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一小学生沉迷游戏,瞒着父母花了上万元!能退吗?

手机接二连三收到扣款短信,
不知不觉扣费竟已累计过万元!
一查后发现竟然是自己沉迷游戏的
年仅10岁的儿子花掉了!
这笔钱能要求游戏公司退回来吗?

近日,香洲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件小学生游戏充值的网络虚拟财产侵权纠纷案。一起来看看!

莫名“丢”万元 家长慌了神

睿睿(化名)今年10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平日父母工作特别忙,照顾孩子的时间不多,为了方便联系,便将家中一台旧手机留给睿睿使用。没想到睿睿与父母联系之余,偷偷玩起了手机系统自带游戏中心里的一款游戏。时间一长,还学会了用父母的微信和支付宝充值,买游戏道具。

近一个月,睿睿父母频繁收到银行发来的扣款短信,每次金额百余元,最初想着可能是银行还贷自动扣款没太在意,直到累计被扣近万元,才察觉有异,赶忙报警。经警察提醒,这才弄清事情始末。

睿睿母亲赶忙找到运营该款游戏的公司,但要求退款无果,便以睿睿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将游戏公司告上法庭,要求退还转账充值的10073.6元

双方争执不下 拒绝“买单”

睿睿母亲

游戏公司作为网络游戏经营方,理应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而睿睿玩的这款游戏,没有未成年防护机制,游戏公司无法有效识别并阻止未成年人进行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消费,存在严重过错,应将孩子充值全部款项予以退还。

游戏公司

睿睿所玩游戏,面向的是成年人,公司已在登录页面设置了弹窗,提示访问网页者须为成年人。睿睿虽未成年,但从其熟练的游戏操作行为来看,公司无法判断他是否成年。

此外,睿睿登录游戏较为频繁,充值的次数不止一两次,说明其可以自由掌控手机和充值来源,孩子瞒着父母充值责任不在公司,是家长的疏忽,家长不应该把过错都归咎于公司。

童稚“不识数” 法院促调解

承办法官考虑到睿睿年仅10岁,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短时间内给游戏充值万元,确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在与睿睿母亲一一核实孩子游戏时间、充值方式、消费金额等细节后,将案件交由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

调解员在沟通中进一步了解到,公司对充值行为是否是孩子的自主行为始终存疑,有成年人以未成年人名义恶意诉请退款的担忧。

调解员将游戏公司的疑虑转告睿睿母亲后,睿睿母亲提供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睿睿独立登录游戏页面、进行游戏对战、完成游戏充值,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

经调解员反复细致沟通,游戏公司最终同意退款。睿睿母亲自愿撤回起诉。

法律知多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等不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非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不发生法律效力。

可见,在家长不知情状况下,孩子自行进行游戏充值,若充值金额明显与其心智、年龄不匹配,则可请求退还充值款。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史上最严”通知:明确限制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限时限段玩游戏,并且必须实施实名制认证。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需要社会各方努力。游戏运营公司需在技术层面不断作出改进。家长则应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娱乐方式,同时,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移动支付密码,避免孩子进行大额游戏消费,引发不必要纠纷。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赵思华
微信
朋友圈
珠海一小学生沉迷游戏,瞒着父母花了上万元!能退吗?
香洲法院 2023-02-12 12:27

手机接二连三收到扣款短信,
不知不觉扣费竟已累计过万元!
一查后发现竟然是自己沉迷游戏的
年仅10岁的儿子花掉了!
这笔钱能要求游戏公司退回来吗?

近日,香洲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件小学生游戏充值的网络虚拟财产侵权纠纷案。一起来看看!

莫名“丢”万元 家长慌了神

睿睿(化名)今年10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平日父母工作特别忙,照顾孩子的时间不多,为了方便联系,便将家中一台旧手机留给睿睿使用。没想到睿睿与父母联系之余,偷偷玩起了手机系统自带游戏中心里的一款游戏。时间一长,还学会了用父母的微信和支付宝充值,买游戏道具。

近一个月,睿睿父母频繁收到银行发来的扣款短信,每次金额百余元,最初想着可能是银行还贷自动扣款没太在意,直到累计被扣近万元,才察觉有异,赶忙报警。经警察提醒,这才弄清事情始末。

睿睿母亲赶忙找到运营该款游戏的公司,但要求退款无果,便以睿睿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将游戏公司告上法庭,要求退还转账充值的10073.6元

双方争执不下 拒绝“买单”

睿睿母亲

游戏公司作为网络游戏经营方,理应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而睿睿玩的这款游戏,没有未成年防护机制,游戏公司无法有效识别并阻止未成年人进行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消费,存在严重过错,应将孩子充值全部款项予以退还。

游戏公司

睿睿所玩游戏,面向的是成年人,公司已在登录页面设置了弹窗,提示访问网页者须为成年人。睿睿虽未成年,但从其熟练的游戏操作行为来看,公司无法判断他是否成年。

此外,睿睿登录游戏较为频繁,充值的次数不止一两次,说明其可以自由掌控手机和充值来源,孩子瞒着父母充值责任不在公司,是家长的疏忽,家长不应该把过错都归咎于公司。

童稚“不识数” 法院促调解

承办法官考虑到睿睿年仅10岁,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短时间内给游戏充值万元,确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在与睿睿母亲一一核实孩子游戏时间、充值方式、消费金额等细节后,将案件交由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

调解员在沟通中进一步了解到,公司对充值行为是否是孩子的自主行为始终存疑,有成年人以未成年人名义恶意诉请退款的担忧。

调解员将游戏公司的疑虑转告睿睿母亲后,睿睿母亲提供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睿睿独立登录游戏页面、进行游戏对战、完成游戏充值,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

经调解员反复细致沟通,游戏公司最终同意退款。睿睿母亲自愿撤回起诉。

法律知多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等不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非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不发生法律效力。

可见,在家长不知情状况下,孩子自行进行游戏充值,若充值金额明显与其心智、年龄不匹配,则可请求退还充值款。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史上最严”通知:明确限制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限时限段玩游戏,并且必须实施实名制认证。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需要社会各方努力。游戏运营公司需在技术层面不断作出改进。家长则应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娱乐方式,同时,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移动支付密码,避免孩子进行大额游戏消费,引发不必要纠纷。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