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张映勤:老同学
张映勤

1962年生,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出版有《世纪忏悔》《死亡调查》《话剧讲稿》《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浮生似水》《口红与猫》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发表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学术文章等数百篇6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说来惭愧,从小到大,我都没能走出这块地界。小学、中学到大学,我都是在同一座城市读的,这说明,我的同学圈子几乎就限于一座城市。

 

在学校生活了十几年,前前后后与多少人同过窗?实在难以计数,恐怕总有几百人吧。从毕业到参加工作三十多年了,大家各奔东西,几百人之中至今还经常保持联系的也就是十个人左右。

 

比较而言,同学关系是最为纯洁真诚的,同学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同学之间大多坦诚相见,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学关系能保持到现在应该算是最好的朋友。有一句流行语说得好,如今社会上最铁的哥们,无外乎这样几种人:“一起下过乡的,一起扛过枪的,一起同过窗的……”就我的经验,总结得大致不错,下乡与扛枪我都没赶上,同窗却有过十几年的经历,可算是聊有体会。

 

在我的老同学之中,关系最好、接触最多、走动最勤的要数初、高中的同学。上小学时,懵懵懂懂,少不更事,同学之间的关系单纯,也脆弱,既不懂得友情的重要,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更主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大多淡忘,没什么印象了。到了大学,人已独立,自以为成熟深沉,相互之间彼此设防,感情沟通较慢,择友的选择变得过于挑剔,知心的朋友反而更少。唯有中学时期,人与人坦诚相见,真的性情还没有学会伪装,只要脾气禀性相投就容易建立友情,关系也最为牢固。

 

曾经我是个很重友情很好热闹的人,周围关系密切、经常联系的中学同学不下二十人。当年就近上学,我们大多住在学校附近,一起上学,一起玩,大家分布在各个班里,成了我们那所中学里很让人羡慕的同学圈子。

 

我和同学交往,并不看重他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而主要是看他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事的方式、做人的态度。应该说,我们这些同学的核心分子大多是些守纪律、好学习的班干部,而外围成员也不乏一些调皮捣蛋的所谓“坏学生”。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中学时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个别学生打架斗殴沦为小玩闹、小流氓,他们之中,竟有几个就是和我关系相当不错的同学。他们的家庭我十分了解,都是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人家,这些同学本质上都不坏,只是好讲哥们义气,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不良影响,走了一段弯路。当时,他们犯了错,班里开会,对他们进行所谓的批评教育,我常常要写两种稿子,一种是替他们写的检讨稿,一种是自己的批判稿。之所以能和这些同学比较友好地相处,根本的原因也许是我的身上也有一些讲义气的东西,我很看重这种品质。

 

一位老同学,当年是名声在外的小玩闹,如今摸爬滚打混成了一位小老板。至今我们还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他的孩子懂事上进,对他爸爸的江湖做派、粗鲁举止很看不惯,在孩子眼里,我多少算是个文化人,能和他爸爸这样生意场上的粗人成为朋友很不理解。有一次,孩子问:“大大,你怎么能和我爸爸这种人交往呢?”我告诉他:“你爸爸这个人身上确实有不少毛病,粗俗暴躁,品味低下,但是他有一个优点是可取的,那就是讲义气。”当然,除此之外,我更看重的还有他的孝顺,这是我择友的首要原则,我总觉得,一个人如果连他的父母都不孝顺,他肯定也不会忠于朋友,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底线。对老人不好的人,我一般不会与之深交。

 

中学的同学,经过多少年的变化,前途不一,境遇差别较大。但就和我关系密切的几个老同学而言,我发现,如今活得最潇洒、最有财力的并非是那些成绩好后来考上大学的同学,倒是那些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后补学历或根本就没有什么学历的同学倒先干出了一番事业,提前进入了小康,成了小款或准大款。相比之下,我们这些从校门到校门,中规中矩,老实本分,后来死抱着铁饭碗不放的却还在体制内为生计奔波。在中学的老同学中,只有我和另一位坐机关的同学还在吃着“皇粮”,也唯独我们挣着不咸不淡的死工资。好在那些自己创业的同学都很念旧,都很看重友情,毕竟是老同学,共同拥有一个值得回味的过去,而这正是他们在生意场上花钱也买不到的。

 

与这些老同学交往,我始终把握这样一个原则,绝对不介入他们的生意,同学就是同学,应该抛开利益。一般情况下,老同学一年总要聚上几次,每次都是这几个人,饭菜简单又经济实惠,几个人吃吃饭,叙叙旧,或是偶尔到家里看看老人或孩子,我觉得这种简单的交往就挺好。

 

除了平时偶有聚会以外,每年的春节,我们都要结伴到各家给父母拜年。过去是自行车,后来骑摩托,这几年都开着私家车。初一一大早,同学们在我们家聚齐,然后围着城市整整能转上一天。中学毕业四十多年了,这个习惯雷打不动,至今不变。人过中年,我们还能保持像过去那样的友情,我觉得十分难得,我很珍惜这些老同学。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张映勤:老同学
珠海特区报 2023-06-12 12:22
张映勤

1962年生,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出版有《世纪忏悔》《死亡调查》《话剧讲稿》《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流年碎影》《鲁迅新观察》《浮生似水》《口红与猫》等十余种。编辑出版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发表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学术文章等数百篇6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

说来惭愧,从小到大,我都没能走出这块地界。小学、中学到大学,我都是在同一座城市读的,这说明,我的同学圈子几乎就限于一座城市。

 

在学校生活了十几年,前前后后与多少人同过窗?实在难以计数,恐怕总有几百人吧。从毕业到参加工作三十多年了,大家各奔东西,几百人之中至今还经常保持联系的也就是十个人左右。

 

比较而言,同学关系是最为纯洁真诚的,同学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同学之间大多坦诚相见,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学关系能保持到现在应该算是最好的朋友。有一句流行语说得好,如今社会上最铁的哥们,无外乎这样几种人:“一起下过乡的,一起扛过枪的,一起同过窗的……”就我的经验,总结得大致不错,下乡与扛枪我都没赶上,同窗却有过十几年的经历,可算是聊有体会。

 

在我的老同学之中,关系最好、接触最多、走动最勤的要数初、高中的同学。上小学时,懵懵懂懂,少不更事,同学之间的关系单纯,也脆弱,既不懂得友情的重要,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更主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大多淡忘,没什么印象了。到了大学,人已独立,自以为成熟深沉,相互之间彼此设防,感情沟通较慢,择友的选择变得过于挑剔,知心的朋友反而更少。唯有中学时期,人与人坦诚相见,真的性情还没有学会伪装,只要脾气禀性相投就容易建立友情,关系也最为牢固。

 

曾经我是个很重友情很好热闹的人,周围关系密切、经常联系的中学同学不下二十人。当年就近上学,我们大多住在学校附近,一起上学,一起玩,大家分布在各个班里,成了我们那所中学里很让人羡慕的同学圈子。

 

我和同学交往,并不看重他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而主要是看他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事的方式、做人的态度。应该说,我们这些同学的核心分子大多是些守纪律、好学习的班干部,而外围成员也不乏一些调皮捣蛋的所谓“坏学生”。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中学时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个别学生打架斗殴沦为小玩闹、小流氓,他们之中,竟有几个就是和我关系相当不错的同学。他们的家庭我十分了解,都是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人家,这些同学本质上都不坏,只是好讲哥们义气,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不良影响,走了一段弯路。当时,他们犯了错,班里开会,对他们进行所谓的批评教育,我常常要写两种稿子,一种是替他们写的检讨稿,一种是自己的批判稿。之所以能和这些同学比较友好地相处,根本的原因也许是我的身上也有一些讲义气的东西,我很看重这种品质。

 

一位老同学,当年是名声在外的小玩闹,如今摸爬滚打混成了一位小老板。至今我们还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他的孩子懂事上进,对他爸爸的江湖做派、粗鲁举止很看不惯,在孩子眼里,我多少算是个文化人,能和他爸爸这样生意场上的粗人成为朋友很不理解。有一次,孩子问:“大大,你怎么能和我爸爸这种人交往呢?”我告诉他:“你爸爸这个人身上确实有不少毛病,粗俗暴躁,品味低下,但是他有一个优点是可取的,那就是讲义气。”当然,除此之外,我更看重的还有他的孝顺,这是我择友的首要原则,我总觉得,一个人如果连他的父母都不孝顺,他肯定也不会忠于朋友,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底线。对老人不好的人,我一般不会与之深交。

 

中学的同学,经过多少年的变化,前途不一,境遇差别较大。但就和我关系密切的几个老同学而言,我发现,如今活得最潇洒、最有财力的并非是那些成绩好后来考上大学的同学,倒是那些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后补学历或根本就没有什么学历的同学倒先干出了一番事业,提前进入了小康,成了小款或准大款。相比之下,我们这些从校门到校门,中规中矩,老实本分,后来死抱着铁饭碗不放的却还在体制内为生计奔波。在中学的老同学中,只有我和另一位坐机关的同学还在吃着“皇粮”,也唯独我们挣着不咸不淡的死工资。好在那些自己创业的同学都很念旧,都很看重友情,毕竟是老同学,共同拥有一个值得回味的过去,而这正是他们在生意场上花钱也买不到的。

 

与这些老同学交往,我始终把握这样一个原则,绝对不介入他们的生意,同学就是同学,应该抛开利益。一般情况下,老同学一年总要聚上几次,每次都是这几个人,饭菜简单又经济实惠,几个人吃吃饭,叙叙旧,或是偶尔到家里看看老人或孩子,我觉得这种简单的交往就挺好。

 

除了平时偶有聚会以外,每年的春节,我们都要结伴到各家给父母拜年。过去是自行车,后来骑摩托,这几年都开着私家车。初一一大早,同学们在我们家聚齐,然后围着城市整整能转上一天。中学毕业四十多年了,这个习惯雷打不动,至今不变。人过中年,我们还能保持像过去那样的友情,我觉得十分难得,我很珍惜这些老同学。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