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吴流芳:为珠海历史文脉传承夯基垒土

【人物印象】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火热铺开。珠海历史名人研究会会长吴流芳不仅是珠海博物馆文物征集顾问,也是珠海城市建筑档案馆顾问。20年执着于文史研究的日子里,他行走于随时可能坍塌的危楼间,倾听一个个知情者的口述,整理一份份互相印证的档案。2000多件有助于研究珠海历史文化发展印记的实物材料在他的努力下,得以收集留存,一处处记录城市发展印记的建筑得以保护,一个个传承城市文脉的建议得以采纳。择一事终一生,已经退休的他依旧坚持挖掘珠海文史宝藏。他说这一切的坚持源于对城市的热爱,对故土的一份责任。

吴流芳说,这一切的坚持源于对城市的热爱,对故土的一份责任。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吴流芳接触古建筑乃至地方文史研究却是机缘巧合。从小在珠海长大的他知道本地的山场、翠微等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却只知其中一二。2005年前后,随着山场小区回迁入住,一场“千人宴”正待举行。吴流芳当时是一所学校教职工,平时的工作就和摄像有关。他扛起了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次庆祝活动的点滴。他注意到一张桌子上坐着四位头发花白、面容沧桑的老人,出于好奇,上前攀谈才知道有“先有山场后有香洲”的说法。这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深入了解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背后的故事,就此走上为珠海文史“挖宝”的道路。

从山场的祖屋、城隍庙,再到珠海大大小小历史村落古建筑,寻访的过程中,学校的工作背景使他有严谨的求证思维。对搜集到的材料,他执着于“去伪存真”,尽量还原历史真相,让尘封的历史再现,被后人铭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具备专业技能,来自博物馆、地方志办等单位的专家给予他很多专业指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他凭借对珠海文史深入的了解和专业技能,成为珠海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顾问。

文物征集对于文脉传承来说有着夯基垒土的作用,实际工作中挑战重重,不仅征集时要对研究价值要有准确判断,更需要有胆识和沟通技巧。伴随着旧村的拆迁,有研究价值的宝藏可能会因为未被及时发现而不慎摧毁,甚至还有一些“文物贩子”闻风而动,导致宝藏的流失。文物征集就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虎口夺食”。有时吴流芳寻访的老屋可能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威胁人身安全。而一旦发现有研究价值的物品,将其留存更是需要通过各种技巧,调动各方资源“与时间赛跑”。

吴流芳介绍文物保护的故事。

他举例,珍藏在珠海博物馆的“清道光二十年景贤谷仓碑记”从发现到保护颇为曲折。当时他得到线索,翠微长水街旧乡公所内可能存有一碑。当他多方联系,设法进入已经废弃的老建筑时,一番细致的翻找才在一幅画后面发现了疑似的碑文。他小心翼翼地清理覆盖在碑文上的水泥和灰尘,用矿泉水软化,最终让碑文重见天日。为了保护文物,他没有声张,思虑着如何将其安全地转移到博物馆。他动用各种人脉,最终以最小成本和最短时间成功地将这块碑文从建筑中移出,并交由博物馆专业团队进行修复和展示。“取之民而官理之,不如贮之民而自理之。此朱子所以有社仓之设也。”这是“景贤谷仓碑”上的一段话。该碑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鲍俊所书,书法俊秀,文采斐然,成为探究古代珠海地区民间慈善义举的重要代表性文物。

20年间,吴流芳还参编了《珠海历史名人》《珠海文脉》等书籍。以《珠海历史名人》为例,通过整理珠海先贤、先烈、俊杰、志士等的生平事迹资料,让历史名人作为珠海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发光发热,赓续文脉、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如今吴流芳虽已退休,但依旧活跃在文史保护研究的一线。除了前几年,他推动造贝林九棍等项目纳入“非遗”,当年他孜孜不倦研究的山场村历史文化渊源,如今也有新的“非遗”项目正在推动申报。吴流芳希望,用毕生的努力为珠海历史文脉传承夯基垒土,让南粤文化绽放多元厚重的神采。

文字:陈颖 图片:钟凡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帅云
今日面孔|吴流芳:为珠海历史文脉传承夯基垒土

【人物印象】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火热铺开。珠海历史名人研究会会长吴流芳不仅是珠海博物馆文物征集顾问,也是珠海城市建筑档案馆顾问。20年执着于文史研究的日子里,他行走于随时可能坍塌的危楼间,倾听一个个知情者的口述,整理一份份互相印证的档案。2000多件有助于研究珠海历史文化发展印记的实物材料在他的努力下,得以收集留存,一处处记录城市发展印记的建筑得以保护,一个个传承城市文脉的建议得以采纳。择一事终一生,已经退休的他依旧坚持挖掘珠海文史宝藏。他说这一切的坚持源于对城市的热爱,对故土的一份责任。

吴流芳说,这一切的坚持源于对城市的热爱,对故土的一份责任。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吴流芳接触古建筑乃至地方文史研究却是机缘巧合。从小在珠海长大的他知道本地的山场、翠微等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却只知其中一二。2005年前后,随着山场小区回迁入住,一场“千人宴”正待举行。吴流芳当时是一所学校教职工,平时的工作就和摄像有关。他扛起了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次庆祝活动的点滴。他注意到一张桌子上坐着四位头发花白、面容沧桑的老人,出于好奇,上前攀谈才知道有“先有山场后有香洲”的说法。这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深入了解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背后的故事,就此走上为珠海文史“挖宝”的道路。

从山场的祖屋、城隍庙,再到珠海大大小小历史村落古建筑,寻访的过程中,学校的工作背景使他有严谨的求证思维。对搜集到的材料,他执着于“去伪存真”,尽量还原历史真相,让尘封的历史再现,被后人铭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具备专业技能,来自博物馆、地方志办等单位的专家给予他很多专业指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他凭借对珠海文史深入的了解和专业技能,成为珠海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顾问。

文物征集对于文脉传承来说有着夯基垒土的作用,实际工作中挑战重重,不仅征集时要对研究价值要有准确判断,更需要有胆识和沟通技巧。伴随着旧村的拆迁,有研究价值的宝藏可能会因为未被及时发现而不慎摧毁,甚至还有一些“文物贩子”闻风而动,导致宝藏的流失。文物征集就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虎口夺食”。有时吴流芳寻访的老屋可能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威胁人身安全。而一旦发现有研究价值的物品,将其留存更是需要通过各种技巧,调动各方资源“与时间赛跑”。

吴流芳介绍文物保护的故事。

他举例,珍藏在珠海博物馆的“清道光二十年景贤谷仓碑记”从发现到保护颇为曲折。当时他得到线索,翠微长水街旧乡公所内可能存有一碑。当他多方联系,设法进入已经废弃的老建筑时,一番细致的翻找才在一幅画后面发现了疑似的碑文。他小心翼翼地清理覆盖在碑文上的水泥和灰尘,用矿泉水软化,最终让碑文重见天日。为了保护文物,他没有声张,思虑着如何将其安全地转移到博物馆。他动用各种人脉,最终以最小成本和最短时间成功地将这块碑文从建筑中移出,并交由博物馆专业团队进行修复和展示。“取之民而官理之,不如贮之民而自理之。此朱子所以有社仓之设也。”这是“景贤谷仓碑”上的一段话。该碑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鲍俊所书,书法俊秀,文采斐然,成为探究古代珠海地区民间慈善义举的重要代表性文物。

20年间,吴流芳还参编了《珠海历史名人》《珠海文脉》等书籍。以《珠海历史名人》为例,通过整理珠海先贤、先烈、俊杰、志士等的生平事迹资料,让历史名人作为珠海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发光发热,赓续文脉、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如今吴流芳虽已退休,但依旧活跃在文史保护研究的一线。除了前几年,他推动造贝林九棍等项目纳入“非遗”,当年他孜孜不倦研究的山场村历史文化渊源,如今也有新的“非遗”项目正在推动申报。吴流芳希望,用毕生的努力为珠海历史文脉传承夯基垒土,让南粤文化绽放多元厚重的神采。

文字:陈颖 图片:钟凡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