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勇 著名出版人。现任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KEY-可以文化创始人。出版有翻译作品十余部、评论随笔集两部。
三月下旬的英格兰村镇,虽然天空还免不了飘浮着一些云雾,但冬天的寒意早已逃逸得无影无踪。大西洋的暖风从不列颠岛的西面吹拂而来,给大地披上了青葱翠绿的衣装;点缀其间的是五颜六色、朝气蓬勃的蓓蕾和花朵,吐露着馥郁的芬芳,让人感到温馨宜人的季节已经到来。我就是在这时候来到了憧憬已久的莎士比亚故乡,埃温河上的斯特拉特福小城,探访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大师诞生和生活过的地方。
斯特拉特福小城位于英国工业重镇曼彻斯特城和牛津大学城之间,从曼彻斯特乘车两个多小时即到。英国人把这座小城称为“莎士比亚的世界”,因为这里有莎士比亚故居、莎士比亚展览中心、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莎士比亚学会、莎士比亚书店、安葬莎士比亚的教堂,等等。据说这座小城的本地人口只有六万,但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宏名,每年有两百万左右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探访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巨匠。
莎士比亚故居坐落在斯特拉特福小城的亨利街上。这是一幢普通的带阁楼的两层建筑,典型的十六世纪英式风格,木质结构的房屋框架,斜坡瓦顶,泥土原色的外墙,凸出墙外的窗户和门廓。在临街的极其普通、甚至显得矮小的故居门口一侧挂着一块木牌,上面有英文的“威廉·莎士比亚故居”字样。莎翁故居的右边是一幢现代化的豪华建筑,这就是莎士比亚展览中心。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首先要参观展览中心,然后才能进入文学巨人的故居。在展览中心,迎面是一张巨幅的莎士比亚画像,戏剧诗人明亮的额头、睿智的眼神让人肃然起敬。展览中心的玻璃橱柜里陈列着莎士比亚的大量手稿、图片和信件,还有根据他的戏剧人物塑造的蜡像群。我在留着莎士比亚墨迹的泛黄而珍贵手稿前作短暂停留,遐想着这位伟大戏剧诗人怎样赢得缪斯女神的垂青,在四百年前的油灯下用鹅毛笔写出了一幕幕不朽的剧情,复仇的哈姆雷特王子、疯癫的李尔王、用死亡来歌颂青春与爱情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等等。
出了展览中心,就是莎士比亚故居的后院,一个伊丽莎白时代风格的小花园。穿过石砖铺的小径,从故居右侧山墙开的一道小门走进莎士比亚诞生于斯、成长于斯的故居内部,一种敬畏的情绪立刻将我俘获,仿佛伟人的气息穿越了数百年,仍然弥漫在四周。故居的底楼有厨房、客厅、卧室和莎士比亚父亲当年加工羊毛皮革的工作间,所有设备都显得简单朴素,毫无奢华铺张的迹象。沿着吱吱作响的楼梯上到二楼,首先看到的是主卧室,里面有一张挂着红绿幔帐的双人床和一张木制婴儿床;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就是在这里降生的。主卧室隔壁是一间小屋,靠墙边摆着一张小小写字桌,据说这是莎士比亚离开故乡到伦敦谋生前读书写作的地方。主卧室另一侧是一间宽敞的展览室,陈列着莎士比亚家族的世系表、莎士比亚当年创作的手迹和他辞世之前亲笔写的遗书;另外还有一张方桌,上面摆着一册大部头的签名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排着长队,依次在上面写下自己的留言或姓名,用这种常见却朴素感人的方式向伟大的诗人表达自己由衷的敬仰。我也不想脱俗,用比较工整的汉字在上面写上:“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农民之子,跨越时空前来朝拜”,并且签了自己的名字。我徘徊在故居里面,一边瞻仰文学巨人留下的遗物,一边浮想联翩:我曾在伦敦西敏寺的诗人角瞻仰过他那原身一般魁伟的站立式雕像,也曾在丹麦哈姆雷特城堡的墙壁上端详过他的半身浮雕,我想,出生在这幢并不豪华富丽的小楼里的莎士比亚,当初肯定没有想到他后来会成为一位举世敬仰的伟大人物吧!
莎翁故居后院的小花园里种植着风铃草、紫罗兰、迷迭香、金盏花等花草,还有几株桑树、胡桃,以及一棵有着伞状巨冠的青松——据说这棵松树是莎士比亚亲手栽种的。郁郁葱葱的小花园仿佛象征着莎士比亚的生命常青不老。我站在花园一角莎士比亚的半身雕像旁边,心里固执地翻转着一个念头:这座小花园虽然色彩缤纷,但莎士比亚创造的文学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读大学的时候,我曾在一本英文书里读到一句话,一直深深铭刻在心:人性中所具有的一切,在莎士比亚这里全都存在。
沿着亨利街往东南不远,在静静流淌的埃温河旁边坐落着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剧院斜后方,隔着埃温河,一座教堂的尖塔巍峨挺拔。那里就是圣三一教堂,既是莎士比亚降生人世后接受洗礼的地方,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他真正的埋骨之地。这位戏剧诗人晚年从他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伦敦戏剧舞台返回故乡,安享了几年平静的生活,最后于1616年他生日那天彻底告别了纷扰的人世。莎士比亚墓地就在圣三一教堂庄严肃穆的圣坛上。墓地上方的壁龛里有一尊莎士比亚的半身雕像,据说是在他逝世之后不久建造的,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他本人的相貌;他那微微突出的额头仿佛在告诉世人,那里面的确蕴藏着浩瀚无比的天赋和惊人的创造力。
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前方,隔着埃温河,有一座名叫班克拉福特的大花园。那里有莎士比亚和他戏剧中的著名人物的青铜塑像。这位不需要冠冕和权杖的人性之王,身披中世纪的长袍,左手握纸,右手执笔,以一种凛然的姿态坐在有青铜桂冠环绕的纪念碑顶部的一把椅子上。在纪念碑的四周,是他创造的四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手托骷髅头、沉思生死问题的哈姆雷特王子,心理阴暗、又深爱丈夫的麦克白斯夫人,贪杯好色、喜欢吹嘘、大腹便便的约翰·福斯塔夫爵士,以及朝气蓬勃、双手托举王冠的哈利王子。我抚摸着这些雕像,为突然之间跟莎士比亚戏剧长廊里的这些著名人物贴得这么近而兴奋。莎士比亚毕生创作了39部戏剧,除了历史剧,其他很多剧本都是采用异国素材创作的;但是在这个洒满阳光、充满生机的花园里,在这个有远处的教堂尖塔俯瞰的地方,环绕莎士比亚塑像的四个人物除了来自北国丹麦的哈姆雷特王子,其他三位没有一个不是来自英国本土。不过,我想,莎士比亚所创造的人物应该并不在意被雕成几尊僵硬的塑像,因为他们早已活在、并且将永远活在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的心里。
春季的莎士比亚故乡宁静、明媚、宜人。倘佯在这位文学巨人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我心里笼罩着岁月悠悠和不朽事物就在周围的空气与遗迹中的复杂感触。我一边遥想十六世纪斯特拉特福镇美丽如画的乡村风貌,一边默默地感谢这方圣土,这个地方为整个世界养育了永远也读不完的莎士比亚。
曹元勇 著名出版人。现任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KEY-可以文化创始人。出版有翻译作品十余部、评论随笔集两部。
三月下旬的英格兰村镇,虽然天空还免不了飘浮着一些云雾,但冬天的寒意早已逃逸得无影无踪。大西洋的暖风从不列颠岛的西面吹拂而来,给大地披上了青葱翠绿的衣装;点缀其间的是五颜六色、朝气蓬勃的蓓蕾和花朵,吐露着馥郁的芬芳,让人感到温馨宜人的季节已经到来。我就是在这时候来到了憧憬已久的莎士比亚故乡,埃温河上的斯特拉特福小城,探访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大师诞生和生活过的地方。
斯特拉特福小城位于英国工业重镇曼彻斯特城和牛津大学城之间,从曼彻斯特乘车两个多小时即到。英国人把这座小城称为“莎士比亚的世界”,因为这里有莎士比亚故居、莎士比亚展览中心、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莎士比亚学会、莎士比亚书店、安葬莎士比亚的教堂,等等。据说这座小城的本地人口只有六万,但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宏名,每年有两百万左右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探访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巨匠。
莎士比亚故居坐落在斯特拉特福小城的亨利街上。这是一幢普通的带阁楼的两层建筑,典型的十六世纪英式风格,木质结构的房屋框架,斜坡瓦顶,泥土原色的外墙,凸出墙外的窗户和门廓。在临街的极其普通、甚至显得矮小的故居门口一侧挂着一块木牌,上面有英文的“威廉·莎士比亚故居”字样。莎翁故居的右边是一幢现代化的豪华建筑,这就是莎士比亚展览中心。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首先要参观展览中心,然后才能进入文学巨人的故居。在展览中心,迎面是一张巨幅的莎士比亚画像,戏剧诗人明亮的额头、睿智的眼神让人肃然起敬。展览中心的玻璃橱柜里陈列着莎士比亚的大量手稿、图片和信件,还有根据他的戏剧人物塑造的蜡像群。我在留着莎士比亚墨迹的泛黄而珍贵手稿前作短暂停留,遐想着这位伟大戏剧诗人怎样赢得缪斯女神的垂青,在四百年前的油灯下用鹅毛笔写出了一幕幕不朽的剧情,复仇的哈姆雷特王子、疯癫的李尔王、用死亡来歌颂青春与爱情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等等。
出了展览中心,就是莎士比亚故居的后院,一个伊丽莎白时代风格的小花园。穿过石砖铺的小径,从故居右侧山墙开的一道小门走进莎士比亚诞生于斯、成长于斯的故居内部,一种敬畏的情绪立刻将我俘获,仿佛伟人的气息穿越了数百年,仍然弥漫在四周。故居的底楼有厨房、客厅、卧室和莎士比亚父亲当年加工羊毛皮革的工作间,所有设备都显得简单朴素,毫无奢华铺张的迹象。沿着吱吱作响的楼梯上到二楼,首先看到的是主卧室,里面有一张挂着红绿幔帐的双人床和一张木制婴儿床;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就是在这里降生的。主卧室隔壁是一间小屋,靠墙边摆着一张小小写字桌,据说这是莎士比亚离开故乡到伦敦谋生前读书写作的地方。主卧室另一侧是一间宽敞的展览室,陈列着莎士比亚家族的世系表、莎士比亚当年创作的手迹和他辞世之前亲笔写的遗书;另外还有一张方桌,上面摆着一册大部头的签名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排着长队,依次在上面写下自己的留言或姓名,用这种常见却朴素感人的方式向伟大的诗人表达自己由衷的敬仰。我也不想脱俗,用比较工整的汉字在上面写上:“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农民之子,跨越时空前来朝拜”,并且签了自己的名字。我徘徊在故居里面,一边瞻仰文学巨人留下的遗物,一边浮想联翩:我曾在伦敦西敏寺的诗人角瞻仰过他那原身一般魁伟的站立式雕像,也曾在丹麦哈姆雷特城堡的墙壁上端详过他的半身浮雕,我想,出生在这幢并不豪华富丽的小楼里的莎士比亚,当初肯定没有想到他后来会成为一位举世敬仰的伟大人物吧!
莎翁故居后院的小花园里种植着风铃草、紫罗兰、迷迭香、金盏花等花草,还有几株桑树、胡桃,以及一棵有着伞状巨冠的青松——据说这棵松树是莎士比亚亲手栽种的。郁郁葱葱的小花园仿佛象征着莎士比亚的生命常青不老。我站在花园一角莎士比亚的半身雕像旁边,心里固执地翻转着一个念头:这座小花园虽然色彩缤纷,但莎士比亚创造的文学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读大学的时候,我曾在一本英文书里读到一句话,一直深深铭刻在心:人性中所具有的一切,在莎士比亚这里全都存在。
沿着亨利街往东南不远,在静静流淌的埃温河旁边坐落着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剧院斜后方,隔着埃温河,一座教堂的尖塔巍峨挺拔。那里就是圣三一教堂,既是莎士比亚降生人世后接受洗礼的地方,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他真正的埋骨之地。这位戏剧诗人晚年从他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伦敦戏剧舞台返回故乡,安享了几年平静的生活,最后于1616年他生日那天彻底告别了纷扰的人世。莎士比亚墓地就在圣三一教堂庄严肃穆的圣坛上。墓地上方的壁龛里有一尊莎士比亚的半身雕像,据说是在他逝世之后不久建造的,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他本人的相貌;他那微微突出的额头仿佛在告诉世人,那里面的确蕴藏着浩瀚无比的天赋和惊人的创造力。
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前方,隔着埃温河,有一座名叫班克拉福特的大花园。那里有莎士比亚和他戏剧中的著名人物的青铜塑像。这位不需要冠冕和权杖的人性之王,身披中世纪的长袍,左手握纸,右手执笔,以一种凛然的姿态坐在有青铜桂冠环绕的纪念碑顶部的一把椅子上。在纪念碑的四周,是他创造的四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手托骷髅头、沉思生死问题的哈姆雷特王子,心理阴暗、又深爱丈夫的麦克白斯夫人,贪杯好色、喜欢吹嘘、大腹便便的约翰·福斯塔夫爵士,以及朝气蓬勃、双手托举王冠的哈利王子。我抚摸着这些雕像,为突然之间跟莎士比亚戏剧长廊里的这些著名人物贴得这么近而兴奋。莎士比亚毕生创作了39部戏剧,除了历史剧,其他很多剧本都是采用异国素材创作的;但是在这个洒满阳光、充满生机的花园里,在这个有远处的教堂尖塔俯瞰的地方,环绕莎士比亚塑像的四个人物除了来自北国丹麦的哈姆雷特王子,其他三位没有一个不是来自英国本土。不过,我想,莎士比亚所创造的人物应该并不在意被雕成几尊僵硬的塑像,因为他们早已活在、并且将永远活在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的心里。
春季的莎士比亚故乡宁静、明媚、宜人。倘佯在这位文学巨人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我心里笼罩着岁月悠悠和不朽事物就在周围的空气与遗迹中的复杂感触。我一边遥想十六世纪斯特拉特福镇美丽如画的乡村风貌,一边默默地感谢这方圣土,这个地方为整个世界养育了永远也读不完的莎士比亚。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