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潮|“要素跨境流动工程”提升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

岭南春早。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不待扬鞭自奋蹄,2023年将围绕产业发展、规则衔接、民生融合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琴澳两地规则衔接,离不开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合作区的四大任务之一,就是着力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实现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创新跨境金融管理、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细数过去一年,琴澳两地规则衔接不断突破:“一线”横琴口岸二期客货车通道及澳门侧交通枢纽平台加快建设、“二线”通道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主体工程建成,在澳外籍人士赴合作区便利签证措施落地实施,澳门非营运小客车入出合作区配额全面开放,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上线运行……

当前合作区正加快推动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政策落地,朝着物理“封关运作”和构建金融“电子围网”的目标全力冲刺。“三大工程”中稳步实施“要素跨境流动工程”再次强调了打破要素流通壁垒,以不断开放的制度规则、不断释放的要素活力,加速琴澳互联互通。

落实分线管理,夯实融合“硬基础”

“要素跨境流动工程”中首先提出要“全面建成‘分线管理’软硬件设施,推动合作区海关监管办法、‘分线管理’配套税收政策落地实施。试点人员‘非接触’高效便捷通关”。

合作区创新发展研究院法律与规则衔接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法学博士王江淮向记者介绍,目前,在合作区的澳资企业达5323户,注册资本超1480亿元,在合作区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超6000人,随着“澳门新街坊”等项目建成,预计到2024年将有3万名澳门居民在合作区居住、就业,澳门居民往返琴澳将更加密集、频繁。

对此,他认为“分线管理”软硬件设施是封关运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程,营造出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是澳资澳企的发展需要,也是在合作区生活的澳门居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琴澳民生深度融合、拓展澳门居民生活就业新空间,促进各要素跨境流动的有序、规范、高效,并最终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发展。

“由于琴澳两地分属不同法域,两地的法律与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推动分线管理政策落地实施最亟待解决的是两地法律、规则的衔接和相关风险的防控。”王江淮建议进一步加强两地在检验检疫、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健全综合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合作区海关监管办法、反走私条例、失信惩戒条例等配套法律法规出台,为“分线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推进“联通”建设,见证交往更便捷

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化,助力构建琴澳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离不开金融助力。过去一年,发展现代金融产业以及创新跨境金融管理成为合作区瞩目的发展亮点,自横琴开发建设以来,横琴金融岛作为合作区金融业发展的“心脏”,逐步形成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私募等多种细分领域的金融业态,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要素跨境流动工程”中提到要“加快开通金融岛码头至澳门内港航线,推进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连接横琴口岸通道桥建设”,王江淮认为金融岛在规划上作为大湾区的“发展中心”,毗邻港澳,应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透过发展多维交通来实现其窗口意义。“开通金融岛码头至澳门内港航线则能够填补合作区在海运交通上的空白,织密跨境往来通道。”

王江淮补充表示,一方面,由于航线的开通和通道的建设降低了交通成本,因此能够吸引更多澳门金融管理机构进入横琴设立营运点以及吸引优质金融项目、企业、人才在金融岛有机聚集,促进跨境人才流动和跨境金融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连接横琴口岸通道桥建设也为琴澳两地学者举办研讨会、论坛、专题培训等各种交流活动带来更多便利,有助于提高两地企业、人才、商品、澳门高校与区内科研资源、设备、项目以及人员的自由流动性。

建立资金“电子围网”,助力金融开放

合作区金融发展局局长池腾辉此前探讨合作区金融业难点、痛点时提到,合作区要在跨境资金管理规则上与澳门全面对接,实现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我们要建立一套与合作区建设相适应的账户体系,也就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及的资金‘电子围网’账户系统,为合作区金融开放创新打好基础,推动合作区金融市场率先高度开放。”

资金“电子围网”,即在内地资金账户和自由贸易账户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进行相应隔离。横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郭菁晶认为,建立资金“电子围网”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举措。“合作区的跨境资本自由流动会面临资金逃离、规模冲击、资产价格波动和洗钱等金融风险,需要采取电子围网措施对资金的流向和风险进行及时的检测和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建立资金“电子围网”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监管效率,有利于营造金融开放新空间,便于跨境资金自由便利流动。”

基于离岸与在岸模式的比较,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永琦建议,在资金流方面,合作区要探索“电子围网”系统与自由贸易(FT)账户机制的结合,推动金融市场高度开放,实现货币可自由支付及可自由兑换。

“合作区可以考虑探索金融监管科技在资金‘电子围网’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横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李世斌提出,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帮助合作区进一步优化监管数据采集机制,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采集跨境资金流动数据等相关信息。同时,再构建一个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时监测预判跨境资金流动,防范资金跨境流动风险。

挖掘数字产业潜力,共享数字红利

“便利‘澳门新街坊’项目内澳门居民有序使用国际互联网和收看境外电视频道”是“要素跨境流动工程”中明确提到的一项具体工作,是合作区国际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释放出了合作区充分挖掘数字产业潜力,让琴澳居民共享数字红利的信号。”王江淮说。

王江淮表示,这一举措便利了合作区内澳门居民的通信交流,进一步营造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此外,通过与澳门的深度融合发展搭建互联网共商共建共管平台,合作区可以成为我国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试验田”,推动跨境数据流动管理制度的完善。

王江淮举例,当前,跨境数据流动已有一些创新实践,如去年3月,大湾区首个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以金融作为试点应用场景率先在琴澳两地上线运行,现正积极探索固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绿色通道等事项。“随着两地居民往来更加频繁、企业合作更加紧密,金融、医疗、教育、就业等服务领域的数据跨境流动将进一步便利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区与澳门两地跨境数据互通仍存在法律法规依据不够充足、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机制有待完善、内地与澳门数据认证不互通等问题。王江淮建议,合作区需进一步加强对两地数据领域法律法规的比较研究,推动两地规则衔接;优化拓展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和功能,保障数据安全交互;明确两地协同监管机制,做好跨境交流专用通道的安全管理工作;探索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保护个人隐私数据。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

文字:陈秀岑 伍芷莹 图片:曾遥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横琴潮|“要素跨境流动工程”提升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
珠海特区报 2023-02-03 11:33

岭南春早。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不待扬鞭自奋蹄,2023年将围绕产业发展、规则衔接、民生融合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琴澳两地规则衔接,离不开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合作区的四大任务之一,就是着力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实现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创新跨境金融管理、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细数过去一年,琴澳两地规则衔接不断突破:“一线”横琴口岸二期客货车通道及澳门侧交通枢纽平台加快建设、“二线”通道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主体工程建成,在澳外籍人士赴合作区便利签证措施落地实施,澳门非营运小客车入出合作区配额全面开放,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上线运行……

当前合作区正加快推动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政策落地,朝着物理“封关运作”和构建金融“电子围网”的目标全力冲刺。“三大工程”中稳步实施“要素跨境流动工程”再次强调了打破要素流通壁垒,以不断开放的制度规则、不断释放的要素活力,加速琴澳互联互通。

落实分线管理,夯实融合“硬基础”

“要素跨境流动工程”中首先提出要“全面建成‘分线管理’软硬件设施,推动合作区海关监管办法、‘分线管理’配套税收政策落地实施。试点人员‘非接触’高效便捷通关”。

合作区创新发展研究院法律与规则衔接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法学博士王江淮向记者介绍,目前,在合作区的澳资企业达5323户,注册资本超1480亿元,在合作区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超6000人,随着“澳门新街坊”等项目建成,预计到2024年将有3万名澳门居民在合作区居住、就业,澳门居民往返琴澳将更加密集、频繁。

对此,他认为“分线管理”软硬件设施是封关运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程,营造出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是澳资澳企的发展需要,也是在合作区生活的澳门居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琴澳民生深度融合、拓展澳门居民生活就业新空间,促进各要素跨境流动的有序、规范、高效,并最终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发展。

“由于琴澳两地分属不同法域,两地的法律与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推动分线管理政策落地实施最亟待解决的是两地法律、规则的衔接和相关风险的防控。”王江淮建议进一步加强两地在检验检疫、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健全综合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合作区海关监管办法、反走私条例、失信惩戒条例等配套法律法规出台,为“分线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推进“联通”建设,见证交往更便捷

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化,助力构建琴澳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离不开金融助力。过去一年,发展现代金融产业以及创新跨境金融管理成为合作区瞩目的发展亮点,自横琴开发建设以来,横琴金融岛作为合作区金融业发展的“心脏”,逐步形成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私募等多种细分领域的金融业态,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要素跨境流动工程”中提到要“加快开通金融岛码头至澳门内港航线,推进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连接横琴口岸通道桥建设”,王江淮认为金融岛在规划上作为大湾区的“发展中心”,毗邻港澳,应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透过发展多维交通来实现其窗口意义。“开通金融岛码头至澳门内港航线则能够填补合作区在海运交通上的空白,织密跨境往来通道。”

王江淮补充表示,一方面,由于航线的开通和通道的建设降低了交通成本,因此能够吸引更多澳门金融管理机构进入横琴设立营运点以及吸引优质金融项目、企业、人才在金融岛有机聚集,促进跨境人才流动和跨境金融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连接横琴口岸通道桥建设也为琴澳两地学者举办研讨会、论坛、专题培训等各种交流活动带来更多便利,有助于提高两地企业、人才、商品、澳门高校与区内科研资源、设备、项目以及人员的自由流动性。

建立资金“电子围网”,助力金融开放

合作区金融发展局局长池腾辉此前探讨合作区金融业难点、痛点时提到,合作区要在跨境资金管理规则上与澳门全面对接,实现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我们要建立一套与合作区建设相适应的账户体系,也就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及的资金‘电子围网’账户系统,为合作区金融开放创新打好基础,推动合作区金融市场率先高度开放。”

资金“电子围网”,即在内地资金账户和自由贸易账户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进行相应隔离。横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郭菁晶认为,建立资金“电子围网”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举措。“合作区的跨境资本自由流动会面临资金逃离、规模冲击、资产价格波动和洗钱等金融风险,需要采取电子围网措施对资金的流向和风险进行及时的检测和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建立资金“电子围网”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监管效率,有利于营造金融开放新空间,便于跨境资金自由便利流动。”

基于离岸与在岸模式的比较,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永琦建议,在资金流方面,合作区要探索“电子围网”系统与自由贸易(FT)账户机制的结合,推动金融市场高度开放,实现货币可自由支付及可自由兑换。

“合作区可以考虑探索金融监管科技在资金‘电子围网’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横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李世斌提出,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帮助合作区进一步优化监管数据采集机制,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采集跨境资金流动数据等相关信息。同时,再构建一个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时监测预判跨境资金流动,防范资金跨境流动风险。

挖掘数字产业潜力,共享数字红利

“便利‘澳门新街坊’项目内澳门居民有序使用国际互联网和收看境外电视频道”是“要素跨境流动工程”中明确提到的一项具体工作,是合作区国际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释放出了合作区充分挖掘数字产业潜力,让琴澳居民共享数字红利的信号。”王江淮说。

王江淮表示,这一举措便利了合作区内澳门居民的通信交流,进一步营造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此外,通过与澳门的深度融合发展搭建互联网共商共建共管平台,合作区可以成为我国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试验田”,推动跨境数据流动管理制度的完善。

王江淮举例,当前,跨境数据流动已有一些创新实践,如去年3月,大湾区首个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以金融作为试点应用场景率先在琴澳两地上线运行,现正积极探索固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绿色通道等事项。“随着两地居民往来更加频繁、企业合作更加紧密,金融、医疗、教育、就业等服务领域的数据跨境流动将进一步便利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区与澳门两地跨境数据互通仍存在法律法规依据不够充足、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机制有待完善、内地与澳门数据认证不互通等问题。王江淮建议,合作区需进一步加强对两地数据领域法律法规的比较研究,推动两地规则衔接;优化拓展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和功能,保障数据安全交互;明确两地协同监管机制,做好跨境交流专用通道的安全管理工作;探索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保护个人隐私数据。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

文字:陈秀岑 伍芷莹 图片:曾遥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