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小暑时节已入盛夏,恰逢在三伏天的初伏前后,气候异常炎热,日间外出常感热浪逼人。小暑时节如何养生?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成杰辉认为,暑湿偏盛是小暑时期的气候特点,此时调理养生的重点为消暑宁心,去湿健脾。
心境平静,静心宁神
小暑时期,气候炎热,人们常感心烦不安,有的入睡困难,梦多易醒,此时情绪调摄应以养心宁神为主。成杰辉称,小暑养心重点突出“静心”二字,即尽量保持心境平静,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宜有过激的情绪反应。
他建议此时应减少外出,多做些静心宁神的事情,如绘画、书法、阅读、下棋、听音乐等室内活动,这些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少动多静,运动宜缓
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机体能量消耗较大,身体营养耗损较多,人们往往感觉疲倦乏力。中医认为,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若再行剧烈运动,则更加耗损身体。因此,暑热天气因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出汗过多。
成杰辉建议,此时运动锻炼宜选较为和缓的太极拳、八段锦、健步走、交谊舞、慢跑等,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另外,运动出汗多可适当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水钠的丢失,运动后最好洗个温水澡消除疲劳,但要注意的是运动后不可立即用冷水冲头浴身,以防寒湿伤人罹患感冒或关节疼痛。
饮食调理,因人而异
夏日炎炎,体内湿热过重。体虚者脏腑功能较弱,脾胃、心肺一时无法调整适应,从而引起多系统功能紊乱,特别是消化道症状突出,常表现为倦怠疲乏,汗多身重,食欲不佳,形体消瘦,口粘口腻,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苔厚腻。
“因不同体质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故饮食调理也需因人而异。”成杰辉建议,如脘腹胀满,口淡无味,大便溏薄,舌苔厚腻等湿重症状明显,可用藿香、苏叶、陈皮、山楂等煎汤内服,有芳香化湿,理气化浊功效;如口粘口苦,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湿热症状突出,可用荷叶、薏仁、淡竹叶、白茅根等煎汤常饮,有清热利湿,消暑除烦功效;如疲乏倦怠,气短多汗,食欲不振,消瘦面黄等脾虚症状较重,可用北芪、党参、淮山、芡实、红枣、砂仁、陈皮等煲汤饮用,有健脾开胃,益气补虚效果。
起居调护,谨防暑伤
小暑时节炎热高温,起居劳作调护不当,常常容易中暑,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多因在阳光下曝晒或高热密闭环境下工作造成,而阴暑是由于不恰当地乘凉、饮冷导致寒邪侵袭人体肌表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常表现为神疲倦怠、发热恶寒、无汗、身重酸痛,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关节疼痛。
成杰辉建议,夏日避暑切勿过度贪凉,睡眠时不要让电扇或空调风口对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饮进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患阴暑者可服藿香正气丸,能解暑化湿;胃肠受寒,可饮生姜红糖水温中和胃;关节冷痛可行关节热敷,适量饮用红酒、米酒以温经通络。

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小暑时节已入盛夏,恰逢在三伏天的初伏前后,气候异常炎热,日间外出常感热浪逼人。小暑时节如何养生?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成杰辉认为,暑湿偏盛是小暑时期的气候特点,此时调理养生的重点为消暑宁心,去湿健脾。
心境平静,静心宁神
小暑时期,气候炎热,人们常感心烦不安,有的入睡困难,梦多易醒,此时情绪调摄应以养心宁神为主。成杰辉称,小暑养心重点突出“静心”二字,即尽量保持心境平静,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宜有过激的情绪反应。
他建议此时应减少外出,多做些静心宁神的事情,如绘画、书法、阅读、下棋、听音乐等室内活动,这些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少动多静,运动宜缓
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机体能量消耗较大,身体营养耗损较多,人们往往感觉疲倦乏力。中医认为,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若再行剧烈运动,则更加耗损身体。因此,暑热天气因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出汗过多。
成杰辉建议,此时运动锻炼宜选较为和缓的太极拳、八段锦、健步走、交谊舞、慢跑等,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另外,运动出汗多可适当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水钠的丢失,运动后最好洗个温水澡消除疲劳,但要注意的是运动后不可立即用冷水冲头浴身,以防寒湿伤人罹患感冒或关节疼痛。
饮食调理,因人而异
夏日炎炎,体内湿热过重。体虚者脏腑功能较弱,脾胃、心肺一时无法调整适应,从而引起多系统功能紊乱,特别是消化道症状突出,常表现为倦怠疲乏,汗多身重,食欲不佳,形体消瘦,口粘口腻,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苔厚腻。
“因不同体质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故饮食调理也需因人而异。”成杰辉建议,如脘腹胀满,口淡无味,大便溏薄,舌苔厚腻等湿重症状明显,可用藿香、苏叶、陈皮、山楂等煎汤内服,有芳香化湿,理气化浊功效;如口粘口苦,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湿热症状突出,可用荷叶、薏仁、淡竹叶、白茅根等煎汤常饮,有清热利湿,消暑除烦功效;如疲乏倦怠,气短多汗,食欲不振,消瘦面黄等脾虚症状较重,可用北芪、党参、淮山、芡实、红枣、砂仁、陈皮等煲汤饮用,有健脾开胃,益气补虚效果。
起居调护,谨防暑伤
小暑时节炎热高温,起居劳作调护不当,常常容易中暑,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多因在阳光下曝晒或高热密闭环境下工作造成,而阴暑是由于不恰当地乘凉、饮冷导致寒邪侵袭人体肌表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常表现为神疲倦怠、发热恶寒、无汗、身重酸痛,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关节疼痛。
成杰辉建议,夏日避暑切勿过度贪凉,睡眠时不要让电扇或空调风口对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饮进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患阴暑者可服藿香正气丸,能解暑化湿;胃肠受寒,可饮生姜红糖水温中和胃;关节冷痛可行关节热敷,适量饮用红酒、米酒以温经通络。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