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序岁末,既是年度任务冲刺时间,又是收获季节。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最美村镇,斗门镇近日好事成双: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斗门镇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在12月6日2023产业发展论坛暨最美村镇颁奖典礼上,斗门镇获得宜居宜业和美奖,系我省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镇街。
和美乡村脱颖而出!斗门镇“百千万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强调了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乡村发展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见物见人,塑形铸魂,正是“百千万工程”的题中之意、努力方向和如磐使命。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斗门镇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积极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蹄疾步稳推动“百千万工程”展现新气象、迈上新高度。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基础上,斗门镇以镇域经济、圩镇建设、乡村振兴为三大主要抓手,以稳步提升镇域经济、建设美丽圩镇、不断扩容公共服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等为重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发达、秀美典雅、绿色生态、讲信修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镇和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确定思路
结合镇情村情聚焦发力点
今年11月,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斗门镇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南门村、上洲村、下洲村、新乡村、小濠冲村、大濠冲村等6个村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阶段性成效的取得,来之不易。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斗门镇在认真研究分析省、市、区相关政策文件及工作方案后,结合镇情、村情,明确开展“百千万工程”的工作思路:立足扎实的工业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特色禀赋,以镇域经济、圩镇建设、乡村振兴为三大主要抓手,以加快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扩容公共服务、提质圩镇风貌、创新基层治理为重点工作,全力打造“产业发达、秀美典雅、绿色生态、讲信修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镇和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斗门镇地处斗门西北部,自南宋起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近年来,人文底蕴深厚的斗门镇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国最美村镇等国字号荣誉。
众多国字号荣誉是鼓励,也是工作的导向。
如何在荣誉之上扎实推进,把开展“百千万工程”的思路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愿景转化为美好现实,至关重要。斗门镇通过谋划部署,找准切入点、把准关键点、瞄准发力点,坚持制造业当家、落实“百千万工程”一体两翼,扎实开展工作;贯彻落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珠海市斗门镇保护规划(2020-2035年)》,持续优化圩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以圩镇精细化管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为抓手,合理选址规划建设“七个一”示范样板,着力打造“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美丽圩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斗门镇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蹄疾步稳推动“百千万工程”展现新气象、迈上新高度,以其争先进位、发展壮大,支撑服务斗门区乃至珠海的能级量级跃升。
镇域经济
做大做强三大制造业产业集群
“公司增资扩产二期项目中的一期A区,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进入厂房验收及管、电、和道路建设。”珠海格莱利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莱利)总经理刘宇超表示,预计明年3月开始设备调试,明年8月完成产线验证,正式进入项目阶段性投产。
格莱利位于斗门镇龙山工业区,2002年11月11日成立。“我们追求在摩擦材料领域实现客户的梦想,从扎实的基本功做起,力争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刘宇超表示。

21年来,格莱利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摩擦材料生产企业,拥有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生产基地,包括1家省级摩擦材料研究所、1家模具设计研究所和7家生产制造工厂。其主要产品囊括盘式制动块、鼓式制动蹄、地铁及轻轨用制动块及相关五金件,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
“在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李康的带领下,公司主导起草了国家标准《道路车辆 制动衬片摩擦材料 缩比台架试验方法》,展示了公司的研发实力。”刘宇超介绍,格莱利2023年参与开发的车型有107个,其中红旗礼宾车和Hyper昊铂等高端车型的配套件均已量产,奔驰新源能和沃尔沃SUV等高端车型也在开发中,格莱利“基于乘用车粘滑噪音研究的新型摩擦材料”进一步得到整车厂认可,同时也获得市、区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公司的科技研发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研发、创新与培养人才,正是格莱利做大做强的不二法宝。数据显示,其研发费用占公司年销售额的5%-6%。
格莱利成立后的第5年,格莱利摩擦材料研究所成立。目前,公司团队中研发工程师超过140人,从二十多岁的新生力量到六七十岁的资深顾问,科研团队“五世同堂”。
据悉,格莱利是国内首家与采埃孚等制动器巨头配套刹车片产品的民营企业,而实现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盘式制动块产品的首次国产化,更是国产刹车片企业发展的里程碑。
坚持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成就国内汽车摩擦材料行业标杆之一,格莱利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前举行的珠海市优秀民营企业与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大会上,刘宇超获得“珠海市优秀民营企业家”,格莱利获得“珠海市优秀民营企业”。
格莱利的发展壮大,是斗门镇龙山工业区动能澎湃的一个剪影。
龙山工业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3.4平方公里。今年1-11月工业总产值为197.73亿元,同比上升4.74%。
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入园,支持与镇域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成为斗门镇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有力举措。
斗门镇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强镇兴镇的基础,让镇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通过积极发挥龙山工业区的产业集聚优势,加快推动龙山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龙兴产业园两大产业承载平台建设,全力支持格力系、紫翔电子、格莱利摩擦等核心企业加速发展,做大做强智能小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个融合
分类施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穿过古朴、凝重的牌坊,斗门镇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装饰一新、映入眼帘。
“这里以前是一栋旧厂房,闲置了很长时间。”南门村党委副书记赵立汉表示,在市、区、镇的政策、资金等大力支持下,原有的旧厂房被拆除,建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9567平方米,包括酒店、餐饮、商铺、娱乐等业态。
据介绍,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目前已整体发包,发包价格为27万元/月。“村里也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现在村集体每年有300多万元的收入,投入的资金不用两年就可以回本了。”赵立汉算了一笔账。
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成效,是斗门镇以“三个融合”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剪影。
斗门镇坚持立足优势、因村施策、多点发力,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根据各村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积极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今年1-10月,斗门镇10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06.19万元,同比增长8.7%。
“促进文旅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等‘三个融合’,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抓手。”斗门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文旅融合,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斗门镇“桥上五村”,即上洲村、下洲村、新乡村、大赤坎村、小赤坎村,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水资源保护区内,不能发展工业,但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斗门镇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发挥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斗门荔枝节”等引流作用,打造“文旅+”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
聚焦产城融合,探索村级留用地开发路径。这种发展模式适用的是位于富山工业园区的小濠冲村和大濠冲村,从“产城融合”角度着手,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开发村级留用地,通过“企业谋划项目、项目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增收”合作方式,促进产业园区与乡村的互促互补。
聚焦城乡融合,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南门村、斗门村、八甲村紧邻圩镇中心和旧街商业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商贸氛围浓厚。斗门镇从“城乡融合”角度着手,充分利用接霞庄、菉猗堂、御温泉、斗门旧街等资源,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存量资产,通过转包租赁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以“物业经济+服务创收”模式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百千万工程”明确: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斗门镇10个行政村之变,得益于分类施策发展“村村有物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让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深化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四位一体
激发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9日下午,25辆大巴依次驶入斗门镇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1100名澳门游客来这里游玩。

嫩姜9元/斤,新鲜竹笋48元/捆,蔗汁大瓶8元、小瓶5元……游客们有说有笑,一路聊着家常买着土特产,走进“斗门印象小镇”,感受着海鲈、糯米鸡、艾饼、陶艺、皮影戏、手工编织等37家特色业态。
下洲村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村落,因盛产甘蔗、龙眼、荔枝、葡萄等,下洲村被誉为“甜甜村”。如何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让“甜甜村”变身“和美乡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斗门镇委镇政府通过谋划、部署、指导,在下洲村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指导下洲村集体与社会资本携手成立村企合作公司,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房屋,将其改造为融入斗门文化元素和岭南民居特色的店铺,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创业平台,店铺运营产生的净利润由村企、闲置房屋户主、店铺经营者三方按约定比例分配。项目一期建设店铺37家,引入多种特色业态,打造知青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等休闲文艺网红打卡点,开业至今累计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20万元,为50多个村民提供创业、就业岗位。
经验取得来之不易,探索和创新成为亮点。
“印象”深刻,“小镇”不小。
“斗门印象小镇”项目初步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各方收益、共同发展:
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是基础。“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资源利用、统筹产业发展和统一成员服务的能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
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百千万工程”明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构建“四方合作、利益共享、共建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给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和经营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保障。“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权益赋能和利益联结,把村民组织起来,把社会资源要素吸引进来,克服传统的分散经营缺陷,解决了类似改革中业态低水平发展和无序竞争格局,在一个村子里实现了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化机制化,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可以说,‘斗门印象小镇’的建设,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棋中的一局。”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下洲村充分发挥集体“统”的作用,赋予村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为斗门区乃至珠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增添新动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借鉴路径。


时序岁末,既是年度任务冲刺时间,又是收获季节。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最美村镇,斗门镇近日好事成双: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斗门镇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在12月6日2023产业发展论坛暨最美村镇颁奖典礼上,斗门镇获得宜居宜业和美奖,系我省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镇街。
和美乡村脱颖而出!斗门镇“百千万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强调了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乡村发展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见物见人,塑形铸魂,正是“百千万工程”的题中之意、努力方向和如磐使命。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斗门镇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积极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蹄疾步稳推动“百千万工程”展现新气象、迈上新高度。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基础上,斗门镇以镇域经济、圩镇建设、乡村振兴为三大主要抓手,以稳步提升镇域经济、建设美丽圩镇、不断扩容公共服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等为重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发达、秀美典雅、绿色生态、讲信修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镇和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确定思路
结合镇情村情聚焦发力点
今年11月,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斗门镇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南门村、上洲村、下洲村、新乡村、小濠冲村、大濠冲村等6个村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阶段性成效的取得,来之不易。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斗门镇在认真研究分析省、市、区相关政策文件及工作方案后,结合镇情、村情,明确开展“百千万工程”的工作思路:立足扎实的工业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特色禀赋,以镇域经济、圩镇建设、乡村振兴为三大主要抓手,以加快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扩容公共服务、提质圩镇风貌、创新基层治理为重点工作,全力打造“产业发达、秀美典雅、绿色生态、讲信修睦、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镇和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斗门镇地处斗门西北部,自南宋起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近年来,人文底蕴深厚的斗门镇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国最美村镇等国字号荣誉。
众多国字号荣誉是鼓励,也是工作的导向。
如何在荣誉之上扎实推进,把开展“百千万工程”的思路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愿景转化为美好现实,至关重要。斗门镇通过谋划部署,找准切入点、把准关键点、瞄准发力点,坚持制造业当家、落实“百千万工程”一体两翼,扎实开展工作;贯彻落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珠海市斗门镇保护规划(2020-2035年)》,持续优化圩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以圩镇精细化管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为抓手,合理选址规划建设“七个一”示范样板,着力打造“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美丽圩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斗门镇以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蹄疾步稳推动“百千万工程”展现新气象、迈上新高度,以其争先进位、发展壮大,支撑服务斗门区乃至珠海的能级量级跃升。
镇域经济
做大做强三大制造业产业集群
“公司增资扩产二期项目中的一期A区,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进入厂房验收及管、电、和道路建设。”珠海格莱利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莱利)总经理刘宇超表示,预计明年3月开始设备调试,明年8月完成产线验证,正式进入项目阶段性投产。
格莱利位于斗门镇龙山工业区,2002年11月11日成立。“我们追求在摩擦材料领域实现客户的梦想,从扎实的基本功做起,力争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刘宇超表示。

21年来,格莱利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摩擦材料生产企业,拥有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生产基地,包括1家省级摩擦材料研究所、1家模具设计研究所和7家生产制造工厂。其主要产品囊括盘式制动块、鼓式制动蹄、地铁及轻轨用制动块及相关五金件,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
“在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李康的带领下,公司主导起草了国家标准《道路车辆 制动衬片摩擦材料 缩比台架试验方法》,展示了公司的研发实力。”刘宇超介绍,格莱利2023年参与开发的车型有107个,其中红旗礼宾车和Hyper昊铂等高端车型的配套件均已量产,奔驰新源能和沃尔沃SUV等高端车型也在开发中,格莱利“基于乘用车粘滑噪音研究的新型摩擦材料”进一步得到整车厂认可,同时也获得市、区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公司的科技研发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研发、创新与培养人才,正是格莱利做大做强的不二法宝。数据显示,其研发费用占公司年销售额的5%-6%。
格莱利成立后的第5年,格莱利摩擦材料研究所成立。目前,公司团队中研发工程师超过140人,从二十多岁的新生力量到六七十岁的资深顾问,科研团队“五世同堂”。
据悉,格莱利是国内首家与采埃孚等制动器巨头配套刹车片产品的民营企业,而实现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盘式制动块产品的首次国产化,更是国产刹车片企业发展的里程碑。
坚持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成就国内汽车摩擦材料行业标杆之一,格莱利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前举行的珠海市优秀民营企业与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大会上,刘宇超获得“珠海市优秀民营企业家”,格莱利获得“珠海市优秀民营企业”。
格莱利的发展壮大,是斗门镇龙山工业区动能澎湃的一个剪影。
龙山工业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3.4平方公里。今年1-11月工业总产值为197.73亿元,同比上升4.74%。
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入园,支持与镇域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成为斗门镇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有力举措。
斗门镇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强镇兴镇的基础,让镇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通过积极发挥龙山工业区的产业集聚优势,加快推动龙山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龙兴产业园两大产业承载平台建设,全力支持格力系、紫翔电子、格莱利摩擦等核心企业加速发展,做大做强智能小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个融合
分类施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穿过古朴、凝重的牌坊,斗门镇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装饰一新、映入眼帘。
“这里以前是一栋旧厂房,闲置了很长时间。”南门村党委副书记赵立汉表示,在市、区、镇的政策、资金等大力支持下,原有的旧厂房被拆除,建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9567平方米,包括酒店、餐饮、商铺、娱乐等业态。
据介绍,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目前已整体发包,发包价格为27万元/月。“村里也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现在村集体每年有300多万元的收入,投入的资金不用两年就可以回本了。”赵立汉算了一笔账。
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成效,是斗门镇以“三个融合”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剪影。
斗门镇坚持立足优势、因村施策、多点发力,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根据各村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积极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今年1-10月,斗门镇10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06.19万元,同比增长8.7%。
“促进文旅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等‘三个融合’,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抓手。”斗门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文旅融合,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斗门镇“桥上五村”,即上洲村、下洲村、新乡村、大赤坎村、小赤坎村,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水资源保护区内,不能发展工业,但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斗门镇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发挥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斗门荔枝节”等引流作用,打造“文旅+”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
聚焦产城融合,探索村级留用地开发路径。这种发展模式适用的是位于富山工业园区的小濠冲村和大濠冲村,从“产城融合”角度着手,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开发村级留用地,通过“企业谋划项目、项目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增收”合作方式,促进产业园区与乡村的互促互补。
聚焦城乡融合,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南门村、斗门村、八甲村紧邻圩镇中心和旧街商业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商贸氛围浓厚。斗门镇从“城乡融合”角度着手,充分利用接霞庄、菉猗堂、御温泉、斗门旧街等资源,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存量资产,通过转包租赁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以“物业经济+服务创收”模式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百千万工程”明确: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斗门镇10个行政村之变,得益于分类施策发展“村村有物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让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深化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四位一体
激发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9日下午,25辆大巴依次驶入斗门镇下洲村“斗门印象小镇”,1100名澳门游客来这里游玩。

嫩姜9元/斤,新鲜竹笋48元/捆,蔗汁大瓶8元、小瓶5元……游客们有说有笑,一路聊着家常买着土特产,走进“斗门印象小镇”,感受着海鲈、糯米鸡、艾饼、陶艺、皮影戏、手工编织等37家特色业态。
下洲村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村落,因盛产甘蔗、龙眼、荔枝、葡萄等,下洲村被誉为“甜甜村”。如何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让“甜甜村”变身“和美乡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斗门镇委镇政府通过谋划、部署、指导,在下洲村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指导下洲村集体与社会资本携手成立村企合作公司,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房屋,将其改造为融入斗门文化元素和岭南民居特色的店铺,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创业平台,店铺运营产生的净利润由村企、闲置房屋户主、店铺经营者三方按约定比例分配。项目一期建设店铺37家,引入多种特色业态,打造知青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等休闲文艺网红打卡点,开业至今累计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20万元,为50多个村民提供创业、就业岗位。
经验取得来之不易,探索和创新成为亮点。
“印象”深刻,“小镇”不小。
“斗门印象小镇”项目初步探索“政、村、企、农”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各方收益、共同发展:
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是基础。“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资源利用、统筹产业发展和统一成员服务的能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
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百千万工程”明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构建“四方合作、利益共享、共建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给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和经营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保障。“斗门印象小镇”项目通过权益赋能和利益联结,把村民组织起来,把社会资源要素吸引进来,克服传统的分散经营缺陷,解决了类似改革中业态低水平发展和无序竞争格局,在一个村子里实现了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化机制化,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可以说,‘斗门印象小镇’的建设,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棋中的一局。”斗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下洲村充分发挥集体“统”的作用,赋予村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为斗门区乃至珠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增添新动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借鉴路径。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