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悦读(2024年3月29日)

tqb2024032911 (1).jpg

蒋子龙等“大咖”做客《湾韵》

文学名家会聚珠海畅谈城市文学

□ 金璐 刘雅玲

6605719f727c2c39e686dc78.jpeg

3月28日,“湾韵·名家对谈”现场。钟凡 摄

 

3月28日,“笔耕绿意 文韵长存”——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两周年活动在高新区会同古村举行,5位文学名家共同进行了一场以“湾区的文学背景:城市文学的思考和开掘”为主题的“湾韵·名家对谈”。

 

参与对谈的作家中,有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已经年逾八旬仍然笔耕不辍的著名作家蒋子龙,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多栖”作家潘军,有曾为军旅作家、后担任《花城》主编的田瑛,有同样曾经是军旅作家现在创作领域更加宽广的“70后”、《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还有几乎每年都有力作推出的“80后”、《滇池》主编包倬。

 

当年龄大小不一、生活工作的城市不一、创作经历不一、创作领域也不尽相同的作家会聚珠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作为一名走南闯北的“多栖”作家,潘军以个人创作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城市文学”的理解。他认为,城市文学有两个关键词,即“城市的状态”和“城市人的心理”。他表示,写城市首先要体现真相,作家所创作的内容或写作对象是真实的,能很好地呈现这座城市的状态,而且城市人的心理和乡村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在作品中也要有所呈现。

 

卢一萍是一名有20年军旅题材创作经验的“70后”作家,他在退役后尝试实验性写作。他认为,中国文学现在还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现在中国在创作的作家,绝大多数都来自乡村,他们从进城到现在,面临着一种尴尬的情况,就是对自己的乡土已经疏远了,但是对现在居住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又没有更深入的体验和了解,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学目前的现状。”卢一萍认为,要先理解中国的乡村,才能真正进入城市文学的创作。

 

田瑛与卢一萍持有相似的观点,虽然在广州担任《花城》主编多年,但自己最鲜明的标志依旧是湘西作家,他自称为“恋家的候鸟”,故乡湘西的村庄是他永恒的情感寄托。虽然在城市里生活多年,但他觉得自己从未融入城市。“我们能在乡村里见证日月山川与动物的生命轮回,与之产生情感,这对于我的精神养成十分重要。”田瑛说。

 

蒋子龙则认为,城市文学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灵魂是在不断变化的。珠海的城市文学表现的是珠海的精神和珠海的味道,比如十字门,比如容闳、陈芳、唐绍仪,都有着珠海的烙印。他建议,《湾韵》选择文章时应更加关注珠海的民风、民俗、民气,“在城市文学中,城市的灵魂离不开城市居民的民风、民气、民俗,这很重要”。

 

作为《滇池》主编,包倬看到了珠海这座城市在谈论文学时的无限可能性,他认为,珠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因此无论是城市文学还是乡土文学,都可以放在一起讨论。如果一定要去区分两者,就需要找各自的独特性,比如城市里邻居之间未必相识而乡村邻里琐事人尽皆知。与此同时,不同的城市有各自不同的气质,珠海的气质不同于上海、北京,文学气息自然也不同。“希望未来珠海的作家能够继续写出像大海一样包容宽广、奔涌向前的作品。”包倬说。

春来江水绿如蓝

——品读刘汉俊《在江之南》

□ 胡胜盼

如果不是因为翻开了《在江之南》,仅凭着一扫而过的直觉,你很可能会与其失之交臂。干脆利落、大片留白的封面,单看装帧,很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难免会给读者一种“望而生畏”之感。当然,当你真正展卷细读,《在江之南》将自然的大美、文化的魅力、历史的深刻熔于一炉,传承历史印记、厚植家国情怀,读来口齿噙香而无生涩拗口之感,实在称得上是一本耐咀嚼的醇厚之书、壮阔之书。

 

《在江之南》是“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的散文集,他以大文化的视野、诗化的语言,讲述江南的山水、民居、市井、风俗、饮食、戏曲等,全方位、多视点诠释江南文化的灵魂,展现出一幅浑然天成的东方画卷。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名“大江铺长卷”,下篇名“日月舞椽笔”。美文配美图,徜徉于文字间,却恍若穿行于江南烟雨中。作者行文潇洒,既能细致入微地留心每一处场景,又能鞭辟入里地串起每一段历史。正所谓:“徜徉于江南水乡,窗边桥上,听千年桨声,心波荡漾,翩跹梦境,熨平游子思乡情。溯源到历史深处,金戈铁马,唱千古悲歌,胸怀激昂,纵横天地,养出浩然英雄气。”

 

江南风物凝就江南风骨。由景到情,又由情到人。徐霞客的求是态度、科学精神,岳飞的琴心剑胆、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坚定不屈、忠心不二,以及郑和如何耕海牧波,将中华文明的种子远播海外……对历史的回望、透视、感慨、思索,对那些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的深度描写和评论,于每一处细节深耕细掘,大气磅礴,入木三分。“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是难以自尊、自立、自强的,一个不崇尚英雄的国度是没有筋骨、没有脊梁、没有精神的。每遇腥风血雨,必有豪杰挺立。英雄是民族的骨骼、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是人类历史的传承者和历史走向的引领者。”《在江之南》让我们看到了400多年前乃至更遥远的中国,中国的容颜、中国的骨骼、中国的血脉,在纸页摩挲中变得越发清晰。

 

散文,尤其是美文,若光以辞藻堆砌,乍相见不免惊艳,细品则又觉迷乱双眼。《在江之南》则不同,它里面有江南的景、江南的情,还有江南的人。时光摇曳,文章生姿,有生趣的文字总是会说话的。寻步作者笔意,我们在体会他的温柔之外,还能体悟到他之于事物的深情。“在江之南”是大江南,自然不是单一的某一个区域了。作者是湖北赤壁人。家乡赤壁的历史、自然,三国时代、红军足迹、茶文化和茶经济;在大江之上度过的青春岁月,那些他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以及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朋友……这些一一在作者的笔尖缓缓流出,其对母亲河长江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眷恋都氤氲在了无声的诉说中。在乡愁里,把岁月看老,把沧桑看尽,把长河看冷。评史论道,皆是一曲曲历史的悲歌、赞歌、壮歌。无论古今,或小到渔家巷口,大到治政理国,或柔或刚。“月读天,风读地,灯读人。”刘汉俊的文笔华丽中不失质朴,精练中不失厚重。

 

“天地一根弦,江河日夜流,长江是时间的刻痕、地球的史记,用古老的涛声谱成了永恒的澎湃。”《在江之南》“把一江浩荡送到你的眼前,壮阔你的视野,壮阔你的胸怀,又义无反顾地送你冲开峡谷,奔向诗和远方”,真个是“唯有文化,能修建我们的心灵家园”。

会传承的情谊

——读《李庄呼叫黄河》有感

□李庆林

李庄不是村庄,黄河不是河流,他们是一对生死与共的战友,一个叫李庄,一个叫黄河。读完作家石钟山的中篇小说集《李庄呼叫黄河》,我被同名小说中的人物深深震撼。

 

抗战时期,李庄在打游击时被日军的炮弹炸伤,一块炮弹片飞进他的脑袋里,而且距离中枢神经很近,贸然手术取出很可能会导致瘫痪。炮弹片一直留在他的脑袋里,致使他时常剧烈头痛,不得不在头上勒一块白布条减缓疼痛。

 

战争结束后,那块炮弹片导致他留下偶尔大脑思维会穿越回战场的顽疾。他在腰间别一把扫帚,自以为能当枪用。军区大院所有人并不觉得奇怪,习以为常。“我”以及一些小朋友就有了李庄将军这个玩伴。李庄大脑穿越时,带着娃娃们玩得不亦乐乎。每到此时,李庄的儿子李小松就急眼了,快速找来母亲夏雨“唤醒”李庄。

 

李庄在参与多次抗日战斗中,和另一名抗战勇士黄河结下深厚的情谊。他们救过彼此的性命,友谊简单、深刻又质朴。几次处于险境时,李庄均通过步话机大喊:“李庄呼叫黄河,请求增援!”

 

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友谊传承到了下一代。黄河的儿子黄长水从小就喜欢李庄的大女儿大灵,他梦想能娶她为妻。可是参军进入卫生队的大灵,在一次实弹训练中,为救一名新兵,将手榴弹压于身下光荣牺牲。“我”的父亲、黄河叔叔和李庄叔叔常聚在一起喝酒谈天,三名老人常常像孩子似的哭哭笑笑……

 

石钟山表示,他经常能在干休所目睹上述场景。他的父亲和几名共同从战场上回来的叔叔,彼此毫无芥蒂、畅所欲言,随着时光流逝,他们无奈地面对其中的某一员的离去……石钟山感同身受,用手中的笔深情描绘出那一代人的军旅情怀。

 

这部中篇小说集极具可读性,除了《李庄呼叫黄河》外,还收录有《大哥的江湖》《大姐的从军梦》《二哥是军人》《二姐的燃情岁月》和《大院往事》等。像石钟山那本脍炙人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样,《大哥的江湖》中的大哥“石权”自小顽皮,长大后经常惹祸,令父母非常担心。父亲把他送进军营,却造就了一位优秀军官。在《大院往事》中,作者以孙大来、孙百灵、郑援朝、林小兵等军区大院子女的情感交织,生动刻画出军人子女的少年过往……

在本书中,大多篇章是以“我”为视角,叙述哥哥姐姐们的曲折经历、情感纠葛以及悲欢离合,画面感极强,很有可读性。

沙漠之泉不相信眼泪

□徐妮

《沙丘》原著是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大作,曾同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由于改编难度大,《沙丘》故事曾数度被尝试改编成电影,均未成功。直到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出现,才有了大受好评的《沙丘》第一部。今年3月《沙丘2》上映,英国《卫报》评价它为“一场巨大的、令人惊叹的奇迹”。

 

《沙丘》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在一万年后的未来,人类已经遍布整个银河系。在这个宇宙中,一个完全被沙漠覆盖的星球——厄拉科斯,出产一种名叫“香料”的珍稀物质。“谁能统治它,谁就可以控制整个星际。”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在这里上演……

 

“每当日落,我的厄拉科斯都异常美丽,伴随着滚滚黄沙,你能在空气中感受到香料的存在。”这是《沙丘》第一部的开篇独白,也是电影男主角保罗的梦境。《沙丘2》里,这段梦境在现实里重现,这是契妮对保罗的讲述,她深爱着厄拉科斯星球。沙丘里的弗雷曼人从不浪费一滴水,哪怕是一滴泪。为了生存,弗雷曼人不得不发明了一种名为“蒸馏服”的神奇装备;残暴、贪婪的哈克南家族,为了垄断香料不择手段;厄崔迪家族接到皇帝命令接管沙丘,他们试图为沙丘带去和平和繁荣……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探讨人性、权力、欲望和生存等主题的电影。

 

天赋异禀的保罗,被“姐妹会”培养成天选之人。他强大到足以连接时间和空间,连接过去和未来。在一次袭击事件中,保罗的父亲莱托身亡。保罗和他的母亲不得不走向沙漠,他们遇到了弗雷曼人。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征兆,让弗雷曼人相信保罗是他们的救世主。他们希望赶走蹂躏沙丘的异星人,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这个沙漠变成绿意盎然的乐园。

 

在保罗最迷茫的时候,幸好有契妮相伴左右。她教他如何在沙漠里徒步,她和他并肩坐在沙丘上看日落。契妮是清醒的,她从头到尾都不相信救世主这一套,她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姐妹会”布设的阴谋。当保罗喝下“生命之水”奄奄一息时,她心急如焚;当保罗喝下她的“沙漠之泉”复活后,她欣喜若狂,继而狠狠地给了他一巴掌。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被保罗曾经与她相同的“信仰”伤了,从此她的眼神变得复杂,变得决绝……

 

事实上,保罗自己也不相信救世主,但还是走上那条他本想避免的路。他在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中渐渐成为领导者,然后手刃仇人,为父报仇,并向皇帝提出政治联姻。

 

在导演的诠释下,电影呈现出宏大叙事史诗的质感,更让人惊喜的是其为观众带来的震撼视听感受。沙虫巨怪张口便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极度克制的呈现,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直到《沙丘2》结尾部分,沙虫巨怪才露出真容,果真如沙漠中的地铁,风驰电掣,气势如虹。作为一部科幻片,《沙丘2》充分利用重工业“硬核气质”来增强整部影片的科幻色彩。开采香料的巨型机器,巨大的尺寸、复杂的设计和独特的工作方式都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再比如角斗场那场戏,在黑白色调的渲染下,角斗者置身于广阔的三角形角斗场中,犹如一个微小的黑点。这种巨大的对比反差,营造出角斗场秩序井然且威严的氛围。此外,画面中大部分场景被阴影笼罩,这不仅为即将上场的厄崔迪家族蒙上了一层不幸的阴影,同时也暗示了哈克南家族未来的命运。

 

在《沙丘2》中,当面临绝境时,信仰成为人们内心的支撑和力量源泉。正如皇帝和公主的对话时公主所强调的“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处于绝望边缘的弗雷曼人,需要信仰;内心恐惧的保罗,需要信仰;喝下“生命之水”的杰西卡,需要信仰;想拯救厄拉科斯的契妮,更需要信仰。

影片末尾,契妮离开了保罗和他的队伍。她独自走上沙丘,召唤沙虫重返。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了契妮那张复杂的脸上——颤抖的嘴唇,湿润的眼睛,拧在一起的眉毛和决绝的眼神。她深爱着自己的星球,她不相信眼泪可以拯救族人,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解救厄拉科斯……

于低谷奋起 过飞驰人生

——观电影《飞驰人生2》有感

□常芸娟

《飞驰人生》系列是属于韩寒的“速度与激情”。2024年,他带着本系列的第二部《飞驰人生2》再一次用他最熟悉的两样武器——文艺与赛车,强势登陆电影贺岁档,表达他对人生得意与失意、进取与挫折、梦想与现实的思考。

 

影片起笔,主角张驰(沈腾饰)的人生可谓到了谷底。作为顶尖的赛车手在最巅峰时期遭遇车祸身体受损,差点凑不齐手术费;在最重要的赛场——巴音布鲁克,他车上的铅封丢失,无法证明其第一名成绩的合法性;被迫转行去做驾校教练,又因为种种原因驾校要被提前拆除;无论作为赛车手还是普通驾校教练,他都被网上不明真相的群众铺天盖地的批评裹挟着……他的眼里没有了光,失去了对成绩、荣耀甚至尊严的追求与捍卫。

 

他重新成为赛车手的梦想被雪藏,偶尔燃起极其微弱的抗争的小火苗,一次次被现实的倾盆大雨浇灭,在最后一次尝试直面恐惧时翻车,他倒坐在车里号啕大哭……他的失意与失败在他这种翻转的体位里得到最大程度的表达——他本来可以有更好的人生,可是一切翻转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生存,张驰不止一次地用玩笑对抗人生的失意,用调侃和自我奚落挽救被敲碎散了一地的自尊。韩寒通过张驰的经历告诉大家:人生得意是小概率事件,失意才是常态。调侃和幽默,是人在低谷时的逻辑自洽,是与世界相处的最好方式。作为前赛车手,张驰在日常生活里每次失意时,都会开玩笑地拉出他的领航员宇强(尹正饰)背锅;他在对新人厉小海(范丞丞饰)进行培训,被天赋异禀的厉小海反向“碾压”时,他也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自我调侃化解。他甚至可以调侃自己那无法证明的顶尖成绩是“虽胜犹耻”——“虽胜犹耻”与“虽败犹荣”,哪一个结果更好一点,哪一个又更能让人接受?

 

调侃过后,人生又该如何?导演为张驰设计了这样的台词:“人生没有很多机会,也许你可以努力很多次,但其中只有一两次机会。”

 

所以他又做了一次努力。他的手脚有难以根除的旧疾,他的信心曾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他无法凭单刀匹马去“华山论剑”,只能依靠团队。他和朋友们相互成全,终于以个人第六、车队第一的成绩拿到了冠军。在最后一次的巴音布鲁克比赛里,他终于成“王”。

影片中几次出现这样的镜头——“巴音布鲁克永远的王”“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土”“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干”,“王”的上一横掉了是“土”,下面一横掉了是“干”,在“土”与“王”之间,只有努力“干”才是唯一途径。这是《飞驰人生2》想要传递的最朴素的价值观。

 

在影片里,韩寒展示了一名优秀导演的专业素养,镜头语言极为丰富,无人机多次俯冲与拉升的拍摄手法,只为让不熟悉赛车的观众体验一次赛车手视角。在偶有晕眩的镜头里,观众体会到了赛车手的感受。本片故事情节详略得当,张弛有度,台词简洁而生活化。那些令人捧腹的笑点和无厘头的背后是最接地气的表达,里面充满对失意人生的消解与对抗。人生在世,到底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得意处如何尽欢,失意时如何自处?《飞驰人生2》对这一重大人生课题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阐述。

 

用幽默与调侃对抗人生里的失意,凭借永不熄火的热爱,抓住每一个微小的机会全力以赴,最终才能超越庸常,给自己一个交代吧。

永不屈服的那一点点执念,才是让我们的人生飞驰起来的光。

attachment_17112471445299.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
湾韵|悦读(2024年3月29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3-29 11:21

tqb2024032911 (1).jpg

蒋子龙等“大咖”做客《湾韵》

文学名家会聚珠海畅谈城市文学

□ 金璐 刘雅玲

6605719f727c2c39e686dc78.jpeg

3月28日,“湾韵·名家对谈”现场。钟凡 摄

 

3月28日,“笔耕绿意 文韵长存”——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两周年活动在高新区会同古村举行,5位文学名家共同进行了一场以“湾区的文学背景:城市文学的思考和开掘”为主题的“湾韵·名家对谈”。

 

参与对谈的作家中,有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已经年逾八旬仍然笔耕不辍的著名作家蒋子龙,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多栖”作家潘军,有曾为军旅作家、后担任《花城》主编的田瑛,有同样曾经是军旅作家现在创作领域更加宽广的“70后”、《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还有几乎每年都有力作推出的“80后”、《滇池》主编包倬。

 

当年龄大小不一、生活工作的城市不一、创作经历不一、创作领域也不尽相同的作家会聚珠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作为一名走南闯北的“多栖”作家,潘军以个人创作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城市文学”的理解。他认为,城市文学有两个关键词,即“城市的状态”和“城市人的心理”。他表示,写城市首先要体现真相,作家所创作的内容或写作对象是真实的,能很好地呈现这座城市的状态,而且城市人的心理和乡村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在作品中也要有所呈现。

 

卢一萍是一名有20年军旅题材创作经验的“70后”作家,他在退役后尝试实验性写作。他认为,中国文学现在还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现在中国在创作的作家,绝大多数都来自乡村,他们从进城到现在,面临着一种尴尬的情况,就是对自己的乡土已经疏远了,但是对现在居住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又没有更深入的体验和了解,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学目前的现状。”卢一萍认为,要先理解中国的乡村,才能真正进入城市文学的创作。

 

田瑛与卢一萍持有相似的观点,虽然在广州担任《花城》主编多年,但自己最鲜明的标志依旧是湘西作家,他自称为“恋家的候鸟”,故乡湘西的村庄是他永恒的情感寄托。虽然在城市里生活多年,但他觉得自己从未融入城市。“我们能在乡村里见证日月山川与动物的生命轮回,与之产生情感,这对于我的精神养成十分重要。”田瑛说。

 

蒋子龙则认为,城市文学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灵魂是在不断变化的。珠海的城市文学表现的是珠海的精神和珠海的味道,比如十字门,比如容闳、陈芳、唐绍仪,都有着珠海的烙印。他建议,《湾韵》选择文章时应更加关注珠海的民风、民俗、民气,“在城市文学中,城市的灵魂离不开城市居民的民风、民气、民俗,这很重要”。

 

作为《滇池》主编,包倬看到了珠海这座城市在谈论文学时的无限可能性,他认为,珠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因此无论是城市文学还是乡土文学,都可以放在一起讨论。如果一定要去区分两者,就需要找各自的独特性,比如城市里邻居之间未必相识而乡村邻里琐事人尽皆知。与此同时,不同的城市有各自不同的气质,珠海的气质不同于上海、北京,文学气息自然也不同。“希望未来珠海的作家能够继续写出像大海一样包容宽广、奔涌向前的作品。”包倬说。

春来江水绿如蓝

——品读刘汉俊《在江之南》

□ 胡胜盼

如果不是因为翻开了《在江之南》,仅凭着一扫而过的直觉,你很可能会与其失之交臂。干脆利落、大片留白的封面,单看装帧,很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难免会给读者一种“望而生畏”之感。当然,当你真正展卷细读,《在江之南》将自然的大美、文化的魅力、历史的深刻熔于一炉,传承历史印记、厚植家国情怀,读来口齿噙香而无生涩拗口之感,实在称得上是一本耐咀嚼的醇厚之书、壮阔之书。

 

《在江之南》是“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的散文集,他以大文化的视野、诗化的语言,讲述江南的山水、民居、市井、风俗、饮食、戏曲等,全方位、多视点诠释江南文化的灵魂,展现出一幅浑然天成的东方画卷。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名“大江铺长卷”,下篇名“日月舞椽笔”。美文配美图,徜徉于文字间,却恍若穿行于江南烟雨中。作者行文潇洒,既能细致入微地留心每一处场景,又能鞭辟入里地串起每一段历史。正所谓:“徜徉于江南水乡,窗边桥上,听千年桨声,心波荡漾,翩跹梦境,熨平游子思乡情。溯源到历史深处,金戈铁马,唱千古悲歌,胸怀激昂,纵横天地,养出浩然英雄气。”

 

江南风物凝就江南风骨。由景到情,又由情到人。徐霞客的求是态度、科学精神,岳飞的琴心剑胆、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坚定不屈、忠心不二,以及郑和如何耕海牧波,将中华文明的种子远播海外……对历史的回望、透视、感慨、思索,对那些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的深度描写和评论,于每一处细节深耕细掘,大气磅礴,入木三分。“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是难以自尊、自立、自强的,一个不崇尚英雄的国度是没有筋骨、没有脊梁、没有精神的。每遇腥风血雨,必有豪杰挺立。英雄是民族的骨骼、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是人类历史的传承者和历史走向的引领者。”《在江之南》让我们看到了400多年前乃至更遥远的中国,中国的容颜、中国的骨骼、中国的血脉,在纸页摩挲中变得越发清晰。

 

散文,尤其是美文,若光以辞藻堆砌,乍相见不免惊艳,细品则又觉迷乱双眼。《在江之南》则不同,它里面有江南的景、江南的情,还有江南的人。时光摇曳,文章生姿,有生趣的文字总是会说话的。寻步作者笔意,我们在体会他的温柔之外,还能体悟到他之于事物的深情。“在江之南”是大江南,自然不是单一的某一个区域了。作者是湖北赤壁人。家乡赤壁的历史、自然,三国时代、红军足迹、茶文化和茶经济;在大江之上度过的青春岁月,那些他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以及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朋友……这些一一在作者的笔尖缓缓流出,其对母亲河长江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眷恋都氤氲在了无声的诉说中。在乡愁里,把岁月看老,把沧桑看尽,把长河看冷。评史论道,皆是一曲曲历史的悲歌、赞歌、壮歌。无论古今,或小到渔家巷口,大到治政理国,或柔或刚。“月读天,风读地,灯读人。”刘汉俊的文笔华丽中不失质朴,精练中不失厚重。

 

“天地一根弦,江河日夜流,长江是时间的刻痕、地球的史记,用古老的涛声谱成了永恒的澎湃。”《在江之南》“把一江浩荡送到你的眼前,壮阔你的视野,壮阔你的胸怀,又义无反顾地送你冲开峡谷,奔向诗和远方”,真个是“唯有文化,能修建我们的心灵家园”。

会传承的情谊

——读《李庄呼叫黄河》有感

□李庆林

李庄不是村庄,黄河不是河流,他们是一对生死与共的战友,一个叫李庄,一个叫黄河。读完作家石钟山的中篇小说集《李庄呼叫黄河》,我被同名小说中的人物深深震撼。

 

抗战时期,李庄在打游击时被日军的炮弹炸伤,一块炮弹片飞进他的脑袋里,而且距离中枢神经很近,贸然手术取出很可能会导致瘫痪。炮弹片一直留在他的脑袋里,致使他时常剧烈头痛,不得不在头上勒一块白布条减缓疼痛。

 

战争结束后,那块炮弹片导致他留下偶尔大脑思维会穿越回战场的顽疾。他在腰间别一把扫帚,自以为能当枪用。军区大院所有人并不觉得奇怪,习以为常。“我”以及一些小朋友就有了李庄将军这个玩伴。李庄大脑穿越时,带着娃娃们玩得不亦乐乎。每到此时,李庄的儿子李小松就急眼了,快速找来母亲夏雨“唤醒”李庄。

 

李庄在参与多次抗日战斗中,和另一名抗战勇士黄河结下深厚的情谊。他们救过彼此的性命,友谊简单、深刻又质朴。几次处于险境时,李庄均通过步话机大喊:“李庄呼叫黄河,请求增援!”

 

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友谊传承到了下一代。黄河的儿子黄长水从小就喜欢李庄的大女儿大灵,他梦想能娶她为妻。可是参军进入卫生队的大灵,在一次实弹训练中,为救一名新兵,将手榴弹压于身下光荣牺牲。“我”的父亲、黄河叔叔和李庄叔叔常聚在一起喝酒谈天,三名老人常常像孩子似的哭哭笑笑……

 

石钟山表示,他经常能在干休所目睹上述场景。他的父亲和几名共同从战场上回来的叔叔,彼此毫无芥蒂、畅所欲言,随着时光流逝,他们无奈地面对其中的某一员的离去……石钟山感同身受,用手中的笔深情描绘出那一代人的军旅情怀。

 

这部中篇小说集极具可读性,除了《李庄呼叫黄河》外,还收录有《大哥的江湖》《大姐的从军梦》《二哥是军人》《二姐的燃情岁月》和《大院往事》等。像石钟山那本脍炙人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样,《大哥的江湖》中的大哥“石权”自小顽皮,长大后经常惹祸,令父母非常担心。父亲把他送进军营,却造就了一位优秀军官。在《大院往事》中,作者以孙大来、孙百灵、郑援朝、林小兵等军区大院子女的情感交织,生动刻画出军人子女的少年过往……

在本书中,大多篇章是以“我”为视角,叙述哥哥姐姐们的曲折经历、情感纠葛以及悲欢离合,画面感极强,很有可读性。

沙漠之泉不相信眼泪

□徐妮

《沙丘》原著是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大作,曾同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由于改编难度大,《沙丘》故事曾数度被尝试改编成电影,均未成功。直到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出现,才有了大受好评的《沙丘》第一部。今年3月《沙丘2》上映,英国《卫报》评价它为“一场巨大的、令人惊叹的奇迹”。

 

《沙丘》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在一万年后的未来,人类已经遍布整个银河系。在这个宇宙中,一个完全被沙漠覆盖的星球——厄拉科斯,出产一种名叫“香料”的珍稀物质。“谁能统治它,谁就可以控制整个星际。”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在这里上演……

 

“每当日落,我的厄拉科斯都异常美丽,伴随着滚滚黄沙,你能在空气中感受到香料的存在。”这是《沙丘》第一部的开篇独白,也是电影男主角保罗的梦境。《沙丘2》里,这段梦境在现实里重现,这是契妮对保罗的讲述,她深爱着厄拉科斯星球。沙丘里的弗雷曼人从不浪费一滴水,哪怕是一滴泪。为了生存,弗雷曼人不得不发明了一种名为“蒸馏服”的神奇装备;残暴、贪婪的哈克南家族,为了垄断香料不择手段;厄崔迪家族接到皇帝命令接管沙丘,他们试图为沙丘带去和平和繁荣……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探讨人性、权力、欲望和生存等主题的电影。

 

天赋异禀的保罗,被“姐妹会”培养成天选之人。他强大到足以连接时间和空间,连接过去和未来。在一次袭击事件中,保罗的父亲莱托身亡。保罗和他的母亲不得不走向沙漠,他们遇到了弗雷曼人。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征兆,让弗雷曼人相信保罗是他们的救世主。他们希望赶走蹂躏沙丘的异星人,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这个沙漠变成绿意盎然的乐园。

 

在保罗最迷茫的时候,幸好有契妮相伴左右。她教他如何在沙漠里徒步,她和他并肩坐在沙丘上看日落。契妮是清醒的,她从头到尾都不相信救世主这一套,她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姐妹会”布设的阴谋。当保罗喝下“生命之水”奄奄一息时,她心急如焚;当保罗喝下她的“沙漠之泉”复活后,她欣喜若狂,继而狠狠地给了他一巴掌。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被保罗曾经与她相同的“信仰”伤了,从此她的眼神变得复杂,变得决绝……

 

事实上,保罗自己也不相信救世主,但还是走上那条他本想避免的路。他在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中渐渐成为领导者,然后手刃仇人,为父报仇,并向皇帝提出政治联姻。

 

在导演的诠释下,电影呈现出宏大叙事史诗的质感,更让人惊喜的是其为观众带来的震撼视听感受。沙虫巨怪张口便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极度克制的呈现,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直到《沙丘2》结尾部分,沙虫巨怪才露出真容,果真如沙漠中的地铁,风驰电掣,气势如虹。作为一部科幻片,《沙丘2》充分利用重工业“硬核气质”来增强整部影片的科幻色彩。开采香料的巨型机器,巨大的尺寸、复杂的设计和独特的工作方式都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再比如角斗场那场戏,在黑白色调的渲染下,角斗者置身于广阔的三角形角斗场中,犹如一个微小的黑点。这种巨大的对比反差,营造出角斗场秩序井然且威严的氛围。此外,画面中大部分场景被阴影笼罩,这不仅为即将上场的厄崔迪家族蒙上了一层不幸的阴影,同时也暗示了哈克南家族未来的命运。

 

在《沙丘2》中,当面临绝境时,信仰成为人们内心的支撑和力量源泉。正如皇帝和公主的对话时公主所强调的“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处于绝望边缘的弗雷曼人,需要信仰;内心恐惧的保罗,需要信仰;喝下“生命之水”的杰西卡,需要信仰;想拯救厄拉科斯的契妮,更需要信仰。

影片末尾,契妮离开了保罗和他的队伍。她独自走上沙丘,召唤沙虫重返。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了契妮那张复杂的脸上——颤抖的嘴唇,湿润的眼睛,拧在一起的眉毛和决绝的眼神。她深爱着自己的星球,她不相信眼泪可以拯救族人,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解救厄拉科斯……

于低谷奋起 过飞驰人生

——观电影《飞驰人生2》有感

□常芸娟

《飞驰人生》系列是属于韩寒的“速度与激情”。2024年,他带着本系列的第二部《飞驰人生2》再一次用他最熟悉的两样武器——文艺与赛车,强势登陆电影贺岁档,表达他对人生得意与失意、进取与挫折、梦想与现实的思考。

 

影片起笔,主角张驰(沈腾饰)的人生可谓到了谷底。作为顶尖的赛车手在最巅峰时期遭遇车祸身体受损,差点凑不齐手术费;在最重要的赛场——巴音布鲁克,他车上的铅封丢失,无法证明其第一名成绩的合法性;被迫转行去做驾校教练,又因为种种原因驾校要被提前拆除;无论作为赛车手还是普通驾校教练,他都被网上不明真相的群众铺天盖地的批评裹挟着……他的眼里没有了光,失去了对成绩、荣耀甚至尊严的追求与捍卫。

 

他重新成为赛车手的梦想被雪藏,偶尔燃起极其微弱的抗争的小火苗,一次次被现实的倾盆大雨浇灭,在最后一次尝试直面恐惧时翻车,他倒坐在车里号啕大哭……他的失意与失败在他这种翻转的体位里得到最大程度的表达——他本来可以有更好的人生,可是一切翻转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生存,张驰不止一次地用玩笑对抗人生的失意,用调侃和自我奚落挽救被敲碎散了一地的自尊。韩寒通过张驰的经历告诉大家:人生得意是小概率事件,失意才是常态。调侃和幽默,是人在低谷时的逻辑自洽,是与世界相处的最好方式。作为前赛车手,张驰在日常生活里每次失意时,都会开玩笑地拉出他的领航员宇强(尹正饰)背锅;他在对新人厉小海(范丞丞饰)进行培训,被天赋异禀的厉小海反向“碾压”时,他也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自我调侃化解。他甚至可以调侃自己那无法证明的顶尖成绩是“虽胜犹耻”——“虽胜犹耻”与“虽败犹荣”,哪一个结果更好一点,哪一个又更能让人接受?

 

调侃过后,人生又该如何?导演为张驰设计了这样的台词:“人生没有很多机会,也许你可以努力很多次,但其中只有一两次机会。”

 

所以他又做了一次努力。他的手脚有难以根除的旧疾,他的信心曾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他无法凭单刀匹马去“华山论剑”,只能依靠团队。他和朋友们相互成全,终于以个人第六、车队第一的成绩拿到了冠军。在最后一次的巴音布鲁克比赛里,他终于成“王”。

影片中几次出现这样的镜头——“巴音布鲁克永远的王”“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土”“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干”,“王”的上一横掉了是“土”,下面一横掉了是“干”,在“土”与“王”之间,只有努力“干”才是唯一途径。这是《飞驰人生2》想要传递的最朴素的价值观。

 

在影片里,韩寒展示了一名优秀导演的专业素养,镜头语言极为丰富,无人机多次俯冲与拉升的拍摄手法,只为让不熟悉赛车的观众体验一次赛车手视角。在偶有晕眩的镜头里,观众体会到了赛车手的感受。本片故事情节详略得当,张弛有度,台词简洁而生活化。那些令人捧腹的笑点和无厘头的背后是最接地气的表达,里面充满对失意人生的消解与对抗。人生在世,到底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得意处如何尽欢,失意时如何自处?《飞驰人生2》对这一重大人生课题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阐述。

 

用幽默与调侃对抗人生里的失意,凭借永不熄火的热爱,抓住每一个微小的机会全力以赴,最终才能超越庸常,给自己一个交代吧。

永不屈服的那一点点执念,才是让我们的人生飞驰起来的光。

attachment_17112471445299.jpg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