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珠海开讲!带你读懂《诗经》里的深意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滥觞,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完整收录的风、雅、颂305首诗所承载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贴近生活的真实人生。直至今天,我们仍能从中获取前进的养分和力量。

透过《诗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风雅、含蓄、浪漫,了解中华民族的“内心秩序”,读懂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经》中,有怎样的文化内涵?有中国人怎样的生活智慧与情感沟通之道?对当今生活有怎样的启迪?何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底?

12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李山做客第六期珠海大讲堂,以“诗经:文化的家底”为主题,重点解读《诗经》文本,内容涉及待客之道、婚恋、家庭等方面,发掘经典的文化内涵,带领大家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情感模型,读懂《诗经》的细节和深意。

李山

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珠海校区)教授,副主任。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化史教学科研,主攻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曾出版《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诗经应该这样读》《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诗经的创智历程》《司马迁的坚守与超越》等著述,发表论文近百篇。曾做客央视“百家讲坛”“文明之旅”等栏目,主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论语在身边》和《诗经》等节目。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底”

“现代生活的很多观念、习惯或处事原则都能从《诗经》里找到‘根’,即规范的起源。”讲座开始,李山便说道,《诗经》全面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表达了真实的内心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底,是值得代代相传的“宝贝”。

周代是文化奠基的时代,缔造民族文化,主张包容、融合。李山介绍,夏商以后,西周形成文明突破,创造力无限蓬勃,缔造礼乐文明,彼时是中华文化人群形成、生活规矩形成的时候。《诗经》最早的记录为这个时期,也是礼乐文明的重要表现。

《诗经》包含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绵延了数千年。“不要轻易地把我们的经典丢掉,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符合当下的就让它留在过去,有价值的东西要大力传承。”李山说。

李山向观众解读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诗经》文本。以《周颂·有客》这部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他谈到:“人们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会热情邀约,客人会精心打扮,这相互间浓浓的人情味在现在社会也依然如此。”

诗篇《周颂·有瞽》,则阐释了殷周文化融合的表征。“从中我们不但看到了文化和风俗,还看到了周人包容天下的心态,他们没有抱残守缺,没有一味地排外,融合天下是他们的本事。”李山直言。

《诗经》的文化内涵

“诗经三百篇,历时四百年左右,诗篇表现生活丰富多彩,涵盖了婚恋、家庭、家国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润细腻。”李山表示。

中国向来重视家庭,注重婚恋关系的缔结,这种文化在《诗经》早已有体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许多教科书把诗篇《关雎》解读为爱情诗,然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一首爱情诗。

“中国人谁跟谁结婚,这是有文化设定的。《关雎》说的其实是婚姻的缔结,是夫妻间的恩情,处于婚姻伦理范围内,这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开始。”李山解释道,因此,《关雎》也成为了《诗经》的第一首诗。

诗经三百篇,是生活的万花筒。接着,李山还从《大雅·思齐》阐释好家风的典范。他认为,良好的家风家教,与贤德的女主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好家庭造就好的社会。

从宴饮诗篇中的《小雅·伐木》,李山阐释了上下关系。“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宴席中分配率的问题牵动人性,至关重要,利益分配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上级要慷慨地对待下属和亲戚,让大家公平地享受利益,社会才不会失和。

诗篇《卷耳》则反映了家国关系,是一首典型的“礼乐”歌唱,表现社会对为“大家”牺牲“小家”幸福的人们的敬意。“家国情怀并不能与爱国情怀等同,家国情怀的内涵丰富很多,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李山表示。

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讲座现场,李山用生动有趣的语气、丰富的典故案例,为观众深入浅出地讲解《诗经》背后的深厚内涵,带领观众开启了一段饶有意义的文化之旅。

谈及《诗经》对当代人的影响,李山说道:“《诗经》里有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它的意思就是人们在提高自我的要求上是永无止境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表达了一种非常开放的精神,不固步自封,不断寻求突破和进步,就是《诗经》对当代人的激励。”

聊到未来关于《诗经》的研究,李山直言:“研究工作没有止境,我希望能够通过出书、授课、讲座、网络视频等不同方式向大家传播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力量、哲思,让它成为大众思想上的共识,继续散发属于《诗经》的独特魅力。”

在与现场观众互动环节,多位观众就中国诗词的相关问题,积极向李山提出疑惑。李山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现场观众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十分有意义,自己收获良多。

现场听众

“以前一直觉得《诗经》这部经典离我的生活很远,今天听了李老师对《关雎》《有客》《伐木》等诗歌精彩的解读,我才知道今天的中国人在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和礼节其实是深受经典熏陶的,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在珠海大讲堂认识不一样的《诗经》。”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蒋同学说。

“很开心能参与这次活动,珠海大讲堂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学生吉同学告诉记者,本次讲座古今贯通、中西结合,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婚恋关系、家庭关系、家国关系,理解了《诗经》的文化内涵及与当今生活的链接。

本次讲座同样让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学生何同学感触颇深。“李山教授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了文化的家底——诗经,了解古老的待客之道、家风典范、婚恋习俗、家国关系,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期待珠海大讲堂能为市民朋友带来更多的文化熏陶。”

 珠海大讲堂:致力打造大湾区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平台 

珠海大讲堂是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的大型公益讲座活动。以人文社科知识新发展、新成果的传播普及为核心,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的高端平台,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锚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以来,活动方邀请了国内多名知名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围绕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力量、智能图像与智慧生活、歌剧的发展与鉴赏、苏东坡的浮沉一生、活化文化遗产资源等主题,做系列精彩演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思想、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文化殿堂。

文字:林琦琦 图片:朱习 叶秋明 编辑:闫宇鹤 责任编辑:田海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珠海开讲!带你读懂《诗经》里的深意
观海融媒 2023-12-28 17:53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滥觞,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完整收录的风、雅、颂305首诗所承载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贴近生活的真实人生。直至今天,我们仍能从中获取前进的养分和力量。

透过《诗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风雅、含蓄、浪漫,了解中华民族的“内心秩序”,读懂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经》中,有怎样的文化内涵?有中国人怎样的生活智慧与情感沟通之道?对当今生活有怎样的启迪?何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底?

12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李山做客第六期珠海大讲堂,以“诗经:文化的家底”为主题,重点解读《诗经》文本,内容涉及待客之道、婚恋、家庭等方面,发掘经典的文化内涵,带领大家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情感模型,读懂《诗经》的细节和深意。

李山

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珠海校区)教授,副主任。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化史教学科研,主攻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曾出版《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诗经应该这样读》《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诗经的创智历程》《司马迁的坚守与超越》等著述,发表论文近百篇。曾做客央视“百家讲坛”“文明之旅”等栏目,主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论语在身边》和《诗经》等节目。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底”

“现代生活的很多观念、习惯或处事原则都能从《诗经》里找到‘根’,即规范的起源。”讲座开始,李山便说道,《诗经》全面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表达了真实的内心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底,是值得代代相传的“宝贝”。

周代是文化奠基的时代,缔造民族文化,主张包容、融合。李山介绍,夏商以后,西周形成文明突破,创造力无限蓬勃,缔造礼乐文明,彼时是中华文化人群形成、生活规矩形成的时候。《诗经》最早的记录为这个时期,也是礼乐文明的重要表现。

《诗经》包含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绵延了数千年。“不要轻易地把我们的经典丢掉,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符合当下的就让它留在过去,有价值的东西要大力传承。”李山说。

李山向观众解读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诗经》文本。以《周颂·有客》这部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他谈到:“人们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会热情邀约,客人会精心打扮,这相互间浓浓的人情味在现在社会也依然如此。”

诗篇《周颂·有瞽》,则阐释了殷周文化融合的表征。“从中我们不但看到了文化和风俗,还看到了周人包容天下的心态,他们没有抱残守缺,没有一味地排外,融合天下是他们的本事。”李山直言。

《诗经》的文化内涵

“诗经三百篇,历时四百年左右,诗篇表现生活丰富多彩,涵盖了婚恋、家庭、家国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润细腻。”李山表示。

中国向来重视家庭,注重婚恋关系的缔结,这种文化在《诗经》早已有体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许多教科书把诗篇《关雎》解读为爱情诗,然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一首爱情诗。

“中国人谁跟谁结婚,这是有文化设定的。《关雎》说的其实是婚姻的缔结,是夫妻间的恩情,处于婚姻伦理范围内,这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开始。”李山解释道,因此,《关雎》也成为了《诗经》的第一首诗。

诗经三百篇,是生活的万花筒。接着,李山还从《大雅·思齐》阐释好家风的典范。他认为,良好的家风家教,与贤德的女主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好家庭造就好的社会。

从宴饮诗篇中的《小雅·伐木》,李山阐释了上下关系。“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宴席中分配率的问题牵动人性,至关重要,利益分配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上级要慷慨地对待下属和亲戚,让大家公平地享受利益,社会才不会失和。

诗篇《卷耳》则反映了家国关系,是一首典型的“礼乐”歌唱,表现社会对为“大家”牺牲“小家”幸福的人们的敬意。“家国情怀并不能与爱国情怀等同,家国情怀的内涵丰富很多,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李山表示。

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讲座现场,李山用生动有趣的语气、丰富的典故案例,为观众深入浅出地讲解《诗经》背后的深厚内涵,带领观众开启了一段饶有意义的文化之旅。

谈及《诗经》对当代人的影响,李山说道:“《诗经》里有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它的意思就是人们在提高自我的要求上是永无止境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表达了一种非常开放的精神,不固步自封,不断寻求突破和进步,就是《诗经》对当代人的激励。”

聊到未来关于《诗经》的研究,李山直言:“研究工作没有止境,我希望能够通过出书、授课、讲座、网络视频等不同方式向大家传播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力量、哲思,让它成为大众思想上的共识,继续散发属于《诗经》的独特魅力。”

在与现场观众互动环节,多位观众就中国诗词的相关问题,积极向李山提出疑惑。李山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现场观众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十分有意义,自己收获良多。

现场听众

“以前一直觉得《诗经》这部经典离我的生活很远,今天听了李老师对《关雎》《有客》《伐木》等诗歌精彩的解读,我才知道今天的中国人在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和礼节其实是深受经典熏陶的,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在珠海大讲堂认识不一样的《诗经》。”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蒋同学说。

“很开心能参与这次活动,珠海大讲堂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学生吉同学告诉记者,本次讲座古今贯通、中西结合,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婚恋关系、家庭关系、家国关系,理解了《诗经》的文化内涵及与当今生活的链接。

本次讲座同样让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学生何同学感触颇深。“李山教授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了文化的家底——诗经,了解古老的待客之道、家风典范、婚恋习俗、家国关系,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期待珠海大讲堂能为市民朋友带来更多的文化熏陶。”

 珠海大讲堂:致力打造大湾区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平台 

珠海大讲堂是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的大型公益讲座活动。以人文社科知识新发展、新成果的传播普及为核心,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的高端平台,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锚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以来,活动方邀请了国内多名知名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围绕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力量、智能图像与智慧生活、歌剧的发展与鉴赏、苏东坡的浮沉一生、活化文化遗产资源等主题,做系列精彩演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思想、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文化殿堂。

文字:林琦琦 图片:朱习 叶秋明 编辑:闫宇鹤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