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态、焕新颜、优治理!珠海铺就共富新路径

淇澳岛,静卧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珠江口内西侧,扼守珠江出海口咽喉,是伶仃洋上最大的岛屿。这座无需渡船即可抵达的海岛,借淇澳大桥与陆地相连,既藏着人文底蕴,又拥着自然灵秀——作为珠三角原生态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它将生态之美与景观之韵悄然融合,自成一派风情。清晨,保护区内木栈道上,游客惬意漫步,露水打湿的红树林间,几只白鹭轻盈振翅,与泥滩上蹦跳的弹涂鱼相映成趣。

而在珠海另一端,香洲区南屏镇东南部的北山村,糖水铺老板李叔正笑意盈盈地招呼客人:“以前村里路难走,哪有这么多游客?现在古村变美了,我们的小生意也跟着红火,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与此同时,珠海的街头巷尾也在悄然蜕变。宅旁村边、地头水畔、山侧河畔、路边广场、景区周边,越来越多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小微绿地绽放光彩。人们细细拾掇那些犄角旮旯,让它们亮起来、美起来,透着熨帖又鲜活的烟火气。

这些生动场景,恰是珠海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留下的鲜活注脚。从守护淇澳红树林保护区的生态家园,到唤醒北山村等古村落的文化新生,再到以精细基层治理织密民生保障网络,更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海岛在文旅融合与民生改善中实现蝶变。珠海经济特区45年来始终锚定“共富”目标,让发展红利如珠江口的潮汐般浸润城市每个角落。如今,这份美好已从自然保护区延伸至城市中心的方寸之间——市民既能徜徉于生态画卷,沉醉于文化气韵,更能感受治理效能带来的踏实暖意,在可观可感的生活变迁中,真切触摸到共同富裕的温度与质感。

生态筑基,厚植发展底色

数十年前,淇澳岛曾深陷生态危局。当地村民为求生存砍伐红树林修建鱼塘,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趁机入侵,不断挤压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间。在这双重破坏下,红树林面积锐减至仅32公顷,滩涂生态系统濒临瓦解。

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修复行动,成为扭转危局的关键。政府积极引导并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沿海渔民彻底摒弃“向海要粮”的固有模式,主动退塘还湿,成为守护这片生态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保护区引入生长迅速的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持续修复受损滩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红树林重焕往日生机。

生态修复带来了显著改观。如今,淇澳岛近500公顷的红树林在滩涂之上随潮汐涨落舒展蔓延。作为广东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这里已成为299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46种鸟类的家园,生长着1104种维管束植物。随着红树林生长,鱼、虾、蟹在此安身,迁徙候鸟也将这里选为越冬地,曾经罕见的黑脸琵鹭、白腹鹞等鸟类频繁现身,物种记录逐年更新,生态复苏与繁荣的态势愈发明显。

今年2月2日,《珠海经济特区红树林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红树林保护筑牢法治根基。条例禁止在保护区内捡拾、挖捕底栖生物,防止生境退化;同时明确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珠海绿色低碳发展夯实基础。

生态的持续向好,也为淇澳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红树林保护区出发,往西南方向步行片刻,便踏入了民风古朴的淇澳村白石街。而不远处,珠海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地静静矗立,与红树林共同构成了岛上独特的生态保护图景。随着红树林生态系统日渐向好,加上白海豚保护基地的科普魅力,源源不断的游客与研学团队为这座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场蜕变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白石街的石质门楼醒目地跨立在主街之上,脚下1000多米长的花岗岩条石,历经近两百年风霜,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光滑。街角巷尾,各色文艺小店散落分布,一旁是摆摊叫卖的朴素渔民。来往的旅客步履从容,不疾不徐,让这份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味,在街巷间静静流淌。

游客数量的逐年攀升,直接催生了遍布全岛的民宿产业。“旺季时,岛上民宿常常一房难求。”在村民们看来,可观的收益为他们带来了切实保障,日子越过越兴旺。这份依托家乡而起的事业,不仅筑牢了生活根基,更深深系住了村民与故土的情感。在老宅改建的民宿里,他们守护着祖辈留下的念想,亲眼见证老建筑在时光里重焕生机;在新建的民宿中,每一处设计都融入了对海岛的热爱。当听着游客对岛上风情的由衷赞赏,村民们真切体会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对家乡的归属感愈发浓厚。

如今,白石街的石板路既镌刻着过往记忆,也延伸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整个淇澳岛正借着文旅与研学经济的东风,在生态与民生的良性循环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这种“生态筑基、文旅赋能”的发展路径,同样在珠海的其他海岛铺展——依托万山群岛资源,珠海践行“因岛制宜、一岛一品”,打造特色文旅集群:桂山岛红色路线入选全国精品,东澳岛借赛事综艺彰显浪漫,外伶仃、大万山等岛屿各展风情。通过串联海关遗址、东澳铳城等遗迹,深挖伶仃洋文化内涵,再以民俗旅游季与非遗展激活传统,海岛文旅活力持续迸发,预计2026年游客量将突破215万人次。

风貌焕新,勾勒生活图景

山海相拥,宜居宜业。珠海的城市风貌提升,藏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里。全长55公里的情侣路风情海岸带不仅串联起渔女雕像、爱情邮局、珠海规划展览馆等城市地标,更通过同步推进的公园建设,将零散的景点织成一条融合生活、休闲与文化的生态长廊。曾经被硬质堤岸阻隔的海岸,在沙滩修复工程的推进下,化作市民能赤脚亲近的亲水平台。每到周末,沙滩上满是放风筝的孩童、漫步的老人;傍晚时分,日月贝的璀璨灯光与岸边大排档的烟火气交织,勾勒出“亲海相融”最真实的模样。

而在珠海的城市版图上,这样的风貌蝶变并非个例。从海岸边的浪漫风情延伸至城区深处,北山村便藏着另一番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景致。始建于南宋、形成于明清的北山村,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中国最美历史文化名村”。这座藏于珠海闹市的古村落,成了珠海旅游必打卡地。

医帝庙的石雕门墩、杨氏大宗祠“两进一井”格局、民居中的陶塑瓦当与灰塑壁画,这些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面对城市化冲击,北山村走出“逆生长”的活化之路——秉持“自然生长、有机更新、艺术引领、大众参与”理念,拒绝大拆大建,保留原产权与原生态。闲置旧粮仓变身北山会馆,成艺术展览地;老旧墙面被艺术家绘上壁画,重述村落故事。如今,北山村传统与潮流共生。街舞节奏呼应醒狮鼓点,凉茶创新传承药食智慧,新编粤剧融合古老唱腔与现代音效。它的蜕变表明,古村落活化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历史基因在当代生活中重焕生机,让文化根脉在创新实践中延续传承。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浪潮下,这样一座兼具历史厚度与创新活力的村落,自然成了港澳青年奔赴内地创业的“优选”之地。去年12月,香港电视台专题报道的“TwoPlus大码女装”店铺,便隐匿于北山的街巷之中,而它的背后,是来自澳门的姐妹花Christy和Pinky的创业故事。

几年前,姐妹俩与朋友一同来到北山游玩,便被这里独特的韵味深深吸引。这份吸引力化作了创业的动力,她们毅然决定在此开启创业之旅,让“TwoPlus”品牌在此落地生根。店铺里的衣服,大多是她们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精心淘来的,风格多元且极具特色。她们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让不同身材、不同性格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重拾自信。自开业以来,顾客们满意的笑容与惊喜的眼神,都让她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也坚定了她们在北山继续深耕的决心。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老旧电路的改造、店面的装修到货品的搬运,各种难题接踵而至。但北山温暖的邻里人情味,却像一剂“强心剂”,给了她们莫大的支持。周边商铺的主理人与当地居民纷纷伸出援手,让她们迅速融入了这片土地。主理人们还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创业故事,畅谈“以前的北山”,在和睦融洽的氛围中,共同书写着属于各自的北山篇章。

如今,得益于大湾区便捷的交通,姐妹俩每日往返于珠海与澳门的双城生活轻松实现——从澳门家中经青茂口岸过关到北山,全程不到半小时。“TwoPlus”吸引了众多来自珠海、香港、澳门等地的客人。他们中,有的是因媒体报道慕名而来,有的是在自媒体上被“种草”,还有的则是在北山街巷偶然邂逅。

在北山,像“TwoPlus”这样的小体量独立品牌店铺还有很多。这里包容开放,允许创意诞生,接纳理想萌芽,为每一位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空间。目前,北山落地的店铺已超230家,孵化本土原创品牌50余家,年客流量更是超过500万人次。这座充满活力的村落,正以蓬勃的姿态,续写着宜居宜业的崭新篇章,也持续吸引着更多港澳青年前来追逐梦想。

珠海城市风貌的更新不仅体现在古村活化,更延伸至海岛的每一处角落。与北山村“有机更新”理念相呼应,海岛的风貌升级同样坚持生态与民生同步推进:东澳岛1.29万平方米海滩经修复重现生机,桂山岛推进村居屋顶“平改坡”、民宿改造,东澳岛蜜月阁优化等农房风貌提升工程,让海岛颜值与居住舒适度双提升;“山海连廊”串联散落景观,新能源车辆推广助力零碳建设,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让海岛生活愈发便利——这正是“百千万工程”推动下,海岛在文旅融合与民生改善中实现蝶变的鲜活印证。

精细治理,夯实民生根基

夜幕降临,珠海的街巷里涌动着别样的温暖。5月20日晚,香洲区吉大街道怡景社区的临时接访点前,居民田先生举着手机照片反映,大姑乸街因缺路灯导致夜间出行隐患,甚至有外卖小哥险些绊倒。夜访干部当即勘查,商定协调酒店增亮景观灯、加装楼体照明的方案,社区党委书记陈忠义当场承诺:“大家放心,半个月内,这条道准保亮堂起来!”同一时刻,斗门镇小濠冲村的干部走进单亲妈妈陈女士家,现场筹款为孩子购置电脑和床铺,照亮他们的求学路;南虹社区里,针对居民提出的电梯加装安全隐患,夜访干部正与各方围着图纸优化设计……这些发生在夜色里的故事,正是珠海“香山夜访”的生动缩影,更是发展成果惠及每个角落的真实写照。

自今年1月起,珠海创新推出“香山夜访”活动,市、区、镇街三级1000余名干部每周二晚8点准时下沉331个村(社区)。“以前上班没时间找干部,下班想反映问题又找不到人,现在他们直接到家门口来,咱老百姓的话终于能及时传到心坎上了。”南虹社区居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一机制精准破解了传统治理中“干部上班、群众务工”的时间错位,让每一份诉求都能被及时听见,让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可感知。

在实践中,“香山夜访”形成了高效闭环。香洲区湾仔街道的夜访记录本上,清晰写着处理流程:“群众诉求当场研判,能解决的立即回应,需协调的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处理某小区电梯加装争议时,夜访干部带着施工方、业主代表围站在图纸前,居民王伯指着设计图直言:“这个方案离我家窗户太近,噪音肯定大!”干部当即让施工方现场修改:将电梯井往绿化带挪半米,既符合规范又减少影响,后续由干部对接园林部门完成审批。这种“谁接访谁跟踪、谁办理谁反馈”的作风,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有求必应、接诉即办”的效率。

活动开展以来,从公交站搬迁、道路照明改善到家庭困难帮扶,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被依法化解。金湾区通过“走访固定化、形式多样化、处理闭环化”保障落实,万山区坚持“合理诉求解决、无理诉求依法处置、困难群众帮扶”,市区综治中心更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多部门联动从“单一解决”升级为“系统治理”。这种治理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用精细治理织密民生保障网络——当干部走出会议室、走进百姓家,带来的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从“等群众上门”到“主动叩门问需”的理念革新。

万家灯火中,“香山夜访”的灯光不仅照亮了街头巷尾,更映照出民生的温度。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田先生走过亮堂街道时的踏实获得感,是陈女士孩子用上新电脑时的纯粹幸福感,是每个珠海人谈及“日子有奔头”时的深厚归属感——这,正是治理效能浸润生活的生动模样。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彭晶
微信
朋友圈
护生态、焕新颜、优治理!珠海铺就共富新路径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2025-08-26 17:25

淇澳岛,静卧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珠江口内西侧,扼守珠江出海口咽喉,是伶仃洋上最大的岛屿。这座无需渡船即可抵达的海岛,借淇澳大桥与陆地相连,既藏着人文底蕴,又拥着自然灵秀——作为珠三角原生态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它将生态之美与景观之韵悄然融合,自成一派风情。清晨,保护区内木栈道上,游客惬意漫步,露水打湿的红树林间,几只白鹭轻盈振翅,与泥滩上蹦跳的弹涂鱼相映成趣。

而在珠海另一端,香洲区南屏镇东南部的北山村,糖水铺老板李叔正笑意盈盈地招呼客人:“以前村里路难走,哪有这么多游客?现在古村变美了,我们的小生意也跟着红火,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与此同时,珠海的街头巷尾也在悄然蜕变。宅旁村边、地头水畔、山侧河畔、路边广场、景区周边,越来越多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小微绿地绽放光彩。人们细细拾掇那些犄角旮旯,让它们亮起来、美起来,透着熨帖又鲜活的烟火气。

这些生动场景,恰是珠海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留下的鲜活注脚。从守护淇澳红树林保护区的生态家园,到唤醒北山村等古村落的文化新生,再到以精细基层治理织密民生保障网络,更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海岛在文旅融合与民生改善中实现蝶变。珠海经济特区45年来始终锚定“共富”目标,让发展红利如珠江口的潮汐般浸润城市每个角落。如今,这份美好已从自然保护区延伸至城市中心的方寸之间——市民既能徜徉于生态画卷,沉醉于文化气韵,更能感受治理效能带来的踏实暖意,在可观可感的生活变迁中,真切触摸到共同富裕的温度与质感。

生态筑基,厚植发展底色

数十年前,淇澳岛曾深陷生态危局。当地村民为求生存砍伐红树林修建鱼塘,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趁机入侵,不断挤压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间。在这双重破坏下,红树林面积锐减至仅32公顷,滩涂生态系统濒临瓦解。

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修复行动,成为扭转危局的关键。政府积极引导并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沿海渔民彻底摒弃“向海要粮”的固有模式,主动退塘还湿,成为守护这片生态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保护区引入生长迅速的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持续修复受损滩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红树林重焕往日生机。

生态修复带来了显著改观。如今,淇澳岛近500公顷的红树林在滩涂之上随潮汐涨落舒展蔓延。作为广东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这里已成为299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46种鸟类的家园,生长着1104种维管束植物。随着红树林生长,鱼、虾、蟹在此安身,迁徙候鸟也将这里选为越冬地,曾经罕见的黑脸琵鹭、白腹鹞等鸟类频繁现身,物种记录逐年更新,生态复苏与繁荣的态势愈发明显。

今年2月2日,《珠海经济特区红树林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红树林保护筑牢法治根基。条例禁止在保护区内捡拾、挖捕底栖生物,防止生境退化;同时明确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珠海绿色低碳发展夯实基础。

生态的持续向好,也为淇澳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红树林保护区出发,往西南方向步行片刻,便踏入了民风古朴的淇澳村白石街。而不远处,珠海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地静静矗立,与红树林共同构成了岛上独特的生态保护图景。随着红树林生态系统日渐向好,加上白海豚保护基地的科普魅力,源源不断的游客与研学团队为这座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场蜕变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白石街的石质门楼醒目地跨立在主街之上,脚下1000多米长的花岗岩条石,历经近两百年风霜,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光滑。街角巷尾,各色文艺小店散落分布,一旁是摆摊叫卖的朴素渔民。来往的旅客步履从容,不疾不徐,让这份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味,在街巷间静静流淌。

游客数量的逐年攀升,直接催生了遍布全岛的民宿产业。“旺季时,岛上民宿常常一房难求。”在村民们看来,可观的收益为他们带来了切实保障,日子越过越兴旺。这份依托家乡而起的事业,不仅筑牢了生活根基,更深深系住了村民与故土的情感。在老宅改建的民宿里,他们守护着祖辈留下的念想,亲眼见证老建筑在时光里重焕生机;在新建的民宿中,每一处设计都融入了对海岛的热爱。当听着游客对岛上风情的由衷赞赏,村民们真切体会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对家乡的归属感愈发浓厚。

如今,白石街的石板路既镌刻着过往记忆,也延伸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整个淇澳岛正借着文旅与研学经济的东风,在生态与民生的良性循环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这种“生态筑基、文旅赋能”的发展路径,同样在珠海的其他海岛铺展——依托万山群岛资源,珠海践行“因岛制宜、一岛一品”,打造特色文旅集群:桂山岛红色路线入选全国精品,东澳岛借赛事综艺彰显浪漫,外伶仃、大万山等岛屿各展风情。通过串联海关遗址、东澳铳城等遗迹,深挖伶仃洋文化内涵,再以民俗旅游季与非遗展激活传统,海岛文旅活力持续迸发,预计2026年游客量将突破215万人次。

风貌焕新,勾勒生活图景

山海相拥,宜居宜业。珠海的城市风貌提升,藏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里。全长55公里的情侣路风情海岸带不仅串联起渔女雕像、爱情邮局、珠海规划展览馆等城市地标,更通过同步推进的公园建设,将零散的景点织成一条融合生活、休闲与文化的生态长廊。曾经被硬质堤岸阻隔的海岸,在沙滩修复工程的推进下,化作市民能赤脚亲近的亲水平台。每到周末,沙滩上满是放风筝的孩童、漫步的老人;傍晚时分,日月贝的璀璨灯光与岸边大排档的烟火气交织,勾勒出“亲海相融”最真实的模样。

而在珠海的城市版图上,这样的风貌蝶变并非个例。从海岸边的浪漫风情延伸至城区深处,北山村便藏着另一番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景致。始建于南宋、形成于明清的北山村,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中国最美历史文化名村”。这座藏于珠海闹市的古村落,成了珠海旅游必打卡地。

医帝庙的石雕门墩、杨氏大宗祠“两进一井”格局、民居中的陶塑瓦当与灰塑壁画,这些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面对城市化冲击,北山村走出“逆生长”的活化之路——秉持“自然生长、有机更新、艺术引领、大众参与”理念,拒绝大拆大建,保留原产权与原生态。闲置旧粮仓变身北山会馆,成艺术展览地;老旧墙面被艺术家绘上壁画,重述村落故事。如今,北山村传统与潮流共生。街舞节奏呼应醒狮鼓点,凉茶创新传承药食智慧,新编粤剧融合古老唱腔与现代音效。它的蜕变表明,古村落活化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历史基因在当代生活中重焕生机,让文化根脉在创新实践中延续传承。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浪潮下,这样一座兼具历史厚度与创新活力的村落,自然成了港澳青年奔赴内地创业的“优选”之地。去年12月,香港电视台专题报道的“TwoPlus大码女装”店铺,便隐匿于北山的街巷之中,而它的背后,是来自澳门的姐妹花Christy和Pinky的创业故事。

几年前,姐妹俩与朋友一同来到北山游玩,便被这里独特的韵味深深吸引。这份吸引力化作了创业的动力,她们毅然决定在此开启创业之旅,让“TwoPlus”品牌在此落地生根。店铺里的衣服,大多是她们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精心淘来的,风格多元且极具特色。她们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让不同身材、不同性格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重拾自信。自开业以来,顾客们满意的笑容与惊喜的眼神,都让她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也坚定了她们在北山继续深耕的决心。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老旧电路的改造、店面的装修到货品的搬运,各种难题接踵而至。但北山温暖的邻里人情味,却像一剂“强心剂”,给了她们莫大的支持。周边商铺的主理人与当地居民纷纷伸出援手,让她们迅速融入了这片土地。主理人们还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创业故事,畅谈“以前的北山”,在和睦融洽的氛围中,共同书写着属于各自的北山篇章。

如今,得益于大湾区便捷的交通,姐妹俩每日往返于珠海与澳门的双城生活轻松实现——从澳门家中经青茂口岸过关到北山,全程不到半小时。“TwoPlus”吸引了众多来自珠海、香港、澳门等地的客人。他们中,有的是因媒体报道慕名而来,有的是在自媒体上被“种草”,还有的则是在北山街巷偶然邂逅。

在北山,像“TwoPlus”这样的小体量独立品牌店铺还有很多。这里包容开放,允许创意诞生,接纳理想萌芽,为每一位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空间。目前,北山落地的店铺已超230家,孵化本土原创品牌50余家,年客流量更是超过500万人次。这座充满活力的村落,正以蓬勃的姿态,续写着宜居宜业的崭新篇章,也持续吸引着更多港澳青年前来追逐梦想。

珠海城市风貌的更新不仅体现在古村活化,更延伸至海岛的每一处角落。与北山村“有机更新”理念相呼应,海岛的风貌升级同样坚持生态与民生同步推进:东澳岛1.29万平方米海滩经修复重现生机,桂山岛推进村居屋顶“平改坡”、民宿改造,东澳岛蜜月阁优化等农房风貌提升工程,让海岛颜值与居住舒适度双提升;“山海连廊”串联散落景观,新能源车辆推广助力零碳建设,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让海岛生活愈发便利——这正是“百千万工程”推动下,海岛在文旅融合与民生改善中实现蝶变的鲜活印证。

精细治理,夯实民生根基

夜幕降临,珠海的街巷里涌动着别样的温暖。5月20日晚,香洲区吉大街道怡景社区的临时接访点前,居民田先生举着手机照片反映,大姑乸街因缺路灯导致夜间出行隐患,甚至有外卖小哥险些绊倒。夜访干部当即勘查,商定协调酒店增亮景观灯、加装楼体照明的方案,社区党委书记陈忠义当场承诺:“大家放心,半个月内,这条道准保亮堂起来!”同一时刻,斗门镇小濠冲村的干部走进单亲妈妈陈女士家,现场筹款为孩子购置电脑和床铺,照亮他们的求学路;南虹社区里,针对居民提出的电梯加装安全隐患,夜访干部正与各方围着图纸优化设计……这些发生在夜色里的故事,正是珠海“香山夜访”的生动缩影,更是发展成果惠及每个角落的真实写照。

自今年1月起,珠海创新推出“香山夜访”活动,市、区、镇街三级1000余名干部每周二晚8点准时下沉331个村(社区)。“以前上班没时间找干部,下班想反映问题又找不到人,现在他们直接到家门口来,咱老百姓的话终于能及时传到心坎上了。”南虹社区居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一机制精准破解了传统治理中“干部上班、群众务工”的时间错位,让每一份诉求都能被及时听见,让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可感知。

在实践中,“香山夜访”形成了高效闭环。香洲区湾仔街道的夜访记录本上,清晰写着处理流程:“群众诉求当场研判,能解决的立即回应,需协调的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处理某小区电梯加装争议时,夜访干部带着施工方、业主代表围站在图纸前,居民王伯指着设计图直言:“这个方案离我家窗户太近,噪音肯定大!”干部当即让施工方现场修改:将电梯井往绿化带挪半米,既符合规范又减少影响,后续由干部对接园林部门完成审批。这种“谁接访谁跟踪、谁办理谁反馈”的作风,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有求必应、接诉即办”的效率。

活动开展以来,从公交站搬迁、道路照明改善到家庭困难帮扶,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被依法化解。金湾区通过“走访固定化、形式多样化、处理闭环化”保障落实,万山区坚持“合理诉求解决、无理诉求依法处置、困难群众帮扶”,市区综治中心更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多部门联动从“单一解决”升级为“系统治理”。这种治理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用精细治理织密民生保障网络——当干部走出会议室、走进百姓家,带来的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从“等群众上门”到“主动叩门问需”的理念革新。

万家灯火中,“香山夜访”的灯光不仅照亮了街头巷尾,更映照出民生的温度。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田先生走过亮堂街道时的踏实获得感,是陈女士孩子用上新电脑时的纯粹幸福感,是每个珠海人谈及“日子有奔头”时的深厚归属感——这,正是治理效能浸润生活的生动模样。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