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将至,金湾区市场监管局发布五大消费警示!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振消费信心,促进高质量发展,3月6日,金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3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警示,从健康出游、卫生饮食、小心“扫码中奖”骗局、警惕“免费美容”陷阱、理性对待直播购物等五方面,提醒消费者关注消费维权。

消费警示1:健康出游,加强防范

一是报团旅游要选择证照齐全、资质良好、信誉度高的正规旅行社,要与旅行社签订正规书面旅游合同,慎防超低价旅游陷阱;二是网上团购门票和酒店要留意限制条款,是否需要预约可提前跟经营者核实;三是旅行途中要留存好消费发票,以便权益受损可及时投诉维权。此外,目前甲流处于“狂飙季”,消费者在外出旅游时,要注意做好流感常规预防事项。

消费警示2:卫生饮食,切莫大意

金湾区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外就餐时要注意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切莫贪图便宜、轻信网红。

要选择卫生条件好,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件齐全的餐馆就餐;要留意收费标准、是否明码标价,结账时仔细核对账单明细并索要正规发票或收据,防止“低价高收”的情况;要自主分餐,建议消费者主动使用公筷、公勺,按需取食,杜绝铺张浪费。

不要食用来历不明、感官性状异常和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要食用“野味”等新奇或高风险食物。

消费警示3:“扫码中奖”,小心骗局

扫二维码抽奖花样百出,大多是易中难兑,甚至暗设消费圈套。对此,消费者首先要谨慎对待以抽奖为名的活动,特别对扫码“中大奖”等宣传抱有高度警惕性,避免落入网上商城兑换币“以小撬大”等消费陷阱。而且一旦商家经营不善或失联,消费者权益将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切勿随意输入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点击不明链接,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此外,如确实有意参与抽奖活动,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商家活动说明,对抽奖活动的真实情况和附带条件进行全面了解,保存好消费凭据、活动说明等证据。如遇纠纷,要及时与经营者协商,若无法达成和解,及时拨打12345、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进行投诉,并提供明确的被投诉方的名称、地址、具体的投诉事由和请求、消费凭证、合同协议等相关证据。涉嫌诈骗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警示4:“免费美容”,警惕陷阱

以免费、低价为由吸引消费者体验美容项目有可能是“温柔陷阱”和“美丽骗局”。

一是不要轻信美容院的“免费体验”。当消费者真正体验时,各种附加收费项目也随之产生。做美容前消费者要详细了解什么项目免费,什么项目收费,如果只想体验免费项目,应事先声明;

二是不要轻信美容院的检测数据。一些美容院的检测数据是为了销售服务,并不具备权威性,一旦轻信,可能被销售人员的危言耸听吓到,购买不必要的产品;

三是慎重选择,妥善保存凭证。要选择设备较好、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医疗美容经营许可证等审批手续齐全的,具有一定规模资质的美容机构。在购买产品、办理美容卡、接受美容服务时,应向美容院索要购物凭证或者消费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作为申诉书面证据。

消费警示5:直播购物,保持理性

近年来,网络“直播带货”营销模式发展迅猛,不少人选择相信网络达人的介绍下购物,对此,金湾区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注意:一是保持科学理性消费心态,切勿盲目冲动。消费者要多思量购物是否为自身需要,做到理性消费,不要出于对主播个人的盲目信任或受直播平台以“价格低廉”“秒杀”或“数量有限”等营造产品稀缺的营销氛围影响,而盲目冲动消费。

二是谨慎选择交易平台及经营主体。消费者要尽量在官方旗舰店或知名主播的直播间购买商品,同时要认真查看经营者在直播平台的公示情况,查看其是否有营业执照,如果平台没有公示商家营业执照,建议最好不要购买其商品或服务。

三是提前多做“功课”,不被各种“假优惠”陷阱误导。不要轻信商家作出的“特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等宣传。

直播间购物要注意四看:“一看”是观看产品在线和历史直播数据,通过观察在线人数、粉丝互动、产品成交、音浪等数据分析是否正常;“二看”是观看产品讲解、投放时长是否异常,一般产品讲解几分钟就会迅速带动观众气氛进入秒杀环节,产品投放不会连续投放;“三看”是观看直播间产品点赞与评价,要注重审查评价与其直播间产品的相符性;“四看”是不要轻易相信主播营销时的话术,要审慎观察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和产品资质等情况。

另外,消费者要留存相关凭证,遇到权益受损要积极维权。消费者除了在购物过程中要仔细了解商家“七日无理由退货”和“三包”范围等售后服务规则外,购物后还应在第一时间保存好广告宣传、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相关的证据,因为网络购物相关信息在删除以后很难恢复,所以消费者不要怕麻烦,还要尽可能多的留存,在购买之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截屏保留相关的原始数据,方便需要充分证据佐证诉求。若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与广告宣传不符等问题,应及时与商家沟通,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平台介入,或者投诉到相关部门。

文字:宋一诺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
微信
朋友圈
“3·15”将至,金湾区市场监管局发布五大消费警示!
观海融媒 2023-03-06 19:13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振消费信心,促进高质量发展,3月6日,金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3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警示,从健康出游、卫生饮食、小心“扫码中奖”骗局、警惕“免费美容”陷阱、理性对待直播购物等五方面,提醒消费者关注消费维权。

消费警示1:健康出游,加强防范

一是报团旅游要选择证照齐全、资质良好、信誉度高的正规旅行社,要与旅行社签订正规书面旅游合同,慎防超低价旅游陷阱;二是网上团购门票和酒店要留意限制条款,是否需要预约可提前跟经营者核实;三是旅行途中要留存好消费发票,以便权益受损可及时投诉维权。此外,目前甲流处于“狂飙季”,消费者在外出旅游时,要注意做好流感常规预防事项。

消费警示2:卫生饮食,切莫大意

金湾区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外就餐时要注意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切莫贪图便宜、轻信网红。

要选择卫生条件好,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件齐全的餐馆就餐;要留意收费标准、是否明码标价,结账时仔细核对账单明细并索要正规发票或收据,防止“低价高收”的情况;要自主分餐,建议消费者主动使用公筷、公勺,按需取食,杜绝铺张浪费。

不要食用来历不明、感官性状异常和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要食用“野味”等新奇或高风险食物。

消费警示3:“扫码中奖”,小心骗局

扫二维码抽奖花样百出,大多是易中难兑,甚至暗设消费圈套。对此,消费者首先要谨慎对待以抽奖为名的活动,特别对扫码“中大奖”等宣传抱有高度警惕性,避免落入网上商城兑换币“以小撬大”等消费陷阱。而且一旦商家经营不善或失联,消费者权益将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切勿随意输入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点击不明链接,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此外,如确实有意参与抽奖活动,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商家活动说明,对抽奖活动的真实情况和附带条件进行全面了解,保存好消费凭据、活动说明等证据。如遇纠纷,要及时与经营者协商,若无法达成和解,及时拨打12345、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进行投诉,并提供明确的被投诉方的名称、地址、具体的投诉事由和请求、消费凭证、合同协议等相关证据。涉嫌诈骗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警示4:“免费美容”,警惕陷阱

以免费、低价为由吸引消费者体验美容项目有可能是“温柔陷阱”和“美丽骗局”。

一是不要轻信美容院的“免费体验”。当消费者真正体验时,各种附加收费项目也随之产生。做美容前消费者要详细了解什么项目免费,什么项目收费,如果只想体验免费项目,应事先声明;

二是不要轻信美容院的检测数据。一些美容院的检测数据是为了销售服务,并不具备权威性,一旦轻信,可能被销售人员的危言耸听吓到,购买不必要的产品;

三是慎重选择,妥善保存凭证。要选择设备较好、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医疗美容经营许可证等审批手续齐全的,具有一定规模资质的美容机构。在购买产品、办理美容卡、接受美容服务时,应向美容院索要购物凭证或者消费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作为申诉书面证据。

消费警示5:直播购物,保持理性

近年来,网络“直播带货”营销模式发展迅猛,不少人选择相信网络达人的介绍下购物,对此,金湾区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注意:一是保持科学理性消费心态,切勿盲目冲动。消费者要多思量购物是否为自身需要,做到理性消费,不要出于对主播个人的盲目信任或受直播平台以“价格低廉”“秒杀”或“数量有限”等营造产品稀缺的营销氛围影响,而盲目冲动消费。

二是谨慎选择交易平台及经营主体。消费者要尽量在官方旗舰店或知名主播的直播间购买商品,同时要认真查看经营者在直播平台的公示情况,查看其是否有营业执照,如果平台没有公示商家营业执照,建议最好不要购买其商品或服务。

三是提前多做“功课”,不被各种“假优惠”陷阱误导。不要轻信商家作出的“特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等宣传。

直播间购物要注意四看:“一看”是观看产品在线和历史直播数据,通过观察在线人数、粉丝互动、产品成交、音浪等数据分析是否正常;“二看”是观看产品讲解、投放时长是否异常,一般产品讲解几分钟就会迅速带动观众气氛进入秒杀环节,产品投放不会连续投放;“三看”是观看直播间产品点赞与评价,要注重审查评价与其直播间产品的相符性;“四看”是不要轻易相信主播营销时的话术,要审慎观察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和产品资质等情况。

另外,消费者要留存相关凭证,遇到权益受损要积极维权。消费者除了在购物过程中要仔细了解商家“七日无理由退货”和“三包”范围等售后服务规则外,购物后还应在第一时间保存好广告宣传、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相关的证据,因为网络购物相关信息在删除以后很难恢复,所以消费者不要怕麻烦,还要尽可能多的留存,在购买之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截屏保留相关的原始数据,方便需要充分证据佐证诉求。若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与广告宣传不符等问题,应及时与商家沟通,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平台介入,或者投诉到相关部门。

文字:宋一诺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