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崭新的2024之际
汕头的风又吹来好消息
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场并网投运
汕头海上风电又结硕果
为2023年的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美收官
12月29日上午,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这是汕头第二个建成投运的海上风电场。它不仅是目前粤东5个风电场中总装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全场使用11兆瓦大机组的海上风电场,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多项技术应用填补行业空白,为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翻开新篇章。

上午,并网投运仪式在勒门(二)海上风电场项目陆上开关站举行。中央主题教育第23巡回指导组副组长谭志博,汕头市副市长李钊,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陆飞,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建部主任舒家鑫,华能南方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刘安仓参加活动。

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场是广东省“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华能集团在广东投资建设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风电场位于南澳勒门海域,总装机容量约60万千瓦,是粤东海域5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之最。风电场共布置54台由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生产制造的11兆瓦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每年可发电20亿度,年节约标煤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200公顷,对促进地方能源转型、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江坤表示:“项目的投运对于整个产业链特别是大兆瓦机组产业链供货能力提升是一个锤炼,同时也对汕头市推进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全国首个全场使用11兆瓦大机组的海上风电场
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是全国首个全场使用11兆瓦大机组的海上风电场,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多项技术应用填补行业空白。其中,11兆瓦国产化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由华能集团牵头研制,叶片碳纤维材料、主轴承、变桨系统、变流器IGBT等核心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支撑结构重量比原设计值减少3%;创新采用了220KV电压等级全球截面最大的铜芯平滑铝护套电缆系统,相比同电压等级电缆,输送能力可提高约30%,有效节约地下管道空间约35%,对于用电负荷高但电力输送通道有限的城市中心而言,可有效提升电缆输送能力;在国内首次示范应用了66KV湿式轻型海缆,相较于传统铅套海缆,成功实现了海缆的轻量化与去铅化,重量降低约23%,成本降低约20%,为深远海、大容量海上风电长距离送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此外,该项目还建设国内首个5G双域安全专网、一体化智能感知监测系统,将5G与运维管理深入融合,实时感知、传输、分析机组运行状态,实现数据更快、更稳定、更安全传输,提升机组可靠性和可利用率。

即使是2个小时的窗口期也要抢抓
施工人员住在百米高空的机舱里
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去年12月中旬开工建设,一年来,全体参建人员抢抓海上施工窗口期,攻克技术难题,经历了“千辛万苦”,历时379天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华能汕头海上风电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伟生介绍,今年的施工窗口期短,加上有5次台风袭击,施工难度大。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工期进度,施工作业面从3个增加到7个,增派施工船,高峰期共有7条施工船在海上随时待命,抢抓窗口期施工,哪怕每天只有2个小时的施工时间,也不错过。
“2个小时可以装一个叶片。”基建部副总工程师杨旭明告诉记者,“为了抢抓工期,我们有一些员工两三个月都住在海上生活舱里,没有上岸。在调试阶段,有3个员工还曾住在百米高空的风机机舱里,里面没有水没有电,大家靠着吃面包和矿泉水度过。”

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的建成,是汕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作为国家千万千瓦级粤东海上风电基地的主阵地,当前,汕头积极响应和服务国家双碳目标,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加快建设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打造以海上风电产业为主导的超2000亿新能源产业集群,举全力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奋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华能南方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晓路认为,广东和汕头外向型经济活跃,对绿色电力能源需求更大,发展力度也更大。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华能公司将履行央企责任,和地方政府携手并进,助力汕头打造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和创新策源,全面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华能汕头海上风电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伟生表示,接下来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建设中,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全面融入广东海洋强省战略大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汕头首个海上风电场交出靓丽成绩单
今年发电量已超8.2亿度
比去年全年增加1亿度
另外,记者也从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了解到,截至2023年12月28日,大唐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2023年发电突破8.2亿度,按一家三口家庭用电300度/月计算,平均单日发电量可满足22.7万户家庭一日的用电量。大唐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是汕头首个建成投运的海上风电场,于2021年底并网投产。今年的发电量已超2022年全年7.25亿度发电量,年可利用小时数达3354小时。

在迎接崭新的2024之际
汕头的风又吹来好消息
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场并网投运
汕头海上风电又结硕果
为2023年的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美收官
12月29日上午,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这是汕头第二个建成投运的海上风电场。它不仅是目前粤东5个风电场中总装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全场使用11兆瓦大机组的海上风电场,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多项技术应用填补行业空白,为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翻开新篇章。

上午,并网投运仪式在勒门(二)海上风电场项目陆上开关站举行。中央主题教育第23巡回指导组副组长谭志博,汕头市副市长李钊,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陆飞,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建部主任舒家鑫,华能南方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刘安仓参加活动。

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场是广东省“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华能集团在广东投资建设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风电场位于南澳勒门海域,总装机容量约60万千瓦,是粤东海域5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之最。风电场共布置54台由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生产制造的11兆瓦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每年可发电20亿度,年节约标煤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200公顷,对促进地方能源转型、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江坤表示:“项目的投运对于整个产业链特别是大兆瓦机组产业链供货能力提升是一个锤炼,同时也对汕头市推进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全国首个全场使用11兆瓦大机组的海上风电场
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是全国首个全场使用11兆瓦大机组的海上风电场,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多项技术应用填补行业空白。其中,11兆瓦国产化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由华能集团牵头研制,叶片碳纤维材料、主轴承、变桨系统、变流器IGBT等核心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支撑结构重量比原设计值减少3%;创新采用了220KV电压等级全球截面最大的铜芯平滑铝护套电缆系统,相比同电压等级电缆,输送能力可提高约30%,有效节约地下管道空间约35%,对于用电负荷高但电力输送通道有限的城市中心而言,可有效提升电缆输送能力;在国内首次示范应用了66KV湿式轻型海缆,相较于传统铅套海缆,成功实现了海缆的轻量化与去铅化,重量降低约23%,成本降低约20%,为深远海、大容量海上风电长距离送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此外,该项目还建设国内首个5G双域安全专网、一体化智能感知监测系统,将5G与运维管理深入融合,实时感知、传输、分析机组运行状态,实现数据更快、更稳定、更安全传输,提升机组可靠性和可利用率。

即使是2个小时的窗口期也要抢抓
施工人员住在百米高空的机舱里
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去年12月中旬开工建设,一年来,全体参建人员抢抓海上施工窗口期,攻克技术难题,经历了“千辛万苦”,历时379天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华能汕头海上风电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伟生介绍,今年的施工窗口期短,加上有5次台风袭击,施工难度大。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工期进度,施工作业面从3个增加到7个,增派施工船,高峰期共有7条施工船在海上随时待命,抢抓窗口期施工,哪怕每天只有2个小时的施工时间,也不错过。
“2个小时可以装一个叶片。”基建部副总工程师杨旭明告诉记者,“为了抢抓工期,我们有一些员工两三个月都住在海上生活舱里,没有上岸。在调试阶段,有3个员工还曾住在百米高空的风机机舱里,里面没有水没有电,大家靠着吃面包和矿泉水度过。”

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的建成,是汕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作为国家千万千瓦级粤东海上风电基地的主阵地,当前,汕头积极响应和服务国家双碳目标,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加快建设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打造以海上风电产业为主导的超2000亿新能源产业集群,举全力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奋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华能南方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晓路认为,广东和汕头外向型经济活跃,对绿色电力能源需求更大,发展力度也更大。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华能公司将履行央企责任,和地方政府携手并进,助力汕头打造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和创新策源,全面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华能汕头海上风电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伟生表示,接下来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建设中,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全面融入广东海洋强省战略大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汕头首个海上风电场交出靓丽成绩单
今年发电量已超8.2亿度
比去年全年增加1亿度
另外,记者也从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了解到,截至2023年12月28日,大唐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2023年发电突破8.2亿度,按一家三口家庭用电300度/月计算,平均单日发电量可满足22.7万户家庭一日的用电量。大唐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是汕头首个建成投运的海上风电场,于2021年底并网投产。今年的发电量已超2022年全年7.25亿度发电量,年可利用小时数达3354小时。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