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丨70年前,他和战友在朝鲜挖出“地下长城”

【人物印象】在香洲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荣誉室内,抗美援朝老兵周忠杰拄着拐杖,在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老旧物件前驻足凝望。光影照射下,周忠杰胸前的军功章闪闪发光,那是他和战友们在战场上勇敢冲锋、并肩作战的见证。看着战友们曾经使用过的老旧物件,他说:“当年一起报名的战士,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故事。”

抗美援朝老兵周忠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如今,耄耋之年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忠杰唱起战歌依然铿锵有力。70年前,他也曾和战友们高唱着这首志愿军战歌,跨过波浪翻涌的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那一年,周忠杰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46军137师409团3营9连先遣部队的一员进入朝鲜,年仅18岁。

周忠杰到珠海市凤凰山烈士陵园向抗美援朝烈士墓敬军礼。

双手布满老茧与血泡的“铁汉子”

1952年8月从广东普宁北上奔赴朝鲜的周忠杰,始终没有忘记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天。“那天太阳刚刚升起,我们就出发了。在大桥上每走三步,我们就回过头来看一眼我们的祖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周忠杰挥手向家乡告别。

满目断壁残垣,碎砖烂瓦,凌乱的破衣烂衫……进入朝鲜后,周忠杰只见周围街区已经在战火中变成一片废墟。入朝的第三天,周忠杰还看到一个朝鲜老奶奶抱着唯一存活下来的孙子逃难。“当时那个老奶奶的伴侣、儿女、媳妇、女婿全都在前线阵亡了,她想保护唯一存活的亲人,所以带着孙子逃难。”然而在逃难路上,朝鲜老奶奶最后却眼睁睁地目睹孙子被急转弯处的他国军车碾压而亡。

“她就把她的衣服盖在孙子身上,坐在那痴呆呆地盯着孙子看,不哭也不闹。”这件事给周忠杰带来巨大心理冲击的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信念。

在朝鲜战场上,周忠杰所在的409团驻守在朝鲜清川江入海口的南侧。因为手上有木工技术,周忠杰主要负责修坑道、挖战壕等工作。据周忠杰回忆,为了与敌人作战,当时他们在敌人脚底下挖坑道,用12磅的铁锤在全是碎石的冻土层砸掩体。最开始,一双手掌先是搓起了水泡,水泡又变成血泡,血泡磨破后,手上便生出了厚厚的茧子。一镐头下去,手臂都震麻了……

挖坑道虽苦,周忠杰却从中收获了不少实战经验。“我们的坑道很讲究,一进门大概两三米就会设置一个拐角,然后士兵沿着拐角继续挖洞。如果敌人放毒气弹进来,我们就把那个拐弯的地方堵起来,连毒气都进不来。”周忠杰说道。

周忠杰在珠海市凤凰山烈士陵园。

在周忠杰和战友们的努力下,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进一步建成了正面战线第一梯队各部队的坑道工事,还在东西海岸重点构筑了坑道工事。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条战线上,形成了具有20到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体系,捶出了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嚼辣椒撑过白天黑夜的“孤胆哨”

1953年6月25日,刚满19岁的周忠杰正式入党。而入党后接到的第一个光荣任务,就是在161高地驻守连队担任最为关键的“孤胆哨”。

“孤胆哨”有多重要呢?周忠杰这样说:“如果那里不设个哨点,一旦敌人摸上来,你这个连队就没救了。有了这个哨点,我们就可以在那里鸣枪、报信。”

去“孤胆哨”站岗后,周忠杰与战友们联合做了一些改进。多挖两个掩体、在小渠水面定桩、用多条绳子编织成一张张网……只要敌人前来偷袭、摸哨,周忠杰与战友们在水底下设置的绊脚绳就会给站哨的士兵提个醒。“对方一绊倒,站哨的士兵就知道敌人来了。”

除了在站哨上有自己的小妙招外,周忠杰还频出奇招。“平时站岗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人在那里孤零零地听虫子叫,很容易打瞌睡。所以我还带了一把辣椒,一打瞌睡就嚼一颗辣椒。把自己辣得受不了,也就睡不着了。”在那个地方,周忠杰与战友们一守就是半个月。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们都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周忠杰始终将这一点铭记于心。

2022年12月14日,周忠杰及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发行团队代表走过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红地毯。

有一次,排长安排周忠杰从哨岗爬到连队取信件,一个新兵要跟着一起去。周忠杰爬山坡爬得快,三两步上去后就回头拉新兵。将新兵拉上山坡的过程中,美国坦克发现了两人的踪影。察觉不对后,周忠杰立马将新兵拽进洞里面。“就算牺牲自己,也不能让自己的弟兄们受伤。”就在周忠杰与新兵进洞后的两秒,身后传来“轰”的一声巨响。

“有时候,我仿佛还能听到那些轰隆隆的炮声就在耳边回响,你不知道敌军什么时候就把炮弹打过来。”周忠杰说,在战壕里,不少士兵抱着与家人诀别的心情,委托学习组长写下一封封家书。除了写家书外,士兵们还将身上的钱全部拿出来,统统都写了张条子。如果是党员的条子,就写上“这是我最后的党费”;如果是非党人员,就写上“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当时我们想的都是,即使自己不在了,这些钱还能为祖国作最后一点贡献。”周忠杰在镜头前袒露自己的心声。

身着戎装随时可以报到的“热血兵”

1953年7月27日,周忠杰永远记得胜利的那一天。“那天晚上10点一到,我们就打起火把往外跑,冲到山坡上,跳啊、闹啊,有跳秧歌的,还有跳朝鲜舞的。意识到自己还能够回到祖国、继续为祖国效力,我们的心情就很激动。”

得知喜讯,第一时间当然是要向亲人朋友分享。然而,一想到那些曾经同样鲜活的面孔永远定格在战火中,周忠杰的情绪一下子就低落了。“我们可以准备回国拥抱春天了,他们却永远留在了天寒地冻的战场上。”

2002年,周忠杰退休后随家人定居珠海。远离了战火硝烟,他却仍旧清晰记得那些战友们。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还有许多籍籍无名的战士。去年9月,周忠杰通过新闻得知了珠海市凤凰山烈士陵园后,第二天即携祖孙三代前去祭拜。拄拐杖爬百余级台阶,他说:“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中国人民志愿军献身祖国、献身民族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周忠杰到珠海市凤凰山烈士陵园向抗美援朝烈士墓敬军礼。

“愿热血疆场尽,不让神州列强凌。”无论去到哪里,周忠杰始终没忘记随身带上一套军装。周忠杰说:“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可以再穿上军装报到!”

文字:伍芷莹 
摄影:程霖
视频编导:王一格 
摄像:何嘉豪 
配音:魏磊 
包装:杨佳颖 
执行监制:李蓉 
监制:常立波 廖明山 
鸣谢:珠海市香洲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赵思华
微信
朋友圈
今日面孔丨70年前,他和战友在朝鲜挖出“地下长城”

【人物印象】在香洲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荣誉室内,抗美援朝老兵周忠杰拄着拐杖,在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老旧物件前驻足凝望。光影照射下,周忠杰胸前的军功章闪闪发光,那是他和战友们在战场上勇敢冲锋、并肩作战的见证。看着战友们曾经使用过的老旧物件,他说:“当年一起报名的战士,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故事。”

抗美援朝老兵周忠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如今,耄耋之年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忠杰唱起战歌依然铿锵有力。70年前,他也曾和战友们高唱着这首志愿军战歌,跨过波浪翻涌的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那一年,周忠杰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46军137师409团3营9连先遣部队的一员进入朝鲜,年仅18岁。

周忠杰到珠海市凤凰山烈士陵园向抗美援朝烈士墓敬军礼。

双手布满老茧与血泡的“铁汉子”

1952年8月从广东普宁北上奔赴朝鲜的周忠杰,始终没有忘记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天。“那天太阳刚刚升起,我们就出发了。在大桥上每走三步,我们就回过头来看一眼我们的祖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周忠杰挥手向家乡告别。

满目断壁残垣,碎砖烂瓦,凌乱的破衣烂衫……进入朝鲜后,周忠杰只见周围街区已经在战火中变成一片废墟。入朝的第三天,周忠杰还看到一个朝鲜老奶奶抱着唯一存活下来的孙子逃难。“当时那个老奶奶的伴侣、儿女、媳妇、女婿全都在前线阵亡了,她想保护唯一存活的亲人,所以带着孙子逃难。”然而在逃难路上,朝鲜老奶奶最后却眼睁睁地目睹孙子被急转弯处的他国军车碾压而亡。

“她就把她的衣服盖在孙子身上,坐在那痴呆呆地盯着孙子看,不哭也不闹。”这件事给周忠杰带来巨大心理冲击的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信念。

在朝鲜战场上,周忠杰所在的409团驻守在朝鲜清川江入海口的南侧。因为手上有木工技术,周忠杰主要负责修坑道、挖战壕等工作。据周忠杰回忆,为了与敌人作战,当时他们在敌人脚底下挖坑道,用12磅的铁锤在全是碎石的冻土层砸掩体。最开始,一双手掌先是搓起了水泡,水泡又变成血泡,血泡磨破后,手上便生出了厚厚的茧子。一镐头下去,手臂都震麻了……

挖坑道虽苦,周忠杰却从中收获了不少实战经验。“我们的坑道很讲究,一进门大概两三米就会设置一个拐角,然后士兵沿着拐角继续挖洞。如果敌人放毒气弹进来,我们就把那个拐弯的地方堵起来,连毒气都进不来。”周忠杰说道。

周忠杰在珠海市凤凰山烈士陵园。

在周忠杰和战友们的努力下,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进一步建成了正面战线第一梯队各部队的坑道工事,还在东西海岸重点构筑了坑道工事。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条战线上,形成了具有20到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体系,捶出了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嚼辣椒撑过白天黑夜的“孤胆哨”

1953年6月25日,刚满19岁的周忠杰正式入党。而入党后接到的第一个光荣任务,就是在161高地驻守连队担任最为关键的“孤胆哨”。

“孤胆哨”有多重要呢?周忠杰这样说:“如果那里不设个哨点,一旦敌人摸上来,你这个连队就没救了。有了这个哨点,我们就可以在那里鸣枪、报信。”

去“孤胆哨”站岗后,周忠杰与战友们联合做了一些改进。多挖两个掩体、在小渠水面定桩、用多条绳子编织成一张张网……只要敌人前来偷袭、摸哨,周忠杰与战友们在水底下设置的绊脚绳就会给站哨的士兵提个醒。“对方一绊倒,站哨的士兵就知道敌人来了。”

除了在站哨上有自己的小妙招外,周忠杰还频出奇招。“平时站岗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人在那里孤零零地听虫子叫,很容易打瞌睡。所以我还带了一把辣椒,一打瞌睡就嚼一颗辣椒。把自己辣得受不了,也就睡不着了。”在那个地方,周忠杰与战友们一守就是半个月。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们都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周忠杰始终将这一点铭记于心。

2022年12月14日,周忠杰及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发行团队代表走过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红地毯。

有一次,排长安排周忠杰从哨岗爬到连队取信件,一个新兵要跟着一起去。周忠杰爬山坡爬得快,三两步上去后就回头拉新兵。将新兵拉上山坡的过程中,美国坦克发现了两人的踪影。察觉不对后,周忠杰立马将新兵拽进洞里面。“就算牺牲自己,也不能让自己的弟兄们受伤。”就在周忠杰与新兵进洞后的两秒,身后传来“轰”的一声巨响。

“有时候,我仿佛还能听到那些轰隆隆的炮声就在耳边回响,你不知道敌军什么时候就把炮弹打过来。”周忠杰说,在战壕里,不少士兵抱着与家人诀别的心情,委托学习组长写下一封封家书。除了写家书外,士兵们还将身上的钱全部拿出来,统统都写了张条子。如果是党员的条子,就写上“这是我最后的党费”;如果是非党人员,就写上“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当时我们想的都是,即使自己不在了,这些钱还能为祖国作最后一点贡献。”周忠杰在镜头前袒露自己的心声。

身着戎装随时可以报到的“热血兵”

1953年7月27日,周忠杰永远记得胜利的那一天。“那天晚上10点一到,我们就打起火把往外跑,冲到山坡上,跳啊、闹啊,有跳秧歌的,还有跳朝鲜舞的。意识到自己还能够回到祖国、继续为祖国效力,我们的心情就很激动。”

得知喜讯,第一时间当然是要向亲人朋友分享。然而,一想到那些曾经同样鲜活的面孔永远定格在战火中,周忠杰的情绪一下子就低落了。“我们可以准备回国拥抱春天了,他们却永远留在了天寒地冻的战场上。”

2002年,周忠杰退休后随家人定居珠海。远离了战火硝烟,他却仍旧清晰记得那些战友们。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还有许多籍籍无名的战士。去年9月,周忠杰通过新闻得知了珠海市凤凰山烈士陵园后,第二天即携祖孙三代前去祭拜。拄拐杖爬百余级台阶,他说:“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中国人民志愿军献身祖国、献身民族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周忠杰到珠海市凤凰山烈士陵园向抗美援朝烈士墓敬军礼。

“愿热血疆场尽,不让神州列强凌。”无论去到哪里,周忠杰始终没忘记随身带上一套军装。周忠杰说:“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可以再穿上军装报到!”

文字:伍芷莹 
摄影:程霖
视频编导:王一格 
摄像:何嘉豪 
配音:魏磊 
包装:杨佳颖 
执行监制:李蓉 
监制:常立波 廖明山 
鸣谢:珠海市香洲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