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观察|关爱珠海特殊儿童,让春天照进更多孩子心田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日子,也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季节。但对于特殊孩子来说,春天的颜色他们可能看不见,春天的声音他们可能听不见……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热心公益事业,身体力行推动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通过一项项公益活动,让春天的温暖照进每一位孩子的心田,也在这些特殊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

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韩可新、视障人士曦曦和“快门无声”公益项目创始人、珠海传媒集团摄影记者朱习共同做客演播室,探讨相关话题。

3位嘉宾做客演播室,探讨关爱特殊儿童公益事业相关话题。

关爱一:

带听障儿童用镜头记录春光

近日,为了让听障儿童感受春天的精彩与美好,“快门无声”公益项目联合多家单位举行了关爱听障儿童志愿活动,由志愿者和专业摄影老师带领24名听障儿童到景山道踏春,一起用镜头记录春光美景。

“我喜欢拍树,因为好看。”正在摆弄照相机的“快门无声”公益项目小学员田子莹说。这位听障儿童今年5岁。她在3岁的时候植入人工耳蜗,经过专业训练,逐渐恢复了语言能力。在活动现场,田子莹和其他20多位听障儿童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用相机捕捉她眼中的美丽瞬间。

“我们用摄影艺术这样一门语言,帮助他们与世界沟通。用他们的眼睛感受春意,用眼睛感受大家的爱。”朱习介绍说,“快门无声”项目开展8年来,已经为超过200名听障青少年及聋儿提供免费摄影技能培训。

朱习坦言,最初在开展“快门无声”项目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沟通问题”。由于缺乏摄影专业的手语,传统的手语中包含摄影相关术语非常少。后来,项目组通过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手语老师沟通后,自创出了“顺光”“逆光”等摄影专用术语词汇,并在项目开展3年后完整开发出我国第六套专业手语——《摄影专业手语》,在2018年出版并无偿共享给社会,在延展手语方面填补了相关空白,让手语教学更加多元化。

“大家都伸出自己的手,让所有的残疾人朋友获得接纳,我觉得也是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市残联四级调研员成文锋说。

“上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观察珠海的春天、用镜头去发现春天的美,这是我们摄影课程中的一个采风活动。这个项目是由很多次这样的课程和实拍活动组合起来的。”朱习在节目中透露,本期“快门无声”公益项目春季班共有24名学员,今年3月3日正好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感觉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巧合。

“这些孩子们拿着相机就很快乐,脸上的笑容多了。让他们爱上摄影,通过镜头走进人群、走进社会,他们才能够了解到‘原来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这么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想陪伴我们前行’。”朱习说,不少听障儿童参加“快门无声”项目后变化很明显,摄影艺术就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一门“语言”。

“我们单位所有的摄影记者都是这个项目的摄影实训导师,珠海摄影家协会的广大会员都是这个课程的摄影家志愿者导师,珠海知识女性联合会的200名妈妈都是我们项目的‘靠山’……”朱习感叹,“快门无声”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珠海传媒集团的全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赋能”。

“这些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之后,他们与人沟通的方式方法也会有一定的转变和提升,对生活中的人和环境的接触、理解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韩可新说。

“从小到大,我参加过的公益活动挺多。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有更多机会跟这个社会打交道。”视障人士曦曦表示,如今的手机可以安装读屏软件,让视障人士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浏览网页”“刷视频”,及时了解社会动态相关信息和知识。

“我们残疾朋友虽然说在某些方面有些欠缺,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我们自己的融入社会的方式。”曦曦说。

关爱二:

带特殊儿童感受春天

春天,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是五彩缤纷的。但对于视障朋友而言,春天之所以美好,在于空气中的芬芳,耳边的鸟鸣和阵阵春风。近日,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儿童们就在老师的陪伴下走出教室,感受专属他们的“别样”春天。

在操场上,孩子们整齐地围坐起来,好奇而专心地听老师讲述春天的故事。摸一摸阳光草木,闻一闻花草芳香,听一听鸟语风声,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享受着美好春光。

“在路边发现了一朵刚长出来的小蒲公英,我觉得植物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因为它是从砖缝里钻出来的。”“很开心!今天老师带我们找到了春天。我还想跟老师、同学们一起去找找夏天、秋天、冬天。”学生琳琳、星星(均为化名)笑着告诉记者。

今年23岁的曦曦告诉记者,从5岁到19岁,他都是在这个学校里学习成长的。趁着这次活动,他重新回到了特殊教育学校,希望与年轻的弟弟妹妹们一起感受“别样”的春天。

“希望通过一起寻找春天的活动,让这些善良可爱、活泼率真的孩子们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感受更多温暖善意。”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技能学科组长李娜表示,也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更多的人们,更了解特殊儿童这个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据了解,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学生630人。为了让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创建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康复训练和缺陷补偿工作。

“我们针对特殊儿童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障碍的类型和身心特点来进行设计的。”韩可新透露,特殊教育学校的630名学生中,视障儿童、听障儿童只占少数,剩下大部分是智力残障儿童、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等特殊儿童,目前该校正在推行“包班制”教学实践和探索,近100名老师利用集中教学之外的时间,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训练,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希望,我们周围的硬件设施能够更加‘无障碍’。还希望一些通讯软件,包括一些有声平台、视频平台,它们的‘无障碍’功能能够更加完善。”曦曦对无障碍城市建设充满期待。

“无障碍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投入。我们需要更多的公益项目、公益人士,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然后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出去,用‘珠海经验’来帮助全国更多的特殊儿童,让他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朱习说。

“珠海是一座有温度、有胸怀的城市,它是我们共同创造的。”韩可新希望,用“平视”“悦纳”“帮助”3个关键词,助力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是平视,同样的对待就是对特殊儿童一种无声的鼓励,其实不用太多的言语,可能一个大拇手指就已经足够表达;其次是悦纳,用我们的仁爱之心去接纳特殊儿童,让他们能够在我们的身边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最后是帮助,就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帮助他们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共同携手一起向未来。”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民生新观察|关爱珠海特殊儿童,让春天照进更多孩子心田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日子,也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季节。但对于特殊孩子来说,春天的颜色他们可能看不见,春天的声音他们可能听不见……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热心公益事业,身体力行推动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通过一项项公益活动,让春天的温暖照进每一位孩子的心田,也在这些特殊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

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韩可新、视障人士曦曦和“快门无声”公益项目创始人、珠海传媒集团摄影记者朱习共同做客演播室,探讨相关话题。

3位嘉宾做客演播室,探讨关爱特殊儿童公益事业相关话题。

关爱一:

带听障儿童用镜头记录春光

近日,为了让听障儿童感受春天的精彩与美好,“快门无声”公益项目联合多家单位举行了关爱听障儿童志愿活动,由志愿者和专业摄影老师带领24名听障儿童到景山道踏春,一起用镜头记录春光美景。

“我喜欢拍树,因为好看。”正在摆弄照相机的“快门无声”公益项目小学员田子莹说。这位听障儿童今年5岁。她在3岁的时候植入人工耳蜗,经过专业训练,逐渐恢复了语言能力。在活动现场,田子莹和其他20多位听障儿童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用相机捕捉她眼中的美丽瞬间。

“我们用摄影艺术这样一门语言,帮助他们与世界沟通。用他们的眼睛感受春意,用眼睛感受大家的爱。”朱习介绍说,“快门无声”项目开展8年来,已经为超过200名听障青少年及聋儿提供免费摄影技能培训。

朱习坦言,最初在开展“快门无声”项目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沟通问题”。由于缺乏摄影专业的手语,传统的手语中包含摄影相关术语非常少。后来,项目组通过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手语老师沟通后,自创出了“顺光”“逆光”等摄影专用术语词汇,并在项目开展3年后完整开发出我国第六套专业手语——《摄影专业手语》,在2018年出版并无偿共享给社会,在延展手语方面填补了相关空白,让手语教学更加多元化。

“大家都伸出自己的手,让所有的残疾人朋友获得接纳,我觉得也是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市残联四级调研员成文锋说。

“上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观察珠海的春天、用镜头去发现春天的美,这是我们摄影课程中的一个采风活动。这个项目是由很多次这样的课程和实拍活动组合起来的。”朱习在节目中透露,本期“快门无声”公益项目春季班共有24名学员,今年3月3日正好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感觉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巧合。

“这些孩子们拿着相机就很快乐,脸上的笑容多了。让他们爱上摄影,通过镜头走进人群、走进社会,他们才能够了解到‘原来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这么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想陪伴我们前行’。”朱习说,不少听障儿童参加“快门无声”项目后变化很明显,摄影艺术就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一门“语言”。

“我们单位所有的摄影记者都是这个项目的摄影实训导师,珠海摄影家协会的广大会员都是这个课程的摄影家志愿者导师,珠海知识女性联合会的200名妈妈都是我们项目的‘靠山’……”朱习感叹,“快门无声”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珠海传媒集团的全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赋能”。

“这些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之后,他们与人沟通的方式方法也会有一定的转变和提升,对生活中的人和环境的接触、理解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韩可新说。

“从小到大,我参加过的公益活动挺多。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有更多机会跟这个社会打交道。”视障人士曦曦表示,如今的手机可以安装读屏软件,让视障人士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浏览网页”“刷视频”,及时了解社会动态相关信息和知识。

“我们残疾朋友虽然说在某些方面有些欠缺,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我们自己的融入社会的方式。”曦曦说。

关爱二:

带特殊儿童感受春天

春天,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是五彩缤纷的。但对于视障朋友而言,春天之所以美好,在于空气中的芬芳,耳边的鸟鸣和阵阵春风。近日,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儿童们就在老师的陪伴下走出教室,感受专属他们的“别样”春天。

在操场上,孩子们整齐地围坐起来,好奇而专心地听老师讲述春天的故事。摸一摸阳光草木,闻一闻花草芳香,听一听鸟语风声,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享受着美好春光。

“在路边发现了一朵刚长出来的小蒲公英,我觉得植物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因为它是从砖缝里钻出来的。”“很开心!今天老师带我们找到了春天。我还想跟老师、同学们一起去找找夏天、秋天、冬天。”学生琳琳、星星(均为化名)笑着告诉记者。

今年23岁的曦曦告诉记者,从5岁到19岁,他都是在这个学校里学习成长的。趁着这次活动,他重新回到了特殊教育学校,希望与年轻的弟弟妹妹们一起感受“别样”的春天。

“希望通过一起寻找春天的活动,让这些善良可爱、活泼率真的孩子们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感受更多温暖善意。”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技能学科组长李娜表示,也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更多的人们,更了解特殊儿童这个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据了解,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学生630人。为了让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创建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康复训练和缺陷补偿工作。

“我们针对特殊儿童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障碍的类型和身心特点来进行设计的。”韩可新透露,特殊教育学校的630名学生中,视障儿童、听障儿童只占少数,剩下大部分是智力残障儿童、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等特殊儿童,目前该校正在推行“包班制”教学实践和探索,近100名老师利用集中教学之外的时间,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训练,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希望,我们周围的硬件设施能够更加‘无障碍’。还希望一些通讯软件,包括一些有声平台、视频平台,它们的‘无障碍’功能能够更加完善。”曦曦对无障碍城市建设充满期待。

“无障碍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投入。我们需要更多的公益项目、公益人士,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然后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出去,用‘珠海经验’来帮助全国更多的特殊儿童,让他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朱习说。

“珠海是一座有温度、有胸怀的城市,它是我们共同创造的。”韩可新希望,用“平视”“悦纳”“帮助”3个关键词,助力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是平视,同样的对待就是对特殊儿童一种无声的鼓励,其实不用太多的言语,可能一个大拇手指就已经足够表达;其次是悦纳,用我们的仁爱之心去接纳特殊儿童,让他们能够在我们的身边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最后是帮助,就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帮助他们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共同携手一起向未来。”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