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有“医”靠,遵医五院医护人员坚守疫情防控各道防线

2022年12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为了保障感染高峰期群众就医需求,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下称“遵医五院”)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每天召开医疗救治工作会议,院长陈世玖协调推动,实时调度救治床位,全院一盘棋,全力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收治,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为老百姓的疫情防护和健康幸福提供“医”靠。

医护人员投入工作。

第一线:

与时间赛跑 “急”中有“稳”

1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遵医五院急诊科抢救室,问诊、查体、抢救、急促的电话铃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绝于耳。“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1月6日处于感染高峰期,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陡增,每日接诊量是之前的2倍左右。近期,每日接诊量稍有回落。”说话间,急诊科副主任张弓用目光巡视着各个床位上的患者,手上为一位患者办理入院手续,不时地还要回应同事的询问,淡定从容,“急”中有“稳”。

“近期急危重症患者翻倍增长,有的患者一入院生命体征就不稳定,需要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医护抢救压力大,每天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赵悦和爱人都是遵医五院的医护人员,像她这样双职工家庭的同事还有不少,“对家里根本照顾不到,与家人见面时间还不如在医院与同事见面时间多。同事们大多都是咬牙坚持,有同事甚至吸着氧坚守岗位。”

白加黑、车里睡……为了能及时增援、随叫随到,许多医护人员都经历了黑白颠倒连轴转的日子,下了班也不敢回家,就睡在车里。赵悦说:“不过当听到其他科室同事反馈患者预后良好,就很欣慰,感觉辛苦也值得。”医护人员负重前行,只为全力以赴提高医疗救治效率,确保每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不同于急诊科的嘈杂,重症医学科(ICU)门口十分安静,患者家属面色凝重地等候着。ICU副主任医师黄杰两眼充血、鼻音浓重,不停地忙碌着。虽然已经转阴多日,但黄杰鼻塞、咳嗽等不适的症状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未见好转,仍然坚守一线。

1月11日当天,ICU内有24个病人,17个人上了呼吸机,6个人在做血液净化,2个做俯卧位通气,1个上了ECMO。“患者多为八九十岁的老人,且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有的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危重症,我接诊最大年纪患者是96岁。”黄杰介绍说,“因重症病人较多,为了缓解我们的压力,医院协调了其他科室同事到ICU增援。”

医生在住院部定期查房,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生活情况,进一步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最前线:

为生命坚守 “危”中求“生”

三年来,遵医五院全体医护人员逆行出征、日夜坚守、不计得失、默默奉献,一次次为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如今,面对大量的危重患者,他们全力以赴做好新阶段医疗救治工作,冲在了距离病毒最近的救治一线。在这场硬仗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救治主战场。

连日来,新入院患者越收越多,重病号的比例越来越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有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忙碌,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说话快言快语。

重症患者不时出现的特殊情况,让李有霞分身乏术。每天的防护装备让她透不过气,但来不及喘息,就要一路小跑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收治各种危重症病人。

“我们科平时有40个左右的病人,现在每天却需要面对100个左右病人,最难的时候就是去年12月中旬的时候患者激增,医护人员压力很大。”李有霞说,“不过,好在医院统筹协调医疗资源,患者所需要的床位和设备都得到了充分配置,同时,医院领导每天亲自查房巡诊,及时发现临床面临的难点,并现场办公,节假日都没有休息。王红嫚副院长(兼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近期刚动完手术两三天,还没恢复好,就又着急投入工作,每天都到科室查房,住院期间也每天对我们进行电话指导。”

“高峰期患者太多,所有的呼吸机和氧气瓶都在使用。”李有霞说,最忙的时候她一个班次就先后抢救了5名昏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重症患者,插管人数达7人,“100多个患者中约80个是重症,40%以上是80岁以上老年人,30%左右是65岁-79岁的老年人。

李有霞说,她每天都要给自己进行心理按摩,不断鼓励自己,“我告诉自己不能倒下,我要对患者负责。”

儿科副主任医师何月贤说话柔声细语,在日常工作中,她总是用仁心仁术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儿科原本有40个左右的床位,去年12月中旬开始住院患儿人数扩容2倍多,医生的工作量成倍增长。儿科发热门诊就诊患儿人数增加到平日的4-5倍,高峰期6位儿科医生承担的就诊人数超过700人次。夜班都是通宵达旦,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但同事们都主动加班加点,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位患儿。”何月贤说。

回忆这段经历,何月贤感叹:“医护人员真的辛苦,科里有几个生病的医生在认真负责诊疗患儿的同时,挤一点时间给自己输液、吸氧,有的至亲去世也不能去送别,有两位护士一直坚守岗位,回到护士站就累得晕过去了,太不容易了。”

后防线:

“保健康、防重症” 关口前移

“新十条”发布及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遵医五院迅速转变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在市、区两级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全面制定了“保健康、防重症”工作方针,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全力抢救重症患者,加快急诊患者处置分流,保障“一老一小”救治通道畅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同时,助推优质医疗资源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派出专家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驻点坐诊,“关口前移”,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驻点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提供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最大程度保障百姓健康幸福,最大限度减轻前线医务工作者的负担,筑牢疫情防控“后防线”。

遵医五院喜获多项殊荣。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所有医护工作者终身的誓言。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遵医五院始终把医院发展与人民健康幸福紧密相连,严格按照“新冠医疗救治九不准”和“八项亲自”要求,24小时待命,积极履行斗门区医联体牵头单位职责,做实医联体网格医疗服务模式,统筹资源、多措并举、全面坚守、全力保障,不断锚定方向,以实际行动守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道又一道防线。同时,遵医五院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确保群众平安健康过节。

文字:王晓君 图片:梁冠贤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百姓有“医”靠,遵医五院医护人员坚守疫情防控各道防线
珠海特区报 2023-01-16 14:11

2022年12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为了保障感染高峰期群众就医需求,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下称“遵医五院”)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每天召开医疗救治工作会议,院长陈世玖协调推动,实时调度救治床位,全院一盘棋,全力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收治,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为老百姓的疫情防护和健康幸福提供“医”靠。

医护人员投入工作。

第一线:

与时间赛跑 “急”中有“稳”

1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遵医五院急诊科抢救室,问诊、查体、抢救、急促的电话铃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绝于耳。“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1月6日处于感染高峰期,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陡增,每日接诊量是之前的2倍左右。近期,每日接诊量稍有回落。”说话间,急诊科副主任张弓用目光巡视着各个床位上的患者,手上为一位患者办理入院手续,不时地还要回应同事的询问,淡定从容,“急”中有“稳”。

“近期急危重症患者翻倍增长,有的患者一入院生命体征就不稳定,需要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医护抢救压力大,每天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赵悦和爱人都是遵医五院的医护人员,像她这样双职工家庭的同事还有不少,“对家里根本照顾不到,与家人见面时间还不如在医院与同事见面时间多。同事们大多都是咬牙坚持,有同事甚至吸着氧坚守岗位。”

白加黑、车里睡……为了能及时增援、随叫随到,许多医护人员都经历了黑白颠倒连轴转的日子,下了班也不敢回家,就睡在车里。赵悦说:“不过当听到其他科室同事反馈患者预后良好,就很欣慰,感觉辛苦也值得。”医护人员负重前行,只为全力以赴提高医疗救治效率,确保每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不同于急诊科的嘈杂,重症医学科(ICU)门口十分安静,患者家属面色凝重地等候着。ICU副主任医师黄杰两眼充血、鼻音浓重,不停地忙碌着。虽然已经转阴多日,但黄杰鼻塞、咳嗽等不适的症状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未见好转,仍然坚守一线。

1月11日当天,ICU内有24个病人,17个人上了呼吸机,6个人在做血液净化,2个做俯卧位通气,1个上了ECMO。“患者多为八九十岁的老人,且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有的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危重症,我接诊最大年纪患者是96岁。”黄杰介绍说,“因重症病人较多,为了缓解我们的压力,医院协调了其他科室同事到ICU增援。”

医生在住院部定期查房,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生活情况,进一步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最前线:

为生命坚守 “危”中求“生”

三年来,遵医五院全体医护人员逆行出征、日夜坚守、不计得失、默默奉献,一次次为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如今,面对大量的危重患者,他们全力以赴做好新阶段医疗救治工作,冲在了距离病毒最近的救治一线。在这场硬仗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救治主战场。

连日来,新入院患者越收越多,重病号的比例越来越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有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忙碌,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说话快言快语。

重症患者不时出现的特殊情况,让李有霞分身乏术。每天的防护装备让她透不过气,但来不及喘息,就要一路小跑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收治各种危重症病人。

“我们科平时有40个左右的病人,现在每天却需要面对100个左右病人,最难的时候就是去年12月中旬的时候患者激增,医护人员压力很大。”李有霞说,“不过,好在医院统筹协调医疗资源,患者所需要的床位和设备都得到了充分配置,同时,医院领导每天亲自查房巡诊,及时发现临床面临的难点,并现场办公,节假日都没有休息。王红嫚副院长(兼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近期刚动完手术两三天,还没恢复好,就又着急投入工作,每天都到科室查房,住院期间也每天对我们进行电话指导。”

“高峰期患者太多,所有的呼吸机和氧气瓶都在使用。”李有霞说,最忙的时候她一个班次就先后抢救了5名昏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重症患者,插管人数达7人,“100多个患者中约80个是重症,40%以上是80岁以上老年人,30%左右是65岁-79岁的老年人。

李有霞说,她每天都要给自己进行心理按摩,不断鼓励自己,“我告诉自己不能倒下,我要对患者负责。”

儿科副主任医师何月贤说话柔声细语,在日常工作中,她总是用仁心仁术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儿科原本有40个左右的床位,去年12月中旬开始住院患儿人数扩容2倍多,医生的工作量成倍增长。儿科发热门诊就诊患儿人数增加到平日的4-5倍,高峰期6位儿科医生承担的就诊人数超过700人次。夜班都是通宵达旦,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但同事们都主动加班加点,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位患儿。”何月贤说。

回忆这段经历,何月贤感叹:“医护人员真的辛苦,科里有几个生病的医生在认真负责诊疗患儿的同时,挤一点时间给自己输液、吸氧,有的至亲去世也不能去送别,有两位护士一直坚守岗位,回到护士站就累得晕过去了,太不容易了。”

后防线:

“保健康、防重症” 关口前移

“新十条”发布及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遵医五院迅速转变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在市、区两级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全面制定了“保健康、防重症”工作方针,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全力抢救重症患者,加快急诊患者处置分流,保障“一老一小”救治通道畅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同时,助推优质医疗资源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派出专家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驻点坐诊,“关口前移”,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驻点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提供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最大程度保障百姓健康幸福,最大限度减轻前线医务工作者的负担,筑牢疫情防控“后防线”。

遵医五院喜获多项殊荣。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所有医护工作者终身的誓言。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遵医五院始终把医院发展与人民健康幸福紧密相连,严格按照“新冠医疗救治九不准”和“八项亲自”要求,24小时待命,积极履行斗门区医联体牵头单位职责,做实医联体网格医疗服务模式,统筹资源、多措并举、全面坚守、全力保障,不断锚定方向,以实际行动守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道又一道防线。同时,遵医五院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确保群众平安健康过节。

文字:王晓君 图片:梁冠贤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