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公布!2022年珠海成绩亮眼!

2月8日上午,珠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22年,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045.5亿元、增长2.3%。

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实施《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发展60项措施》,全市新增港澳资企业1775家,港澳居民在珠海就医18.5万人次、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增长50.6%、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增长8.2%。工业强势挺起经济发展脊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56.6亿元、增长7.3%,79家企业进入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数量全省排名第二),供应工业用地9500亩(是上年的2.5倍),工业用电量增长2.2%(珠三角排名第一)。

全面实施政府流程再造。推进“双容双承诺”“拿地即开工”,40个涉企审批事项实现一次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415个集成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着力稳住经济发展大盘。出台实施助企纾困“39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143条”,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439亿元(为全年计划的125%),新增上市企业3家(总数46家),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89亿元(相当于全口径税收收入的近两成)。

大力建设5.0产业新空间。上半年5.0产业新空间已开工项目35个、建筑面积821万平方米,在年底建成451万平方米,至年底签约租赁面积647.5万平方米,成功引进耀灵时代、纬景储能等一批优质项目。

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守好19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整备产业“熟地”62块、面积8085.8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8平方公里、闲置土地3.8平方公里。

实施招商引资攻坚行动。“4+3”产业集群产值4182亿元、增长13.5%;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78个、增长307%,计划投资2689亿元、增长122%;推动存量企业增资扩产,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4个。

推动产业发展强核赋能。全市共2304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1%,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增长2倍。新增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新型研发机构5家,珠海高新区全国排名从第19位上升至第17位(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一),全市人才总量突破85万人。

构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港珠澳大桥跨境货车接驳能力提升至1500车次/天,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值2700亿元、增长96%,开工建设粤港澳物流园、港珠澳贸易全球中心仓。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获批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高栏港综合保税区顺利封关预验收,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大会,入选中国最具竞争力十大会展地级市。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市属国有企业“以投促引”项目30个、总投资82.2亿元,深化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节约财政资金72.1亿元,构建“金融三张网”(金融“血管网”“信用网”“法治网”),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增长78.9%(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完善对外通道建设。加快构建全市域15分钟上高速、1小时通达深港的快速交通体系,推进三大战略通道建设,研究梳理14个对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战略通道相关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562.7亿元,广珠铁路全年货运量1432万吨、增长12.6%,珠肇高铁珠海至江门段具备全线开工条件。

畅通市内主干路网。香海大桥正式通车,建成南屏二桥、环屏路、金琴快线北延段一期等项目,兴业快线北段主隧道、菱角咀隧道全线贯通,开工建设香海大桥西延线,唐家港码头客运站、香洲港客运码头改扩建主体工程完工。

系统治理交通拥堵。“一点一策”整治学校、医院等周边拥堵路段,新购置公交车150台,开通24条“勤学专线”和11条“勤业专线”,新建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0个,打通断头路、半幅路28条,新增停车位10万个(比上年增长7.8倍)。

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完成“三旧”改造面积106万平方米,新增老旧小区改造面积105万平方米,完成370栋老旧小区楼本体改造,开工加装电梯220台,为170个老旧小区加建燃气管道。高水平举办第二届珠海艺术节、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首届珠海时尚周等活动。

巩固生态环境优势。谋划“美丽中国”珠海实践项目183个、总投资519.7亿元。新建改建污水管网612公里、增长98%。完成48条问题河涌治理,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中国航展。43个国家和地区的740多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展,签约各种型号飞机549架、较上届增长245%,贸易成交398亿美元、增长2.2倍。全网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10亿次。

乡村产业加快发展。规划建设1250亩的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高质量举办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斗门),全年鲈鱼产量达16万吨、价格增长14.6%、养殖户增收25.3%,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8亿元、增长7.5%。

海洋海岛有序开发。建成桂山岛海水淡化厂、外伶仃岛水厂,投入使用东澳岛新码头、万山岛客运码头、三角岛码头,开工东澳岛南沙湾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新增一批深水大网箱,建设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乡村环境持续改善。新改建公路55公里,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光纤入户114.5万户,完成3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全部村庄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80%自然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乡村治理稳步推进。实施“村村有物业”计划,全市122条村集体总收入增长8.9%,其中排名最后的十条村总收入增长68.2%;7个村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扎实开展。做好省内产业帮扶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推动落实对口贵州遵义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米林农场和重庆巫山县,全国东西部协作考核连续4年获评“好”的等次,省东西部协作成效考核获评“好”的等次。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举办“2022珠海引才高校行”、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百万行”(政府资助组织培训全市100万产业工人)三年行动计划,创业孵化基地孵化企业(项目)4999个、带动就业4.3万人。

公共服务供给快速增加。新建改扩建38所学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3.2万个(高中学位3000个,义务教育学位20650个,幼儿园学位8190个)、增长21.9%;在金湾区、斗门区、高新区新打造9所初中名校,新引进名校长14名;举办首届“行行出状元”大赛;市养老中心正式运营、总床位1100张;建设20家普惠婴幼儿托育机构。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五险参保775.6万人次、增长7.8%,提高困难群众低保标准至1180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至1888元/人/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追加至720元/人/年,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2万套。

文字:罗汉章 戴丹梅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
微信
朋友圈
数据公布!2022年珠海成绩亮眼!
观海融媒 2023-02-08 09:47

2月8日上午,珠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22年,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045.5亿元、增长2.3%。

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实施《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发展60项措施》,全市新增港澳资企业1775家,港澳居民在珠海就医18.5万人次、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增长50.6%、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增长8.2%。工业强势挺起经济发展脊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56.6亿元、增长7.3%,79家企业进入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数量全省排名第二),供应工业用地9500亩(是上年的2.5倍),工业用电量增长2.2%(珠三角排名第一)。

全面实施政府流程再造。推进“双容双承诺”“拿地即开工”,40个涉企审批事项实现一次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415个集成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着力稳住经济发展大盘。出台实施助企纾困“39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143条”,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439亿元(为全年计划的125%),新增上市企业3家(总数46家),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89亿元(相当于全口径税收收入的近两成)。

大力建设5.0产业新空间。上半年5.0产业新空间已开工项目35个、建筑面积821万平方米,在年底建成451万平方米,至年底签约租赁面积647.5万平方米,成功引进耀灵时代、纬景储能等一批优质项目。

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守好19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整备产业“熟地”62块、面积8085.8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8平方公里、闲置土地3.8平方公里。

实施招商引资攻坚行动。“4+3”产业集群产值4182亿元、增长13.5%;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78个、增长307%,计划投资2689亿元、增长122%;推动存量企业增资扩产,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4个。

推动产业发展强核赋能。全市共2304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1%,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增长2倍。新增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新型研发机构5家,珠海高新区全国排名从第19位上升至第17位(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一),全市人才总量突破85万人。

构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港珠澳大桥跨境货车接驳能力提升至1500车次/天,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值2700亿元、增长96%,开工建设粤港澳物流园、港珠澳贸易全球中心仓。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获批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高栏港综合保税区顺利封关预验收,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大会,入选中国最具竞争力十大会展地级市。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市属国有企业“以投促引”项目30个、总投资82.2亿元,深化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节约财政资金72.1亿元,构建“金融三张网”(金融“血管网”“信用网”“法治网”),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增长78.9%(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完善对外通道建设。加快构建全市域15分钟上高速、1小时通达深港的快速交通体系,推进三大战略通道建设,研究梳理14个对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战略通道相关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562.7亿元,广珠铁路全年货运量1432万吨、增长12.6%,珠肇高铁珠海至江门段具备全线开工条件。

畅通市内主干路网。香海大桥正式通车,建成南屏二桥、环屏路、金琴快线北延段一期等项目,兴业快线北段主隧道、菱角咀隧道全线贯通,开工建设香海大桥西延线,唐家港码头客运站、香洲港客运码头改扩建主体工程完工。

系统治理交通拥堵。“一点一策”整治学校、医院等周边拥堵路段,新购置公交车150台,开通24条“勤学专线”和11条“勤业专线”,新建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0个,打通断头路、半幅路28条,新增停车位10万个(比上年增长7.8倍)。

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完成“三旧”改造面积106万平方米,新增老旧小区改造面积105万平方米,完成370栋老旧小区楼本体改造,开工加装电梯220台,为170个老旧小区加建燃气管道。高水平举办第二届珠海艺术节、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首届珠海时尚周等活动。

巩固生态环境优势。谋划“美丽中国”珠海实践项目183个、总投资519.7亿元。新建改建污水管网612公里、增长98%。完成48条问题河涌治理,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中国航展。43个国家和地区的740多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展,签约各种型号飞机549架、较上届增长245%,贸易成交398亿美元、增长2.2倍。全网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10亿次。

乡村产业加快发展。规划建设1250亩的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高质量举办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斗门),全年鲈鱼产量达16万吨、价格增长14.6%、养殖户增收25.3%,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8亿元、增长7.5%。

海洋海岛有序开发。建成桂山岛海水淡化厂、外伶仃岛水厂,投入使用东澳岛新码头、万山岛客运码头、三角岛码头,开工东澳岛南沙湾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新增一批深水大网箱,建设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乡村环境持续改善。新改建公路55公里,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光纤入户114.5万户,完成3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全部村庄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80%自然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乡村治理稳步推进。实施“村村有物业”计划,全市122条村集体总收入增长8.9%,其中排名最后的十条村总收入增长68.2%;7个村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扎实开展。做好省内产业帮扶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推动落实对口贵州遵义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米林农场和重庆巫山县,全国东西部协作考核连续4年获评“好”的等次,省东西部协作成效考核获评“好”的等次。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举办“2022珠海引才高校行”、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百万行”(政府资助组织培训全市100万产业工人)三年行动计划,创业孵化基地孵化企业(项目)4999个、带动就业4.3万人。

公共服务供给快速增加。新建改扩建38所学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3.2万个(高中学位3000个,义务教育学位20650个,幼儿园学位8190个)、增长21.9%;在金湾区、斗门区、高新区新打造9所初中名校,新引进名校长14名;举办首届“行行出状元”大赛;市养老中心正式运营、总床位1100张;建设20家普惠婴幼儿托育机构。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五险参保775.6万人次、增长7.8%,提高困难群众低保标准至1180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至1888元/人/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追加至720元/人/年,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2万套。

文字:罗汉章 戴丹梅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