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珠海网络评论挑战赛网评之星奖作品展示|作者:陈培昕《浅论在AI大环境下,教学的发展之路》

《浅论在AI大环境下,教学的发展之路》

作者:陈培昕

我热爱科技,但我更认同乔布斯的一个理念——“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我时常会感到遗憾,因为我没出生在那个初代iPhone诞生的年代。但同时我也会感到幸运,因为我碰上了AI大爆发的大环境,AI,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能够不断学习人类社会知识并不断学习的科技产物,它何尝不是“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我是一名大三的英语师范学生,我喜欢科技也喜欢语言,在我看来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产生了AI。我早早关注到了在AI这个大门类下以Chat GPT为代表的大预言模型(LLMs),自己在使用的这类AI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它的无限潜能。如果可以将AI有意识地与教学结合,那也许国内的知识教学会走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作为一名师范生,在大三也获得了更多走上讲台的机会,当然在台下的备课工作也是繁重的,自己时常会遇到瓶颈,灵感枯竭,当我寻求AI的帮助时,它总能给我许多不同的思路:如提供课题与不同人文主题结合的可能性、为教案撰写大纲等。AI的数据库如此之大,可以说是聚集了地球上所有人类智慧结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问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过去人们总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如今这个AI井喷的环境中,我们是否能将这“十年功”缩短至“十个月”,甚至“十天”?

AI——触手可得的学习私教。互联网上一直存在着类似的言论:“AI最终将取代教师”。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在我看来,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教师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领路人,所以,至少目前,我认为AI是做不到取代教师的。人,是个复杂又多样的生物,每个学生都有其性格特点,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就成了教学最值得关注的方面之一。或许教师可以利用AI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定制化的教学设计。甚至,在学生的角度,AI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的伙伴,与AI对话,从实际的对话当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知识水平。AI不会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但也许会淘汰不会使用AI的教师。

如何辩证地使用AI也许值得我们深思。AI固然强大,可是如果你对其足够了解,就会知道它并不是全知全能,强如ChatGPT,其3.5版本的数据库也只截止到2021年,当你向它提问时,它也许会胡编乱造。在结合AI与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去辨证思考,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当中,放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同样适用。前阵子我看过一篇文章,意大利的一名教授给他的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等到收到学生提交的作业时他却发现有些不对劲,似乎许多作业是用AI生成的。在这个AI爆发的元年,也许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作业观念的引导,形成良好的诚信价值观。具有这种人文关怀也许正是教师与AI的最大差别。

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许多质疑的声音,而如今这个新事物就是AI,我们无法妄下定论认为AI就是那个未来,或者说未来已来,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学会驾驭这个工具,学习AI,拥抱AI,尝试让它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未来!

作者:陈培昕
编辑:王朝辉 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微信
朋友圈
首届珠海网络评论挑战赛网评之星奖作品展示|作者:陈培昕《浅论在AI大环境下,教学的发展之路》
观海融媒 2023-07-17 12:46

《浅论在AI大环境下,教学的发展之路》

作者:陈培昕

我热爱科技,但我更认同乔布斯的一个理念——“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我时常会感到遗憾,因为我没出生在那个初代iPhone诞生的年代。但同时我也会感到幸运,因为我碰上了AI大爆发的大环境,AI,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能够不断学习人类社会知识并不断学习的科技产物,它何尝不是“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我是一名大三的英语师范学生,我喜欢科技也喜欢语言,在我看来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产生了AI。我早早关注到了在AI这个大门类下以Chat GPT为代表的大预言模型(LLMs),自己在使用的这类AI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它的无限潜能。如果可以将AI有意识地与教学结合,那也许国内的知识教学会走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作为一名师范生,在大三也获得了更多走上讲台的机会,当然在台下的备课工作也是繁重的,自己时常会遇到瓶颈,灵感枯竭,当我寻求AI的帮助时,它总能给我许多不同的思路:如提供课题与不同人文主题结合的可能性、为教案撰写大纲等。AI的数据库如此之大,可以说是聚集了地球上所有人类智慧结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问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过去人们总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如今这个AI井喷的环境中,我们是否能将这“十年功”缩短至“十个月”,甚至“十天”?

AI——触手可得的学习私教。互联网上一直存在着类似的言论:“AI最终将取代教师”。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在我看来,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教师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领路人,所以,至少目前,我认为AI是做不到取代教师的。人,是个复杂又多样的生物,每个学生都有其性格特点,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就成了教学最值得关注的方面之一。或许教师可以利用AI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定制化的教学设计。甚至,在学生的角度,AI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的伙伴,与AI对话,从实际的对话当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知识水平。AI不会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但也许会淘汰不会使用AI的教师。

如何辩证地使用AI也许值得我们深思。AI固然强大,可是如果你对其足够了解,就会知道它并不是全知全能,强如ChatGPT,其3.5版本的数据库也只截止到2021年,当你向它提问时,它也许会胡编乱造。在结合AI与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去辨证思考,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当中,放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同样适用。前阵子我看过一篇文章,意大利的一名教授给他的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等到收到学生提交的作业时他却发现有些不对劲,似乎许多作业是用AI生成的。在这个AI爆发的元年,也许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作业观念的引导,形成良好的诚信价值观。具有这种人文关怀也许正是教师与AI的最大差别。

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许多质疑的声音,而如今这个新事物就是AI,我们无法妄下定论认为AI就是那个未来,或者说未来已来,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学会驾驭这个工具,学习AI,拥抱AI,尝试让它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未来!

作者:陈培昕
编辑:王朝辉 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