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丨钻研手工印染,他让层层薄纱更具文化厚度

【人物印象】简永现在所掌握的印染技巧两只手也数不过来,粗略算起来,大概有30种以上;再经过他力度、手法和经验的融会贯通,保守估计可以在各类面料上呈现超过30种视觉效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吸引全球瞩目之前,简永完成了上述印染技术和视觉效果的排列组合挑战,把自己脑海里雪片的晶莹、冰面的朦胧和非遗工艺的底蕴倾注在了一面丝巾上,让这份送至外宾的中国记忆更具文化张力。不过,这位钻研了4项发明专利,先后获得“珠海首席技师”和今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的师傅却说:“在印染领域,我只能给自己的水平打60分。”

“每道工序区分了残次品和真正的作品”

走进珠海建轩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印染面料的工序在一面泛着锈红色泽的哑光大长桌上完成。作业时,师傅会把网板置于面料之上,膏状染料会在工人手中刮板的挤压下渗入细小网眼,把设计师底稿上的图案变作面料上的色块和条纹。

印染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活。刮板在网板上行走了一个来回考验着工人发力的劲道,染料从刚置入时的块状形态被铺平、再被恢复至块状的时间只需不到五秒,而处理复杂图案时,一个网板对应一种颜色,多个网板之间的对齐和组合将直接影响印染效果。

在这里,刚刚摸清门道的新手尚需一定时间熟练操作单网板印染,而公司里的研发部印花工艺技术员简永已经能够熟练处理包含30种颜色的复杂印染图案。在服装行业,像简永这样的特种工艺师傅,两只手分别牵着行业的上游和下游。

也就是说,工艺师傅的手延续着设计师的眼。简永所在的企业或许在大众视野中少有露面,但说起与之相关的“例外”品牌,文化爱好者和服装从业者基本上都会把例外的服装视作一种符号,而符号的背后孕育着情绪、文化和温度。

在这里工艺研发实验室的推动下,单一绣花图案可达几十万针,活性染、碧纹染、冷染、植物染、吊染、件染等技法赋予面料丰富的视觉效果......存于思维中的美感由此变为生产线上的现实。

“我们的工作没有差不多这个概念。”在手艺的另一端,炉火纯青既是工艺师傅对面料、技法和行业理解的刻度尺,也是与成衣品质、质感和完品率关联紧密的硬要求。

复杂的美感需要复杂的工艺,把这种对美学的打磨嵌入到制衣链条中,从而保证每次产出稳定、完美和严丝合缝,熟练至此的简永更不敢怠慢。在每一次印染上色的五秒间,简永都很较真:“每经过一道工序,都能决定这件衣服是一件残次品,还是一件真正的作品。”

一个学计算机的学徒爱上了印染

简永和服装印染行业的结缘并不具备太多浪漫色彩。2006年的夏天,毕业于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简永离开了老家河南信阳,来到了一千多公里外的广州,在一家小印染厂里做起了铺布工,“当时工资比较低,想着先解决温饱问题。”

工业染料刺鼻异常,在盛夏闷热的小车间里更是浓烈。铺布工要完成的任务并不难,简永只需要在印染工序进行时把布料铺到台面,待染料上色后撤换新的布料即可。

想要在这里涨薪水?简永得去做更有技术难度的活计;想要担任更高级别的岗位?那自己就必须得打好基础,学到本领。当思考至最后一个环节:想要学到更多有关印染技能?问题的答案却变得让人有些无奈:看老师傅心情。

“前几个月上班的时候,新人根本没机会接触更深的技术。”当时,掌握一门手艺的门槛来自于他人传授的意愿。简永所在工厂与学徒作坊类似,于是他便在完成手头工作之余需要做车间杂活、打扫卫生,还得帮老师傅搭把手,再逐渐从老师傅手上习得新东西。

但仅仅看到和听到还不算学到,简永还必须反复操练。“印染的技术含量不小,得有充分的积累才能进阶到下一个阶段,如果没有想要进步的想法,这个过程很熬人。”

事实证明,选择与时间作伴的人,终究会得到时光的青睐与回报。到2014年时,简永的身份已经是一家约30人规模的印染厂部门主管,并在这一年与“例外”品牌合作搭建其中一个工艺研发的实验室。出于对“服饰即文化、服装即美学”理念的认同,以及期望进步到下一个阶段的惯性驱使,简永成为了“例外”的一名印花工艺技术员。

八年间,简永参加研发立项申报的课题《高色牢度矿物颜料印染工艺研发》通过审批,同时他也钻研出了4项发明专利。“珠海首席技师”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纷至沓来后,简永却说:“在工厂里我觉得自己的手艺能有100分,但我现在只能给自己打60分。”

一层薄纱也能具备十足分量

简永的工作室与生产车间只有一墙之隔,一株特殊的植物盛于缸中,被放置在工作室的夹层柜内。这些从贵州远道而来的马兰,每天都需要“喂养”糖分,再通过自然发酵孕育出用作染料的靛蓝。这个精心养育了三年的小生命是简永的钻研的结晶。而创新念头的源头,是一本本文献和古籍。

“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把握在传承人的手上,也藏在古书和文献的字里行间。”这些书里的文字虽然看上去晦涩,但长期从事印染行业的简永明白,无论是哪种技巧,都可以简化为染料和纺织品结合的过程。

通过研读,简永逐渐掌握了各种与印染相关的技巧。这些存于脑海的一件件工具在随后的试验中被逐个排列组合,最终得到了简永推陈出新的答案。上述的靛蓝提取工艺正是简永花了三年持续试错、推倒、替换和领悟的成果。

从某种角度来看,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头衔的技艺代表着过往某种值得记住的生活瞬间或好用的生产方式。

从最简单的“换个应用场景”或“换个面料和手法”的尝试,到攻克羊毛纺织面料结合传统手工印花技术上的技术难点,都被简永视作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形式。简永希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不再成为一种过去的记忆,而应该流动在当下手艺人的手上和服饰的文化符号里。

更进一步,为什么服饰可以拥有文化和灵魂?简永认为这是人的手和机器零件的区别,他对那种质朴的手工制作流程充满认可。同一副图案下,机器可以以极高效率批量印制的成千上万份复制品;但手连着脑,辅以眼睛捕捉的美感,简永等手艺人可以把对美感的认知注入至制作的流程中,染料颜色的组合、印制力度的大小、特殊技法的使用都可以得到把控,最终成为独一无二。

2022年,简永所在团队承接制作了北京冬奥会相关产品,他把自己脑海里雪片的晶莹、冰面的朦胧和非遗工艺的底蕴倾注在了一面丝巾上,让这份送至外宾的中国记忆更具文化张力,这一刻,自豪、喜悦和某种方向感涌进这个小伙子的脑海里打转。

从这天起,哪怕是一件薄薄的衬衫,在简永手里也可以有十足的分量。

文字:肖皓方 实习生 梁琪 图片:陈佳哲 编辑:王朝辉 梁蔼欣 责任编辑:丹梅
今日面孔丨钻研手工印染,他让层层薄纱更具文化厚度

【人物印象】简永现在所掌握的印染技巧两只手也数不过来,粗略算起来,大概有30种以上;再经过他力度、手法和经验的融会贯通,保守估计可以在各类面料上呈现超过30种视觉效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吸引全球瞩目之前,简永完成了上述印染技术和视觉效果的排列组合挑战,把自己脑海里雪片的晶莹、冰面的朦胧和非遗工艺的底蕴倾注在了一面丝巾上,让这份送至外宾的中国记忆更具文化张力。不过,这位钻研了4项发明专利,先后获得“珠海首席技师”和今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的师傅却说:“在印染领域,我只能给自己的水平打60分。”

“每道工序区分了残次品和真正的作品”

走进珠海建轩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印染面料的工序在一面泛着锈红色泽的哑光大长桌上完成。作业时,师傅会把网板置于面料之上,膏状染料会在工人手中刮板的挤压下渗入细小网眼,把设计师底稿上的图案变作面料上的色块和条纹。

印染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活。刮板在网板上行走了一个来回考验着工人发力的劲道,染料从刚置入时的块状形态被铺平、再被恢复至块状的时间只需不到五秒,而处理复杂图案时,一个网板对应一种颜色,多个网板之间的对齐和组合将直接影响印染效果。

在这里,刚刚摸清门道的新手尚需一定时间熟练操作单网板印染,而公司里的研发部印花工艺技术员简永已经能够熟练处理包含30种颜色的复杂印染图案。在服装行业,像简永这样的特种工艺师傅,两只手分别牵着行业的上游和下游。

也就是说,工艺师傅的手延续着设计师的眼。简永所在的企业或许在大众视野中少有露面,但说起与之相关的“例外”品牌,文化爱好者和服装从业者基本上都会把例外的服装视作一种符号,而符号的背后孕育着情绪、文化和温度。

在这里工艺研发实验室的推动下,单一绣花图案可达几十万针,活性染、碧纹染、冷染、植物染、吊染、件染等技法赋予面料丰富的视觉效果......存于思维中的美感由此变为生产线上的现实。

“我们的工作没有差不多这个概念。”在手艺的另一端,炉火纯青既是工艺师傅对面料、技法和行业理解的刻度尺,也是与成衣品质、质感和完品率关联紧密的硬要求。

复杂的美感需要复杂的工艺,把这种对美学的打磨嵌入到制衣链条中,从而保证每次产出稳定、完美和严丝合缝,熟练至此的简永更不敢怠慢。在每一次印染上色的五秒间,简永都很较真:“每经过一道工序,都能决定这件衣服是一件残次品,还是一件真正的作品。”

一个学计算机的学徒爱上了印染

简永和服装印染行业的结缘并不具备太多浪漫色彩。2006年的夏天,毕业于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简永离开了老家河南信阳,来到了一千多公里外的广州,在一家小印染厂里做起了铺布工,“当时工资比较低,想着先解决温饱问题。”

工业染料刺鼻异常,在盛夏闷热的小车间里更是浓烈。铺布工要完成的任务并不难,简永只需要在印染工序进行时把布料铺到台面,待染料上色后撤换新的布料即可。

想要在这里涨薪水?简永得去做更有技术难度的活计;想要担任更高级别的岗位?那自己就必须得打好基础,学到本领。当思考至最后一个环节:想要学到更多有关印染技能?问题的答案却变得让人有些无奈:看老师傅心情。

“前几个月上班的时候,新人根本没机会接触更深的技术。”当时,掌握一门手艺的门槛来自于他人传授的意愿。简永所在工厂与学徒作坊类似,于是他便在完成手头工作之余需要做车间杂活、打扫卫生,还得帮老师傅搭把手,再逐渐从老师傅手上习得新东西。

但仅仅看到和听到还不算学到,简永还必须反复操练。“印染的技术含量不小,得有充分的积累才能进阶到下一个阶段,如果没有想要进步的想法,这个过程很熬人。”

事实证明,选择与时间作伴的人,终究会得到时光的青睐与回报。到2014年时,简永的身份已经是一家约30人规模的印染厂部门主管,并在这一年与“例外”品牌合作搭建其中一个工艺研发的实验室。出于对“服饰即文化、服装即美学”理念的认同,以及期望进步到下一个阶段的惯性驱使,简永成为了“例外”的一名印花工艺技术员。

八年间,简永参加研发立项申报的课题《高色牢度矿物颜料印染工艺研发》通过审批,同时他也钻研出了4项发明专利。“珠海首席技师”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纷至沓来后,简永却说:“在工厂里我觉得自己的手艺能有100分,但我现在只能给自己打60分。”

一层薄纱也能具备十足分量

简永的工作室与生产车间只有一墙之隔,一株特殊的植物盛于缸中,被放置在工作室的夹层柜内。这些从贵州远道而来的马兰,每天都需要“喂养”糖分,再通过自然发酵孕育出用作染料的靛蓝。这个精心养育了三年的小生命是简永的钻研的结晶。而创新念头的源头,是一本本文献和古籍。

“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把握在传承人的手上,也藏在古书和文献的字里行间。”这些书里的文字虽然看上去晦涩,但长期从事印染行业的简永明白,无论是哪种技巧,都可以简化为染料和纺织品结合的过程。

通过研读,简永逐渐掌握了各种与印染相关的技巧。这些存于脑海的一件件工具在随后的试验中被逐个排列组合,最终得到了简永推陈出新的答案。上述的靛蓝提取工艺正是简永花了三年持续试错、推倒、替换和领悟的成果。

从某种角度来看,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头衔的技艺代表着过往某种值得记住的生活瞬间或好用的生产方式。

从最简单的“换个应用场景”或“换个面料和手法”的尝试,到攻克羊毛纺织面料结合传统手工印花技术上的技术难点,都被简永视作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形式。简永希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不再成为一种过去的记忆,而应该流动在当下手艺人的手上和服饰的文化符号里。

更进一步,为什么服饰可以拥有文化和灵魂?简永认为这是人的手和机器零件的区别,他对那种质朴的手工制作流程充满认可。同一副图案下,机器可以以极高效率批量印制的成千上万份复制品;但手连着脑,辅以眼睛捕捉的美感,简永等手艺人可以把对美感的认知注入至制作的流程中,染料颜色的组合、印制力度的大小、特殊技法的使用都可以得到把控,最终成为独一无二。

2022年,简永所在团队承接制作了北京冬奥会相关产品,他把自己脑海里雪片的晶莹、冰面的朦胧和非遗工艺的底蕴倾注在了一面丝巾上,让这份送至外宾的中国记忆更具文化张力,这一刻,自豪、喜悦和某种方向感涌进这个小伙子的脑海里打转。

从这天起,哪怕是一件薄薄的衬衫,在简永手里也可以有十足的分量。

文字:肖皓方 实习生 梁琪 图片:陈佳哲 编辑:王朝辉 梁蔼欣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