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千年战国古韵!汕头手工艺人复原曾侯乙瑟

诗经中曾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瑟是古老的拨弦乐器。去年11月,汕头市粤升乐器实业有限公司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复原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瑟,让千年古韵穿越时空重现优美韵律,让战国乐器焕发新生命。几天前,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带领团队来到汕头对复原瑟进行验收。

local0637d1c1d2b34624b9a328f943fe079b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各类精美文物1.5万余件,其中出土的125件乐器之中,包括12件保存较好的瑟。曾侯乙瑟共有25根弦,长167厘米,宽42厘米,由丝弦和木质的共鸣腔组成,声音清亮,常用于古代乐队合奏中。经过2400多年,瑟弦已经腐朽,支撑瑟弦的瑟柱、用于调音的轸等重要文物已不复存在,其演奏方法和实际音色已无从知晓。为此,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启动了古瑟的研究工作,并委托汕头粤升乐器对这一古老乐器进行复原,力求最大程度地复原瑟的本来面目,运用科技手段再现古代的音响。

local8f35fcf2008d4951a344f7a1b9ab6399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博士研究生黄若昕说:“瑟这个乐器它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宋、明时期也有音乐家尝试对其进行复原,都没能还原其真实面貌。这个乐器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就想借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把瑟复原出来。看古人的音乐科技,它的原理是怎么样的,他们当时是怎么用这个乐器演奏音乐,他们的音乐生活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是尽我们自己的所能,去为研究中国音乐的历史去做一些贡献。”

locale5781750b295470ca1891f4d40562f16

古老的拨弦乐器瑟流传了2000多年,但真正的演奏方式在汉代以后就失传了。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先秦瑟实物从地下出土,使古瑟研究成为可能。去年11月,粤升乐器接到这一任务之后,按照已有的图文资料,以及有关其形制、尺寸、音色、音调等资料信息,经过1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不改变其用材和外观的前提下,成功复原制作了阔别已久的曾侯乙瑟。为了保证音色纯正,看似简单的穿弦,吴汉军与吴玲玲经过了10余次调整和尝试,历时一周时间才完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筝制作技艺传承单位,他们还创新穿弦形式,将现代古筝的弦钉穿弦方法融入到古瑟之中,使得琴弦更换和安装更加方便。

local53eb6b66a66849348fc90b70646a5108

汕头市粤升乐器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汉军说:“做琴的时候就发现,这个琴码(琴码也就是瑟柱)跟现代的古筝码完全不一样,怎么一个腿长、一个腿短?后来通过研究之后,我个人的想法应该是这样:因为琴两边都有一个框架,框架是比较实的榉木做的,发音不一样,所以(琴码)长的一侧挂在发音板的中间,声音就会比较统一,所以古人的智慧是很厉害的。”

汕头市粤升乐器实业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吴玲玲说:“我们这次复原了它的整一个外观,虽然挖掘出来之后可能受氧化了,外观有些损伤,但是我们尽量还原外形。这次比较好的是我们能够听到它的声音,这也是一个(复原)的它的最大的(作用),我觉得非常的高兴,能够复原一下古代的这件乐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一下这个声音。”

local1c96ddb798ab4c02bec28e71497e55e1

历经千年,古老琴弦颓而不废;巧手复原,铮铮之声再次入耳。沉睡已久的古老乐器,终于在汕头手工艺人的巧手之下,穿越千年时空,再次发出了美妙“声响”,展现出中国古老乐器的强大生命力与古代手工艺人的聪明与智慧,而这也是粤升乐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次重要践。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孔义龙教授说:“这种方法叫做实验考古。实验考古就是把乐器做出来,根据乐器的一些数据进行复原。大部分的人研究是在形制上面,(如果)音响性能上面要重新来制作进行复原,这个是很难的,像国内的话只有几位学者是涉及到这一块。今天我觉得,通过乐器的验收,效果还是蛮好的。我担心的是音量比较柔比较小,但是到了现场听到了之后觉得音量是很大的,适合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里面演奏,包括乐队合作也是可以的。也说明了这个专业性是非常棒的,他们不仅仅是在制造乐器,他们也是在传承文化,也是在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一方面我是非常欣赏他们。”

编辑:吴佳佳 责任编辑:帅云
微信
朋友圈
“唤醒”沉睡千年战国古韵!汕头手工艺人复原曾侯乙瑟
汕头橄榄台 2024-01-09 15:10

诗经中曾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瑟是古老的拨弦乐器。去年11月,汕头市粤升乐器实业有限公司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复原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瑟,让千年古韵穿越时空重现优美韵律,让战国乐器焕发新生命。几天前,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带领团队来到汕头对复原瑟进行验收。

local0637d1c1d2b34624b9a328f943fe079b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各类精美文物1.5万余件,其中出土的125件乐器之中,包括12件保存较好的瑟。曾侯乙瑟共有25根弦,长167厘米,宽42厘米,由丝弦和木质的共鸣腔组成,声音清亮,常用于古代乐队合奏中。经过2400多年,瑟弦已经腐朽,支撑瑟弦的瑟柱、用于调音的轸等重要文物已不复存在,其演奏方法和实际音色已无从知晓。为此,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启动了古瑟的研究工作,并委托汕头粤升乐器对这一古老乐器进行复原,力求最大程度地复原瑟的本来面目,运用科技手段再现古代的音响。

local8f35fcf2008d4951a344f7a1b9ab6399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博士研究生黄若昕说:“瑟这个乐器它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宋、明时期也有音乐家尝试对其进行复原,都没能还原其真实面貌。这个乐器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就想借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把瑟复原出来。看古人的音乐科技,它的原理是怎么样的,他们当时是怎么用这个乐器演奏音乐,他们的音乐生活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是尽我们自己的所能,去为研究中国音乐的历史去做一些贡献。”

locale5781750b295470ca1891f4d40562f16

古老的拨弦乐器瑟流传了2000多年,但真正的演奏方式在汉代以后就失传了。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先秦瑟实物从地下出土,使古瑟研究成为可能。去年11月,粤升乐器接到这一任务之后,按照已有的图文资料,以及有关其形制、尺寸、音色、音调等资料信息,经过1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不改变其用材和外观的前提下,成功复原制作了阔别已久的曾侯乙瑟。为了保证音色纯正,看似简单的穿弦,吴汉军与吴玲玲经过了10余次调整和尝试,历时一周时间才完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筝制作技艺传承单位,他们还创新穿弦形式,将现代古筝的弦钉穿弦方法融入到古瑟之中,使得琴弦更换和安装更加方便。

local53eb6b66a66849348fc90b70646a5108

汕头市粤升乐器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汉军说:“做琴的时候就发现,这个琴码(琴码也就是瑟柱)跟现代的古筝码完全不一样,怎么一个腿长、一个腿短?后来通过研究之后,我个人的想法应该是这样:因为琴两边都有一个框架,框架是比较实的榉木做的,发音不一样,所以(琴码)长的一侧挂在发音板的中间,声音就会比较统一,所以古人的智慧是很厉害的。”

汕头市粤升乐器实业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吴玲玲说:“我们这次复原了它的整一个外观,虽然挖掘出来之后可能受氧化了,外观有些损伤,但是我们尽量还原外形。这次比较好的是我们能够听到它的声音,这也是一个(复原)的它的最大的(作用),我觉得非常的高兴,能够复原一下古代的这件乐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一下这个声音。”

local1c96ddb798ab4c02bec28e71497e55e1

历经千年,古老琴弦颓而不废;巧手复原,铮铮之声再次入耳。沉睡已久的古老乐器,终于在汕头手工艺人的巧手之下,穿越千年时空,再次发出了美妙“声响”,展现出中国古老乐器的强大生命力与古代手工艺人的聪明与智慧,而这也是粤升乐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次重要践。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孔义龙教授说:“这种方法叫做实验考古。实验考古就是把乐器做出来,根据乐器的一些数据进行复原。大部分的人研究是在形制上面,(如果)音响性能上面要重新来制作进行复原,这个是很难的,像国内的话只有几位学者是涉及到这一块。今天我觉得,通过乐器的验收,效果还是蛮好的。我担心的是音量比较柔比较小,但是到了现场听到了之后觉得音量是很大的,适合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里面演奏,包括乐队合作也是可以的。也说明了这个专业性是非常棒的,他们不仅仅是在制造乐器,他们也是在传承文化,也是在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一方面我是非常欣赏他们。”

编辑:吴佳佳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