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成长的见证,节日是最美的路标。迎着朝阳,踏着日落,记者一次次出发,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笔墨记录奋斗,讲述着这闪光的时代!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横琴潮”策划了“正青春的记者 记录青春的城”特别报道,将镜头对准5名一线记者,他们作为横琴的记录者,用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见证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成长和蜕变。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在自述中,记者们用细微而鲜活的新闻事件串起横琴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他们结合火热的新闻工作实践,以小见大深情讲述合作区多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展望发展前景,表达美好愿望,在新征程上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为青年人加把劲,为一座城鼓与呼,努力奔跑的新闻人,更青春!
讲好湾区故事,见证琴澳美好明天
◆讲述人:张伟宁 从业时间:12年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证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见证着横琴的发展。
横琴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中的前沿、特区中的特区,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新建成的高楼大厦、新引入的产业、现代化的交通系统,还有不断涌现的创新创业典型,以及澳门居民不断融入大湾区的新趋势。
我还记得多年前第一辆澳门单牌车缓缓驶入横琴口岸进入横琴时的热闹场景,如今,“澳车北上”已经成为澳门居民生活新时尚。从蕉林绿野到遍地高楼,我也与横琴共同成长进步。未来,我会继续在新闻事件中奔赴第一现场,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继续走遍大街小巷,感受城市脉搏,助推社会进步。
记录与见证,是记者的职业,也是责任。每一篇报道都是记录时代的一部分,每一次采访都是与社会对话的机会。记者节也提醒着我们,要始终保持专业精神,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更多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见证琴澳更美好的明天。
从民生视角观察横琴发展巨变
◆讲述人:王晓君 从业时间:9年

对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来说,这两年无疑是充满变革与活力的发展时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合作区民生发展的记者,我有幸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革。从合作区婚姻登记处启用,到澳门籍学生视同横琴户籍招生,再到澳门医生跨境执业,以及前不久合作区政务服务中心启用,每一个重大事件都让我感受到横琴发展的勃勃生机,以及琴澳从“一桥之隔”走向“深度融合”的变革。
今年3月初,首都师范大学横琴伯牙幼儿园投入使用,正式开园当天,近200名幼儿快乐地相聚在这里。作为见证者,我和孩子们共同参与了当天幼儿园举办的游园会活动,幼儿园里到处可见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活泼的身影。
今年8月1日起,《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技术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药品零售单位执业备案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合作区继第一部综合性法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出台后实施的第一批专项法规,是用足用好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开展“小切口”立法创新的首批成果,将有助于澳门医疗人员、药学技术人员投身合作区发展,进一步拓展执业空间,助力琴澳医疗事业融合发展。
记者就是公众的眼睛,我为能亲历这些历史性的时刻感到无比荣幸,我有责任将这些伟大的变革记录下来,与更多人分享。我是记者,也是记录者,新闻放心上,我们在路上。
记录横琴文体旅游的每一份精彩
◆讲述人:陈子怡 从业时间:2年

我是记者,我的生活注定更加自由和多彩。见过凌晨两三点的星星,常为斟酌字句绞尽脑汁,也曾争分夺秒顾不上吃饭……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快乐和成就感远大于所有的问题和困难。
两年中,我在各种文体活动现场记录每一份精彩,在草地音乐节现场展现横琴美景和热闹氛围,在光影秀上记录撩人夜色和璀璨灯光,在马戏节聚焦国际顶尖马戏演出和沉浸其中的观众。
我不断接触各类人群,不断增长见闻,书写他们的故事。这其中包括创业园区的青年才俊和优秀企业家、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尽展风采的运动员、在社区街巷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等。
每一个事件都历历在目,每一份记录都在促进自我成长,每一场邂逅都在丰富自己的内涵。做好当下,希望自己能脚踏实地,磨练工作能力,提升写作速度和水平,不断讲好身边故事,记录时代发展。
与横琴创新项目创业青年共成长
◆讲述人:陈秀岑 从业时间:2年

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度过的第三个记者节。记得初来时,恰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成立。那时的我,与诸多在合作区追梦的青年一样,在一个个开拓创新的故事中感受着合作区的日新月异和万象更新。
还记得,我参与的第一篇报道关注的是横琴科学城一期项目,当时这座百万平方米的超大综合体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两年后,该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一座集产、学、住、商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型科学园区即将揭开面纱。
我接触的第一个澳门创业青年令我印象深刻,她同我分享“北上”横琴逐梦的机遇与愿景、第一次带领团队创业的欣喜与迷茫。后来,在追访过程中,我记录着她和她的企业成长点滴,记录着她团队的慢慢壮大。我想,新闻之所以可以写得生动,正是因为走近了被采访对象,不仅聆听他们的故事,更走近他们的生活,而事实证明,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稿件是深受读者喜欢的稿件。
作为一名记者,我常为自己能踩着城市发展节奏、记录每个精彩瞬间而感到无比荣幸与自豪。接下来,我将继续做好一线新闻报道,用文字探寻合作区的发展,用手中的笔记录更多横琴故事。
跨境金融创新举措“分秒”变化
◆讲述人:伍芷莹 从业时间:2年

就在今年5月,我在横琴国际金融中心见证华发投控集团宣布赴澳发行首单合作区离岸人民币债券。该债券的发行,全流程打通了合作区企业直接赴澳发债各个环节,发行文件全套挂网公示,可为后续合作区企业赴澳发债提供宝贵经验,对合作区企业拓宽跨境融资多元渠道、增强境内外资本市场对合作区投资信心起到示范作用。
类似的跨境金融开放实践正在不断丰富,而我也从中记录着横琴的“分秒”变化,定格这座活力岛屿的肖像。
今年是我从事记者行业的第二年,相较于工作第一年单纯对横琴的好奇,今年我更多了些对横琴的期许。横琴还有哪些领域可以探索?横琴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沉下去听民声,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助力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作为横琴金融领域的记录者,我将继续与横琴同奋进、共成长,也期待更多跨境金融创新举措在这里落地,引金融“活水”浇出实体经济之花。

统筹:王晓君 采写:王晓君 陈子怡 伍芷莹 陈秀岑 张伟宁 摄影:曾 遥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
时光是成长的见证,节日是最美的路标。迎着朝阳,踏着日落,记者一次次出发,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笔墨记录奋斗,讲述着这闪光的时代!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横琴潮”策划了“正青春的记者 记录青春的城”特别报道,将镜头对准5名一线记者,他们作为横琴的记录者,用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见证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成长和蜕变。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在自述中,记者们用细微而鲜活的新闻事件串起横琴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他们结合火热的新闻工作实践,以小见大深情讲述合作区多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展望发展前景,表达美好愿望,在新征程上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为青年人加把劲,为一座城鼓与呼,努力奔跑的新闻人,更青春!
讲好湾区故事,见证琴澳美好明天
◆讲述人:张伟宁 从业时间:12年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证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见证着横琴的发展。
横琴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中的前沿、特区中的特区,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新建成的高楼大厦、新引入的产业、现代化的交通系统,还有不断涌现的创新创业典型,以及澳门居民不断融入大湾区的新趋势。
我还记得多年前第一辆澳门单牌车缓缓驶入横琴口岸进入横琴时的热闹场景,如今,“澳车北上”已经成为澳门居民生活新时尚。从蕉林绿野到遍地高楼,我也与横琴共同成长进步。未来,我会继续在新闻事件中奔赴第一现场,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继续走遍大街小巷,感受城市脉搏,助推社会进步。
记录与见证,是记者的职业,也是责任。每一篇报道都是记录时代的一部分,每一次采访都是与社会对话的机会。记者节也提醒着我们,要始终保持专业精神,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更多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见证琴澳更美好的明天。
从民生视角观察横琴发展巨变
◆讲述人:王晓君 从业时间:9年

对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来说,这两年无疑是充满变革与活力的发展时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合作区民生发展的记者,我有幸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革。从合作区婚姻登记处启用,到澳门籍学生视同横琴户籍招生,再到澳门医生跨境执业,以及前不久合作区政务服务中心启用,每一个重大事件都让我感受到横琴发展的勃勃生机,以及琴澳从“一桥之隔”走向“深度融合”的变革。
今年3月初,首都师范大学横琴伯牙幼儿园投入使用,正式开园当天,近200名幼儿快乐地相聚在这里。作为见证者,我和孩子们共同参与了当天幼儿园举办的游园会活动,幼儿园里到处可见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活泼的身影。
今年8月1日起,《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技术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药品零售单位执业备案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合作区继第一部综合性法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出台后实施的第一批专项法规,是用足用好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开展“小切口”立法创新的首批成果,将有助于澳门医疗人员、药学技术人员投身合作区发展,进一步拓展执业空间,助力琴澳医疗事业融合发展。
记者就是公众的眼睛,我为能亲历这些历史性的时刻感到无比荣幸,我有责任将这些伟大的变革记录下来,与更多人分享。我是记者,也是记录者,新闻放心上,我们在路上。
记录横琴文体旅游的每一份精彩
◆讲述人:陈子怡 从业时间:2年

我是记者,我的生活注定更加自由和多彩。见过凌晨两三点的星星,常为斟酌字句绞尽脑汁,也曾争分夺秒顾不上吃饭……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快乐和成就感远大于所有的问题和困难。
两年中,我在各种文体活动现场记录每一份精彩,在草地音乐节现场展现横琴美景和热闹氛围,在光影秀上记录撩人夜色和璀璨灯光,在马戏节聚焦国际顶尖马戏演出和沉浸其中的观众。
我不断接触各类人群,不断增长见闻,书写他们的故事。这其中包括创业园区的青年才俊和优秀企业家、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尽展风采的运动员、在社区街巷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等。
每一个事件都历历在目,每一份记录都在促进自我成长,每一场邂逅都在丰富自己的内涵。做好当下,希望自己能脚踏实地,磨练工作能力,提升写作速度和水平,不断讲好身边故事,记录时代发展。
与横琴创新项目创业青年共成长
◆讲述人:陈秀岑 从业时间:2年

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度过的第三个记者节。记得初来时,恰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成立。那时的我,与诸多在合作区追梦的青年一样,在一个个开拓创新的故事中感受着合作区的日新月异和万象更新。
还记得,我参与的第一篇报道关注的是横琴科学城一期项目,当时这座百万平方米的超大综合体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两年后,该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一座集产、学、住、商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型科学园区即将揭开面纱。
我接触的第一个澳门创业青年令我印象深刻,她同我分享“北上”横琴逐梦的机遇与愿景、第一次带领团队创业的欣喜与迷茫。后来,在追访过程中,我记录着她和她的企业成长点滴,记录着她团队的慢慢壮大。我想,新闻之所以可以写得生动,正是因为走近了被采访对象,不仅聆听他们的故事,更走近他们的生活,而事实证明,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稿件是深受读者喜欢的稿件。
作为一名记者,我常为自己能踩着城市发展节奏、记录每个精彩瞬间而感到无比荣幸与自豪。接下来,我将继续做好一线新闻报道,用文字探寻合作区的发展,用手中的笔记录更多横琴故事。
跨境金融创新举措“分秒”变化
◆讲述人:伍芷莹 从业时间:2年

就在今年5月,我在横琴国际金融中心见证华发投控集团宣布赴澳发行首单合作区离岸人民币债券。该债券的发行,全流程打通了合作区企业直接赴澳发债各个环节,发行文件全套挂网公示,可为后续合作区企业赴澳发债提供宝贵经验,对合作区企业拓宽跨境融资多元渠道、增强境内外资本市场对合作区投资信心起到示范作用。
类似的跨境金融开放实践正在不断丰富,而我也从中记录着横琴的“分秒”变化,定格这座活力岛屿的肖像。
今年是我从事记者行业的第二年,相较于工作第一年单纯对横琴的好奇,今年我更多了些对横琴的期许。横琴还有哪些领域可以探索?横琴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沉下去听民声,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助力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作为横琴金融领域的记录者,我将继续与横琴同奋进、共成长,也期待更多跨境金融创新举措在这里落地,引金融“活水”浇出实体经济之花。

统筹:王晓君 采写:王晓君 陈子怡 伍芷莹 陈秀岑 张伟宁 摄影:曾 遥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