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大家(2024年4月1日)

tqb2024040108.jpg

日出和雨

□ 朱 蕊

窗外正下着雨,是连续很多个晴日以后的一场秋雨,淅淅沥沥的。不知道这雨在农事上是好呢还是不好,现在的人虽然是读着产生于农业文明的文字长大,但那也是文字里的田园风光,对真正的稼穑却是一窍不通。只是前两日从报上看到,曾经美丽的漓江已不复以前的姿色,照片上,她苍老枯干得甚至有些丑陋。我想这场大部分地区都下的雨,应该对滋润那些久渴的土地是及时的吧。

想起了不久前去黔东南看到的祈雨仪式,那是震动人心的一刻。

黔东南之行像是吃了一场原生态文化的大餐,因为过于丰盛,消化就会有些问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真的是认识世界最完美的方法。如果不进入那片土地,你怎么能够想象那些山水和人文呢?且不说那里现在还真的有人将唐朝女子的发髻高高地矗在头上,作为日常的发式每天精心养护着,就看那工序繁复的丹寨造纸,也让人心生感动。据说,这些造纸术和这里女子的发式一样,也是从唐朝传下来的。丹寨县石桥村是个苗寨,这里的很多人家就以造纸为生,但此处没有造纸厂的那种喧闹,有的只是静静的劳作。造纸的原料是满山遍野到处生长的构树的树皮,辅料也是山上生长的植物炼就的。就地取材,纯粹手工,构树皮经过了16道工序变成了洁白或多彩的皮纸,彩纸上有时就会有当地的花花草草,真的花草压在纸面上,销往遥远的地方,是可以让人生出些遐想的。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述,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这大概就是古老造纸法的现实传承了吧。女子们的唐朝发髻和古老的手工制作,还有可能也是原味的唐时山水,人们大可在此玩一把穿越,千年时光在这里化为无形。

穿越回来时有了疑问,据说苗族是没有文字的,他们用歌,或者用刺绣来讲述自己祖先的故事,歌一代一代传唱,刺绣的工艺、图案也是妈妈传给女儿的财富,没有文字的苗族为什么要造纸呢?安徽出好的宣纸是可以理解的,安徽也是个人文荟萃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有需求就会有生产,而丹寨的造纸术竟然也如此坚守,让我们这些眼界狭隘的人,对遥远的文化有了新的想象空间。

据说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而又据说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我不敢思想或思索,我只是瞎想想,在我们所受到的教育里,或者说我们已然被建立起来的思维里,任何事情或事物,都是有因果联系的,所以以至于当我们知道一个事情的其一时,一定会追问其二其三,子丑寅卯,直至一个水落石出的结果。比如这次的黔东南之行,我找到了很多答案,到了那个地方,我们才会理解少数民族为什么能歌善舞,也只有到了那里才可能了解有些故事或工艺的兴盛和流传对于一个民族的真正意义。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气势宏大,被称为“苗都”,是苗族第三次迁徙的主要集结地。苗寨依山傍水,吊脚楼层叠无尽于山坡上,在阳光下或者在夜晚的灯火照耀下,她的美丽恐怕要人们亲临一睹芳容才能感受。不说美丽,说苗族,由于战乱,苗族一直在迁徙,历史上,迁徙是他们主要的生存状态。在迁徙途中,财产属于身外之物,不易携带,而一个家族或族群又断不能没有储备,因而,银锭化成了银饰,穿戴在女子的身上,一路环佩叮当,既解了路途寂寞又保住了财产安全,两全其美。银饰对于苗族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一套银饰行头往往可成传家之宝。因此苗族盛产银匠,那些手工精美的银饰,也注释了苗族的文化。刺绣则是绣在衣服上的历史,每一种纹样都述说着一个故事。苗族人就是这样穿着历史、戴着文化迁徙。

而残酷的生存搏杀,却带来了文化的容华。这样的因果不是人们能够预设的。

镇远古城的风华绝色又是另一种因果。这是蚩尤的后裔曾创建古老罗施国的地方,真的悠远而古意。她自秦昭王三十年置县,历来是府、道、专署的核心地,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没有使她仪容老去,反倒更加繁华风流。㵲阳河以“S”型的曲线穿城而过,妩媚出一个太极的图案,将一城分成两半,而以一座祝圣桥相联。因为镇远是水陆要道,是“滇楚锁钥,黔东门户”,所以“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镇远成了“以军兴商”的边塞商都。两千多年,历经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见证了绵延千里的苗疆长城,也目送着这条“南方丝绸之路”上缅甸的象队一路远去。

战争烽烟和商船商队的往来使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域外文化和这里的民族文化交相杂糅,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文化。镇远,现在成了一个令人迷醉的地方。

朱蕊:

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诗词学会理事等。

伶仃渔获

(油画)

08tqb0401008_003_01_b.jpg

瞿福泰 作品

唯美之城

□ 敬文东

嘉陵江大力一扫,在绵延千里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广元开拓出了一块平坦而硕大的地盘,用以安置广元不断成长的躯干。因此,广元是奇迹,是神话。它体现了上天的仁慈和好生之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能在这块奇迹般平坦的地盘上安家落户。

站在广元的市中心,向南望去,是则天皇帝的纪念馆。许多世纪以前,广元人民为自己酷爱标新立异的同乡修建了这座庙宇。从古至今,每天都有三五位生养了女儿的父母来这里朝拜。他们希望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看在同乡的份上,保佑故乡的女儿大富大贵、长命百岁。向北望去,则是佛教的后花园。千百年来,上千尊佛像不知疲倦地屹立在嘉陵江边的峭崖绝壁上,和则天纪念馆隔江相望。武皇纪念馆经过反复重建,显得雍容大度;而千佛崖上的佛像的脑袋,早已被狂徒一一扭掉,再也无法复原。在许多时刻,物质不灭定律都会如此这般地迎头撞上它在解释学上的大限;物质的奇妙循环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因此,曾经完美的小城,如今变做了残美的广元;曾经和谐的历史大厦,如今看上去竟是如此的漏洞百出。

站在广元的市中心,向东望去,是被阻隔的嘉陵江。大坝上面是丰满和故作淑女状的江水。游艇在水面上缓缓移动,满载着游客的欲望和悠闲。游客们极尽夸张的行为与动作,也只是让游艇的吃水线下滑了五厘米。而在大坝下边,则是几乎干涸的江水,像一行悠长的眼泪。向西望去,是葱郁的凤凰山。传说中珍贵的鸟儿在这里鸣叫过三次,差不多历经了30个朝代。人们为它修建了巍峨的高塔,等待着它第四次鸣叫,也准备将第四次鸣叫储存在高塔内。广元人民为高塔赋予了别致的造型、迷宫般的内部结构。这是为了让凤凰的鸣叫声一旦进入迷宫般的塔内,就再也无法逃逸出去。如果能将那只凤凰锁闭在高塔里,简直就是额外的收获了。不过,广元人民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广元希望以几近唯美主义的方式,重新修复和谐的历史大厦,将历史大厦身上的漏洞一一排除。物质不灭定律就这样以某种奇妙的妥协方式,改头换面来到了新时代的广元:人们在极尽现代化之能事的高楼前,摆放了古老的石狮子;在宽阔豪迈的大街上,用永不褪色的油漆写满了繁体字。你穿行在广元的身体中,会油然滋生出某种离奇、怪诞的感觉;你在惊讶中,也许会确信历史真的在这里复原了,物质不灭定律又一次争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但你却万难想到,制造石狮子的石料,无法为被扭去脑袋的佛像打造新的空间。广元人民太聪明了,他们知道,古老的佛像一定会拒绝新生的、伪造的、仿制的脑袋。没有脑袋的佛身一如既往地具有强烈的排异能力。它排斥异己的、被人推荐而来的脑袋。何况没有脑袋,佛也能平静地活下去。它们会用仅存的躯干打量脚下的江水。实际上,它们全身上下都长满了眼睛。

我偶尔也会回到广元。那里有我的亲人、朋友和父母。我也曾多次上过凤凰山,妄图听到凤凰的鸣叫;我偶尔也会坐在游艇上观赏市容,倾听那些无伤大雅、最多只是言不及义的甜言蜜语。但我无力为广元打造任何像样的东西,做出任何像样的贡献。更没有能力修补它的任何一个漏洞。面对广元,我只有唯一一个值得称道的能力:平静地走在它充满现代色彩的街道上,迎面遇到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灯火、那么多的车辆,却不必为此惊慌失措、面色如土。而有一天,我穿过宽阔的嘉陵路、建设路和则天大桥,来到有如苍蝇的目光般迂回、蜿蜒曲折的海嚎街,拜访一位我认识了多年的朋友。他差不多已经60岁了。房门打开后,我发现我的朋友已经变做了一位英俊少年。他很亲热地拉着我,用我熟悉的声音向我嘘寒问暖,以我熟视无睹的姿势端茶送水,并吩咐他头发花白的夫人翻箱倒柜,张罗着要为我的远道而来接风洗尘。

敬文东:

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指引与注视》《失败的偶像》《随“贝格尔号”出游》等学术专著,另有《写在学术边上》《颓废主义者的春天》《梦境以北》等随笔、小说集和诗集。获得过第二届西部文学双年奖·小说奖、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第四届东荡子诗歌批评奖、第二届陈子昂诗歌批评家奖、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批评家奖、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我想独自经历

(组诗)

□ 张敏华

四月

黄昏落在晚樱上,夜色渐浓,

遇见的人只看到背影。

池塘里丛生的苇草和菖蒲,

像针,扎出了绿意。

而一个人来了,又离开,

卸下身后的静寂。

不该把夜晚想得那么黑,

新月钻出云层,一脸的干净。

回头,或抬头的次数多了,

就变成了牵挂。

自得

风停下来,我不需要用风

来辨别方向,一棵树拦在路上,

我像风闪到一旁。

内观而自得,池塘睡莲开,

喝一口白茶,性子太急,茶水太烫,

我学会放下。

用树枝在地上涂鸦,

偶尔抬头望一下结痂的天空,

心无挂碍。

躲进山里,躲过尘世喧嚣,

但躲不过花白的头发,中年的

记忆和遗忘。

怕黑暗露出真相

昨晚电闪雷鸣,但

天没有下雨。

午夜醒来,发现手里

抓着王小妮的文集《害怕》。

不敢开灯,怕黑暗

露出真相。

侧身躺在床上,像虾一样

低垂,蜷缩着。

想起父亲,窗外传来

救护车的声音。

我想独自经历

听惯了窗外的鸟声,

我不想再搬家。

想跟鸟说话,

但我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像失散多年的父亲,

只有鸟读出他的名字。

鸟什么都看见,

我什么都听见。

许多的爱,或怀念,

我想独自经历。

父亲在黑暗里闪光

父亲在远处叫我,

他是远处的一团小黑暗。

小黑暗,在我眼里那么大——

父亲负重的身影。

父亲不抽烟,但我仍然

给他点燃一根烟。

远处的父亲在黑暗里

闪光。

迎面扑来的一个个死神,

在黑暗里倒下。

我不敢活得真实

母亲和父亲都走了,留下我

一个人过生日。

像两盏坏了的灯,生我的两个人

在黑暗里越走越远。

没有人给我点亮蜡烛,

没有人陪我一起唱生日歌。

黑夜蛰伏在我身后——

“我不敢活得真实。”

打开火柴盒,我在黑色

或红色里垂下头。

月亮会不会自己发光

阳台上,我坐在

父亲曾坐过的藤椅上。

藤条断了,藤椅“吱吱”响,

仿佛父亲在跟我说话。

“月亮会不会自己发光?”

我问天堂里的父亲。

现在,我能做的

就是打开窗,等待父亲——

我起身坐到小矮凳上,

四周归于静寂。

张敏华:

1963年出生,浙江嘉兴人,中国作协会员,嘉兴市作协副主席。在《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作家》《山花》《诗刊》《星星》等100多家刊物发表诗歌。著有诗集《最后的禅意》《反刍》《风也会融化》《风沙哑地抱着苇草》《风遗落的谦卑》等诗集七部。

春之语

08tqb0401008_005_01_b.jpg

梁冠贤 摄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丨大家(2024年4月1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4-01 08:33

tqb2024040108.jpg

日出和雨

□ 朱 蕊

窗外正下着雨,是连续很多个晴日以后的一场秋雨,淅淅沥沥的。不知道这雨在农事上是好呢还是不好,现在的人虽然是读着产生于农业文明的文字长大,但那也是文字里的田园风光,对真正的稼穑却是一窍不通。只是前两日从报上看到,曾经美丽的漓江已不复以前的姿色,照片上,她苍老枯干得甚至有些丑陋。我想这场大部分地区都下的雨,应该对滋润那些久渴的土地是及时的吧。

想起了不久前去黔东南看到的祈雨仪式,那是震动人心的一刻。

黔东南之行像是吃了一场原生态文化的大餐,因为过于丰盛,消化就会有些问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真的是认识世界最完美的方法。如果不进入那片土地,你怎么能够想象那些山水和人文呢?且不说那里现在还真的有人将唐朝女子的发髻高高地矗在头上,作为日常的发式每天精心养护着,就看那工序繁复的丹寨造纸,也让人心生感动。据说,这些造纸术和这里女子的发式一样,也是从唐朝传下来的。丹寨县石桥村是个苗寨,这里的很多人家就以造纸为生,但此处没有造纸厂的那种喧闹,有的只是静静的劳作。造纸的原料是满山遍野到处生长的构树的树皮,辅料也是山上生长的植物炼就的。就地取材,纯粹手工,构树皮经过了16道工序变成了洁白或多彩的皮纸,彩纸上有时就会有当地的花花草草,真的花草压在纸面上,销往遥远的地方,是可以让人生出些遐想的。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述,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这大概就是古老造纸法的现实传承了吧。女子们的唐朝发髻和古老的手工制作,还有可能也是原味的唐时山水,人们大可在此玩一把穿越,千年时光在这里化为无形。

穿越回来时有了疑问,据说苗族是没有文字的,他们用歌,或者用刺绣来讲述自己祖先的故事,歌一代一代传唱,刺绣的工艺、图案也是妈妈传给女儿的财富,没有文字的苗族为什么要造纸呢?安徽出好的宣纸是可以理解的,安徽也是个人文荟萃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有需求就会有生产,而丹寨的造纸术竟然也如此坚守,让我们这些眼界狭隘的人,对遥远的文化有了新的想象空间。

据说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而又据说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我不敢思想或思索,我只是瞎想想,在我们所受到的教育里,或者说我们已然被建立起来的思维里,任何事情或事物,都是有因果联系的,所以以至于当我们知道一个事情的其一时,一定会追问其二其三,子丑寅卯,直至一个水落石出的结果。比如这次的黔东南之行,我找到了很多答案,到了那个地方,我们才会理解少数民族为什么能歌善舞,也只有到了那里才可能了解有些故事或工艺的兴盛和流传对于一个民族的真正意义。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气势宏大,被称为“苗都”,是苗族第三次迁徙的主要集结地。苗寨依山傍水,吊脚楼层叠无尽于山坡上,在阳光下或者在夜晚的灯火照耀下,她的美丽恐怕要人们亲临一睹芳容才能感受。不说美丽,说苗族,由于战乱,苗族一直在迁徙,历史上,迁徙是他们主要的生存状态。在迁徙途中,财产属于身外之物,不易携带,而一个家族或族群又断不能没有储备,因而,银锭化成了银饰,穿戴在女子的身上,一路环佩叮当,既解了路途寂寞又保住了财产安全,两全其美。银饰对于苗族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一套银饰行头往往可成传家之宝。因此苗族盛产银匠,那些手工精美的银饰,也注释了苗族的文化。刺绣则是绣在衣服上的历史,每一种纹样都述说着一个故事。苗族人就是这样穿着历史、戴着文化迁徙。

而残酷的生存搏杀,却带来了文化的容华。这样的因果不是人们能够预设的。

镇远古城的风华绝色又是另一种因果。这是蚩尤的后裔曾创建古老罗施国的地方,真的悠远而古意。她自秦昭王三十年置县,历来是府、道、专署的核心地,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没有使她仪容老去,反倒更加繁华风流。㵲阳河以“S”型的曲线穿城而过,妩媚出一个太极的图案,将一城分成两半,而以一座祝圣桥相联。因为镇远是水陆要道,是“滇楚锁钥,黔东门户”,所以“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镇远成了“以军兴商”的边塞商都。两千多年,历经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见证了绵延千里的苗疆长城,也目送着这条“南方丝绸之路”上缅甸的象队一路远去。

战争烽烟和商船商队的往来使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域外文化和这里的民族文化交相杂糅,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文化。镇远,现在成了一个令人迷醉的地方。

朱蕊:

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诗词学会理事等。

伶仃渔获

(油画)

08tqb0401008_003_01_b.jpg

瞿福泰 作品

唯美之城

□ 敬文东

嘉陵江大力一扫,在绵延千里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广元开拓出了一块平坦而硕大的地盘,用以安置广元不断成长的躯干。因此,广元是奇迹,是神话。它体现了上天的仁慈和好生之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能在这块奇迹般平坦的地盘上安家落户。

站在广元的市中心,向南望去,是则天皇帝的纪念馆。许多世纪以前,广元人民为自己酷爱标新立异的同乡修建了这座庙宇。从古至今,每天都有三五位生养了女儿的父母来这里朝拜。他们希望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看在同乡的份上,保佑故乡的女儿大富大贵、长命百岁。向北望去,则是佛教的后花园。千百年来,上千尊佛像不知疲倦地屹立在嘉陵江边的峭崖绝壁上,和则天纪念馆隔江相望。武皇纪念馆经过反复重建,显得雍容大度;而千佛崖上的佛像的脑袋,早已被狂徒一一扭掉,再也无法复原。在许多时刻,物质不灭定律都会如此这般地迎头撞上它在解释学上的大限;物质的奇妙循环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因此,曾经完美的小城,如今变做了残美的广元;曾经和谐的历史大厦,如今看上去竟是如此的漏洞百出。

站在广元的市中心,向东望去,是被阻隔的嘉陵江。大坝上面是丰满和故作淑女状的江水。游艇在水面上缓缓移动,满载着游客的欲望和悠闲。游客们极尽夸张的行为与动作,也只是让游艇的吃水线下滑了五厘米。而在大坝下边,则是几乎干涸的江水,像一行悠长的眼泪。向西望去,是葱郁的凤凰山。传说中珍贵的鸟儿在这里鸣叫过三次,差不多历经了30个朝代。人们为它修建了巍峨的高塔,等待着它第四次鸣叫,也准备将第四次鸣叫储存在高塔内。广元人民为高塔赋予了别致的造型、迷宫般的内部结构。这是为了让凤凰的鸣叫声一旦进入迷宫般的塔内,就再也无法逃逸出去。如果能将那只凤凰锁闭在高塔里,简直就是额外的收获了。不过,广元人民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广元希望以几近唯美主义的方式,重新修复和谐的历史大厦,将历史大厦身上的漏洞一一排除。物质不灭定律就这样以某种奇妙的妥协方式,改头换面来到了新时代的广元:人们在极尽现代化之能事的高楼前,摆放了古老的石狮子;在宽阔豪迈的大街上,用永不褪色的油漆写满了繁体字。你穿行在广元的身体中,会油然滋生出某种离奇、怪诞的感觉;你在惊讶中,也许会确信历史真的在这里复原了,物质不灭定律又一次争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但你却万难想到,制造石狮子的石料,无法为被扭去脑袋的佛像打造新的空间。广元人民太聪明了,他们知道,古老的佛像一定会拒绝新生的、伪造的、仿制的脑袋。没有脑袋的佛身一如既往地具有强烈的排异能力。它排斥异己的、被人推荐而来的脑袋。何况没有脑袋,佛也能平静地活下去。它们会用仅存的躯干打量脚下的江水。实际上,它们全身上下都长满了眼睛。

我偶尔也会回到广元。那里有我的亲人、朋友和父母。我也曾多次上过凤凰山,妄图听到凤凰的鸣叫;我偶尔也会坐在游艇上观赏市容,倾听那些无伤大雅、最多只是言不及义的甜言蜜语。但我无力为广元打造任何像样的东西,做出任何像样的贡献。更没有能力修补它的任何一个漏洞。面对广元,我只有唯一一个值得称道的能力:平静地走在它充满现代色彩的街道上,迎面遇到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灯火、那么多的车辆,却不必为此惊慌失措、面色如土。而有一天,我穿过宽阔的嘉陵路、建设路和则天大桥,来到有如苍蝇的目光般迂回、蜿蜒曲折的海嚎街,拜访一位我认识了多年的朋友。他差不多已经60岁了。房门打开后,我发现我的朋友已经变做了一位英俊少年。他很亲热地拉着我,用我熟悉的声音向我嘘寒问暖,以我熟视无睹的姿势端茶送水,并吩咐他头发花白的夫人翻箱倒柜,张罗着要为我的远道而来接风洗尘。

敬文东:

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指引与注视》《失败的偶像》《随“贝格尔号”出游》等学术专著,另有《写在学术边上》《颓废主义者的春天》《梦境以北》等随笔、小说集和诗集。获得过第二届西部文学双年奖·小说奖、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第四届东荡子诗歌批评奖、第二届陈子昂诗歌批评家奖、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批评家奖、第四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我想独自经历

(组诗)

□ 张敏华

四月

黄昏落在晚樱上,夜色渐浓,

遇见的人只看到背影。

池塘里丛生的苇草和菖蒲,

像针,扎出了绿意。

而一个人来了,又离开,

卸下身后的静寂。

不该把夜晚想得那么黑,

新月钻出云层,一脸的干净。

回头,或抬头的次数多了,

就变成了牵挂。

自得

风停下来,我不需要用风

来辨别方向,一棵树拦在路上,

我像风闪到一旁。

内观而自得,池塘睡莲开,

喝一口白茶,性子太急,茶水太烫,

我学会放下。

用树枝在地上涂鸦,

偶尔抬头望一下结痂的天空,

心无挂碍。

躲进山里,躲过尘世喧嚣,

但躲不过花白的头发,中年的

记忆和遗忘。

怕黑暗露出真相

昨晚电闪雷鸣,但

天没有下雨。

午夜醒来,发现手里

抓着王小妮的文集《害怕》。

不敢开灯,怕黑暗

露出真相。

侧身躺在床上,像虾一样

低垂,蜷缩着。

想起父亲,窗外传来

救护车的声音。

我想独自经历

听惯了窗外的鸟声,

我不想再搬家。

想跟鸟说话,

但我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像失散多年的父亲,

只有鸟读出他的名字。

鸟什么都看见,

我什么都听见。

许多的爱,或怀念,

我想独自经历。

父亲在黑暗里闪光

父亲在远处叫我,

他是远处的一团小黑暗。

小黑暗,在我眼里那么大——

父亲负重的身影。

父亲不抽烟,但我仍然

给他点燃一根烟。

远处的父亲在黑暗里

闪光。

迎面扑来的一个个死神,

在黑暗里倒下。

我不敢活得真实

母亲和父亲都走了,留下我

一个人过生日。

像两盏坏了的灯,生我的两个人

在黑暗里越走越远。

没有人给我点亮蜡烛,

没有人陪我一起唱生日歌。

黑夜蛰伏在我身后——

“我不敢活得真实。”

打开火柴盒,我在黑色

或红色里垂下头。

月亮会不会自己发光

阳台上,我坐在

父亲曾坐过的藤椅上。

藤条断了,藤椅“吱吱”响,

仿佛父亲在跟我说话。

“月亮会不会自己发光?”

我问天堂里的父亲。

现在,我能做的

就是打开窗,等待父亲——

我起身坐到小矮凳上,

四周归于静寂。

张敏华:

1963年出生,浙江嘉兴人,中国作协会员,嘉兴市作协副主席。在《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作家》《山花》《诗刊》《星星》等100多家刊物发表诗歌。著有诗集《最后的禅意》《反刍》《风也会融化》《风沙哑地抱着苇草》《风遗落的谦卑》等诗集七部。

春之语

08tqb0401008_005_01_b.jpg

梁冠贤 摄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