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根基,是“产业第一”的重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职业教育改革,谋划推出“珠海产业新工匠培育工程”,与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广泛建立各层次的“工匠学院”。
2月8日上午,在“代表通道”上,市人大代表、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晓静表示,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充分利用5.0产业新空间,把职业教育办到产业园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培养“产业新工匠”。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两会代表委员深入调研,纷纷提出“金点子”。
强化校企合作,坚持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技工教育扩容提质,加快推进珠海市技师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技师学院,推动解决民办技工学校建设规划用地问题,支持其扩大招生规模,最高增加补助每人6000元。2022年全市技工院校招生5799人,较2021年增长10.3%,在校生规模超1.6万人,较2021年增长14%,两个数据较2019年增长超过50%。毕业生2866人,较2021年增长27%,就业率继续保持近100%、留珠率约90%。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工匠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市政协委员王涛调研发现,我市职业院校围绕“产业第一”战略部署,已在“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上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着职业教育方向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课程设置存在错位,校企合作层次较浅、规模不大等问题。“目前珠海最紧缺工种有焊工、钳工、线切割工、抛光工、电工、油漆工、冲压工等,由于以上工种收入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院校大多将以上工种课程作为基础课,在专业课的设立和实习分配上与实际脱钩。职业教育为社会在职或待业人员提供可持续、多元化、螺旋式发展的再教育培训有待加强。”
王涛建议,要强化校企合作,以促就业稳就业为导向,坚持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鼓励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建课程、共编教材,优化教学方向,从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转变为注重教导产业现状及企业生产实际运用的知识、技术、工艺、设备等,培养熟悉前沿技术和先进工艺、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技术人才。”
记者了解到,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力军,市技师学院先行先试,自2022年11月先后在华发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航粤电气(富山)智能配电产业园、高新区5.0产业新空间合作建设“工匠学院”。“工匠学院”除开展全日制教育、为企业定制开发培训项目外,还将开办“技能夜校”。“学校将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校企双方将通过工学交替、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培养方式,将全日制学生与企业技术骨干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新工匠。”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黄国军介绍说,该校正规划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已获省人社厅批准,列入“广东省产业就业培训基地名单”,获支持建设经费1000万元。
创新多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工匠、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王涛建议,鼓励职业院校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倡导终身学习,实现职校毕业生等社会技工技能持续提升。引导企业组织在职员工参加再教育培训并报销培训费用,助推职业教育终身化,不断提高我市技术人才质量和技能水平。
支持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建设
2022年8月,我市推出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来规模最大、财政投入最多的一轮全员业务大培训,出台《珠海市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百万行”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及具体实施方案。《行动方案》提出,由财政资金支持,面向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全市企业对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产业工人、在建项目施工一线工人等各类员工进行一轮全覆盖业务培训,累计组织开展100场以上师资培训、1000场以上进企业示范性培训,累计培训产业工人100万人以上。据了解,截至目前,“百万行”三年行动累计完成线上线下培训超33.28万人次,其中公共实训12万人次,目标完成率110%。
实施“珠海产业新工匠培育工程”是2023年度珠海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2023年要支持格力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建设,面向高校毕业生进行3-6个月实训,订单式精准培养紧缺产业工程师。力争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支持建设“工匠学院”10家,精准培育引进产业工程师、技能工匠1万人以上,服务企业2000家以上。
据了解,我市大力建设实训培养载体平台,目前,位于金湾区的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已建成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现代服务、新能源四大实训中心,2022年开展公共实训超12.8万人次。同时,我市鼓励建设市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培养)基地,一次性给予最高100万元经费资助,并每年提供最高100万元项目资金,鼓励建设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经费资助。目前已支持建成市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培养)基地15家(其中国家级3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其中国家级2家)、技师工作站22家。

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根基,是“产业第一”的重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职业教育改革,谋划推出“珠海产业新工匠培育工程”,与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广泛建立各层次的“工匠学院”。
2月8日上午,在“代表通道”上,市人大代表、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晓静表示,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充分利用5.0产业新空间,把职业教育办到产业园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培养“产业新工匠”。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两会代表委员深入调研,纷纷提出“金点子”。
强化校企合作,坚持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技工教育扩容提质,加快推进珠海市技师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技师学院,推动解决民办技工学校建设规划用地问题,支持其扩大招生规模,最高增加补助每人6000元。2022年全市技工院校招生5799人,较2021年增长10.3%,在校生规模超1.6万人,较2021年增长14%,两个数据较2019年增长超过50%。毕业生2866人,较2021年增长27%,就业率继续保持近100%、留珠率约90%。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工匠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市政协委员王涛调研发现,我市职业院校围绕“产业第一”战略部署,已在“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上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着职业教育方向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课程设置存在错位,校企合作层次较浅、规模不大等问题。“目前珠海最紧缺工种有焊工、钳工、线切割工、抛光工、电工、油漆工、冲压工等,由于以上工种收入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院校大多将以上工种课程作为基础课,在专业课的设立和实习分配上与实际脱钩。职业教育为社会在职或待业人员提供可持续、多元化、螺旋式发展的再教育培训有待加强。”
王涛建议,要强化校企合作,以促就业稳就业为导向,坚持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鼓励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建课程、共编教材,优化教学方向,从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转变为注重教导产业现状及企业生产实际运用的知识、技术、工艺、设备等,培养熟悉前沿技术和先进工艺、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技术人才。”
记者了解到,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力军,市技师学院先行先试,自2022年11月先后在华发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航粤电气(富山)智能配电产业园、高新区5.0产业新空间合作建设“工匠学院”。“工匠学院”除开展全日制教育、为企业定制开发培训项目外,还将开办“技能夜校”。“学校将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校企双方将通过工学交替、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培养方式,将全日制学生与企业技术骨干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新工匠。”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黄国军介绍说,该校正规划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已获省人社厅批准,列入“广东省产业就业培训基地名单”,获支持建设经费1000万元。
创新多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工匠、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王涛建议,鼓励职业院校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倡导终身学习,实现职校毕业生等社会技工技能持续提升。引导企业组织在职员工参加再教育培训并报销培训费用,助推职业教育终身化,不断提高我市技术人才质量和技能水平。
支持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建设
2022年8月,我市推出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来规模最大、财政投入最多的一轮全员业务大培训,出台《珠海市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百万行”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及具体实施方案。《行动方案》提出,由财政资金支持,面向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全市企业对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产业工人、在建项目施工一线工人等各类员工进行一轮全覆盖业务培训,累计组织开展100场以上师资培训、1000场以上进企业示范性培训,累计培训产业工人100万人以上。据了解,截至目前,“百万行”三年行动累计完成线上线下培训超33.28万人次,其中公共实训12万人次,目标完成率110%。
实施“珠海产业新工匠培育工程”是2023年度珠海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2023年要支持格力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建设,面向高校毕业生进行3-6个月实训,订单式精准培养紧缺产业工程师。力争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支持建设“工匠学院”10家,精准培育引进产业工程师、技能工匠1万人以上,服务企业2000家以上。
据了解,我市大力建设实训培养载体平台,目前,位于金湾区的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已建成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现代服务、新能源四大实训中心,2022年开展公共实训超12.8万人次。同时,我市鼓励建设市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培养)基地,一次性给予最高100万元经费资助,并每年提供最高100万元项目资金,鼓励建设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经费资助。目前已支持建成市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培养)基地15家(其中国家级3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其中国家级2家)、技师工作站22家。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