风景。

很奇怪,在丝雨阴云中出没的几叶扁舟没了踪影,湖面就显得单调,少了些诗情画意,最忠诚执着的还是垂钓人,依然端坐在水边,若不是经常抬竿,还错以为是参禅坐定,心无外物。

果然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他们心中只关注鱼,时光转换,阴晴圆缺似乎与他们无关,用同样的姿势,过着相同又不同的日子。

身边坐一渔民,正在修补渔网,一旁的手机里放着略带忧伤的歌曲。

歌声笼罩下,一片洋紫荆粉色花瓣飘落在我正在记录这场景的手机上。它颤抖了几下,好像在提醒我:我来了,我来了……

我停下右手,轻轻地拿起这片花瓣,在鼻前嗅了嗅,淡淡的香,好美。不由得想起红袖添香的意思来。

一只蜜蜂追花,在我怀前盘绕,嗡嗡着抗议,难道它要与我争风吃醋?

我笑了。轻松地笑了。

这就是珠海宁静的小雪节后的冬天,春花秋月般的冬天。

风筝(小小说)

□ 李春鹏

艾叶把轮椅轻轻摇到窗前,揿动小小按钮,厚厚的暗红色丝绒窗帘向两侧退去。艾叶就看见外面的世界了。艾叶欠起身子,左手按着窗台,右手使劲推开窗户。早晨多么清亮,空气多么新鲜!不远处,绿茵茵的草地上,几个八九岁的男孩女孩正在放风筝。

风筝在天上飘,孩子们在地上跑。他们笑着闹着,相互追逐。哦,八九岁!哦,风筝!艾叶眼睛一热,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艾叶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星期天。

艾叶带着孩子们去公园里放风筝。微微的风吹拂,在那片平坦的草地上空,风筝飘起来,飘起来,可是不是很高。这时候,聪明而胆大的思睿提议:“老师,我们上前面的缓坡吧,那儿的风大一些。”孩子们一片欢呼。艾叶也笑了,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仿佛看到了八九岁的自己。艾叶实在无法拒绝孩子们真诚的渴望。内心深处,她也和孩子们一样,盼着风筝飞得高一些,更高一些…… 风筝升起来,在春天和煦的风里,美丽地盘旋、滑翔,向人们展示优美的舞姿。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带着孩子们对蓝天的向往,它飞起来,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它矫健的身姿渗透着一种神韵。

孩子们的心都沉醉在风筝飞翔的喜悦里了。风大了些,更大了些。风筝更高了,也更远了。 这时,牵线的孩子身体一倾,眼看就要从缓坡上摔下去。“危险——”艾叶大喊一声,冲上前去,让身体挡在那孩子面前。孩子没什么,巨大的惯性让艾叶身体失去平衡,摔下土坡。

以后的日子似乎流动得特别慢。她再也不能像先前一样去学校了,再也不能与孩子们一起蹦蹦跳跳了。鲜花和掌声也无法排解艾叶心头的那份忧郁。艾叶的心总是浸泡在泪水里。很长时间,她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风筝摇摇欲坠的影子……

窗外,孩子们的游戏还在继续。那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孩子们还在追逐。突然,一个孩子摔倒了。“呀!怎么——”轮椅上的艾叶叫出声来,身子不由自主地前倾,手都伸出去了,想一把拉住那孩子。 那孩子好像摔得不轻,很长时间没有爬起来。孩子们立刻奔跑着围拢过去,风筝也掉地上了。

艾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为那个摔倒的孩子担心。 还好,那个跌倒的孩子,终于站起来了,在同伴的挽扶下,朝着风筝的方向,一瘸一拐地走。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独立行走。最后,他从地上捡起风筝,迎着风再次奔跑起来。

艾叶看着他们,目不转睛。她虔诚地为那个孩子祈祷,真诚地为那个孩子祝福。风筝又升起来,一点一点爬高。艾叶眼睛一热,想流泪。她心里的天空骤然晴朗起来,那里也有一只美丽的风筝,轻轻地荡起来……

阳光照耀着大湾区(三首

□ 马 雪(澳门)

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摄

风,吹过伶仃洋

风,吹过伶仃洋,又一次激荡起滔滔浪潮。

这不是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中国自己的浪潮。

也不是南宋末年的浪潮,那是文天祥零丁惶恐、血性跌宕的心潮,这是中国新时代的浪潮。

前海、南沙、横琴……这一连串陌生又新鲜的名字,这一次被推上了浪潮之巅。

前海,和着涛声再次唱响春天的故事;

南沙,抖落岁月尘沙,正展开畅想的翅膀;

横琴,这把沉默千载的琴,奏响了创新的序曲。

这时候,港珠澳大桥来了,踏着伶仃洋曲曲弯弯的波涛。深圳与中山也不甘居后,挽起钢铁的臂膀,一条深中通道,即将在伶仃洋上尽情舞蹈。

深圳、广州、珠海,还有香港和澳门,这些在伶仃洋风浪中摔打的好汉,从来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

 

横琴

横琴,横琴,你终于想起弹奏一曲时代的乐章,把沉默的往昔从记忆中掰开。让阳光敲响你每一根期盼的琴弦吧,迟到的机缘也应展示最惬意的姿态。

清晨,有歌声从对岸的氹仔传来,这是鸭涌河那边的澳门在歌唱……

澳门,这位稔熟中西合奏的邻居,本是技艺高超的琴手,该牵手横琴,共同奏响惊世骇俗的乐曲。

这应该不是李斯特《唐璜的回忆》,或古诺的《小夜曲》,这是激情昂扬,向往星辰大海的《琴澳协奏曲》。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这座岭南花园特色的新校园,就是你庄重热烈的序曲。

紧接着的第一乐章,并非“悠闲的慢板”,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澳门新街坊、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都是你第一乐章的响亮音符。

此刻,世界正竖起机灵的耳朵,期待你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

 

深圳,最初的门窗

南风,从大洋深处掀动天蓝色的激素,发酵冻僵的阳光。

太阳插上金箭似的翅膀,从地平线飞奔而来。

千年的古钟终于撞出最奇绝的一响,奇绝如一声迟到的忏悔和祝福。

匆匆地打点微薄的行囊。走出高原走出村庄走出城廓走出陈旧的小巷。彩色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泅渡而来颠簸而来跋涉而来。

大海涌起七彩的波涛,荡涤我们苍白的贫寒和自卑自傲。

深圳,手握一根含金的银针,穿刺硬化的神经;

深圳,口衔一支复苏的“魔笛”——

横吹,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梦里的海

□ 黄俊怡

素来喜欢大海,大抵是与生俱来,我对大海有着别样的情愫,我生于海的边陲,海的浩瀚,海的深邃,海的宁静,曾是那么熟悉,一次不经意的风起,一个浮动的掠影,令我悸动如初。

我在中学时代,喜欢呼朋唤友,前呼后拥,常约上一众伙伴,从城里到海边,有心无心地来回梭巡看海,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大海于我是一袭朴素的底色,清新脱俗、博大无边,也许在我浮生里,一些重要节点,我对一些东西看得较为阔淡,这也许与多少受到海的熏陶有关。

故乡的海,是少年憧憬中的海。闲暇时,我常游走在城外东南一隅海的四周,在微风里亲近大海,夜幕下,沐浴于海边。熟悉水性的我,沉浮于海上,读一抹云霞淡去,读云卷云舒,读夜空的湛蓝,读海的潮起潮落。海是我最早读的诗篇,我曾经是一名迷茫于大海的忧郁者。

故乡的海是喜静者的栖息地,是理想主义者的一臂港湾。故乡的海,留有我来时一串串的踪迹,少年的心事,许多想说而未曾说的话,我曾想说与她听,大海始终是沉默的。

多次去过南海。走过覆盖着茫茫白沙的红树林,与三两好友游历虎头山的海,海是我们梦想生长的地方,在流逝的时间里,海同样是纯真年代友谊的见证者,即使在许多年后,我们所经历的际遇不同,天涯海角各自一方,一些人无法如期再遇,我们不能像从前一再敞开心胸。

说起海,其实并不陌生。小时候,跟随祖母走过博贺的外海。祖母娘家便是在海边,祖母旧居前茫茫的一片盐田,曾经便是海。那一带的海,早已经历迁变,祖母故去后,那一片海留存在我的梦中,再也揭不开。

参加社会工作,我长期生活在高负荷的压力下,很少有时间能够停留慢下来,更别谈再次走近故乡的海。每当在外路过一些地方的海岸线,譬如,走过珠海情侣路那片海,那一湾海是过客观光的驿站,目睹异乡的海,我更想念起故乡的海。这些年,我去过巽寮湾、去过海陵岛、也看过南沙的海、台山的海、鼓浪屿的海、行走过海南三亚的海,步履匆忙,我始终走不出梦里故乡城外的那一片海,也走不出海在梦里的那一袭情长。

也许是上了年纪,对于海的情怀,不再如从前一般浓烈,而是多了一份恬淡柔和。大风大浪经历过了,船将要泊岸了,我骤然就像那将要退潮的那一片海,那一份张扬,那一幕声势,怕是不会再现。

如今,我对海的情怀如入暮秋,对大海没有了昔日热切的期待,心境归返于自然,我心底里那一抹理想中的蓝,惊涛拍岸的旧影,其实我并非十分眷恋。

人说草木无情,这未置可否。我始终相信,故乡的海是有情的。离开故乡多年后,我仍旧回到这里,与她再一次在隔别多年后重逢,我像一个即将步入暮年的人,经历沧海桑田,我曾想问一声我还是那时的我么?我没有问,海也没有回答。我知道,我走过繁华的城市,走过平原、走过深山,历尽风雨与波澜,我不再,也不可能是停留在那个年代里的我,可是不管岁月怎么迁变,那时的海却依旧是我梦里的海。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
湾韵|家园(2023年1月15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1-15 13:09

南水秋枫苑

□ 孙光荣

珠海传媒集团 刘轶男摄

2022年9月,秋高气爽,应珠海文友邀请,我们一行九人走进南水镇古秋枫林。

驱车穿过南场村牌坊,来到南水镇书法协会会长林海强先生的老屋,踏过暗生苔藓的石径,映入眼帘的是青瓦飞檐翠竹绕墙的“悠然亭”。一众文友兴致勃勃,大家谈文说史,自然聊起旁边的古秋枫林。

南水秋枫林中,百岁以上的秋枫就有三十多棵:最大的那一棵,种植于明朝中叶,迄今已五百多岁,树干约有八个成年人手拉拉手才能围拢;最年轻的种植于清末,屈指一算也有一百二十多岁了。这些树在南场村历经沧桑,见证岁月,依然昂首黛绿,气色桀骜,活力四射。闻此,大家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动身前往秋枫苑,去拜访这几十位“百岁老人” 。

一进入秋枫林,顿感浓荫蔽日,绿意葱茏,清凉舒适,安静宜人。特别是空气清新得让人心旷神怡,沁人心脾,感觉身体轻盈,惬意无比。从枝叶空隙中过滤了的阳光,洒在身上柔柔和和的,不温不燥。久处城市喧哗,给心灵放个假,来这个世外桃源的森林氧吧里走走,修心养性,胜却人间无数。

秋枫树有很强的自愈能力,树身受伤后,伤口处会分泌出一种汁液包裹伤口,再愈合成树疤。此处这棵五百多岁的枫树,枝干上遍布疙瘩状树瘤,可想而知,它在这五百多年里经历了多少雷打电击、风侵雨蚀。五百多年的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淡然面对潮起潮落、日月交替,它们就像南场村的定海神针。我伫于树下,静对古树私语,静赏古树在微风中吟唱古老的歌谣,我这被红尘俗世撩拨得烦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了些许救赎。

行至秋枫林深处,便可见一方四尺石雕砚台。传说是当年镇上一财主的私藏,其子嫌其碍事,遂命几个大汉抬至此地,一弃了之。这九龙盘踞石砚,是真正的手工深雕,其上花纹无不栩栩如生——神龟亦活灵活现,葡萄、葫芦以假乱真。只是可惜了这奢华的石砚,没遇到懂得欣赏它的主人,在此偏远乡村树下天长日久潜伏。但不懂欣赏的主人弃之如敝履,却成就了它被后人珍若珠宝。这下倒好,普罗大众也能欣赏到如此精湛的典藏级别的艺术品了。只是没做防护措施有些龙尾被顽童劣子弄断了。真是可惜至极!九龙神龟共隐枫林,相依相伴相守望,共同见证这片土地的风云变幻。

秋枫林靠海边的地方,有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圣母庙,数百年来历经风雨。经村内民众捐款多次翻新重建,依然香火旺盛,寄托着沿海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斗转星移,这一片蓊郁的秋枫林里,也许还藏着许多未能破解的秘密,等待我们下次再来探秘访幽、呼吸鲜有的清新空气。秋枫树百折不挠的精神也这样注入我的灵魂,不惧风雨,未来可期。想到这,我脚下的步子变得轻快且有力起来。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手绘

白藤湖边小记

□ 刘文俊

天终于放晴了。

下了五天,还是六天的雨。

冬天的雨虽然不大,空气中的水分饱和了。前一晚在家拖的地,第二日清晨还有两小片未干,卫生间也还有水渍,仿佛回南天来了。

坐在白藤湖南岸边,新鲜的空气中略有一丝淡淡的花香。阳光照射在高楼上,一面明亮,一面荫凉,明暗对比,似一幅油画。

天空中飘着大团大团黑的白的灰的云,如几条倒扣的山岭,缓缓向东移动,不知它们要去哪里?当然,想必任务只有一个,到别处下雨。

尖峰山隐在云雾中,幽暗了多日的白藤湖水面却灿烂了。微风过处,湖面柔和的浪波舒缓而轻盈地舞动。远远望去,湖上有一块如镜的水面,一截楼影清晰地映在镜面,别处则是将楼影摇乱,但丰富了湖面的风景。

很奇怪,在丝雨阴云中出没的几叶扁舟没了踪影,湖面就显得单调,少了些诗情画意,最忠诚执着的还是垂钓人,依然端坐在水边,若不是经常抬竿,还错以为是参禅坐定,心无外物。

果然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他们心中只关注鱼,时光转换,阴晴圆缺似乎与他们无关,用同样的姿势,过着相同又不同的日子。

身边坐一渔民,正在修补渔网,一旁的手机里放着略带忧伤的歌曲。

歌声笼罩下,一片洋紫荆粉色花瓣飘落在我正在记录这场景的手机上。它颤抖了几下,好像在提醒我:我来了,我来了……

我停下右手,轻轻地拿起这片花瓣,在鼻前嗅了嗅,淡淡的香,好美。不由得想起红袖添香的意思来。

一只蜜蜂追花,在我怀前盘绕,嗡嗡着抗议,难道它要与我争风吃醋?

我笑了。轻松地笑了。

这就是珠海宁静的小雪节后的冬天,春花秋月般的冬天。

风筝(小小说)

□ 李春鹏

艾叶把轮椅轻轻摇到窗前,揿动小小按钮,厚厚的暗红色丝绒窗帘向两侧退去。艾叶就看见外面的世界了。艾叶欠起身子,左手按着窗台,右手使劲推开窗户。早晨多么清亮,空气多么新鲜!不远处,绿茵茵的草地上,几个八九岁的男孩女孩正在放风筝。

风筝在天上飘,孩子们在地上跑。他们笑着闹着,相互追逐。哦,八九岁!哦,风筝!艾叶眼睛一热,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艾叶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星期天。

艾叶带着孩子们去公园里放风筝。微微的风吹拂,在那片平坦的草地上空,风筝飘起来,飘起来,可是不是很高。这时候,聪明而胆大的思睿提议:“老师,我们上前面的缓坡吧,那儿的风大一些。”孩子们一片欢呼。艾叶也笑了,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仿佛看到了八九岁的自己。艾叶实在无法拒绝孩子们真诚的渴望。内心深处,她也和孩子们一样,盼着风筝飞得高一些,更高一些…… 风筝升起来,在春天和煦的风里,美丽地盘旋、滑翔,向人们展示优美的舞姿。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带着孩子们对蓝天的向往,它飞起来,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它矫健的身姿渗透着一种神韵。

孩子们的心都沉醉在风筝飞翔的喜悦里了。风大了些,更大了些。风筝更高了,也更远了。 这时,牵线的孩子身体一倾,眼看就要从缓坡上摔下去。“危险——”艾叶大喊一声,冲上前去,让身体挡在那孩子面前。孩子没什么,巨大的惯性让艾叶身体失去平衡,摔下土坡。

以后的日子似乎流动得特别慢。她再也不能像先前一样去学校了,再也不能与孩子们一起蹦蹦跳跳了。鲜花和掌声也无法排解艾叶心头的那份忧郁。艾叶的心总是浸泡在泪水里。很长时间,她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风筝摇摇欲坠的影子……

窗外,孩子们的游戏还在继续。那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孩子们还在追逐。突然,一个孩子摔倒了。“呀!怎么——”轮椅上的艾叶叫出声来,身子不由自主地前倾,手都伸出去了,想一把拉住那孩子。 那孩子好像摔得不轻,很长时间没有爬起来。孩子们立刻奔跑着围拢过去,风筝也掉地上了。

艾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为那个摔倒的孩子担心。 还好,那个跌倒的孩子,终于站起来了,在同伴的挽扶下,朝着风筝的方向,一瘸一拐地走。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独立行走。最后,他从地上捡起风筝,迎着风再次奔跑起来。

艾叶看着他们,目不转睛。她虔诚地为那个孩子祈祷,真诚地为那个孩子祝福。风筝又升起来,一点一点爬高。艾叶眼睛一热,想流泪。她心里的天空骤然晴朗起来,那里也有一只美丽的风筝,轻轻地荡起来……

阳光照耀着大湾区(三首

□ 马 雪(澳门)

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摄

风,吹过伶仃洋

风,吹过伶仃洋,又一次激荡起滔滔浪潮。

这不是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中国自己的浪潮。

也不是南宋末年的浪潮,那是文天祥零丁惶恐、血性跌宕的心潮,这是中国新时代的浪潮。

前海、南沙、横琴……这一连串陌生又新鲜的名字,这一次被推上了浪潮之巅。

前海,和着涛声再次唱响春天的故事;

南沙,抖落岁月尘沙,正展开畅想的翅膀;

横琴,这把沉默千载的琴,奏响了创新的序曲。

这时候,港珠澳大桥来了,踏着伶仃洋曲曲弯弯的波涛。深圳与中山也不甘居后,挽起钢铁的臂膀,一条深中通道,即将在伶仃洋上尽情舞蹈。

深圳、广州、珠海,还有香港和澳门,这些在伶仃洋风浪中摔打的好汉,从来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

 

横琴

横琴,横琴,你终于想起弹奏一曲时代的乐章,把沉默的往昔从记忆中掰开。让阳光敲响你每一根期盼的琴弦吧,迟到的机缘也应展示最惬意的姿态。

清晨,有歌声从对岸的氹仔传来,这是鸭涌河那边的澳门在歌唱……

澳门,这位稔熟中西合奏的邻居,本是技艺高超的琴手,该牵手横琴,共同奏响惊世骇俗的乐曲。

这应该不是李斯特《唐璜的回忆》,或古诺的《小夜曲》,这是激情昂扬,向往星辰大海的《琴澳协奏曲》。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这座岭南花园特色的新校园,就是你庄重热烈的序曲。

紧接着的第一乐章,并非“悠闲的慢板”,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澳门新街坊、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都是你第一乐章的响亮音符。

此刻,世界正竖起机灵的耳朵,期待你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

 

深圳,最初的门窗

南风,从大洋深处掀动天蓝色的激素,发酵冻僵的阳光。

太阳插上金箭似的翅膀,从地平线飞奔而来。

千年的古钟终于撞出最奇绝的一响,奇绝如一声迟到的忏悔和祝福。

匆匆地打点微薄的行囊。走出高原走出村庄走出城廓走出陈旧的小巷。彩色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泅渡而来颠簸而来跋涉而来。

大海涌起七彩的波涛,荡涤我们苍白的贫寒和自卑自傲。

深圳,手握一根含金的银针,穿刺硬化的神经;

深圳,口衔一支复苏的“魔笛”——

横吹,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梦里的海

□ 黄俊怡

素来喜欢大海,大抵是与生俱来,我对大海有着别样的情愫,我生于海的边陲,海的浩瀚,海的深邃,海的宁静,曾是那么熟悉,一次不经意的风起,一个浮动的掠影,令我悸动如初。

我在中学时代,喜欢呼朋唤友,前呼后拥,常约上一众伙伴,从城里到海边,有心无心地来回梭巡看海,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大海于我是一袭朴素的底色,清新脱俗、博大无边,也许在我浮生里,一些重要节点,我对一些东西看得较为阔淡,这也许与多少受到海的熏陶有关。

故乡的海,是少年憧憬中的海。闲暇时,我常游走在城外东南一隅海的四周,在微风里亲近大海,夜幕下,沐浴于海边。熟悉水性的我,沉浮于海上,读一抹云霞淡去,读云卷云舒,读夜空的湛蓝,读海的潮起潮落。海是我最早读的诗篇,我曾经是一名迷茫于大海的忧郁者。

故乡的海是喜静者的栖息地,是理想主义者的一臂港湾。故乡的海,留有我来时一串串的踪迹,少年的心事,许多想说而未曾说的话,我曾想说与她听,大海始终是沉默的。

多次去过南海。走过覆盖着茫茫白沙的红树林,与三两好友游历虎头山的海,海是我们梦想生长的地方,在流逝的时间里,海同样是纯真年代友谊的见证者,即使在许多年后,我们所经历的际遇不同,天涯海角各自一方,一些人无法如期再遇,我们不能像从前一再敞开心胸。

说起海,其实并不陌生。小时候,跟随祖母走过博贺的外海。祖母娘家便是在海边,祖母旧居前茫茫的一片盐田,曾经便是海。那一带的海,早已经历迁变,祖母故去后,那一片海留存在我的梦中,再也揭不开。

参加社会工作,我长期生活在高负荷的压力下,很少有时间能够停留慢下来,更别谈再次走近故乡的海。每当在外路过一些地方的海岸线,譬如,走过珠海情侣路那片海,那一湾海是过客观光的驿站,目睹异乡的海,我更想念起故乡的海。这些年,我去过巽寮湾、去过海陵岛、也看过南沙的海、台山的海、鼓浪屿的海、行走过海南三亚的海,步履匆忙,我始终走不出梦里故乡城外的那一片海,也走不出海在梦里的那一袭情长。

也许是上了年纪,对于海的情怀,不再如从前一般浓烈,而是多了一份恬淡柔和。大风大浪经历过了,船将要泊岸了,我骤然就像那将要退潮的那一片海,那一份张扬,那一幕声势,怕是不会再现。

如今,我对海的情怀如入暮秋,对大海没有了昔日热切的期待,心境归返于自然,我心底里那一抹理想中的蓝,惊涛拍岸的旧影,其实我并非十分眷恋。

人说草木无情,这未置可否。我始终相信,故乡的海是有情的。离开故乡多年后,我仍旧回到这里,与她再一次在隔别多年后重逢,我像一个即将步入暮年的人,经历沧海桑田,我曾想问一声我还是那时的我么?我没有问,海也没有回答。我知道,我走过繁华的城市,走过平原、走过深山,历尽风雨与波澜,我不再,也不可能是停留在那个年代里的我,可是不管岁月怎么迁变,那时的海却依旧是我梦里的海。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