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兜得住” 也“兜得好”!南水镇深耕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

如何构建兜底民生的一张网?2020年11月,广东省五部门联合下发“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通知,随后出台实施方案,推动民生兜底从“兜得住”向“兜得好”逐渐转变。南水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创新机制,打造了属于南水的社会服务品牌。

全方位完善机制 提供科学化社会服务

优质服务,机制先行。为让社会服务质量从源头上得到保障,南水镇建立主动发现和及时预警机制,社工站不断强化入户探访、建档立卡和分类管理工作,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案”全套档案管理,对607名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实现建档和探访全覆盖,今年以来社工探访约1293户次。

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后,要推广社会服务流程,还需要进一步形成规范的制度。南水镇结合实际,建立了分类分级动态服务制度、服务对象权益保障办法及保密机制、社工站服务申请与退出机制等,规定了服务频次按5个级别进行动态管理服务,让服务对象人格权、身份权得到保障,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服务对象申请、接受和退出服务的程序。

为了保障服务的精细化,南水镇建立事务性和服务性岗位融合互补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建档造册、宣传政策、调查评估、提供服务,以个案救助服务流程呈现社工站从识别对象、一户一档、分析预估、找出资源、制定计划到个案管理的专业服务。

此外,“五社联动”工作流程和“三图绘制”工作流程详细地展示了如何将五社元素进行联动帮扶困难群众,并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理,初步形成了可推广的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推动社工站向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

在制度的保障下,2023年,南水镇共打造民生政策进村居系列服务21场,通过集中宣讲、户外设点和入户讲解等多元创新的方式推动民生政策落实,确保群众及时享受到应有的政策支持。

事务性和服务性岗位社工优势互补,2023年,南水镇为22户困难家庭开展精准个案救助,主要解决了特困老人入住养老院、青少年厌学、残疾人就业困难、低保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

多方协同打造南水社会服务品牌

“中秋快乐!”2023年9月20日,一场别样的中秋聚会在南水镇举行。聚会人员是来自南水社区、南场村、飞沙村的困难长者,筹备大餐的则是社工和志愿者。

当天,一部分社工和志愿者清洗餐具、准备食材、蒸煮煎炒,另一部分则陪长者聊天解闷,帮忙打扫卫生。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品尝月饼和柚子。行动不便的长者在家中收到了爱心饭菜。

这是南水镇“我为老人做顿饭”关爱服务项目的活动之一。这样的品牌活动是南水镇深耕“双百工程”服务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南水镇充分利用辖区资源网络,建立起“1+N”多方协同模式和运作机制,其中“1”为社工站,“N”为爱心企业、志愿服务队伍等,从而发挥出社工站“专业、枢纽、平台”三大定位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社工站不断深化“五社联动”平台,联动镇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持续打造站点作为资源中心,大力发展“慈善+社工”服务模式,2023年共发展志愿者57名,链接慈善资源46次,开展关爱帮扶活动20场,组织小组活动3个共15节。

与此同时,“1+N”多方协同模式也让社工站可以根据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在物质、就业、康复、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梳理辖区政府部门、爱心企业、公益商家、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等资源,做好资源链接,打造南水镇服务品牌。

2023年,南水镇共打造示范品牌服务4个,运用“民生微实事”的政策优势孵化服务类项目2个,形成具有南水特色的工作亮点和示范典型。

其中,点亮“微心愿”圆梦帮扶计划为35名困难群众实现了38个“微心愿”,物品价值近6万元,社工站与镇残联共同打造的“专场招聘+公益培训”助残就业项目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专场招聘会和技能提升培训班,“我为老人做顿饭”关爱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共计为35名特殊老人做饭和送餐,“党建+服务”护苗家庭系列项目全方位、精细化呵护未成年人。

此外,南水镇还申报实施了残疾人医疗服务包项目,为377名残疾人解决医疗需求多、支出大的问题,让经济困难的特殊群体享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等。

文字:金璐 图片:张洲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既“兜得住” 也“兜得好”!南水镇深耕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
珠江晚报 2024-01-06 13:46

如何构建兜底民生的一张网?2020年11月,广东省五部门联合下发“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通知,随后出台实施方案,推动民生兜底从“兜得住”向“兜得好”逐渐转变。南水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创新机制,打造了属于南水的社会服务品牌。

全方位完善机制 提供科学化社会服务

优质服务,机制先行。为让社会服务质量从源头上得到保障,南水镇建立主动发现和及时预警机制,社工站不断强化入户探访、建档立卡和分类管理工作,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案”全套档案管理,对607名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实现建档和探访全覆盖,今年以来社工探访约1293户次。

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后,要推广社会服务流程,还需要进一步形成规范的制度。南水镇结合实际,建立了分类分级动态服务制度、服务对象权益保障办法及保密机制、社工站服务申请与退出机制等,规定了服务频次按5个级别进行动态管理服务,让服务对象人格权、身份权得到保障,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服务对象申请、接受和退出服务的程序。

为了保障服务的精细化,南水镇建立事务性和服务性岗位融合互补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建档造册、宣传政策、调查评估、提供服务,以个案救助服务流程呈现社工站从识别对象、一户一档、分析预估、找出资源、制定计划到个案管理的专业服务。

此外,“五社联动”工作流程和“三图绘制”工作流程详细地展示了如何将五社元素进行联动帮扶困难群众,并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理,初步形成了可推广的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推动社工站向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

在制度的保障下,2023年,南水镇共打造民生政策进村居系列服务21场,通过集中宣讲、户外设点和入户讲解等多元创新的方式推动民生政策落实,确保群众及时享受到应有的政策支持。

事务性和服务性岗位社工优势互补,2023年,南水镇为22户困难家庭开展精准个案救助,主要解决了特困老人入住养老院、青少年厌学、残疾人就业困难、低保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

多方协同打造南水社会服务品牌

“中秋快乐!”2023年9月20日,一场别样的中秋聚会在南水镇举行。聚会人员是来自南水社区、南场村、飞沙村的困难长者,筹备大餐的则是社工和志愿者。

当天,一部分社工和志愿者清洗餐具、准备食材、蒸煮煎炒,另一部分则陪长者聊天解闷,帮忙打扫卫生。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品尝月饼和柚子。行动不便的长者在家中收到了爱心饭菜。

这是南水镇“我为老人做顿饭”关爱服务项目的活动之一。这样的品牌活动是南水镇深耕“双百工程”服务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南水镇充分利用辖区资源网络,建立起“1+N”多方协同模式和运作机制,其中“1”为社工站,“N”为爱心企业、志愿服务队伍等,从而发挥出社工站“专业、枢纽、平台”三大定位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社工站不断深化“五社联动”平台,联动镇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持续打造站点作为资源中心,大力发展“慈善+社工”服务模式,2023年共发展志愿者57名,链接慈善资源46次,开展关爱帮扶活动20场,组织小组活动3个共15节。

与此同时,“1+N”多方协同模式也让社工站可以根据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在物质、就业、康复、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梳理辖区政府部门、爱心企业、公益商家、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等资源,做好资源链接,打造南水镇服务品牌。

2023年,南水镇共打造示范品牌服务4个,运用“民生微实事”的政策优势孵化服务类项目2个,形成具有南水特色的工作亮点和示范典型。

其中,点亮“微心愿”圆梦帮扶计划为35名困难群众实现了38个“微心愿”,物品价值近6万元,社工站与镇残联共同打造的“专场招聘+公益培训”助残就业项目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专场招聘会和技能提升培训班,“我为老人做顿饭”关爱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共计为35名特殊老人做饭和送餐,“党建+服务”护苗家庭系列项目全方位、精细化呵护未成年人。

此外,南水镇还申报实施了残疾人医疗服务包项目,为377名残疾人解决医疗需求多、支出大的问题,让经济困难的特殊群体享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等。

文字:金璐 图片:张洲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