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好人”周永燊:让斗门传统文化重焕光彩

作为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总爱说自己是“土专家”。

什么是“土专家”?用周永燊的话说,“土专家”是接地气的,是对当地文化有深刻认识的,是用尽一切方法让当地文化重焕光彩的人。

“珠海好人”、斗门区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

在这位“土专家”的努力下,乾务镇的文化事业逐步向好:2007年,乾务飘色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装泥鱼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乾务镇获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广东省基层先进宣传文化工作者”“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珠海好人”等荣誉称号。

为传统文化注入生命力

“我只会做两芯的,你这八芯、十芯的,我真不会做。”最初听到周永燊想做八芯、十芯的乾务飘色,镇里的老手艺人都连连摆手、表示难度太大。这让周永燊也犯了愁——只有两芯的乾务飘色太单调了,吸引力不够,这样下去喜欢乾务飘色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乾务飘色。(受访者提供)

于是,他开始自己尝试创作八芯、十芯的乾务飘色。材料不行,就多试、多换几种材料;结构不稳,就多调整几次。经过上千次的尝试,他终于创作出了打破近400年历史传统的八芯乾务飘色《天仙配》和十芯乾务飘色《西游记》。在当地的民俗活动当中,总能看到身着华丽戏服的“色仔”飘然“悬”于空中,摆出各种姿势,或立于螃蟹之上,或漂浮云朵之中,造型独特,极具欣赏价值。

周永燊的努力,也让乾务飘色越来越为人熟知。他带领的队伍曾多次参加广东省甚至省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成功将乾务飘色这项本地民间艺术推向全国。

让老物件“重获新生”

竹鱼篓、铁渔叉、稻穗仓、风柜、收音机、缝纫机……乾务市民艺术中心的民俗文化展览馆内,有不同时期的200多件传统生产、生活器具。

乾务市民艺术中心的民俗文化展览馆。

作为“馆主”,介绍起这些老物件,周永燊滔滔不绝:“这里展览的每一个物件,都是当地人使用过,甚至代代相传的家当。”“这两个工具搭配起来,就成了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装泥鱼’。”……乾务市民艺术中心的民俗文化展览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得来不易,光是收集这些物件,就花费了周永燊和同事们大半年的时间。

周永燊表示,对群众来说这些老旧物件大多是没什么用了,但在他看来,把这些老旧物件收集起来,做成一个展馆,就成了展示珠海斗门民间风俗变迁的一扇窗口。

该民俗馆建成后,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前去参观。“经常会有老人家带着自己的孙子来民俗馆看这些老物件,给孩子们介绍这些老物件是做什么用的。”周永燊说,看到大家对民俗馆如此感兴趣,自己所有的辛苦一下子烟消云散,他也因此更加肯定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用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金巢琵琶鸭、乾务糍水、锅边糍、糖包圆……在周永燊策划举办的“食在乾务”文化美食节中,这些乾务特色美食让大家垂涎三尺。

如今,“食在乾务”文化美食节成了当地一张文化名片,每次都会吸引大批食客前来品尝地道美食。活动也打响了乾务镇“美食之乡”的名号,使得乾务镇的餐饮行业日渐红火,第三产业日渐兴旺。

在周永燊看来,文明城市的建设更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必须要做好文化惠民工作。

因此,近些年,周永燊一直坚持推广曲艺表演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引导各个村组建文化活动团队。令他欣喜的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好了,村风村貌也都有了明显改善。

虽然已经到了临近退休的年龄,但对于乾务文化事业的发展,周永燊还有很多想法:成立艺术团,让乾务镇的文化事业再上一个台阶;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更多人参与到基层文化事业当中……也正因其怀揣“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周永燊在去年获评敬业奉献类别“珠海好人”。这让周永燊备受鼓舞,他坚定地说:“接下来,我还要带着同事们,继续充分利用各个村级的文化阵地,组织各种公益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为珠海的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助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文字:陈怡蓁 图片:梁冠贤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珠海好人”周永燊:让斗门传统文化重焕光彩
珠海特区报 2023-03-23 09:22

作为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总爱说自己是“土专家”。

什么是“土专家”?用周永燊的话说,“土专家”是接地气的,是对当地文化有深刻认识的,是用尽一切方法让当地文化重焕光彩的人。

“珠海好人”、斗门区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

在这位“土专家”的努力下,乾务镇的文化事业逐步向好:2007年,乾务飘色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装泥鱼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乾务镇获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广东省基层先进宣传文化工作者”“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珠海好人”等荣誉称号。

为传统文化注入生命力

“我只会做两芯的,你这八芯、十芯的,我真不会做。”最初听到周永燊想做八芯、十芯的乾务飘色,镇里的老手艺人都连连摆手、表示难度太大。这让周永燊也犯了愁——只有两芯的乾务飘色太单调了,吸引力不够,这样下去喜欢乾务飘色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乾务飘色。(受访者提供)

于是,他开始自己尝试创作八芯、十芯的乾务飘色。材料不行,就多试、多换几种材料;结构不稳,就多调整几次。经过上千次的尝试,他终于创作出了打破近400年历史传统的八芯乾务飘色《天仙配》和十芯乾务飘色《西游记》。在当地的民俗活动当中,总能看到身着华丽戏服的“色仔”飘然“悬”于空中,摆出各种姿势,或立于螃蟹之上,或漂浮云朵之中,造型独特,极具欣赏价值。

周永燊的努力,也让乾务飘色越来越为人熟知。他带领的队伍曾多次参加广东省甚至省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成功将乾务飘色这项本地民间艺术推向全国。

让老物件“重获新生”

竹鱼篓、铁渔叉、稻穗仓、风柜、收音机、缝纫机……乾务市民艺术中心的民俗文化展览馆内,有不同时期的200多件传统生产、生活器具。

乾务市民艺术中心的民俗文化展览馆。

作为“馆主”,介绍起这些老物件,周永燊滔滔不绝:“这里展览的每一个物件,都是当地人使用过,甚至代代相传的家当。”“这两个工具搭配起来,就成了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装泥鱼’。”……乾务市民艺术中心的民俗文化展览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得来不易,光是收集这些物件,就花费了周永燊和同事们大半年的时间。

周永燊表示,对群众来说这些老旧物件大多是没什么用了,但在他看来,把这些老旧物件收集起来,做成一个展馆,就成了展示珠海斗门民间风俗变迁的一扇窗口。

该民俗馆建成后,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前去参观。“经常会有老人家带着自己的孙子来民俗馆看这些老物件,给孩子们介绍这些老物件是做什么用的。”周永燊说,看到大家对民俗馆如此感兴趣,自己所有的辛苦一下子烟消云散,他也因此更加肯定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用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金巢琵琶鸭、乾务糍水、锅边糍、糖包圆……在周永燊策划举办的“食在乾务”文化美食节中,这些乾务特色美食让大家垂涎三尺。

如今,“食在乾务”文化美食节成了当地一张文化名片,每次都会吸引大批食客前来品尝地道美食。活动也打响了乾务镇“美食之乡”的名号,使得乾务镇的餐饮行业日渐红火,第三产业日渐兴旺。

在周永燊看来,文明城市的建设更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必须要做好文化惠民工作。

因此,近些年,周永燊一直坚持推广曲艺表演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引导各个村组建文化活动团队。令他欣喜的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好了,村风村貌也都有了明显改善。

虽然已经到了临近退休的年龄,但对于乾务文化事业的发展,周永燊还有很多想法:成立艺术团,让乾务镇的文化事业再上一个台阶;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更多人参与到基层文化事业当中……也正因其怀揣“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周永燊在去年获评敬业奉献类别“珠海好人”。这让周永燊备受鼓舞,他坚定地说:“接下来,我还要带着同事们,继续充分利用各个村级的文化阵地,组织各种公益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为珠海的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助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文字:陈怡蓁 图片:梁冠贤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