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辛苦了”!珠海市“香山名师”“香山名校长”名单出炉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2023年珠海市“香山名师”“香山名校长”名单日前正式出炉。“香山名师”“香山名校长”是珠海市教育系统的最高荣誉,我市教育领域10位优秀教师和5位名校长,从全市近3万名教师中脱颖而出。他们是涵师德、精师艺、倾师爱的“启迪者”“耕耘者”,他们有沁人心脾的育人故事,他们蕴含“珠海教育人”的动人风采。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些教师、校长将携着“香山名师”“香山名校长”的“新名片”,继续播撒梦想的种子,积极推动珠海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做好珠海基础教育的探索者和引路人。

香山有名师,今天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对老师说:“教师节快乐!您辛苦了!”

香山名校长

珠海市南水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孙新:

用爱和责任书写教育情怀

“南水山间,甘泉潺潺;夜以继日,不息不止;浸润一方,桃李满园。”2003年,33岁的孙新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成为当时省内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14年,孙新放弃了主城区的优越条件,来到相对偏远的南水中学并扎根于此,用爱和责任书写教育情怀,温润这一方水土。

南水中学位于南水镇南水村,是南水镇唯一的一所中学,也是珠海市最西端的一所中学。9年来,在孙新的带领下,南水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已经由原来高栏港经济区4所初中垫底跃居至现在金湾区12所初中的前列,在西区学校中异军突起。这对于一所生源80%以上为外来务工子弟的学校而言实属不易。当地百姓常说:“孩子在南水中学,我们放心!”

他不仅是当地百姓拥戴的好校长,更是令人敬重的具有教育情怀和人格魅力的育人榜样和典范。33年的教育生涯,孙新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重担。他倡导幸福教育,秉持着为西区孩子们一生幸福奠基的信念,锲而不舍、尽心竭力、风雨兼程,用他的爱和坚守点亮了外来务工家庭孩子们的教育之路,用他的教育理念和情怀感召着师生们不断超越自我,用他的执着和担当带领南水中学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用行动诠释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斗门区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斗门区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国栋:

一个没有“魔法”的校长

在珠海市斗门区有这样一位校长,用7年的时间将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薄弱校斗门区城南学校打造为一所享有“珠海市十佳创客教育基地”“珠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依法治校达标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的特色学校,又用两年时间让另一所办学业绩有所滑坡的老牌名校斗门区实验中学重新起飞,擦亮名校招牌。他就是李国栋。

李国栋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变革各种教学管理措施,推动学校育人成果全面开花;他未雨绸缪,一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带领斗门区实验中学创建成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在李国栋看来,来到斗门区实验中学的学生,每一个都是平等的、可爱的,都是家中父母的宝贝,都是家庭的希望,都值得他和他的同事倾尽全力教之育之,化育良才。在斗门区实验中学,他设置“校长信箱”了解学生的诉求,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大大小小的困难。孩子们在与他亲切交谈中,从他身上得到父亲般的教诲和力量。

他说,对于管理学校,他没有“魔法”,所有的成绩是他的“兄弟姐妹”冲锋陷阵打下来的,是他争气的“孩子们”勤奋学习拼出来的,而他也将继续在斗门这片热土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续写一个斗门教育人的逐梦故事。

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六安:

从一中“逐梦”到“圆梦”一中

在张六安看来,他31载的教育路是从织梦、逐梦、筑梦到圆梦的过程。1992年,刚毕业的张六安在安徽淮南市第八中学踏上了三尺讲台,开启了梦想启航的大门。2001年,33岁的张六安看到珠海面向全国招聘骨干教师的信息时,只身一人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逐梦,开始了他献身珠海教育事业的人生轨迹。此后12年间,他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创新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赢得师生家长一致好评。

2013年至2021年则是张六安的“筑梦路”,其间他任珠海市实验中学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实验中学的教育教学成绩提升明显,本科率从59.8%上升到91%。2021年9月,命运的齿轮又开始旋转交汇。阔别8年,张六安以校长的身份,重新回到了珠海市第一中学,回到了筑梦珠海最开始的地方。张六安认为,冥冥之中的缘分,让教育的原点又回到这里,这也将成为他圆梦之路的起点。

从新老师到骨干老师、从班主任到级长、教务主任再到副校长、校长,无论身份如何转变,对于张六安而言,他始终铭记着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他的教育初心始终未变。“不管我职务怎么变,我始终是一名老师,我一定会在教育路上,站好三尺讲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喜欢、尊敬、爱戴的老师。”张六安说。

珠海市文园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珠海市文园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宋朝华:

用爱润心30年 开创品质学校新格局

“守正创新,用爱润心。”宋朝华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她在长达30年的教学生涯中,用爱耕耘青春田园,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花朵。

自2018年担任珠海市文园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以来,宋朝华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不断开创品质学校的新格局,带领文园中学成为一所学科教学与综合素质双丰收的优质名校。

她坚持在传承中谋发展,秉持“爱的教育”理念和“让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关爱与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为未来合格公民和社会英才奠基”为育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着力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努力实现学校“五育并举”办学目标。学校课程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发展中不断探索和稳步推进中,构建了“三维”课程体系,扎实、高效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并将足球、STEAM、书法等校本化特色课程排入课表,使办学特色落地开花;学校还开设了60多个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个性化特长、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2021年8月,珠海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第一个市级初中教育集团——珠海市文园中学教育集团。如今,珠海市文园中学教育集团已经成为拥有“三区六校七校区”的跨区跨学段综合性教育集团。

珠海市兆征纪念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罗志勇:

淇澳岛上的“平民校长”

“到海岛乡村学校教书是我心甘情愿的,我爱我选择的教育事业,更愿为这份平凡的选择倾注一切。”这是罗志勇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心中有爱、心中有梦,一直以来,他关注海岛乡村孩子的视野与自信、海岛乡村教师的激情与成长、海岛乡村文化教育的发展。

15年前,罗志勇经组织安排到条件艰苦的淇澳岛担任珠海市兆征纪念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他开拓创新,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使落后的淇澳岛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罗志勇提出“红色教育、绿色课堂、生态校园、健康人生”的办学理念,他认为,淇澳岛教育的方向是开阔视野和树立自信,而践行“红色教育”校本课程是最佳途径。罗志勇开发“红色教育”校本课程,提升海岛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016年8月,罗志勇创办“珠海高新区社区大学淇澳社区学院”,开办了淇澳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传承与创新班、家政服务(月嫂)培训班、淇澳家长学堂和电工初级培训班等45个课程培训班,开创“小学校里办‘大学’”的先河,助力淇澳红色美丽乡村建设。

如今,罗志勇被淇澳岛的村民称为“平民校长”,成为淇澳岛上家喻户晓的名人。他说:“学校既是孩子的学校,也是家长的学校,更是淇澳岛村民的学校。”

香山名师

金湾区第一小学数学教师王默涵:

孩子们口中的“万能机器人”

王默涵是孩子们口中的“万能机器人”,讲台上、运动场上、舞台上……到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幽默百变的声线把孩子们逗得哄堂大笑,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连连惊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她的座右铭,扎根金湾教育19年,她不忘初心、献身教育,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

在班主任岗位上,她不断研究先进的班级管理办法,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她是孩子们的好伙伴,幽默的教学风格、丰富的数学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走上行政岗位后,她仍在一线教学方面敢于创新。

身为“多面手”的她曾身兼多职,在担任学校德育主任的同时兼任数学科组长、信息化教研主任,率先带领学校骨干教师投入了“粤教云”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育阵地上发挥着积极带头作用。

近年来,她获得“广东省十佳大队辅导员”“广东省名班主任”“全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课例一等奖”“广东省现场说课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成立金湾区名师工作室之后,她每年承担起各级教学示范课、教学讲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高新区金鼎第一小学副校长付雪莲:

既是追光者,亦是点灯人

“渴望光、成为光、传递光,是我毕生的追求。只要一直在追光的路上,我和我的孩子们终会光芒万丈。”17年来,付雪莲坚守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她热衷研究教学艺术,敢于挑战不同课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2020年香洲区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中,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是全区“最优值”。通过多年的研究,她积淀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形成了一系列阅读课程资源包,构建了小学阅读的“智趣课堂”。

也是因为热爱,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又绚丽,不仅成长了自己,还照亮了他人。她深谙阅读的力量,因此在推行儿童阅读的路上总是不遗余力,是公认的、专业素养超群的点灯人。她所提出的“拆书理念”“可视化思维工具”等深受一线老师和家长的欢迎。“用公益推动教育公平,用阅读改变教育环境”是付雪莲一直坚持的初心。她为山区教师和学生共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示范与专题讲座上百次,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评为“校园阅读推广人”。面对这些荣誉,她总是笑着说:“我只是把全世界最好的书,送到孩子们的面前。”

香洲区第十二小学美术教师许玉辉:

在2000多公里外“石阶刻字”的美术老师

2020年,许玉辉在2000多公里外的怒江,刻下1700多个汉字的事迹接连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报道。在云南怒江支教期间,许玉辉发现当地傈僳族孩子所识汉字不多,这对学习形成了阻碍。那么应该如何帮这里的学生认好汉字、写好汉字?对于这个问题,许玉辉陷入了沉思。一次,他在校园的火山石阶上散步时,突发奇想,拿起一支毛笔在石砖上写起字来。“火山石砖是一种天然的水写纸,用清水就能在上面练字,如果把小学必会字都刻在石砖上,学生一有时间就可以在上面描画练字!”

凭着这奇妙的构思,他完成了石阶刻字的“大工程”,为学生创造习字环境。他的怒江支教事迹被编写成宣传册,石阶刻字事迹被收录入怒江州脱贫攻坚纪念馆。

此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许玉辉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创新美术教学,积极承担公开示范课,带动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在他的美术课堂上,他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及家乡的山、水、鸟、花,并用画笔大胆描画下来;他带领科组老师开展学科教学教研,提高课堂实效,经过研讨总结和实施教学,学生期末统考及抽测美术学科成绩在香洲区名列前茅。

斗门区城南学校副校长苏国华:

用爱心浇灌每一片心田

从农村中学到城镇学校,从稚嫩的实习生到区域学科带头人,从教师到副校长,尽管身份一直在变,但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苏国华始终不变地在耕耘,去发现和领略沿途美丽的风景。

苏国华对教学和育人,有着他的独家绝招——“爱”,在学生心田上播撒爱的种子。在语文教学中,苏国华认为这门科目不仅仅是中考中卷面的120分,更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爱”、感受“爱”、表达“爱”。在教《背影》时,他引导学生感受深沉父爱;在教《美丽的颜色》时,他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献给科学事业的“爱”;在组织学生参演《花木兰》课本剧展演时,他带着同学们反复研读剧本,揣摩花木兰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角色中建立爱国安邦的情感。

苏国华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很多都塑造了“爱”的典型,立足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感受到“爱”的教育。

从教23年,他扎根于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珠海市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香洲区荣泰小学副校长李朝霞:

让教育在生命中穿行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成长的引路人,要用爱守护儿童的成长,用心守护童年的纯真与美好,用智慧开启儿童心灵的天窗。”这是李朝霞——一位在珠海教育沃土耕耘31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追求。

李朝霞坚持扎根教学一线,实践“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教学主张,开创自主交互式课堂教学,任教班级语文成绩优异;致力于打造“活动育德,生活育人”班级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科研示范、专业引领,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作用,培养市内外10所学校34位学员。

“我从乡村学校走出,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在乡村的求学、教学经历,让我真切地了解到乡村的教育现状,深深地感受到乡村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离开乡村学校后,我仍时常想起在乡村的那些人、那些事……如今我可以再回到乡村去,陪伴孩子们读书学习,让他们去认识山村外面的世界,去更好地成长。”怀着质朴的心愿,2021-2022学年,李朝霞主动奔赴揭阳市揭西县农村学校支教,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以后每一个教书的日子,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心存孩子,朝向真善美,让教育穿行于生命,让每一颗种子都能生根发芽,向阳开花。”李朝霞说。

金湾区连湾小学语文教师陈郭恒:

做乡村教育的摆渡人

从教27年,陈郭恒一直扎根乡镇,爱生乐教。他坚持知行合一,语文立人,与学生一起学习语文,一起享受语文。

陈郭恒所在的连湾小学位于平沙镇连湾新村附近,三面环山,学校目前有300多名学生,这里的生活起居饮食配套相对滞后。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不负家长的期望,陈郭恒下定决心,要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他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定期开展主题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身边小事、校内见闻及社会上的新闻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在确切的事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推行班级自主管理,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公约,打造团结和谐、自律自治的班集体。

同时,他本着“一个也不能放弃”的教育信念,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耐心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用真情温暖孩子们的心灵。

陈郭恒教研成果显著,自主研发创建维基作文网络学习平台,该成果在珠海、中山、揭阳等地200多个班级实践应用,获邀参展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作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培养学员近百人,辅导多名教师参赛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培养市名师、名班主任及区学科带头人多人。

斗门区斗门镇八甲景胜学校语文教师林雪茹:

用平凡的生活成就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工作岗位平凡,生活平淡,但每个岗位都有着它存在的价值。”林雪茹说。从教28年来,林雪茹始终认为,要做最好的自己,成为自己的榜样。

2018年,林雪茹前往南雄市乌迳镇支教,传播珠海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她经常画出好词好句鼓励学生多练笔;开展课前一分钟荐书活动,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建立自信;创建班级藏书角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把自家和朋友的100多本藏书搬到南雄;采取积分奖励措施,一周一次兑换奖品,和学生共度节日。她的付出换来了学生们优异的成绩,带领毕业班取得了历届以来最好成绩。

林雪茹坚信,只有博学多才,晓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百科全书”式老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只有勤学善钻、教学理论丰厚、勇于实践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为了做最好的自己,林雪茹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用自己“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实际行动感染和熏陶学生,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大胆尝试改革,并用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将每件小事情做好,让自己的今天超越昨天,让自己的明天超越今天,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榜样。”林雪茹说。

珠海市第二中学化学教师费鹏:

高中化学教学“代言人”

从教27年来,费鹏一直深耕教坛一线,取得丰硕成果,是一位学者型的教师。他的教育格言是“做好每一件事情”。2019年,费鹏担任珠海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四年来,他以工作室为平台,努力提升珠海化学教学水平,并积极为珠海高中化学教学代言。

2018年起,费鹏开始担任珠海市高三化学命题组组长,每年带领团队命制3套市级统考的高考化学模拟题,命题周期一般都长达1个多月,其间要不断改进和校对,不放过任何一点点可能的错误。这些题目完全原创,紧扣当年的高考热点,费鹏每次都能提出新的创意,广受好评。

深厚的教学功底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费鹏在教学方面注重知识整合,培养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相长,注重实验创新,并通过不断创新来逐步提升能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信心+恒心+耐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化繁为简,讲解细致到位,语言生动活泼,培养学生化学思维方式,攻克难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此外,费鹏还多次到怒江、阳江、江门、河源等地参加支教活动,上公开课,举办讲座,与当地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香洲区第十六小学德育处主任高敏:

用智慧点亮教育之光

境界高、思维敏、待人和、做事谦,这就是大家眼中的高敏。她一直秉承“智慧·健康”的教育理念,工作中始终对标研究型、成长型、教育家型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发挥香洲区教育系统首届党员个人先锋岗的模范作用,扎根一线,立德树人,潜心育人,培育了一届又一届志存高远、能力非凡的莘莘学子。

从教22年来,高敏勤于阅读,乐于实践,善于钻研课题。她认为,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态度、乐于体验的热情、善于学习的习惯、积极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去做追求真、善、美的人。

班主任工作虽然繁琐,但高敏却始终以研究的心态去处理各项班级事务,致力于班级建设,创建“彩虹班”主题文化;她致力做研究型教师,积极探索德育课题,主持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基于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下的班主任专业成长路径研究》,发表成果6篇;她以赛促成长,积极参加各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果。

作为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市区两级科研专家,高敏躬身示范,培养了一大批教学成果优异、育人工作出色的青年教师。

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化学教师黎绍亮:

做有温度的教育

2019年8月,黎绍亮从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中学来到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作为特级教师,他始终坚守一线,寒来暑往,二十六载教书路,从化学教学、班主任工作到学校管理工作,无论工作内容如何变动、职位怎样调整,“做有温度的教育”一直是他的初心和坚守。

在教学上,黎绍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主张教师要坚持有温度的德育,做好家校联合,充分了解学生的原生态家庭,用爱找到教育的起点。作为学科老师、班主任,他引领、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强调学生在高中校园中成长的两件事,一是要学会做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我教育;二是学会做事,学习是重要的事,科学学习并全面发展。作为年级主任,他坚信“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要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干成事情,他始终带领年级团队精诚合作,并力前行。

黎绍亮表示,在育人的道路上,要怀揣温暖,且行且思,不断践行有温度的教育,带给人向上的力量。

文字:张景璐 实习生 蒋恺妮
图片:通讯员 陈伟
封面图:陈佳哲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
“老师,您辛苦了”!珠海市“香山名师”“香山名校长”名单出炉
珠海特区报 2023-09-10 09:28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2023年珠海市“香山名师”“香山名校长”名单日前正式出炉。“香山名师”“香山名校长”是珠海市教育系统的最高荣誉,我市教育领域10位优秀教师和5位名校长,从全市近3万名教师中脱颖而出。他们是涵师德、精师艺、倾师爱的“启迪者”“耕耘者”,他们有沁人心脾的育人故事,他们蕴含“珠海教育人”的动人风采。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些教师、校长将携着“香山名师”“香山名校长”的“新名片”,继续播撒梦想的种子,积极推动珠海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做好珠海基础教育的探索者和引路人。

香山有名师,今天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对老师说:“教师节快乐!您辛苦了!”

香山名校长

珠海市南水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孙新:

用爱和责任书写教育情怀

“南水山间,甘泉潺潺;夜以继日,不息不止;浸润一方,桃李满园。”2003年,33岁的孙新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成为当时省内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14年,孙新放弃了主城区的优越条件,来到相对偏远的南水中学并扎根于此,用爱和责任书写教育情怀,温润这一方水土。

南水中学位于南水镇南水村,是南水镇唯一的一所中学,也是珠海市最西端的一所中学。9年来,在孙新的带领下,南水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已经由原来高栏港经济区4所初中垫底跃居至现在金湾区12所初中的前列,在西区学校中异军突起。这对于一所生源80%以上为外来务工子弟的学校而言实属不易。当地百姓常说:“孩子在南水中学,我们放心!”

他不仅是当地百姓拥戴的好校长,更是令人敬重的具有教育情怀和人格魅力的育人榜样和典范。33年的教育生涯,孙新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重担。他倡导幸福教育,秉持着为西区孩子们一生幸福奠基的信念,锲而不舍、尽心竭力、风雨兼程,用他的爱和坚守点亮了外来务工家庭孩子们的教育之路,用他的教育理念和情怀感召着师生们不断超越自我,用他的执着和担当带领南水中学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用行动诠释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斗门区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斗门区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国栋:

一个没有“魔法”的校长

在珠海市斗门区有这样一位校长,用7年的时间将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薄弱校斗门区城南学校打造为一所享有“珠海市十佳创客教育基地”“珠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依法治校达标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的特色学校,又用两年时间让另一所办学业绩有所滑坡的老牌名校斗门区实验中学重新起飞,擦亮名校招牌。他就是李国栋。

李国栋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变革各种教学管理措施,推动学校育人成果全面开花;他未雨绸缪,一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带领斗门区实验中学创建成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在李国栋看来,来到斗门区实验中学的学生,每一个都是平等的、可爱的,都是家中父母的宝贝,都是家庭的希望,都值得他和他的同事倾尽全力教之育之,化育良才。在斗门区实验中学,他设置“校长信箱”了解学生的诉求,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大大小小的困难。孩子们在与他亲切交谈中,从他身上得到父亲般的教诲和力量。

他说,对于管理学校,他没有“魔法”,所有的成绩是他的“兄弟姐妹”冲锋陷阵打下来的,是他争气的“孩子们”勤奋学习拼出来的,而他也将继续在斗门这片热土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续写一个斗门教育人的逐梦故事。

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六安:

从一中“逐梦”到“圆梦”一中

在张六安看来,他31载的教育路是从织梦、逐梦、筑梦到圆梦的过程。1992年,刚毕业的张六安在安徽淮南市第八中学踏上了三尺讲台,开启了梦想启航的大门。2001年,33岁的张六安看到珠海面向全国招聘骨干教师的信息时,只身一人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逐梦,开始了他献身珠海教育事业的人生轨迹。此后12年间,他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创新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赢得师生家长一致好评。

2013年至2021年则是张六安的“筑梦路”,其间他任珠海市实验中学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实验中学的教育教学成绩提升明显,本科率从59.8%上升到91%。2021年9月,命运的齿轮又开始旋转交汇。阔别8年,张六安以校长的身份,重新回到了珠海市第一中学,回到了筑梦珠海最开始的地方。张六安认为,冥冥之中的缘分,让教育的原点又回到这里,这也将成为他圆梦之路的起点。

从新老师到骨干老师、从班主任到级长、教务主任再到副校长、校长,无论身份如何转变,对于张六安而言,他始终铭记着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他的教育初心始终未变。“不管我职务怎么变,我始终是一名老师,我一定会在教育路上,站好三尺讲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喜欢、尊敬、爱戴的老师。”张六安说。

珠海市文园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珠海市文园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宋朝华:

用爱润心30年 开创品质学校新格局

“守正创新,用爱润心。”宋朝华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她在长达30年的教学生涯中,用爱耕耘青春田园,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花朵。

自2018年担任珠海市文园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以来,宋朝华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不断开创品质学校的新格局,带领文园中学成为一所学科教学与综合素质双丰收的优质名校。

她坚持在传承中谋发展,秉持“爱的教育”理念和“让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关爱与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为未来合格公民和社会英才奠基”为育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着力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努力实现学校“五育并举”办学目标。学校课程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发展中不断探索和稳步推进中,构建了“三维”课程体系,扎实、高效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并将足球、STEAM、书法等校本化特色课程排入课表,使办学特色落地开花;学校还开设了60多个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个性化特长、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2021年8月,珠海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第一个市级初中教育集团——珠海市文园中学教育集团。如今,珠海市文园中学教育集团已经成为拥有“三区六校七校区”的跨区跨学段综合性教育集团。

珠海市兆征纪念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罗志勇:

淇澳岛上的“平民校长”

“到海岛乡村学校教书是我心甘情愿的,我爱我选择的教育事业,更愿为这份平凡的选择倾注一切。”这是罗志勇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心中有爱、心中有梦,一直以来,他关注海岛乡村孩子的视野与自信、海岛乡村教师的激情与成长、海岛乡村文化教育的发展。

15年前,罗志勇经组织安排到条件艰苦的淇澳岛担任珠海市兆征纪念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他开拓创新,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使落后的淇澳岛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罗志勇提出“红色教育、绿色课堂、生态校园、健康人生”的办学理念,他认为,淇澳岛教育的方向是开阔视野和树立自信,而践行“红色教育”校本课程是最佳途径。罗志勇开发“红色教育”校本课程,提升海岛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016年8月,罗志勇创办“珠海高新区社区大学淇澳社区学院”,开办了淇澳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传承与创新班、家政服务(月嫂)培训班、淇澳家长学堂和电工初级培训班等45个课程培训班,开创“小学校里办‘大学’”的先河,助力淇澳红色美丽乡村建设。

如今,罗志勇被淇澳岛的村民称为“平民校长”,成为淇澳岛上家喻户晓的名人。他说:“学校既是孩子的学校,也是家长的学校,更是淇澳岛村民的学校。”

香山名师

金湾区第一小学数学教师王默涵:

孩子们口中的“万能机器人”

王默涵是孩子们口中的“万能机器人”,讲台上、运动场上、舞台上……到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幽默百变的声线把孩子们逗得哄堂大笑,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连连惊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她的座右铭,扎根金湾教育19年,她不忘初心、献身教育,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

在班主任岗位上,她不断研究先进的班级管理办法,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她是孩子们的好伙伴,幽默的教学风格、丰富的数学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走上行政岗位后,她仍在一线教学方面敢于创新。

身为“多面手”的她曾身兼多职,在担任学校德育主任的同时兼任数学科组长、信息化教研主任,率先带领学校骨干教师投入了“粤教云”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育阵地上发挥着积极带头作用。

近年来,她获得“广东省十佳大队辅导员”“广东省名班主任”“全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课例一等奖”“广东省现场说课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成立金湾区名师工作室之后,她每年承担起各级教学示范课、教学讲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高新区金鼎第一小学副校长付雪莲:

既是追光者,亦是点灯人

“渴望光、成为光、传递光,是我毕生的追求。只要一直在追光的路上,我和我的孩子们终会光芒万丈。”17年来,付雪莲坚守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她热衷研究教学艺术,敢于挑战不同课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2020年香洲区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中,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是全区“最优值”。通过多年的研究,她积淀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形成了一系列阅读课程资源包,构建了小学阅读的“智趣课堂”。

也是因为热爱,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又绚丽,不仅成长了自己,还照亮了他人。她深谙阅读的力量,因此在推行儿童阅读的路上总是不遗余力,是公认的、专业素养超群的点灯人。她所提出的“拆书理念”“可视化思维工具”等深受一线老师和家长的欢迎。“用公益推动教育公平,用阅读改变教育环境”是付雪莲一直坚持的初心。她为山区教师和学生共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示范与专题讲座上百次,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评为“校园阅读推广人”。面对这些荣誉,她总是笑着说:“我只是把全世界最好的书,送到孩子们的面前。”

香洲区第十二小学美术教师许玉辉:

在2000多公里外“石阶刻字”的美术老师

2020年,许玉辉在2000多公里外的怒江,刻下1700多个汉字的事迹接连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报道。在云南怒江支教期间,许玉辉发现当地傈僳族孩子所识汉字不多,这对学习形成了阻碍。那么应该如何帮这里的学生认好汉字、写好汉字?对于这个问题,许玉辉陷入了沉思。一次,他在校园的火山石阶上散步时,突发奇想,拿起一支毛笔在石砖上写起字来。“火山石砖是一种天然的水写纸,用清水就能在上面练字,如果把小学必会字都刻在石砖上,学生一有时间就可以在上面描画练字!”

凭着这奇妙的构思,他完成了石阶刻字的“大工程”,为学生创造习字环境。他的怒江支教事迹被编写成宣传册,石阶刻字事迹被收录入怒江州脱贫攻坚纪念馆。

此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许玉辉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创新美术教学,积极承担公开示范课,带动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在他的美术课堂上,他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及家乡的山、水、鸟、花,并用画笔大胆描画下来;他带领科组老师开展学科教学教研,提高课堂实效,经过研讨总结和实施教学,学生期末统考及抽测美术学科成绩在香洲区名列前茅。

斗门区城南学校副校长苏国华:

用爱心浇灌每一片心田

从农村中学到城镇学校,从稚嫩的实习生到区域学科带头人,从教师到副校长,尽管身份一直在变,但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苏国华始终不变地在耕耘,去发现和领略沿途美丽的风景。

苏国华对教学和育人,有着他的独家绝招——“爱”,在学生心田上播撒爱的种子。在语文教学中,苏国华认为这门科目不仅仅是中考中卷面的120分,更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爱”、感受“爱”、表达“爱”。在教《背影》时,他引导学生感受深沉父爱;在教《美丽的颜色》时,他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献给科学事业的“爱”;在组织学生参演《花木兰》课本剧展演时,他带着同学们反复研读剧本,揣摩花木兰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角色中建立爱国安邦的情感。

苏国华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很多都塑造了“爱”的典型,立足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感受到“爱”的教育。

从教23年,他扎根于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珠海市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香洲区荣泰小学副校长李朝霞:

让教育在生命中穿行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成长的引路人,要用爱守护儿童的成长,用心守护童年的纯真与美好,用智慧开启儿童心灵的天窗。”这是李朝霞——一位在珠海教育沃土耕耘31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追求。

李朝霞坚持扎根教学一线,实践“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教学主张,开创自主交互式课堂教学,任教班级语文成绩优异;致力于打造“活动育德,生活育人”班级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科研示范、专业引领,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作用,培养市内外10所学校34位学员。

“我从乡村学校走出,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在乡村的求学、教学经历,让我真切地了解到乡村的教育现状,深深地感受到乡村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离开乡村学校后,我仍时常想起在乡村的那些人、那些事……如今我可以再回到乡村去,陪伴孩子们读书学习,让他们去认识山村外面的世界,去更好地成长。”怀着质朴的心愿,2021-2022学年,李朝霞主动奔赴揭阳市揭西县农村学校支教,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以后每一个教书的日子,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心存孩子,朝向真善美,让教育穿行于生命,让每一颗种子都能生根发芽,向阳开花。”李朝霞说。

金湾区连湾小学语文教师陈郭恒:

做乡村教育的摆渡人

从教27年,陈郭恒一直扎根乡镇,爱生乐教。他坚持知行合一,语文立人,与学生一起学习语文,一起享受语文。

陈郭恒所在的连湾小学位于平沙镇连湾新村附近,三面环山,学校目前有300多名学生,这里的生活起居饮食配套相对滞后。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不负家长的期望,陈郭恒下定决心,要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他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定期开展主题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身边小事、校内见闻及社会上的新闻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在确切的事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推行班级自主管理,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公约,打造团结和谐、自律自治的班集体。

同时,他本着“一个也不能放弃”的教育信念,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耐心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用真情温暖孩子们的心灵。

陈郭恒教研成果显著,自主研发创建维基作文网络学习平台,该成果在珠海、中山、揭阳等地200多个班级实践应用,获邀参展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作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培养学员近百人,辅导多名教师参赛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培养市名师、名班主任及区学科带头人多人。

斗门区斗门镇八甲景胜学校语文教师林雪茹:

用平凡的生活成就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工作岗位平凡,生活平淡,但每个岗位都有着它存在的价值。”林雪茹说。从教28年来,林雪茹始终认为,要做最好的自己,成为自己的榜样。

2018年,林雪茹前往南雄市乌迳镇支教,传播珠海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她经常画出好词好句鼓励学生多练笔;开展课前一分钟荐书活动,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建立自信;创建班级藏书角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把自家和朋友的100多本藏书搬到南雄;采取积分奖励措施,一周一次兑换奖品,和学生共度节日。她的付出换来了学生们优异的成绩,带领毕业班取得了历届以来最好成绩。

林雪茹坚信,只有博学多才,晓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百科全书”式老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只有勤学善钻、教学理论丰厚、勇于实践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为了做最好的自己,林雪茹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用自己“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实际行动感染和熏陶学生,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大胆尝试改革,并用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将每件小事情做好,让自己的今天超越昨天,让自己的明天超越今天,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榜样。”林雪茹说。

珠海市第二中学化学教师费鹏:

高中化学教学“代言人”

从教27年来,费鹏一直深耕教坛一线,取得丰硕成果,是一位学者型的教师。他的教育格言是“做好每一件事情”。2019年,费鹏担任珠海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四年来,他以工作室为平台,努力提升珠海化学教学水平,并积极为珠海高中化学教学代言。

2018年起,费鹏开始担任珠海市高三化学命题组组长,每年带领团队命制3套市级统考的高考化学模拟题,命题周期一般都长达1个多月,其间要不断改进和校对,不放过任何一点点可能的错误。这些题目完全原创,紧扣当年的高考热点,费鹏每次都能提出新的创意,广受好评。

深厚的教学功底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费鹏在教学方面注重知识整合,培养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相长,注重实验创新,并通过不断创新来逐步提升能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信心+恒心+耐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化繁为简,讲解细致到位,语言生动活泼,培养学生化学思维方式,攻克难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此外,费鹏还多次到怒江、阳江、江门、河源等地参加支教活动,上公开课,举办讲座,与当地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香洲区第十六小学德育处主任高敏:

用智慧点亮教育之光

境界高、思维敏、待人和、做事谦,这就是大家眼中的高敏。她一直秉承“智慧·健康”的教育理念,工作中始终对标研究型、成长型、教育家型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发挥香洲区教育系统首届党员个人先锋岗的模范作用,扎根一线,立德树人,潜心育人,培育了一届又一届志存高远、能力非凡的莘莘学子。

从教22年来,高敏勤于阅读,乐于实践,善于钻研课题。她认为,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态度、乐于体验的热情、善于学习的习惯、积极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去做追求真、善、美的人。

班主任工作虽然繁琐,但高敏却始终以研究的心态去处理各项班级事务,致力于班级建设,创建“彩虹班”主题文化;她致力做研究型教师,积极探索德育课题,主持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基于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下的班主任专业成长路径研究》,发表成果6篇;她以赛促成长,积极参加各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果。

作为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市区两级科研专家,高敏躬身示范,培养了一大批教学成果优异、育人工作出色的青年教师。

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化学教师黎绍亮:

做有温度的教育

2019年8月,黎绍亮从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中学来到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作为特级教师,他始终坚守一线,寒来暑往,二十六载教书路,从化学教学、班主任工作到学校管理工作,无论工作内容如何变动、职位怎样调整,“做有温度的教育”一直是他的初心和坚守。

在教学上,黎绍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主张教师要坚持有温度的德育,做好家校联合,充分了解学生的原生态家庭,用爱找到教育的起点。作为学科老师、班主任,他引领、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强调学生在高中校园中成长的两件事,一是要学会做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我教育;二是学会做事,学习是重要的事,科学学习并全面发展。作为年级主任,他坚信“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要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干成事情,他始终带领年级团队精诚合作,并力前行。

黎绍亮表示,在育人的道路上,要怀揣温暖,且行且思,不断践行有温度的教育,带给人向上的力量。

文字:张景璐 实习生 蒋恺妮
图片:通讯员 陈伟
封面图:陈佳哲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