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听涛丨珠海:强化提升医疗救助水平,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生老病死,此乃人之常情,没有人不关心。而关乎生老病死的医疗问题,自然就成了影响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的关键性民生问题。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看病难看病贵等曾经困扰市民群众的这些问题,现在已逐渐得到解决。但是,因为突发疾病导致生活困难,或者生活困难导致有病不敢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建立完善覆盖面更广、救助力度更大、便利性更强的医疗救助机制体制,就成为了当下政府部门与社会公益力量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了相关职能部门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提升工作实效的实践突破口。

 

新年伊始,珠海医保部门接连送出民生大礼,就基本医保门诊待遇及管理、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推出系列新举措,特别是“关于完善医疗救助有关问题的通知”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不仅将基本医保目录范围内的个人负担部分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畴,还对珠海市支出型医疗救助对象认定标准、救助待遇、服务管理等政策进行了规范完善。这无疑将进一步强化珠海医疗救助保障水平,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attachment_17044520340630.png

点此进入新闻链接>>扩大保障范围、降低起付标准!珠海医疗救助新政施行

今天,“观海听涛”就邀请了两位
一直关注民生,
或致力于公益帮扶救助,
或投身于为民服务工作的资深“冲浪”高手
——陈勇、王同兴。

【身份简介】陈勇,珠海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曾是市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从事红十字人道救助工作二十余年,在医疗领域救助颇有建树,创建了“红十字光明行动”“红十字救心行动”“大病救助”以及道路交通事故救助等品牌项目。

 

陈勇:这项医疗救助举措使因突发疾病或需要长期治疗、但因家庭财政困难面临困境的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医疗,让困难群众得到实惠,这是一项很好的利民政策,政策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

 

对于困难患者的救助,珠海一直以来就是不遗余力、尽心尽力的。作为一直奋战在公益慈善一线的专业人员,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从公益慈善机构及社会组织来说,市红十字会从2000年开始,就已制定专门的救助基金管理办法,针对困难群众实施大病患者医疗救助,同时还开展了光明行动、救心行动等专项医疗救助,只不过资金来源一直是依靠社会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的捐助。而慈善总会、光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也都积极开展了针对困难家庭患者的重大疾病救助。

 

政府部门方面,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等单位一直都有开展针对特定人群及困难群众的救助活动,市民政局也制定有针对低收入人群和特困人群的“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直到现在珠海医疗救助新政的实施,可以说,针对困难患者开展医疗救助,珠海不仅一直都在坚持推进,还在不断地改善提升。

 

正是得益于方方面面支持力度的提升,近年来因为医疗费用问题到市红十字会求助的救助人数已呈逐年下降趋势,2023年共救助人数34人。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珠海医疗救助工作的突出实效。

 

看病求助的人数少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继续加强投入、继续提升相关保障力度了。相反,这对医疗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推动医疗救助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和提升。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救助经验,很多患病的困难群众之所以延误治疗,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没钱支付住院押金,或者不足以支付后续治疗费用,又或者自身无法享受医疗保障。要让最广泛的市民群众看得起病、能及时就医看病,同等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医疗保障福利,就对医疗救助提出了更多实际性的要求。

 

此时,珠海出台《关于完善医疗救助有关问题的通知》,无疑就是对本地医疗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困难群众更加及时、便利地获得政府救助。特别是困难患者可以不用交纳住院押金等具体举措,更是直接回应了困难患者的所急所盼,消除了他们的烦恼,这也给公益慈善机构及组织在解决相关医疗救助问题时,提供了更多选择,以及更有针对性的互补救助方案。

 

好政策关键看落实,特别是这种利民便民的救助类民生举措。我建议,必须重点在医疗机构以及街道社区等加强宣传告知工作,要引导医院等将最新政策学实学透,要让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各项申报程序,以帮助有需求的困难患者及时就近申请,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医疗救助新政的落地更具实效。

【身份简介】王同兴,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十届珠海市政协委员。

 

王同兴:作为医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我深知自身工作的责任之重,看到工作能得到大家认可,深感自豪,但更觉得使命在肩,觉得有必要借助“观海听涛”这个平台,帮助大家更好了解具体救助政策和举措,方便更多人用好这些措施,以缓解自身一时之困、应急之需,更好享受到来自医保的温暖服务、贴心保障。

 

珠海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已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附加补充医保+医疗救助+慈善捐助”的多层次保障模式,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保障,整体待遇也在全国领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现在还有部分困难群众即便经过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其看病就医的个人负担仍然较重,这也催生了医疗救助新政的出台及实施。

 

医疗救助理应凸显兜底保障,这是本次新政的重点之一,进一步增强救助兜底作用,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

 

首先,是进一步扩大了医疗救助受益范围,使得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患者及时获得救助。具体做法就是将支出型医疗救助对象的标准,与我市关于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的相关细则要求相对应,综合考量医疗、教育、因灾或意外等致贫因素。

 

其次,是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救助待遇的保障水平,让困难患者少花钱不花钱,同时降低了救助门槛。这个很好理解,以前,医疗费用超过了医保报销范围的部分,需个人负担;现在,只要超出的那部分费用是符合医保政策的,也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这就直接降低了困难群体的看病负担。再一个,以前获得过医疗救助的,要想再次获得救助,起付标准从4万降到了2万,就切实考虑到了那些困难患者的实际困难,更好发挥了二次救助的作用。

 

医疗救助的推进难点在于费用结算,这次新政也专门就此进行了优化提升,通过“一站式”结算,让医疗救助更便捷。主要是要发挥医保制度的综合效能,强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收入型医疗救助对象“随时认定、随时参保、随时标识、随时享受救助”。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一站式”联网结算工作机制,让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患者在市内、省内及跨省住院就医时,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联网即时结算。即便是那些还没有或者才申请了医疗救助资格认定的困难患者,在资格认定之日前12个月发生的医疗费用,只要符合救助要求,也能申请零星报销,这让救助更灵活更贴心。

 

政策再好,也需落地。对此,我们将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患者的认定工作。这是医疗救助实施的前提条件,各区相关部门将按规定做好认定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尽量优化经办流程,提升认定时效。毕竟认定越快,困难患者就能越早得到帮助。二是要持续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持续加大政策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经办能力,让更多困难群体知道、了解并懂得如何获得医疗救助,确保政策落地更具实效。

 

医保关乎群众幸福安康,我们将努力推动更多便民利民惠民的举措,让医保发挥更大更多更具实效的功用,让市民群众真正病无所忧。

【编者按】《观海听涛》栏目广邀专家学者、业界代表、活跃网友等各界人士,以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点评最新、最热新闻报道,希望以此帮助大家寻找看新闻的更多角度、不同思路,更好拓展观察世界的广阔视角。

 

文短意邃。相信,这些零散但却有力的思想水花,经年累月将汇聚成照亮人心的思辨长河;大川入海、踔厉风发,冲击出一片草木丰茂的精神绿洲。

 

欢迎大家,一起来观海“听涛”,读海“冲浪”!

attachment_16215783891732.jpg

编辑:彭晶 梁蔼欣 责任编辑:李勇智 应立枫
微信
朋友圈
观海听涛丨珠海:强化提升医疗救助水平,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生老病死,此乃人之常情,没有人不关心。而关乎生老病死的医疗问题,自然就成了影响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的关键性民生问题。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看病难看病贵等曾经困扰市民群众的这些问题,现在已逐渐得到解决。但是,因为突发疾病导致生活困难,或者生活困难导致有病不敢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建立完善覆盖面更广、救助力度更大、便利性更强的医疗救助机制体制,就成为了当下政府部门与社会公益力量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了相关职能部门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提升工作实效的实践突破口。

 

新年伊始,珠海医保部门接连送出民生大礼,就基本医保门诊待遇及管理、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推出系列新举措,特别是“关于完善医疗救助有关问题的通知”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不仅将基本医保目录范围内的个人负担部分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畴,还对珠海市支出型医疗救助对象认定标准、救助待遇、服务管理等政策进行了规范完善。这无疑将进一步强化珠海医疗救助保障水平,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attachment_17044520340630.png

点此进入新闻链接>>扩大保障范围、降低起付标准!珠海医疗救助新政施行

今天,“观海听涛”就邀请了两位
一直关注民生,
或致力于公益帮扶救助,
或投身于为民服务工作的资深“冲浪”高手
——陈勇、王同兴。

【身份简介】陈勇,珠海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曾是市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从事红十字人道救助工作二十余年,在医疗领域救助颇有建树,创建了“红十字光明行动”“红十字救心行动”“大病救助”以及道路交通事故救助等品牌项目。

 

陈勇:这项医疗救助举措使因突发疾病或需要长期治疗、但因家庭财政困难面临困境的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医疗,让困难群众得到实惠,这是一项很好的利民政策,政策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

 

对于困难患者的救助,珠海一直以来就是不遗余力、尽心尽力的。作为一直奋战在公益慈善一线的专业人员,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从公益慈善机构及社会组织来说,市红十字会从2000年开始,就已制定专门的救助基金管理办法,针对困难群众实施大病患者医疗救助,同时还开展了光明行动、救心行动等专项医疗救助,只不过资金来源一直是依靠社会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的捐助。而慈善总会、光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也都积极开展了针对困难家庭患者的重大疾病救助。

 

政府部门方面,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等单位一直都有开展针对特定人群及困难群众的救助活动,市民政局也制定有针对低收入人群和特困人群的“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直到现在珠海医疗救助新政的实施,可以说,针对困难患者开展医疗救助,珠海不仅一直都在坚持推进,还在不断地改善提升。

 

正是得益于方方面面支持力度的提升,近年来因为医疗费用问题到市红十字会求助的救助人数已呈逐年下降趋势,2023年共救助人数34人。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珠海医疗救助工作的突出实效。

 

看病求助的人数少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继续加强投入、继续提升相关保障力度了。相反,这对医疗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推动医疗救助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和提升。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救助经验,很多患病的困难群众之所以延误治疗,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没钱支付住院押金,或者不足以支付后续治疗费用,又或者自身无法享受医疗保障。要让最广泛的市民群众看得起病、能及时就医看病,同等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医疗保障福利,就对医疗救助提出了更多实际性的要求。

 

此时,珠海出台《关于完善医疗救助有关问题的通知》,无疑就是对本地医疗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困难群众更加及时、便利地获得政府救助。特别是困难患者可以不用交纳住院押金等具体举措,更是直接回应了困难患者的所急所盼,消除了他们的烦恼,这也给公益慈善机构及组织在解决相关医疗救助问题时,提供了更多选择,以及更有针对性的互补救助方案。

 

好政策关键看落实,特别是这种利民便民的救助类民生举措。我建议,必须重点在医疗机构以及街道社区等加强宣传告知工作,要引导医院等将最新政策学实学透,要让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各项申报程序,以帮助有需求的困难患者及时就近申请,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医疗救助新政的落地更具实效。

【身份简介】王同兴,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十届珠海市政协委员。

 

王同兴:作为医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我深知自身工作的责任之重,看到工作能得到大家认可,深感自豪,但更觉得使命在肩,觉得有必要借助“观海听涛”这个平台,帮助大家更好了解具体救助政策和举措,方便更多人用好这些措施,以缓解自身一时之困、应急之需,更好享受到来自医保的温暖服务、贴心保障。

 

珠海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已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附加补充医保+医疗救助+慈善捐助”的多层次保障模式,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保障,整体待遇也在全国领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现在还有部分困难群众即便经过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其看病就医的个人负担仍然较重,这也催生了医疗救助新政的出台及实施。

 

医疗救助理应凸显兜底保障,这是本次新政的重点之一,进一步增强救助兜底作用,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

 

首先,是进一步扩大了医疗救助受益范围,使得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患者及时获得救助。具体做法就是将支出型医疗救助对象的标准,与我市关于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的相关细则要求相对应,综合考量医疗、教育、因灾或意外等致贫因素。

 

其次,是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救助待遇的保障水平,让困难患者少花钱不花钱,同时降低了救助门槛。这个很好理解,以前,医疗费用超过了医保报销范围的部分,需个人负担;现在,只要超出的那部分费用是符合医保政策的,也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这就直接降低了困难群体的看病负担。再一个,以前获得过医疗救助的,要想再次获得救助,起付标准从4万降到了2万,就切实考虑到了那些困难患者的实际困难,更好发挥了二次救助的作用。

 

医疗救助的推进难点在于费用结算,这次新政也专门就此进行了优化提升,通过“一站式”结算,让医疗救助更便捷。主要是要发挥医保制度的综合效能,强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收入型医疗救助对象“随时认定、随时参保、随时标识、随时享受救助”。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一站式”联网结算工作机制,让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患者在市内、省内及跨省住院就医时,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联网即时结算。即便是那些还没有或者才申请了医疗救助资格认定的困难患者,在资格认定之日前12个月发生的医疗费用,只要符合救助要求,也能申请零星报销,这让救助更灵活更贴心。

 

政策再好,也需落地。对此,我们将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患者的认定工作。这是医疗救助实施的前提条件,各区相关部门将按规定做好认定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尽量优化经办流程,提升认定时效。毕竟认定越快,困难患者就能越早得到帮助。二是要持续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持续加大政策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经办能力,让更多困难群体知道、了解并懂得如何获得医疗救助,确保政策落地更具实效。

 

医保关乎群众幸福安康,我们将努力推动更多便民利民惠民的举措,让医保发挥更大更多更具实效的功用,让市民群众真正病无所忧。

【编者按】《观海听涛》栏目广邀专家学者、业界代表、活跃网友等各界人士,以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点评最新、最热新闻报道,希望以此帮助大家寻找看新闻的更多角度、不同思路,更好拓展观察世界的广阔视角。

 

文短意邃。相信,这些零散但却有力的思想水花,经年累月将汇聚成照亮人心的思辨长河;大川入海、踔厉风发,冲击出一片草木丰茂的精神绿洲。

 

欢迎大家,一起来观海“听涛”,读海“冲浪”!

attachment_16215783891732.jpg

编辑:彭晶 梁蔼欣 责任编辑:李勇智 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