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规则机制衔接、心系公共民生服务、聚焦“四新”产业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怀热忱,展望未来,聚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琴澳一体化发展、推动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建言献策。
促进琴澳软硬联通
便利要素跨境流动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的发布施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迈向新台阶,琴澳合作持续深化。
法治建设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底色。“目前,琴澳两地存在双法域、双法律体制,随着合作区不断发展,由两地法律差异造成的民商事法律问题将会陆续浮现。”澳区全国人大代表黄显辉建议,根据《条例》或其他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一套专门适用于合作区的“冲突规范”,以便就同一跨境法律事宜指定在琴澳统一适用的“准据法”,“为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的发展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澳区政协委员李佳鸣认为,合作区现有招商及土地政策的部分内容不利于产业发展,创新政策落地实施难,建议优化现有招商和土地政策,加快推进政策落地与创新。澳区政协委员马志毅也在提案中建议,合作区内免税货物零售时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将澳门国际商贸消费优势延伸至合作区。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小丽则关注琴澳两地间的“硬联通”——配套设施的完善。今年6月底,“一线”横琴口岸二期及“二线”通道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主体工程预计将具备启用条件,对此,她建议尽早推出相关通关政策,并以试行的方式来考察通关政策运作的情况。面对未来横琴口岸可能遇到的交通压力,吴小丽认为,在琴澳之间以桥隧形式增设多条跨境通道、增加多个出入口,或研究澳门与合作区之间的海上客运服务,可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加强区域人才培养
拓宽澳人就业市场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容永恩看来,目前,琴澳两地在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管理、任用等环节的衔接尚未畅通,在人才培养的制度及规则衔接上力度有待提升。“推进建设合作区,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加快构建琴澳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容永恩建议,以四大产业发展为基础,构建多元产业人才生态,制定中长期人才规划,逐步形成琴澳一体化的多元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建设国际化人力资源市场,营造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国际化水平。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陈明金看到,琴澳两地在高等教育的合作中充满机遇:“澳门高校面临校区面积不足等发展问题。”目前,澳门大学已有校区落户横琴,并取得成功经验。陈明金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国土部门同意合作区调整规划,留足用地,分步实施,逐步引进澳门高校在横琴兴建新校区,为合作区发展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
如何吸引澳门人才在合作区生活就业?充分了解并融入内地就业市场是第一步。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林伦伟建议,合作区管委会与澳门相关职工服务实体协作,搭建提供就业支持、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的一站式信息平台和以职业为导向、具备一体化模式的交流合作平台。林伦伟进一步建议,在合作区建立职业技能认证试点、职业技能认证平台和产业对接服务平台,促进澳门人才专业技能发展,拉动琴澳间的资源互动,便利澳门人才在合作区就业创业。
促进琴澳民生衔接
凝聚两地民心民意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家政服务正是民生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刘雅煌表示,合作区目前尚未完全放开雇用外籍家政人员的限制,外籍家政人员办理工作签证和续签较为困难,外籍家政人员缺乏自身安全与利益保障。为此,他建议,支持在合作区开展外籍家政人员创新试点,并探索对外籍家政人员在合作区内执业专项立法。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黄洁贞也建议,在合作区建立高质量的家政人员培训基地,提升服务素质。
“澳门社团是澳门居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服务机构。”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李从正建议,依法授权或委托合作区有关机构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执行权限,让爱国爱澳社团进入合作区,开展各类有利于澳人生活、发展的职工服务、社会服务和文娱体育活动,探索、发展“一国两制”下的新服务形式。
在医疗对接方面,澳区全国政协委员何润生提议,推动合作区卫生站作为跨境转诊合作的试点,让在合作区卫生站就医的澳门居民可依病情需要衔接至内地大型公立医院继续医治;研究推动琴澳远程专科门诊服务,让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可以在合作区的卫生站领取相关药物。


文字:陈秀岑 陈子怡 见习记者李美琪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
关注规则机制衔接、心系公共民生服务、聚焦“四新”产业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怀热忱,展望未来,聚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琴澳一体化发展、推动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建言献策。
促进琴澳软硬联通
便利要素跨境流动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的发布施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迈向新台阶,琴澳合作持续深化。
法治建设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底色。“目前,琴澳两地存在双法域、双法律体制,随着合作区不断发展,由两地法律差异造成的民商事法律问题将会陆续浮现。”澳区全国人大代表黄显辉建议,根据《条例》或其他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一套专门适用于合作区的“冲突规范”,以便就同一跨境法律事宜指定在琴澳统一适用的“准据法”,“为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的发展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澳区政协委员李佳鸣认为,合作区现有招商及土地政策的部分内容不利于产业发展,创新政策落地实施难,建议优化现有招商和土地政策,加快推进政策落地与创新。澳区政协委员马志毅也在提案中建议,合作区内免税货物零售时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将澳门国际商贸消费优势延伸至合作区。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小丽则关注琴澳两地间的“硬联通”——配套设施的完善。今年6月底,“一线”横琴口岸二期及“二线”通道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主体工程预计将具备启用条件,对此,她建议尽早推出相关通关政策,并以试行的方式来考察通关政策运作的情况。面对未来横琴口岸可能遇到的交通压力,吴小丽认为,在琴澳之间以桥隧形式增设多条跨境通道、增加多个出入口,或研究澳门与合作区之间的海上客运服务,可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加强区域人才培养
拓宽澳人就业市场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容永恩看来,目前,琴澳两地在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管理、任用等环节的衔接尚未畅通,在人才培养的制度及规则衔接上力度有待提升。“推进建设合作区,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加快构建琴澳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容永恩建议,以四大产业发展为基础,构建多元产业人才生态,制定中长期人才规划,逐步形成琴澳一体化的多元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建设国际化人力资源市场,营造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国际化水平。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陈明金看到,琴澳两地在高等教育的合作中充满机遇:“澳门高校面临校区面积不足等发展问题。”目前,澳门大学已有校区落户横琴,并取得成功经验。陈明金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国土部门同意合作区调整规划,留足用地,分步实施,逐步引进澳门高校在横琴兴建新校区,为合作区发展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
如何吸引澳门人才在合作区生活就业?充分了解并融入内地就业市场是第一步。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林伦伟建议,合作区管委会与澳门相关职工服务实体协作,搭建提供就业支持、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的一站式信息平台和以职业为导向、具备一体化模式的交流合作平台。林伦伟进一步建议,在合作区建立职业技能认证试点、职业技能认证平台和产业对接服务平台,促进澳门人才专业技能发展,拉动琴澳间的资源互动,便利澳门人才在合作区就业创业。
促进琴澳民生衔接
凝聚两地民心民意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家政服务正是民生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刘雅煌表示,合作区目前尚未完全放开雇用外籍家政人员的限制,外籍家政人员办理工作签证和续签较为困难,外籍家政人员缺乏自身安全与利益保障。为此,他建议,支持在合作区开展外籍家政人员创新试点,并探索对外籍家政人员在合作区内执业专项立法。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黄洁贞也建议,在合作区建立高质量的家政人员培训基地,提升服务素质。
“澳门社团是澳门居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服务机构。”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李从正建议,依法授权或委托合作区有关机构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执行权限,让爱国爱澳社团进入合作区,开展各类有利于澳人生活、发展的职工服务、社会服务和文娱体育活动,探索、发展“一国两制”下的新服务形式。
在医疗对接方面,澳区全国政协委员何润生提议,推动合作区卫生站作为跨境转诊合作的试点,让在合作区卫生站就医的澳门居民可依病情需要衔接至内地大型公立医院继续医治;研究推动琴澳远程专科门诊服务,让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可以在合作区的卫生站领取相关药物。


文字:陈秀岑 陈子怡 见习记者李美琪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