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不久前,2023亚洲通用航空展在珠海圆满闭幕。短距离起降运输机“空中皮卡”斩获了60架的意向订单,价值约1亿美元,令人印象深刻。这架飞机从研发到国内首次亮相的背后,既有研发团队让世界看到中国通航力量的决心,也有珠海抢抓战略机遇期谱写未来空中交通发展新篇的雄心。
借八方之力,成创新之功。在推动珠海成为低空经济加速腾飞的“天空之城”新征程上,珠海有“前途一片光明”的信心,更有“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的清醒和爬坡过坎的勇气。
回溯:
一架中外合研飞行器的珠海首秀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后续,又有德国学者进一步归纳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西域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交通路线、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100多年过去了。在首提“丝绸之路”概念的学者老家,“空中皮卡”从德国北部起飞,自西向东大致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走向,飞行35小时抵达中国。它不仅在亚洲通用航空展上完成了国内首秀,更以其填补应用空白的性能设计,向全球通航产业亮出中国民企的实力,让大家看到低空经济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空中皮卡”机身采用全复合材料,配置有高可靠性的发动机和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是目前国内民企在研的尺寸最大、有效载荷最重(近1400公斤)的短距离起降多用途运输机,兼具舒适度高、噪音低、排放量低的特点,弥补了国内轻型运输机的空白。“空中皮卡”研发公司之一北京探索者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维告诉记者,这款飞机在非铺装跑道(如200来米长的草坪)上,也能起飞,这让它非常适合用于高原等交通不便地区的运输投送。且它的飞行距离并不短,单段一两千公里的航程也能轻松胜任。通航展结束后,“空中皮卡”将申请适航证。
“飞机从德国飞到珠海,总的飞行小时数虽然是35,不过前前后后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从德国到捷克、保加利亚、格鲁吉亚再到哈萨克斯坦,从新疆乌鲁木齐入境后又途经甘肃兰州最后到珠海。之所以用这么长时间完成这一次飞行,就是想向各国展示一下这款飞机,让他们看一看,未来可能有一个国际团队联合研制的、在中国生产制造的小型飞机具有可应对复杂飞行环境的优异性能,可以解决很多运输问题,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张维说,从1996年首届中国航展开始,他几乎每届必到。珠海已然是伴随航空产业发展的“老朋友”。让这架新飞机在亚洲通航展进行国内首秀,也希望它作为“新朋友”能和“老朋友”打个招呼,开启通航产业新的一段航程。
“空中皮卡”的中国首秀可谓“开门红”。行业内对它寄予厚望,“泼天”的意向订单“砸”向了它。由于其跳伞改型可安装大型跳伞舱门、跳伞座椅等套件,进一步减轻起飞重量以增强性能,通航展期间,江苏亚捷航空发展集团、上海攀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浙江星橙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探索者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签署了60架“空中皮卡”的订单。
“通航展期间,我们邀请了各个行业的客户,其中跳伞运动客户是很重要的一类。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们对这架飞机的性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很多客户和我们签了意向订单,同时希望我们的飞机尽快落地生产,尽快给他们交付时间表。”张维说,“空中皮卡”在亚洲通航展上的收获超乎预期。“我们原来预期签个10架、20架的意向订单就差不多了,没想到签了60架。慕名而来和我们交流的准客户专业度很高,给我们提供了来自一线用户的需求信息,特别有价值。”他认为,这也体现出亚洲通航展相比于综合性航空展会,在垂直领域的专业性。
张维对珠海在航空产业所作的努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珠海这个城市通过这些年的航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航空产业的发展氛围也变得浓厚起来。希望通过这样一片热土,带动国内的航空文化越来越热,给予航空领域相关的开拓者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家可以共同由珠海出发,做大做强我国的通用航空产业。”
幕后:
通航展难度不亚于中国航展
时光前行不舍昼夜,连结起过去和未来。1996年,珠海开启了一段与航展同行的不凡序章。如今,中国航展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已在永久举办地珠海成功举办了14届,成为展示国际航空航天科技发展水平的盛会。今年,亚洲通用航空展在珠海揭幕启航,珠海再度以“想在一起”的共识,激发“干在一起”的动力,把“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凝聚为推动航空事业发展的合力。
同舟共济者赢。“空中皮卡”平安抵达珠海、斩获超预期订单的背后,既有研发团队的攻坚克难,也有珠海航展集团下好飞行保障的“先手棋”、栽好“梧桐树”的提前谋划,更有珠海朝战略机遇张开怀抱的果敢与坚定。
“11月份,无论是欧洲北部,还是中国北方,天气都比较寒冷,高空风力比较大。陌生机型、陌生空域、陌生航路、陌生环境的第一次飞行,飞行人员研判天气情况,需要有十足的把握才决定飞行。”张维介绍,在飞越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比较高的高度。虽然飞机以前经过了不少的测试,但在结冰的环境中飞,更需要飞行人员循序渐进,不断探索,让飞机和驾驶者磨合。此外,团队还需要办理多个国家的空域内飞行手续。

珠海航展集团早已为参展各类飞行器的降落铺路。珠海金湾机场处于全国空域最繁忙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有多个大型国际民航机场、军用机场以及多个通航机场。为确保亚洲通航展参展航空器顺利完成空中转场抵达珠海,珠海航展集团先后多次赴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等相关单位,与各方沟通飞机转场及航路等具体保障事宜。该集团综合事务部部长刘志成告诉记者,为确保参展航空器顺利抵珠,珠海航展集团在9月就对所有参展企业派发了亚洲通航展航空器参展手册,所有参展商可以根据手册中的指引抵达珠海。10月,成立了“亚洲通用航空展飞行组织指挥领导小组”,为参展航空器制定了飞行规则。对于需要进行地面转场的参展商,珠海航展集团也提前进行需求对接。在飞机抵达后引导入位,提供铁马、安排安保人员看护飞机,为参展商提供所需要的各项服务。

刘志成还透露,本次参展企业的航空器数量较预期多,让亚洲通航展初具美国EAA飞来者大会的雏形。成立于1953年的美国实验飞机协会(EAA)每年会举办为期一周的飞来者大会,届时上万架飞机密密麻麻地停放在地面,吸引着上百万名观众参观。“随着国内低空空域进一步开放,以后参展商以及航空器拥有者有望能直接飞来珠海参展。”刘志成说。
以“空中皮卡”为例,该飞机目前注册地为美国,两名机组成员均来自国外。为了确保“空中皮卡”顺利飞抵珠海,珠海航展集团多次同珠海空管站等民航各有关部门协商,最后由民航部门专门针对“空中皮卡”机组制定了一份珠海金湾机场的航行资料。
“相比参加中国航展的飞机,通航飞机有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低、飞机体积小、受天气影响大等特点,导致通航飞机在空中转场难度高、调机计划变化快。亚洲通航展保障难度不亚于中国航展。随着首届亚洲通航展的圆满落幕,我们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保障经验,为日后举办第二届亚洲通航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志成表示。
未来:
“天空之城”有梦行更远
“人类天生就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天生就想看得更远。”通航展举办期间,年过八旬仍扎根珠海制造通用飞机的海卫科技董事长、总工程师薛国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这句话概括了他对通航产业发展的信心。早在2005年,他就在珠海创办了当时广东第一家民营飞机制造企业。从2008年开始,海卫科技连续七次参加中国航展。国际专业展会给予了企业向全球客商亮相的平台,珠海则给予了企业拔节而生的土壤。海卫科技已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家拥有全部知识产权和完整民航机型认证的民营通用飞行器制造商之一。
看得更高,行得更远。海卫科技的壮大仅仅是展会带动下珠海航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正式提出要发展低空经济。2022年,民航局印发《“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到2025年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实现试点运行。亚洲通用航空展的举办恰逢其时。通航展上,广东海鸥飞行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珠海企业带来各类前沿新品,展现出珠海贯穿通用飞行器生产、销售、运营的产业链日益完备。
“双航展”格局的形成,无疑是珠海积极抢抓当前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扎实做好低空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大印证。通航展4天的展期,吸引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27个国家和地区268家通用航空及无人机产业链企业参展参会,举办各类会议、论坛、签约等活动32场,签订合同成交额总值73亿元,成交各种型号飞机239架。
薛国航认为,中国高铁、高速公路很给力,但在偏远地区,很多领域要靠通用航空的渗透来解决。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通用航空领域差距还很大,通用航空产业前景广阔,但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要面临巨大的挑战。
2023亚洲通用航空展的举行,不仅让通航概念在国内更为普及,还将推动中国已崭露头角的万亿级通航市场的发展。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培训协会理事长张峰在通航展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空域能完全释放,中国通航产业的“大爆发”将会到来,展会的举行将为国内通航在技术甚至政策领域发挥出引领作用。
目标越远大,脚步越要务实而坚定。如今的珠海正谋划进一步扩大通航展的溢出效应,把握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趋势、新风口,推动更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和项目落户珠海,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持续激发乘数效应、规模效应。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不久前,2023亚洲通用航空展在珠海圆满闭幕。短距离起降运输机“空中皮卡”斩获了60架的意向订单,价值约1亿美元,令人印象深刻。这架飞机从研发到国内首次亮相的背后,既有研发团队让世界看到中国通航力量的决心,也有珠海抢抓战略机遇期谱写未来空中交通发展新篇的雄心。
借八方之力,成创新之功。在推动珠海成为低空经济加速腾飞的“天空之城”新征程上,珠海有“前途一片光明”的信心,更有“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的清醒和爬坡过坎的勇气。
回溯:
一架中外合研飞行器的珠海首秀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后续,又有德国学者进一步归纳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西域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交通路线、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100多年过去了。在首提“丝绸之路”概念的学者老家,“空中皮卡”从德国北部起飞,自西向东大致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走向,飞行35小时抵达中国。它不仅在亚洲通用航空展上完成了国内首秀,更以其填补应用空白的性能设计,向全球通航产业亮出中国民企的实力,让大家看到低空经济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空中皮卡”机身采用全复合材料,配置有高可靠性的发动机和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是目前国内民企在研的尺寸最大、有效载荷最重(近1400公斤)的短距离起降多用途运输机,兼具舒适度高、噪音低、排放量低的特点,弥补了国内轻型运输机的空白。“空中皮卡”研发公司之一北京探索者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维告诉记者,这款飞机在非铺装跑道(如200来米长的草坪)上,也能起飞,这让它非常适合用于高原等交通不便地区的运输投送。且它的飞行距离并不短,单段一两千公里的航程也能轻松胜任。通航展结束后,“空中皮卡”将申请适航证。
“飞机从德国飞到珠海,总的飞行小时数虽然是35,不过前前后后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从德国到捷克、保加利亚、格鲁吉亚再到哈萨克斯坦,从新疆乌鲁木齐入境后又途经甘肃兰州最后到珠海。之所以用这么长时间完成这一次飞行,就是想向各国展示一下这款飞机,让他们看一看,未来可能有一个国际团队联合研制的、在中国生产制造的小型飞机具有可应对复杂飞行环境的优异性能,可以解决很多运输问题,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张维说,从1996年首届中国航展开始,他几乎每届必到。珠海已然是伴随航空产业发展的“老朋友”。让这架新飞机在亚洲通航展进行国内首秀,也希望它作为“新朋友”能和“老朋友”打个招呼,开启通航产业新的一段航程。
“空中皮卡”的中国首秀可谓“开门红”。行业内对它寄予厚望,“泼天”的意向订单“砸”向了它。由于其跳伞改型可安装大型跳伞舱门、跳伞座椅等套件,进一步减轻起飞重量以增强性能,通航展期间,江苏亚捷航空发展集团、上海攀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浙江星橙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探索者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签署了60架“空中皮卡”的订单。
“通航展期间,我们邀请了各个行业的客户,其中跳伞运动客户是很重要的一类。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们对这架飞机的性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很多客户和我们签了意向订单,同时希望我们的飞机尽快落地生产,尽快给他们交付时间表。”张维说,“空中皮卡”在亚洲通航展上的收获超乎预期。“我们原来预期签个10架、20架的意向订单就差不多了,没想到签了60架。慕名而来和我们交流的准客户专业度很高,给我们提供了来自一线用户的需求信息,特别有价值。”他认为,这也体现出亚洲通航展相比于综合性航空展会,在垂直领域的专业性。
张维对珠海在航空产业所作的努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珠海这个城市通过这些年的航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航空产业的发展氛围也变得浓厚起来。希望通过这样一片热土,带动国内的航空文化越来越热,给予航空领域相关的开拓者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家可以共同由珠海出发,做大做强我国的通用航空产业。”
幕后:
通航展难度不亚于中国航展
时光前行不舍昼夜,连结起过去和未来。1996年,珠海开启了一段与航展同行的不凡序章。如今,中国航展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已在永久举办地珠海成功举办了14届,成为展示国际航空航天科技发展水平的盛会。今年,亚洲通用航空展在珠海揭幕启航,珠海再度以“想在一起”的共识,激发“干在一起”的动力,把“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凝聚为推动航空事业发展的合力。
同舟共济者赢。“空中皮卡”平安抵达珠海、斩获超预期订单的背后,既有研发团队的攻坚克难,也有珠海航展集团下好飞行保障的“先手棋”、栽好“梧桐树”的提前谋划,更有珠海朝战略机遇张开怀抱的果敢与坚定。
“11月份,无论是欧洲北部,还是中国北方,天气都比较寒冷,高空风力比较大。陌生机型、陌生空域、陌生航路、陌生环境的第一次飞行,飞行人员研判天气情况,需要有十足的把握才决定飞行。”张维介绍,在飞越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比较高的高度。虽然飞机以前经过了不少的测试,但在结冰的环境中飞,更需要飞行人员循序渐进,不断探索,让飞机和驾驶者磨合。此外,团队还需要办理多个国家的空域内飞行手续。

珠海航展集团早已为参展各类飞行器的降落铺路。珠海金湾机场处于全国空域最繁忙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有多个大型国际民航机场、军用机场以及多个通航机场。为确保亚洲通航展参展航空器顺利完成空中转场抵达珠海,珠海航展集团先后多次赴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等相关单位,与各方沟通飞机转场及航路等具体保障事宜。该集团综合事务部部长刘志成告诉记者,为确保参展航空器顺利抵珠,珠海航展集团在9月就对所有参展企业派发了亚洲通航展航空器参展手册,所有参展商可以根据手册中的指引抵达珠海。10月,成立了“亚洲通用航空展飞行组织指挥领导小组”,为参展航空器制定了飞行规则。对于需要进行地面转场的参展商,珠海航展集团也提前进行需求对接。在飞机抵达后引导入位,提供铁马、安排安保人员看护飞机,为参展商提供所需要的各项服务。

刘志成还透露,本次参展企业的航空器数量较预期多,让亚洲通航展初具美国EAA飞来者大会的雏形。成立于1953年的美国实验飞机协会(EAA)每年会举办为期一周的飞来者大会,届时上万架飞机密密麻麻地停放在地面,吸引着上百万名观众参观。“随着国内低空空域进一步开放,以后参展商以及航空器拥有者有望能直接飞来珠海参展。”刘志成说。
以“空中皮卡”为例,该飞机目前注册地为美国,两名机组成员均来自国外。为了确保“空中皮卡”顺利飞抵珠海,珠海航展集团多次同珠海空管站等民航各有关部门协商,最后由民航部门专门针对“空中皮卡”机组制定了一份珠海金湾机场的航行资料。
“相比参加中国航展的飞机,通航飞机有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低、飞机体积小、受天气影响大等特点,导致通航飞机在空中转场难度高、调机计划变化快。亚洲通航展保障难度不亚于中国航展。随着首届亚洲通航展的圆满落幕,我们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保障经验,为日后举办第二届亚洲通航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志成表示。
未来:
“天空之城”有梦行更远
“人类天生就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天生就想看得更远。”通航展举办期间,年过八旬仍扎根珠海制造通用飞机的海卫科技董事长、总工程师薛国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这句话概括了他对通航产业发展的信心。早在2005年,他就在珠海创办了当时广东第一家民营飞机制造企业。从2008年开始,海卫科技连续七次参加中国航展。国际专业展会给予了企业向全球客商亮相的平台,珠海则给予了企业拔节而生的土壤。海卫科技已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家拥有全部知识产权和完整民航机型认证的民营通用飞行器制造商之一。
看得更高,行得更远。海卫科技的壮大仅仅是展会带动下珠海航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正式提出要发展低空经济。2022年,民航局印发《“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到2025年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实现试点运行。亚洲通用航空展的举办恰逢其时。通航展上,广东海鸥飞行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珠海企业带来各类前沿新品,展现出珠海贯穿通用飞行器生产、销售、运营的产业链日益完备。
“双航展”格局的形成,无疑是珠海积极抢抓当前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扎实做好低空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大印证。通航展4天的展期,吸引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27个国家和地区268家通用航空及无人机产业链企业参展参会,举办各类会议、论坛、签约等活动32场,签订合同成交额总值73亿元,成交各种型号飞机239架。
薛国航认为,中国高铁、高速公路很给力,但在偏远地区,很多领域要靠通用航空的渗透来解决。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通用航空领域差距还很大,通用航空产业前景广阔,但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要面临巨大的挑战。
2023亚洲通用航空展的举行,不仅让通航概念在国内更为普及,还将推动中国已崭露头角的万亿级通航市场的发展。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培训协会理事长张峰在通航展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空域能完全释放,中国通航产业的“大爆发”将会到来,展会的举行将为国内通航在技术甚至政策领域发挥出引领作用。
目标越远大,脚步越要务实而坚定。如今的珠海正谋划进一步扩大通航展的溢出效应,把握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趋势、新风口,推动更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和项目落户珠海,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持续激发乘数效应、规模效应。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