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观察|珠海“归巢”行动照亮露宿人员回家路

2022年7月,由市救助管理站发起的“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正式启动。通过推进服务关口前移,“零距离”提供专业化社工服务,用“政策引导+信心重建+亲情感召”照亮流浪露宿人员的回家路,让他们早日回归自我、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截至目前,该行动已助力43名流浪露宿人员回归家庭、8名流浪露宿人员稳定就业。

在家人久别重逢的温情画面背后,救助人员做了哪些努力?对于一些“与世隔绝”的流浪露宿人员,如何打开他们的心结?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珠海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史函和珠海市京师社会工作中心社工罗国翔走进演播室,讲述“归巢”背后的故事。

史函(中)和罗国翔(左)做客演播室,讲述“归巢”的故事。

“归巢”行动助力,失散廿四载兄妹团聚

“哥哥,24年了,终于找到你啦!”今年3月,在香洲区某排洪渠闸门附近,与家人失散24年的叶某终于和妹妹相认。久别重逢的兄妹俩相拥而泣。这是珠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成功劝导流浪露宿人员回归家庭的第43个案例。

据参与救助行动的珠海市京师社会工作中心社工介绍,他们是在例行巡查时发现叶某的。刚开始,叶某比较抗拒救助,不愿透露太多个人信息。后来,救助人员不断地通过新年送礼包、寒冬送棉被等活动,表达对叶某的尊重和接纳,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感化他。后来,叶某告知了救助人员其家庭住址和大致情况,救助人员通过相关志愿者组织和网络公益平台帮忙找到他的家人。叶某的家人得知其行踪后感到非常惊喜,其妹妹连夜从江西宜春赶到珠海与其相认。

据叶某自述,20多年前,他从江西宜春来到珠海做生意。出门前,他和母亲说不混出名堂绝不回去。但是后来生意亏本了,生活又遇到挫折,他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于是长期露宿在外,靠拾荒为生,不愿意回家。叶某家属称,叶某多年一直没有音讯,以为他已经去世了,户口也已经注销了。

最终,在珠海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叶某与家人相认后一起返乡。为表示感谢,叶某的家人向珠海市救助管理站赠予“救助暖人心,帮助失联二十四年兄妹相认”的锦旗。

史函透露,从发现叶某到帮助他与家人相认、回归家庭,前后共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叶某从起初的抗拒救助、拒绝透露个人身份信息,到后来主动告知家庭住址请求帮忙寻找家人,得益于专业社工“一对一”的持续跟进,通过长期的温情关怀打开了叶某的心结。

珠海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救助群体和救助需求较从前的传统救助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近三年的救助数据分析来看,站外救助约占救助总量的三分之二。站外救助对象大多数主动选择流浪,长期在街面露宿,不愿回归家庭。“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启动的背景,正是救助机构在对珠海主城区的巡查中,发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珠海市救助管理站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引进专业社工、组织志愿者,对流浪露宿者开展精准帮扶、温情救助。

专项行动开展近两年来,通过排查主城区40多个露宿点,建立完善112名露宿人员信息台账,对这些人员的露宿原因、年龄结构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几大特点:18岁到60岁青壮年占比约90%;只露宿、不乞讨,大多以打短工、捡拾废品为生;基本不与家人联系,有的甚至长期“失联”,很多都被家属注销了户口;大多都有一段难过的挫折经历,与外界保持“拒绝沟通、拒绝交流”的态度。

史函表示,在救助人员开展的传统街面巡查劝导中,发现露宿人员后,通常只要劝导他们“不要这样做”,或者给他们一些食物、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就可以了。而“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则要探寻露宿人员背后的原因——“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专项行动开展近两年来,取得的成效超出预期,目前已有43名露宿人员在珠海与亲人相见。通过这种亲人异地重逢、接他们回家的方式让露宿人员重归家庭,相比政府部门直接将其护送回家,更能彰显家人对他们的接纳、更好地消除他们与家人的心理隔阂。此外,还有8名流浪露宿人员通过专项行动的救助实现稳定就业,这也是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成功案例。

罗国翔表示,在实际救助过程中,与露宿人员的沟通“真的挺困难的”,因为有些露宿人员看到救助人员来到露宿点,会认为是来对他们进行驱离的,又得重新再找别的地方露宿,所以大多数露宿人员都会很抗拒。通常需要经过专业社工多次“上门”探访,每次都给露宿人员带一些食物、日常用品等小礼物,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对待,慢慢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让他们卸下心理包袱、接受救助。

珠澳两地联手,救助对象回澳

2023年4月,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发现了于某,澳门户籍。市救助站在联系公安机关核实其身份信息后,根据于某提供的电话联系其家人,但对方声称是于某的前夫,已离婚多年,并表示不愿来珠接领,也无法联系到她的其他亲友。

为将于某及时送返澳门,市救助站将情况上报市民政局救助科,并请代为联系澳门相关部门协助。澳门特区社会工作局核实确认了于某身份信息,但由于其属于精神障碍康复人员,无自主返乡能力,身份证件已遗失,且无亲属到珠海接领,其如何返澳无先例可循。

为解决相关问题,珠澳两地相关部门及时建立工作联系小组,多次就两地身份证件补办、通关办理、交接手续、返澳安置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在此期间,珠海民政部门沟通市公安局、珠海边检总站、拱北海关及澳门街坊总会,协助于某补办出入境通行证,并就人员护送交接、健康申报等事项进行沟通、安排。与此同时,澳门特区社会工作局通过澳门治安警察局、医院、社会工作中心等部门完成个人身份证办理、入关安排、健康检查、返澳安置等前期工作。

2023年4月24日上午,珠澳双方多部门携手努力,顺利在两地口岸完成于某返澳交接手续。这是珠澳两地政府部门就特殊困难救助对象接送返回的首个成功案例,为加强珠澳两地在民政领域合作、打通困难群体救助渠道、保障困难群体权益做了探索。

据悉,近年来,珠澳两地居民流动性增加,因突发状况导致临时遇困人员有所增加澳两地联动,探索打通澳门籍特殊困难群众跨境救助壁垒,2023年以来,共助力5名澳门籍特殊困难群众返乡。

史函透露,与救助内地居民相比,对澳门户籍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更为不易,因为珠澳两地的救助政策和部门设置存在差异,对救助对象的身份甄别认定及其关联亲属的信息查询都存在更多困难。

史函表示,“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的初衷,并不是要改变流浪露宿人员的选择。通过救助,他们的命运可能会发生一些转变,但救助机构不是露宿人员改变命运的主导者,而只是一个介质,露宿人员的根本性改变只能靠他们自己,“我们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尝试选择的可能”。在对51个成功案例的救助过程中,当看到亲人重逢,尤其是“都以为他去世了”的露宿人员与亲人重逢的时候,那种亲人相拥、涕泪交加的场面,给救助人员带来了内心的激荡。“我们觉得这个工作有意义,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东西。”

史函透露,目前,“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主要由华发公益基金提供资金支持,由专业社工具体介入,政府部门、慈善机构、专业社工三方形成合力,相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成功的救助案例。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民生新观察|珠海“归巢”行动照亮露宿人员回家路

2022年7月,由市救助管理站发起的“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正式启动。通过推进服务关口前移,“零距离”提供专业化社工服务,用“政策引导+信心重建+亲情感召”照亮流浪露宿人员的回家路,让他们早日回归自我、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截至目前,该行动已助力43名流浪露宿人员回归家庭、8名流浪露宿人员稳定就业。

在家人久别重逢的温情画面背后,救助人员做了哪些努力?对于一些“与世隔绝”的流浪露宿人员,如何打开他们的心结?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珠海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史函和珠海市京师社会工作中心社工罗国翔走进演播室,讲述“归巢”背后的故事。

史函(中)和罗国翔(左)做客演播室,讲述“归巢”的故事。

“归巢”行动助力,失散廿四载兄妹团聚

“哥哥,24年了,终于找到你啦!”今年3月,在香洲区某排洪渠闸门附近,与家人失散24年的叶某终于和妹妹相认。久别重逢的兄妹俩相拥而泣。这是珠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成功劝导流浪露宿人员回归家庭的第43个案例。

据参与救助行动的珠海市京师社会工作中心社工介绍,他们是在例行巡查时发现叶某的。刚开始,叶某比较抗拒救助,不愿透露太多个人信息。后来,救助人员不断地通过新年送礼包、寒冬送棉被等活动,表达对叶某的尊重和接纳,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感化他。后来,叶某告知了救助人员其家庭住址和大致情况,救助人员通过相关志愿者组织和网络公益平台帮忙找到他的家人。叶某的家人得知其行踪后感到非常惊喜,其妹妹连夜从江西宜春赶到珠海与其相认。

据叶某自述,20多年前,他从江西宜春来到珠海做生意。出门前,他和母亲说不混出名堂绝不回去。但是后来生意亏本了,生活又遇到挫折,他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于是长期露宿在外,靠拾荒为生,不愿意回家。叶某家属称,叶某多年一直没有音讯,以为他已经去世了,户口也已经注销了。

最终,在珠海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叶某与家人相认后一起返乡。为表示感谢,叶某的家人向珠海市救助管理站赠予“救助暖人心,帮助失联二十四年兄妹相认”的锦旗。

史函透露,从发现叶某到帮助他与家人相认、回归家庭,前后共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叶某从起初的抗拒救助、拒绝透露个人身份信息,到后来主动告知家庭住址请求帮忙寻找家人,得益于专业社工“一对一”的持续跟进,通过长期的温情关怀打开了叶某的心结。

珠海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救助群体和救助需求较从前的传统救助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近三年的救助数据分析来看,站外救助约占救助总量的三分之二。站外救助对象大多数主动选择流浪,长期在街面露宿,不愿回归家庭。“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启动的背景,正是救助机构在对珠海主城区的巡查中,发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珠海市救助管理站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引进专业社工、组织志愿者,对流浪露宿者开展精准帮扶、温情救助。

专项行动开展近两年来,通过排查主城区40多个露宿点,建立完善112名露宿人员信息台账,对这些人员的露宿原因、年龄结构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几大特点:18岁到60岁青壮年占比约90%;只露宿、不乞讨,大多以打短工、捡拾废品为生;基本不与家人联系,有的甚至长期“失联”,很多都被家属注销了户口;大多都有一段难过的挫折经历,与外界保持“拒绝沟通、拒绝交流”的态度。

史函表示,在救助人员开展的传统街面巡查劝导中,发现露宿人员后,通常只要劝导他们“不要这样做”,或者给他们一些食物、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就可以了。而“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则要探寻露宿人员背后的原因——“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专项行动开展近两年来,取得的成效超出预期,目前已有43名露宿人员在珠海与亲人相见。通过这种亲人异地重逢、接他们回家的方式让露宿人员重归家庭,相比政府部门直接将其护送回家,更能彰显家人对他们的接纳、更好地消除他们与家人的心理隔阂。此外,还有8名流浪露宿人员通过专项行动的救助实现稳定就业,这也是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成功案例。

罗国翔表示,在实际救助过程中,与露宿人员的沟通“真的挺困难的”,因为有些露宿人员看到救助人员来到露宿点,会认为是来对他们进行驱离的,又得重新再找别的地方露宿,所以大多数露宿人员都会很抗拒。通常需要经过专业社工多次“上门”探访,每次都给露宿人员带一些食物、日常用品等小礼物,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对待,慢慢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让他们卸下心理包袱、接受救助。

珠澳两地联手,救助对象回澳

2023年4月,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发现了于某,澳门户籍。市救助站在联系公安机关核实其身份信息后,根据于某提供的电话联系其家人,但对方声称是于某的前夫,已离婚多年,并表示不愿来珠接领,也无法联系到她的其他亲友。

为将于某及时送返澳门,市救助站将情况上报市民政局救助科,并请代为联系澳门相关部门协助。澳门特区社会工作局核实确认了于某身份信息,但由于其属于精神障碍康复人员,无自主返乡能力,身份证件已遗失,且无亲属到珠海接领,其如何返澳无先例可循。

为解决相关问题,珠澳两地相关部门及时建立工作联系小组,多次就两地身份证件补办、通关办理、交接手续、返澳安置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在此期间,珠海民政部门沟通市公安局、珠海边检总站、拱北海关及澳门街坊总会,协助于某补办出入境通行证,并就人员护送交接、健康申报等事项进行沟通、安排。与此同时,澳门特区社会工作局通过澳门治安警察局、医院、社会工作中心等部门完成个人身份证办理、入关安排、健康检查、返澳安置等前期工作。

2023年4月24日上午,珠澳双方多部门携手努力,顺利在两地口岸完成于某返澳交接手续。这是珠澳两地政府部门就特殊困难救助对象接送返回的首个成功案例,为加强珠澳两地在民政领域合作、打通困难群体救助渠道、保障困难群体权益做了探索。

据悉,近年来,珠澳两地居民流动性增加,因突发状况导致临时遇困人员有所增加澳两地联动,探索打通澳门籍特殊困难群众跨境救助壁垒,2023年以来,共助力5名澳门籍特殊困难群众返乡。

史函透露,与救助内地居民相比,对澳门户籍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更为不易,因为珠澳两地的救助政策和部门设置存在差异,对救助对象的身份甄别认定及其关联亲属的信息查询都存在更多困难。

史函表示,“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的初衷,并不是要改变流浪露宿人员的选择。通过救助,他们的命运可能会发生一些转变,但救助机构不是露宿人员改变命运的主导者,而只是一个介质,露宿人员的根本性改变只能靠他们自己,“我们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尝试选择的可能”。在对51个成功案例的救助过程中,当看到亲人重逢,尤其是“都以为他去世了”的露宿人员与亲人重逢的时候,那种亲人相拥、涕泪交加的场面,给救助人员带来了内心的激荡。“我们觉得这个工作有意义,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东西。”

史函透露,目前,“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主要由华发公益基金提供资金支持,由专业社工具体介入,政府部门、慈善机构、专业社工三方形成合力,相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成功的救助案例。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