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抓住教育和人才,就是抓住了大湾区的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当前,广东正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努力打造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期间,区域展馆集中呈现粤港澳三地教育领域创新成果,促进三地教育交流与合作;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三地专家大咖齐聚现场,面向全国发出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声音。北师大还在教博会现场呼吁,希望在基础教育领域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类似的协作共同体,共同推动大湾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展现粤港澳教育创新成果
在位于1号、2号馆的区域展馆,这里展出30个省级教育部门、11个市县区级教育部门的组织(含港澳成果)推荐的800多项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均指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内容紧密围绕教博会成果的SERVE模型,注重在实践层面的引领和推广。

在珠海展区,可爱的手工陶土制品、栩栩如生的瓜果雕刻、富有科技感的写作平台……一批批教育新成果新亮点纷纷亮相,多元化呈现了珠海市教育发展成果,凸显珠海市教育领域的新成就。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纷纷“打卡”。

如何让学前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香洲区同乐幼儿园在此次展会上带来了体验式二十四节气课程,为珠澳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提供范本。据了解,该校从当前珠澳两地深度融合的实际需求出发,聚焦两地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以“5C”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围绕异地课程同构研究,创造性联动珠澳两地幼教资源,建构新型师资培养新机制。

据了解,本次教博会珠海展区共展出39项展现珠海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情况的成果,该展区聚焦“五育并举”、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等方面,突出珠海文化特色,显示了珠海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对于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珠海教育与港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合作交流。

另一边的香港和澳门展区,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其中有不少是珠海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他们仔细研读展板上的文字,不时与身边的同事交流探讨。一名珠海小学教师分享说:“港澳的教育和创新成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行更多尝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希望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届教博会上,香港展区共展出25项教育成果,包括由香港教育局提供的14项成果,从11个主题方向全面展示香港教育“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和教育创新,以及多个由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地区学校及机构提供的教育创新实践案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总课程发展主任洪志彬介绍说:“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我们分享了以优良中华文化作主轴,推动包括国民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在内的价值观教育经验和成果;结合‘科教兴国’,我们介绍了STEAM教育和发展资优教育的措施。在‘联通世界’方面,我们带来了香港的多元学校选择和加强学生两文三语的策略分享。此外,我们重视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分享了在高中开办应用学习课程,以及提供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经验。我们希望能通过教博会跟与会同仁交流教育成果,从中学习和借鉴经验,并讲好香港教育故事。”
澳门展区则展出了4项创新成果,其中2项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我们带来的是在澳门的初中阶段开展的设计应用课程。通过该课程,我们以艺术为桥梁,链接科技与生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澳门广大中学视觉科教师郑慧兰说。
大湾区教育合作交流空间广阔
本届教博会期间,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主办的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举行。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和实现路径”和“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创新与品牌学校建设”两大议题分享经验做法,并为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其中,在“局长论坛”上,珠海、江门、中山、肇庆四市的教育局负责人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作了交流,分析面临的形势、困难和挑战,共同研究探讨破解新时代基础教育难题、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和建议。

在珠海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习恩民看来,内地与港澳的教育各具优势,各具特色,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有利于三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和大家大师。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交流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可以在充分尊重制度差异的前提下,互相借鉴、学习彼此的长处和优势,朝着优势互补的目标,力争达到1+1+1大于3的效果。”
习恩民指出,首先,粤港澳三地要寻求共识。尽管三地教育法规和政策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对学生培养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是最核心的教育共识是相同的,就是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例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能够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用之才。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坚持以德为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重视体育锻炼,强健师生体魄,加强科学教育和创新实践,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实践和创新意识,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增强动手能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从更大的视野来认识教育、规划教育、变革教育,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推进教育现代化,坚决破除制约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障碍,为世界教育事业贡献湾区智慧。
“粤港澳三地不仅要凝聚共识,还要携手同行。”习恩民表示,一方面,要更好发挥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牵引力,充分发挥好粤港澳三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积极协调建立多方沟通机制,重点聚焦突破体制束缚、设计制定教育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行动框架,探索建立教育领域的湾区标准,促进教育人才资源共享与流动的机制对接和规则衔接,为大湾区教育高地的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创新自下而上的积极性,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各高校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同港澳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实践基础,要充分发挥各个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需求、办学特色,尤其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需要,主动融入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大局。
此外,粤港澳三地还要多元互建。习恩民分析称,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香港在管理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国际视野,拥有世界级的优秀大学资源。澳门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多元,在职业教育,特别是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广东教育在规模结构、就业市场方面更胜一筹,作为闽南文化和粤语的发源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地位,拥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港澳现代化程度较高,语言复杂多样,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都。三地可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充分发挥广东的主体性、丰富性,用好港澳的开放性、多样性,加大互学互建互享互补的力度,携手推进区域整体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习恩民提出,要搭建互建之桥,进一步健全官方合作机制,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的教育合作交流格局。充分利用好姊妹学校,学校联盟等平台,推动办学主体之间互相学习。打造有影响力的教育合作品牌,在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充分利用三地特色资源,打造一批高质量的青少年研学旅游品牌路线、科技实践创新基地,强化对珠港澳三地青少年的全方位综合培养。
呼吁构建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协作共同体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两端发力,双轮驱动,共同支撑大湾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目前已有成员校42所,在开展特定课程的学分互认、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提出:“希望在基础教育领域也能够建立类似机制或平台。希望以这次教博会和论坛为契机,大湾区基础教育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完善协作机制,推动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协作共同体。”
推动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王守军表示:“教育创新不是只靠单一力量就能实现的使命,北师大将进一步发挥好各大平台的作用,让更多力量汇聚到基础教育事业中,让更多群体为大湾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王守军表示,北师大将发挥好龙头和基点的双重作用,深度服务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扎根大湾区这一开放和创新沃土,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硅谷。希望和地方政府一起,把珠海打造成教育创新汇聚迸发之地,并在未来教师培养和现有教师提升、教育政策支持、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在大湾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抓住教育和人才,就是抓住了大湾区的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当前,广东正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努力打造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期间,区域展馆集中呈现粤港澳三地教育领域创新成果,促进三地教育交流与合作;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三地专家大咖齐聚现场,面向全国发出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声音。北师大还在教博会现场呼吁,希望在基础教育领域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类似的协作共同体,共同推动大湾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展现粤港澳教育创新成果
在位于1号、2号馆的区域展馆,这里展出30个省级教育部门、11个市县区级教育部门的组织(含港澳成果)推荐的800多项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均指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内容紧密围绕教博会成果的SERVE模型,注重在实践层面的引领和推广。

在珠海展区,可爱的手工陶土制品、栩栩如生的瓜果雕刻、富有科技感的写作平台……一批批教育新成果新亮点纷纷亮相,多元化呈现了珠海市教育发展成果,凸显珠海市教育领域的新成就。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纷纷“打卡”。

如何让学前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香洲区同乐幼儿园在此次展会上带来了体验式二十四节气课程,为珠澳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提供范本。据了解,该校从当前珠澳两地深度融合的实际需求出发,聚焦两地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以“5C”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围绕异地课程同构研究,创造性联动珠澳两地幼教资源,建构新型师资培养新机制。

据了解,本次教博会珠海展区共展出39项展现珠海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情况的成果,该展区聚焦“五育并举”、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等方面,突出珠海文化特色,显示了珠海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对于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珠海教育与港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合作交流。

另一边的香港和澳门展区,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其中有不少是珠海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他们仔细研读展板上的文字,不时与身边的同事交流探讨。一名珠海小学教师分享说:“港澳的教育和创新成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行更多尝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希望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届教博会上,香港展区共展出25项教育成果,包括由香港教育局提供的14项成果,从11个主题方向全面展示香港教育“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和教育创新,以及多个由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地区学校及机构提供的教育创新实践案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总课程发展主任洪志彬介绍说:“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我们分享了以优良中华文化作主轴,推动包括国民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在内的价值观教育经验和成果;结合‘科教兴国’,我们介绍了STEAM教育和发展资优教育的措施。在‘联通世界’方面,我们带来了香港的多元学校选择和加强学生两文三语的策略分享。此外,我们重视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分享了在高中开办应用学习课程,以及提供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经验。我们希望能通过教博会跟与会同仁交流教育成果,从中学习和借鉴经验,并讲好香港教育故事。”
澳门展区则展出了4项创新成果,其中2项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我们带来的是在澳门的初中阶段开展的设计应用课程。通过该课程,我们以艺术为桥梁,链接科技与生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澳门广大中学视觉科教师郑慧兰说。
大湾区教育合作交流空间广阔
本届教博会期间,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主办的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举行。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和实现路径”和“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创新与品牌学校建设”两大议题分享经验做法,并为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其中,在“局长论坛”上,珠海、江门、中山、肇庆四市的教育局负责人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作了交流,分析面临的形势、困难和挑战,共同研究探讨破解新时代基础教育难题、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和建议。

在珠海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习恩民看来,内地与港澳的教育各具优势,各具特色,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有利于三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和大家大师。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交流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可以在充分尊重制度差异的前提下,互相借鉴、学习彼此的长处和优势,朝着优势互补的目标,力争达到1+1+1大于3的效果。”
习恩民指出,首先,粤港澳三地要寻求共识。尽管三地教育法规和政策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对学生培养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是最核心的教育共识是相同的,就是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例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能够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用之才。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坚持以德为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重视体育锻炼,强健师生体魄,加强科学教育和创新实践,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实践和创新意识,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增强动手能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从更大的视野来认识教育、规划教育、变革教育,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推进教育现代化,坚决破除制约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障碍,为世界教育事业贡献湾区智慧。
“粤港澳三地不仅要凝聚共识,还要携手同行。”习恩民表示,一方面,要更好发挥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牵引力,充分发挥好粤港澳三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积极协调建立多方沟通机制,重点聚焦突破体制束缚、设计制定教育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行动框架,探索建立教育领域的湾区标准,促进教育人才资源共享与流动的机制对接和规则衔接,为大湾区教育高地的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创新自下而上的积极性,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各高校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同港澳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实践基础,要充分发挥各个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需求、办学特色,尤其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需要,主动融入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大局。
此外,粤港澳三地还要多元互建。习恩民分析称,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香港在管理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国际视野,拥有世界级的优秀大学资源。澳门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多元,在职业教育,特别是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广东教育在规模结构、就业市场方面更胜一筹,作为闽南文化和粤语的发源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地位,拥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港澳现代化程度较高,语言复杂多样,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都。三地可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充分发挥广东的主体性、丰富性,用好港澳的开放性、多样性,加大互学互建互享互补的力度,携手推进区域整体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习恩民提出,要搭建互建之桥,进一步健全官方合作机制,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的教育合作交流格局。充分利用好姊妹学校,学校联盟等平台,推动办学主体之间互相学习。打造有影响力的教育合作品牌,在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充分利用三地特色资源,打造一批高质量的青少年研学旅游品牌路线、科技实践创新基地,强化对珠港澳三地青少年的全方位综合培养。
呼吁构建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协作共同体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两端发力,双轮驱动,共同支撑大湾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目前已有成员校42所,在开展特定课程的学分互认、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提出:“希望在基础教育领域也能够建立类似机制或平台。希望以这次教博会和论坛为契机,大湾区基础教育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完善协作机制,推动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协作共同体。”
推动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王守军表示:“教育创新不是只靠单一力量就能实现的使命,北师大将进一步发挥好各大平台的作用,让更多力量汇聚到基础教育事业中,让更多群体为大湾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王守军表示,北师大将发挥好龙头和基点的双重作用,深度服务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扎根大湾区这一开放和创新沃土,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硅谷。希望和地方政府一起,把珠海打造成教育创新汇聚迸发之地,并在未来教师培养和现有教师提升、教育政策支持、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在大湾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