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2024年4月24日)

tqb-20240424-008.jpg

寻找任良兰

□方寸玉

任良兰是我1970届同班同学。这届初中生,身世经历虽远不及老三届那样跌宕起伏,可也遭逢了两个空前也可能绝后的事:一是1966年小学毕业,两年后才以8年级身份与7年级同时进中学;二是1970年7月毕业“四个面向”分配。“四个面向”,即四分之一到工厂,四分之一去部队,四分之一下农村,四分之一读高中。从填志愿到各奔东西,一个多星期就完结了,完结得不起涟漪。直到39年后,退休将至,怀想这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感念助我前行的恩师贵人,才蓦地想起了这个独特的分配,想起了良兰同学。她是我告别少年、步入人生征途第一个应该深谢的人。

 

往事如烟,细述方能清亮。当年我就读的淮南十五中,位于大通和九龙岗两个煤矿中间,我们七班近50名同学,包括我在内的三分之二是大通人,良兰他们十几人则来自九龙岗;因此,我和她虽说都是班干部,彼此几无交往。印象中她是个皮肤白皙、沉静寡言的女子,但班委会研究“四个面向”时,她为我说的几句话,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的人生走向。全校动员会当天,班主任鲍老师就和我这个班长通气,说我上学超龄了,可以去厂矿,也可以到部队(实则建设兵团管辖的劳改工厂),当然带头上山下乡你会更有前途;可我像个沙漠跋涉者祈盼清泉那样渴求着上学,谈不拢。记得先研究的是升学名单,尽管加上我报名的都不够四分之一,可这位新来的班主任(一直关爱我的老班主任卢老师,因“运动”问题被停职了)还是建议我下农村。正僵持时,任良兰平静地说,方守金有关节炎,去农村是不能下水田的。经她一提醒,大家都想起了1969年冬,我的右腿肿得褪不下裤子,躺了二十多天才一瘸一拐去上学。不知情由的鲍老师听说后,口气和缓了,但又讲,你们几个班干部,刘桂华去工厂,孙金领到兵团,鲍士兰年龄小读高中。方守金又不能下农村,那总得有干部带头下农村吧?话未完,良兰同学仍然平静地说:鲍老师,我带头下放,就让方守金升学吧。于是一致通过,我续读高中,良兰同学下了农村。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简直没肝没肺,毕业典礼乃至分别,几次照面都没对她说声谢谢;岂止少不更事,之后的近40年,春风得意也好,灰头土脸也好,我都把这位好同学忘到脑后了。退休那年夏天回家乡,打听不到她的踪影,2013年听到她的一些消息,从农村抽上来分到大通矿机厂上班,早内退了。2014年夏秋之际我再回淮南,请任派出所指导员的高中同学静海帮我找。第二天下午他就从市局户籍系统下载了一摞A4纸给我看,那是全省二十多个带有照片的任良兰资料。我翻了七八张,就一眼认出了那位圆圆脸的,正是我的老同学。单位:大通矿机厂;住址:居仁村某区某栋某号;学历:初中。看到初中二字,我一阵难过:我教书又读书,39岁还拿个硕士学位;而学习成绩很好的她,本也可以读高中上大学的,硬是被岁月耽误了。静海看我伤感的样子,说你有急事去合肥只管走,明天我就拜访她家,要来电话号,你们联系。孰料隔天他打来电话说,没找到,连那栋楼都不存在。接下来的两年,我还询问了几位初高中同学,有的说不知,有的说上班时见过,听说退休后在外地住。静海一直放在心上,终于在2016年底,他找来了任良兰的手机号,跟我说,她就在广州。

 

与老同学联系颇有戏剧性。那晚我打了三次电话都被拒,于是发短信给她,她回道:你是方守金?他在淮南师院当老师,怎么会是珠海电话?你怎么证明你就是我的老同学?这太容易了,我一口气写了十几位老师同学的名字,并告诉她上世纪90年代我就迁居珠海了。良兰同学随即打来电话说,对不起,现在电话诈骗多,陌生电话我一般不接。45年后再次听到初中同学的声音,真是高兴。加微信,叙旧事,逢年遇节互致问候。我人生的这个缺憾补上了。

 

好心有好报,这在良兰同学身上得到了印证。初中学历的她,把独生女培养成了化学博士,当了中山大学教师;疫情前,女儿去国外做访问学者,她还陪同了一年。我想,一定是她的勤朴善良造就了孩子的成功;她显然比那些当了教授、博导或高官,而子女高中都考不上的人有福。祝老同学永远气质如兰、吉祥安乐。

tqb0424008_003_01_b.jpg

耕读传家远(钢笔画) 刘锦 作品

 

云南之旅

——诗行中的画卷

□刘广大

云南,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名字,一个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它有着独特的风光和古老的文化,如一幅未揭的水墨丹青,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故事,让人向往,令人沉醉。云南是我一直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这次,刚好小孩休年假,我们一家便踏上这片土地,探寻云南魅力与民族风情。

 

云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壮丽的山峰和清澈的湖泊里,还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丰富的民族风情。这片土地有着无尽的魅力,无论是神奇的自然景观,还是独特的人文风情,都让人流连忘返。无论是彩云之南、世外桃源、西双版纳、丽江古城还是滇池风情,都让人陶醉其中。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脉、古老的庙宇、秀丽的湖泊、迷人的海滩和美丽的森林;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曼妙与神奇;在这里,蓝天如洗,云朵轻盈,点缀在翠绿的高原上,深邃而悠远,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魔力的梦境,每一寸土地,每一缕微风,都散发着深深的文化韵味和自然韵律。无论是观山赏水,还是体验民族文化,都能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与美丽,仿佛能望见历史的痕迹和未来的期待。

 

走进昆明,直奔眼底的是满山遍野的翠绿和五彩艳丽的鲜花,蔚蓝的天空飘着七色的云霞,耳边阵阵韶音丝笛,仿佛一下子掉进了童话世界,感觉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和愉悦。

 

行走在丽江古城,石板路像是被时光打磨得光滑而温润,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深远,每一块砖石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丽江古城的古老与神秘,也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无限魅力。小桥流水,人家巷陌,仿佛是一曲轻快的赞歌,流淌在丽江的每一个角落。那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窗一棂,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让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宁静。然而,夜晚的丽江古城更是美不胜收,灯光照亮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篝火晚会的热烈,人们的欢歌笑语,如同一首欢快的民族交响曲,让人感受到云南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来到大理洱海,湖光山色,如诗如画。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如同诗人笔下的诗意,轻盈而悠长。苍山倒映在湖水中,形成了一幅宛如仙境的画面,如梦如幻,让人心生敬畏,又充满向往。在这里,你可以静听风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流淌。泛舟湖上,风轻轻吹过,带来远方的问候,让人得到了片刻的安宁,让心灵得到最净的洗涤。

 

香格里拉,那是一片远离尘世的净土。蓝天、白云、雪山、草原、牛羊,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草原上,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牧歌回荡,那是大自然最原始的韵律。让人顿觉天地之间的宽广和生命的宁静。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仿佛找回了心灵的故乡。

 

大理古城,如同一块镶嵌在西南边陲的翡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这座古城始建于南宋,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那份古色古香的韵味。古城的布局巧妙,白墙黛瓦,石板路蜿蜒,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让人仿佛穿越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每一扇雕花门窗,都在诉说着大理古城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大理的历史变迁,承载了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南诏国的辉煌,可以品味纳西族的民俗,可以领略白族的风土人情。大理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更是一座生活的艺术馆。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大理三道茶,听到那悠扬的三弦琴声,看到那身着民族服装的行人,感受到那份宁静而又热烈的生活气息。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倾听洱海的轻吟,感受大自然的韵律。

 

步入崇圣三塔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座气势恢宏的白色塔影,塔尖直插云霄,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寺庙内,古木参天,香烟缭绕,经声悠扬,仿佛看到千年之前的盛世。每一片壁画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虔诚,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妙绝伦。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也能领略到大理人民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这次云南之旅,让我看到了壮丽的山川,领略了神秘的异域风情,聆听了动听的音乐,品尝了诱人的美食,领略了一望无垠的草原,感受到了浓郁的山野风情,以及这片土地的包容与热情。云南,就像一首未写完的诗,每一次阅读,都让我体验到新的感动。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是一次文化的探寻,也是一次生活的回味。那些独特的风景,那些淳朴的人们,那些美丽的传说,都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诗篇。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风,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会带着这份记忆、带着这份情感继续前行,期待着下一次的云南之旅。

作家耿立:

人人可以写散文

□金璐

一顶介于报童帽和鸭舌帽之间的帽子,耿立会从夏天戴到冬天,心血来潮时就换个颜色,就像他笔下的散文,有长期的构思,也有突如其来的灵感。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散文家,发现他对于历史现场的还原,以及对于故乡的描述、回望与思考,常常出现在中学语文考试试卷里,出现在现代文阅读题练习册中,但这位有着严肃面孔的作家、文学教授,却会笑着表示:“语文试卷儿,我可不会做。”

 

“出卷子的人不会跟作家沟通,来问我们标题为什么这样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含义。”耿立笑着说。此话一出,我们顿时感到严肃的作家变得亲切起来。推动全民阅读,要的就是接地气,找他找对了。

 

故乡是暗夜里的烛光

 

1964年,耿立出生于山东鄄城,因为中学时期一篇作文获得省级奖项而开始立志成为作家。在菏泽的乡土记忆,是他抹不去的童年,也印刻在了他的文学生涯里。“我的散文创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包括历史题材和故乡的风土人情。”耿立告诉记者。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有两篇,一篇是讲述抗日英雄赵登禹的故事,另一篇就是讲述故乡现代化进程的《谁的故乡不沉沦》。在这篇标题看似消沉的乡土散文中,他却写道:“有一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这种滋润,确实伴随了他一辈子。

 

2013年,他从山东菏泽来到广东珠海,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担任创意写作教授,背井离乡的他,顿时感到了与故乡疏离的不知所措。一个曾获得“冰心散文奖”“泰山文学奖”“华人华侨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在中国散文排行榜上长年位居前十名的作家,好像一下子就不会写作了。

 

“从中原文化到岭南文化,我一时找不到词语。”耿立说。

 

幸好作家有极强的感受能力,从北到南,他感到中原文化以酒为核心,岭南文化似乎是茶,中原文化的特点是农耕文明、熟人社会,而岭南文化似乎是海洋文化、商品经济,每个人都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有了对比之后,他对于故乡的认识更加深刻,他写的依然是故乡,只不过故乡的面孔反而在他的“背离”后变得更加清晰。

 

在珠海的日子里,他又创作了获得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评委奖的《见龙在田》、获得首届胶东文学奖(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的《拒绝洄游的鱼》等作品。在离开故乡近十年后,他写下《暗夜里的灯盏烛光》,用一种离家千里的物理距离和精神距离去反思,告诉世人,世间有这样的人群、这样的生活。父亲遮蔽风雨的“乡村屋顶”、一生没为自己而活的姐姐、“试图用头撞开命运的铁幕”的我、唱《夜奔》的石匠师傅……这是他重新打量的故乡,是城市里的故乡。

 

阅读塑造来自异星的自己

 

在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后,耿立越来越觉得,他离不开散文。

对于他来说,写作是一种存在,一个生物学意义之外的、精神的存在。“我喜欢木心的一句话:‘写作是一个字一个字救出自己’,于我而言,写作就是自我拯救,就是随身带的避难所。”耿立说。

 

“不只是我,人人可以写散文。”耿立说写散文的门槛很低,普通人要做的,无非是往“写好散文”的方向努力,“散文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吃饭、散步,都是散文,写就是了。但如果要写好,就需要长期的情感积累。”这一积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和对生活的观察与感知。“所以如果要我给孩子们推荐阅读书单,我一定会给他们推荐《时间简史》之类的科学书和四大名著之类的文学书,孩子读书不可以偏狭。”耿立说。

 

如今,已经写出许多经典散文,甚至许多作品被用于语文考试阅读题的耿立,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上午,他会起得很早,有灵感的时候写作,不然就练毛笔字,给学生上完课后,他便会开始阅读,看杂七杂八的书,把自己当求知若渴的孩子看待,践行“读书不可偏狭”的要求。

 

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曾说,阅读让她“一度觉得自己来自别的星球”,耿立十分喜欢这个来自别的星球的意象,他觉得是阅读重塑了自己,阅读使他心灵强大,不再惧怕任何困境。“阅读使人知古今之变,遇事从容不慌乱,有坚定的信仰,不俯仰不屈身不降志。”耿立用阅读塑造了一个异星的自己,那是一副区别于不受阅读滋养的人的坚硬铠甲。

 

“文学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个人终身气质,哪怕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阅读也有大作业,大到抗震救灾期间提振精神的宣传语,小到楼盘的广告语,都需要有阅读积累、文学素养的人才能创作啊。”耿立说,“所以,阅读不止在世界读书日,坚持阅读,人人都可以写散文、写好散文。”

一场雪的居高临下(组诗)

□陈芳

不想在一个春天,还想着雪

一段时间,阳光生了锈

很多地方杂草丛生,成了生活的死角

静下来的林子,满目萧条

山峰已秃,让隐藏的岩石了无生息

喜欢的刀锋与坚硬

被消失的斗志,磨去了棱角

青山绿水下,生活有鱼

也终将被自己,一网打下

 

我停不下来,一路地左顾右盼

陷入前狼后虎

前方,光明与黑暗拥挤不堪

延长的海岸线啊,风

就是不避讳,水淹没了的沙粒

不想在一个春天,我还在想着雪

更不想经历过了风雪

一站起,就被时间淘汰

 

在一条条木纹里,触摸故乡

在纹路之间,触摸岁月之骨

你曾守着的半壁江山,云峰独舞

最后却在刀口舔血,熟悉碎落的悲鸣

 

鸟已远去,江河夕下

云,躲过浩劫。风,被阴霾掏空

时间成了一条隔离的岸

 

抚摸纹里的年轮,弄不清曾镗过的绝境

苦难,不是所想的尘世之修

参悟后的抵达,一样残忍

 

一条条木纹,就像一条归家的路

念想无法熔断返回之伤。雕刻的工匠

最能体会,故乡的体无完肤

 

一场雪的居高临下

终于等到了一场雪的居高临下

风穿过枝与叶的芥蒂

空洞的表白,赤裸而胆怯

没有战绩成就自己的山峰

揣摩胜利的高度,竟然比死亡难

一条水的牵引,曲折而漫长

楼台,不可给一朵花进行一次葬礼

 

寻找风的棱角,山峦上

雪又一次转身,盯着年少之人站起来

是梦与童话,是爱与执着

这落雪,像极了遗忘后的指责

一次重生,一次归宿,一次绽放

多想在这洁净的世界筑好自己的巢穴

在此余生安度,在此覆灭重生

 

不如一只鸟

习惯了在风的刀刃上出走

这注定是一只鸟的命运

枝头上,满眼的春

不过是回望时一抹笔下的水彩

岁月的残影

被一张生活的画板,涂得一塌糊涂

只有树下的我,举着头颅

想着如何扮演好一只鸟

 

时间一再推演,也没有让我

从生活的缝隙中抽出身来

套着无形的枷锁,加重的叹息

像乡村一条条的弯道与商铺密集的街巷

不如一只鸟

可戏精一样挣扎在虚伪的乡愁里

蹲守于平凡之岗

还老想着如何顺着衣车跑出一条直线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湾韵|作品(2024年4月24日)
珠海特区报 2024-04-24 10:53

tqb-20240424-008.jpg

寻找任良兰

□方寸玉

任良兰是我1970届同班同学。这届初中生,身世经历虽远不及老三届那样跌宕起伏,可也遭逢了两个空前也可能绝后的事:一是1966年小学毕业,两年后才以8年级身份与7年级同时进中学;二是1970年7月毕业“四个面向”分配。“四个面向”,即四分之一到工厂,四分之一去部队,四分之一下农村,四分之一读高中。从填志愿到各奔东西,一个多星期就完结了,完结得不起涟漪。直到39年后,退休将至,怀想这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感念助我前行的恩师贵人,才蓦地想起了这个独特的分配,想起了良兰同学。她是我告别少年、步入人生征途第一个应该深谢的人。

 

往事如烟,细述方能清亮。当年我就读的淮南十五中,位于大通和九龙岗两个煤矿中间,我们七班近50名同学,包括我在内的三分之二是大通人,良兰他们十几人则来自九龙岗;因此,我和她虽说都是班干部,彼此几无交往。印象中她是个皮肤白皙、沉静寡言的女子,但班委会研究“四个面向”时,她为我说的几句话,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的人生走向。全校动员会当天,班主任鲍老师就和我这个班长通气,说我上学超龄了,可以去厂矿,也可以到部队(实则建设兵团管辖的劳改工厂),当然带头上山下乡你会更有前途;可我像个沙漠跋涉者祈盼清泉那样渴求着上学,谈不拢。记得先研究的是升学名单,尽管加上我报名的都不够四分之一,可这位新来的班主任(一直关爱我的老班主任卢老师,因“运动”问题被停职了)还是建议我下农村。正僵持时,任良兰平静地说,方守金有关节炎,去农村是不能下水田的。经她一提醒,大家都想起了1969年冬,我的右腿肿得褪不下裤子,躺了二十多天才一瘸一拐去上学。不知情由的鲍老师听说后,口气和缓了,但又讲,你们几个班干部,刘桂华去工厂,孙金领到兵团,鲍士兰年龄小读高中。方守金又不能下农村,那总得有干部带头下农村吧?话未完,良兰同学仍然平静地说:鲍老师,我带头下放,就让方守金升学吧。于是一致通过,我续读高中,良兰同学下了农村。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简直没肝没肺,毕业典礼乃至分别,几次照面都没对她说声谢谢;岂止少不更事,之后的近40年,春风得意也好,灰头土脸也好,我都把这位好同学忘到脑后了。退休那年夏天回家乡,打听不到她的踪影,2013年听到她的一些消息,从农村抽上来分到大通矿机厂上班,早内退了。2014年夏秋之际我再回淮南,请任派出所指导员的高中同学静海帮我找。第二天下午他就从市局户籍系统下载了一摞A4纸给我看,那是全省二十多个带有照片的任良兰资料。我翻了七八张,就一眼认出了那位圆圆脸的,正是我的老同学。单位:大通矿机厂;住址:居仁村某区某栋某号;学历:初中。看到初中二字,我一阵难过:我教书又读书,39岁还拿个硕士学位;而学习成绩很好的她,本也可以读高中上大学的,硬是被岁月耽误了。静海看我伤感的样子,说你有急事去合肥只管走,明天我就拜访她家,要来电话号,你们联系。孰料隔天他打来电话说,没找到,连那栋楼都不存在。接下来的两年,我还询问了几位初高中同学,有的说不知,有的说上班时见过,听说退休后在外地住。静海一直放在心上,终于在2016年底,他找来了任良兰的手机号,跟我说,她就在广州。

 

与老同学联系颇有戏剧性。那晚我打了三次电话都被拒,于是发短信给她,她回道:你是方守金?他在淮南师院当老师,怎么会是珠海电话?你怎么证明你就是我的老同学?这太容易了,我一口气写了十几位老师同学的名字,并告诉她上世纪90年代我就迁居珠海了。良兰同学随即打来电话说,对不起,现在电话诈骗多,陌生电话我一般不接。45年后再次听到初中同学的声音,真是高兴。加微信,叙旧事,逢年遇节互致问候。我人生的这个缺憾补上了。

 

好心有好报,这在良兰同学身上得到了印证。初中学历的她,把独生女培养成了化学博士,当了中山大学教师;疫情前,女儿去国外做访问学者,她还陪同了一年。我想,一定是她的勤朴善良造就了孩子的成功;她显然比那些当了教授、博导或高官,而子女高中都考不上的人有福。祝老同学永远气质如兰、吉祥安乐。

tqb0424008_003_01_b.jpg

耕读传家远(钢笔画) 刘锦 作品

 

云南之旅

——诗行中的画卷

□刘广大

云南,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名字,一个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它有着独特的风光和古老的文化,如一幅未揭的水墨丹青,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故事,让人向往,令人沉醉。云南是我一直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这次,刚好小孩休年假,我们一家便踏上这片土地,探寻云南魅力与民族风情。

 

云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壮丽的山峰和清澈的湖泊里,还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丰富的民族风情。这片土地有着无尽的魅力,无论是神奇的自然景观,还是独特的人文风情,都让人流连忘返。无论是彩云之南、世外桃源、西双版纳、丽江古城还是滇池风情,都让人陶醉其中。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脉、古老的庙宇、秀丽的湖泊、迷人的海滩和美丽的森林;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曼妙与神奇;在这里,蓝天如洗,云朵轻盈,点缀在翠绿的高原上,深邃而悠远,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魔力的梦境,每一寸土地,每一缕微风,都散发着深深的文化韵味和自然韵律。无论是观山赏水,还是体验民族文化,都能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与美丽,仿佛能望见历史的痕迹和未来的期待。

 

走进昆明,直奔眼底的是满山遍野的翠绿和五彩艳丽的鲜花,蔚蓝的天空飘着七色的云霞,耳边阵阵韶音丝笛,仿佛一下子掉进了童话世界,感觉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和愉悦。

 

行走在丽江古城,石板路像是被时光打磨得光滑而温润,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深远,每一块砖石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丽江古城的古老与神秘,也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无限魅力。小桥流水,人家巷陌,仿佛是一曲轻快的赞歌,流淌在丽江的每一个角落。那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窗一棂,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让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宁静。然而,夜晚的丽江古城更是美不胜收,灯光照亮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篝火晚会的热烈,人们的欢歌笑语,如同一首欢快的民族交响曲,让人感受到云南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来到大理洱海,湖光山色,如诗如画。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如同诗人笔下的诗意,轻盈而悠长。苍山倒映在湖水中,形成了一幅宛如仙境的画面,如梦如幻,让人心生敬畏,又充满向往。在这里,你可以静听风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流淌。泛舟湖上,风轻轻吹过,带来远方的问候,让人得到了片刻的安宁,让心灵得到最净的洗涤。

 

香格里拉,那是一片远离尘世的净土。蓝天、白云、雪山、草原、牛羊,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草原上,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牧歌回荡,那是大自然最原始的韵律。让人顿觉天地之间的宽广和生命的宁静。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仿佛找回了心灵的故乡。

 

大理古城,如同一块镶嵌在西南边陲的翡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这座古城始建于南宋,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那份古色古香的韵味。古城的布局巧妙,白墙黛瓦,石板路蜿蜒,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让人仿佛穿越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每一扇雕花门窗,都在诉说着大理古城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大理的历史变迁,承载了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南诏国的辉煌,可以品味纳西族的民俗,可以领略白族的风土人情。大理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更是一座生活的艺术馆。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大理三道茶,听到那悠扬的三弦琴声,看到那身着民族服装的行人,感受到那份宁静而又热烈的生活气息。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倾听洱海的轻吟,感受大自然的韵律。

 

步入崇圣三塔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座气势恢宏的白色塔影,塔尖直插云霄,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寺庙内,古木参天,香烟缭绕,经声悠扬,仿佛看到千年之前的盛世。每一片壁画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虔诚,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妙绝伦。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也能领略到大理人民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这次云南之旅,让我看到了壮丽的山川,领略了神秘的异域风情,聆听了动听的音乐,品尝了诱人的美食,领略了一望无垠的草原,感受到了浓郁的山野风情,以及这片土地的包容与热情。云南,就像一首未写完的诗,每一次阅读,都让我体验到新的感动。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是一次文化的探寻,也是一次生活的回味。那些独特的风景,那些淳朴的人们,那些美丽的传说,都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诗篇。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风,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会带着这份记忆、带着这份情感继续前行,期待着下一次的云南之旅。

作家耿立:

人人可以写散文

□金璐

一顶介于报童帽和鸭舌帽之间的帽子,耿立会从夏天戴到冬天,心血来潮时就换个颜色,就像他笔下的散文,有长期的构思,也有突如其来的灵感。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散文家,发现他对于历史现场的还原,以及对于故乡的描述、回望与思考,常常出现在中学语文考试试卷里,出现在现代文阅读题练习册中,但这位有着严肃面孔的作家、文学教授,却会笑着表示:“语文试卷儿,我可不会做。”

 

“出卷子的人不会跟作家沟通,来问我们标题为什么这样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含义。”耿立笑着说。此话一出,我们顿时感到严肃的作家变得亲切起来。推动全民阅读,要的就是接地气,找他找对了。

 

故乡是暗夜里的烛光

 

1964年,耿立出生于山东鄄城,因为中学时期一篇作文获得省级奖项而开始立志成为作家。在菏泽的乡土记忆,是他抹不去的童年,也印刻在了他的文学生涯里。“我的散文创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包括历史题材和故乡的风土人情。”耿立告诉记者。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有两篇,一篇是讲述抗日英雄赵登禹的故事,另一篇就是讲述故乡现代化进程的《谁的故乡不沉沦》。在这篇标题看似消沉的乡土散文中,他却写道:“有一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这种滋润,确实伴随了他一辈子。

 

2013年,他从山东菏泽来到广东珠海,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担任创意写作教授,背井离乡的他,顿时感到了与故乡疏离的不知所措。一个曾获得“冰心散文奖”“泰山文学奖”“华人华侨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在中国散文排行榜上长年位居前十名的作家,好像一下子就不会写作了。

 

“从中原文化到岭南文化,我一时找不到词语。”耿立说。

 

幸好作家有极强的感受能力,从北到南,他感到中原文化以酒为核心,岭南文化似乎是茶,中原文化的特点是农耕文明、熟人社会,而岭南文化似乎是海洋文化、商品经济,每个人都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有了对比之后,他对于故乡的认识更加深刻,他写的依然是故乡,只不过故乡的面孔反而在他的“背离”后变得更加清晰。

 

在珠海的日子里,他又创作了获得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评委奖的《见龙在田》、获得首届胶东文学奖(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的《拒绝洄游的鱼》等作品。在离开故乡近十年后,他写下《暗夜里的灯盏烛光》,用一种离家千里的物理距离和精神距离去反思,告诉世人,世间有这样的人群、这样的生活。父亲遮蔽风雨的“乡村屋顶”、一生没为自己而活的姐姐、“试图用头撞开命运的铁幕”的我、唱《夜奔》的石匠师傅……这是他重新打量的故乡,是城市里的故乡。

 

阅读塑造来自异星的自己

 

在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后,耿立越来越觉得,他离不开散文。

对于他来说,写作是一种存在,一个生物学意义之外的、精神的存在。“我喜欢木心的一句话:‘写作是一个字一个字救出自己’,于我而言,写作就是自我拯救,就是随身带的避难所。”耿立说。

 

“不只是我,人人可以写散文。”耿立说写散文的门槛很低,普通人要做的,无非是往“写好散文”的方向努力,“散文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吃饭、散步,都是散文,写就是了。但如果要写好,就需要长期的情感积累。”这一积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和对生活的观察与感知。“所以如果要我给孩子们推荐阅读书单,我一定会给他们推荐《时间简史》之类的科学书和四大名著之类的文学书,孩子读书不可以偏狭。”耿立说。

 

如今,已经写出许多经典散文,甚至许多作品被用于语文考试阅读题的耿立,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上午,他会起得很早,有灵感的时候写作,不然就练毛笔字,给学生上完课后,他便会开始阅读,看杂七杂八的书,把自己当求知若渴的孩子看待,践行“读书不可偏狭”的要求。

 

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曾说,阅读让她“一度觉得自己来自别的星球”,耿立十分喜欢这个来自别的星球的意象,他觉得是阅读重塑了自己,阅读使他心灵强大,不再惧怕任何困境。“阅读使人知古今之变,遇事从容不慌乱,有坚定的信仰,不俯仰不屈身不降志。”耿立用阅读塑造了一个异星的自己,那是一副区别于不受阅读滋养的人的坚硬铠甲。

 

“文学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个人终身气质,哪怕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阅读也有大作业,大到抗震救灾期间提振精神的宣传语,小到楼盘的广告语,都需要有阅读积累、文学素养的人才能创作啊。”耿立说,“所以,阅读不止在世界读书日,坚持阅读,人人都可以写散文、写好散文。”

一场雪的居高临下(组诗)

□陈芳

不想在一个春天,还想着雪

一段时间,阳光生了锈

很多地方杂草丛生,成了生活的死角

静下来的林子,满目萧条

山峰已秃,让隐藏的岩石了无生息

喜欢的刀锋与坚硬

被消失的斗志,磨去了棱角

青山绿水下,生活有鱼

也终将被自己,一网打下

 

我停不下来,一路地左顾右盼

陷入前狼后虎

前方,光明与黑暗拥挤不堪

延长的海岸线啊,风

就是不避讳,水淹没了的沙粒

不想在一个春天,我还在想着雪

更不想经历过了风雪

一站起,就被时间淘汰

 

在一条条木纹里,触摸故乡

在纹路之间,触摸岁月之骨

你曾守着的半壁江山,云峰独舞

最后却在刀口舔血,熟悉碎落的悲鸣

 

鸟已远去,江河夕下

云,躲过浩劫。风,被阴霾掏空

时间成了一条隔离的岸

 

抚摸纹里的年轮,弄不清曾镗过的绝境

苦难,不是所想的尘世之修

参悟后的抵达,一样残忍

 

一条条木纹,就像一条归家的路

念想无法熔断返回之伤。雕刻的工匠

最能体会,故乡的体无完肤

 

一场雪的居高临下

终于等到了一场雪的居高临下

风穿过枝与叶的芥蒂

空洞的表白,赤裸而胆怯

没有战绩成就自己的山峰

揣摩胜利的高度,竟然比死亡难

一条水的牵引,曲折而漫长

楼台,不可给一朵花进行一次葬礼

 

寻找风的棱角,山峦上

雪又一次转身,盯着年少之人站起来

是梦与童话,是爱与执着

这落雪,像极了遗忘后的指责

一次重生,一次归宿,一次绽放

多想在这洁净的世界筑好自己的巢穴

在此余生安度,在此覆灭重生

 

不如一只鸟

习惯了在风的刀刃上出走

这注定是一只鸟的命运

枝头上,满眼的春

不过是回望时一抹笔下的水彩

岁月的残影

被一张生活的画板,涂得一塌糊涂

只有树下的我,举着头颅

想着如何扮演好一只鸟

 

时间一再推演,也没有让我

从生活的缝隙中抽出身来

套着无形的枷锁,加重的叹息

像乡村一条条的弯道与商铺密集的街巷

不如一只鸟

可戏精一样挣扎在虚伪的乡愁里

蹲守于平凡之岗

还老想着如何顺着衣车跑出一条直线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