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的说丨化解城市停车难 建好更得用好

近日,位于人民东路与柠溪路交叉口西南侧的公共立体停车楼已投入使用,目前提供约600个停车位。后续,停车楼中服务新能源车辆的充电设施也将投用。(详见《珠江晚报》9与12日03版)

停车难,这是城市发展中早晚都要遇到的难题,怎么化解?不外乎要从空间、时间两方面来寻求破题思路——要么充分挖潜,寻找可供利用的空间新增停车位;要么错位使用,有效利用时间差来释放某些专用车位以供公用。就此而言,利用城市边角空地建设公共停车楼,就是从空间上化解停车难的有效手段之一。

事实上,类似思路和尝试早已有之,比如根据道路通行状况等,在一些路段增设路内停车位;在有限空间内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向上或者向下要车位等等,这些举措的落实推进都在实施路段或区域较好地缓解了城市停车难题。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公共停车空间或者设施建设好了,还得落实好管理及收费机制,确保广大车主愿意用、主动用、方便用。

首先,必须完善停车场或设施的使用便利性,以此提升停车体验。要让车主们用起来方便,好停车、好找车、好出入,特别是像报道中提到的公共停车楼或者地下车库,车位多、出入口多,各种指示必须明确清晰,要避免人为的拥堵。

其次,停车收费问题要充分参考其投建属性,类似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停车空间理应多考虑其公益属性,要以合适价格提升市民群众的停车幸福感。同时,还应根据忙闲时间的不同,以差异化的停车收费来有效提升停车位的流转使用效率,确保停车空间的高效使用。

解决停车难,从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建停车空间也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道路承载能力、居民出行便利等多方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共同推动更多类似的民生项目顺利落地,让停车不再难,让市民群众在珠海工作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

文字:李勇智 编辑:王芳 刘辉 责任编辑:应立枫
微信
朋友圈
媒的说丨化解城市停车难 建好更得用好

近日,位于人民东路与柠溪路交叉口西南侧的公共立体停车楼已投入使用,目前提供约600个停车位。后续,停车楼中服务新能源车辆的充电设施也将投用。(详见《珠江晚报》9与12日03版)

停车难,这是城市发展中早晚都要遇到的难题,怎么化解?不外乎要从空间、时间两方面来寻求破题思路——要么充分挖潜,寻找可供利用的空间新增停车位;要么错位使用,有效利用时间差来释放某些专用车位以供公用。就此而言,利用城市边角空地建设公共停车楼,就是从空间上化解停车难的有效手段之一。

事实上,类似思路和尝试早已有之,比如根据道路通行状况等,在一些路段增设路内停车位;在有限空间内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向上或者向下要车位等等,这些举措的落实推进都在实施路段或区域较好地缓解了城市停车难题。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公共停车空间或者设施建设好了,还得落实好管理及收费机制,确保广大车主愿意用、主动用、方便用。

首先,必须完善停车场或设施的使用便利性,以此提升停车体验。要让车主们用起来方便,好停车、好找车、好出入,特别是像报道中提到的公共停车楼或者地下车库,车位多、出入口多,各种指示必须明确清晰,要避免人为的拥堵。

其次,停车收费问题要充分参考其投建属性,类似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停车空间理应多考虑其公益属性,要以合适价格提升市民群众的停车幸福感。同时,还应根据忙闲时间的不同,以差异化的停车收费来有效提升停车位的流转使用效率,确保停车空间的高效使用。

解决停车难,从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建停车空间也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道路承载能力、居民出行便利等多方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共同推动更多类似的民生项目顺利落地,让停车不再难,让市民群众在珠海工作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

文字:李勇智 编辑:王芳 刘辉 责任编辑: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