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上午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
关键控制性工程
黄茅海大桥
顺利完成桥梁最终合龙段的
吊装及施工建设

此次吊装的是黄茅海主桥合龙口最后两节分体钢箱梁,重约180吨。黄茅海大桥正式合龙后,意味着整个项目的桥梁部分全部合龙。此外,目前项目全线路基、隧道、引桥工程施工也已基本完成,路面工程施工完成近60%,房建及机电、交通安全等工程也正在有序推进。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全长约31公里,起于珠海市高栏港,止于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项目全线由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2座超大斜拉桥、象山和狮山2座隧道以及4处互通立交组成。其中,高栏港大桥已于今年3月20日合龙,目前正在进行路面铺装及钢箱梁桥面铺装施工。整个项目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从珠海驾车到江门及粤西地区城市时间将缩短约30分钟。
黄茅海大桥合龙 成为世界跨径最大三塔斜拉桥

作为拥有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桥项目,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在建设中突破了三大技术上的难关,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实力。
- 难点一:抗台风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台风。由于地处珠江西侧的入海口,这里正是各种台风登陆的区域,项目建设中就曾遭遇多个超级台风的侵袭,如何规避台风对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安全带来的影响?对建设单位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目前项目处于最大的悬臂状态,也就是桥抗风最薄弱的阶段。我们通过理论计算,这个阶段可能连10级台风都扛不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桥位增设支架,以及抗风临时支架、临时阻尼器,通过这些措施减少建设期各种不利工况的台风影响,保证项目结构安全。”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经理孙文晋介绍说。
除了抗击台风以外,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几座斜拉桥,还遭遇了涡振现象的困扰。也就是在风速不高时,桥面会出现有限幅度的震动,虽然不会威胁桥梁结构,但是对于行驶在大桥上面的车辆来说,会带来晃动的行驶体验,影响车辆行驶的舒适性。
“针对涡振现象的影响,我们增设了外部钢板,这些钢板不是主体结构需要的,主要是为了抑制涡振现象增设的。为此,项目全线做了约150多种的这种断面。”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表示。
“通过几年的专题研究,我们做了100多次风洞试验,实验中通过断面看气动布局,通过设置风嘴隔物板、稳定板的气动布局,实现了零涡振的效果,这也彻底解决了建设中的涡振问题。”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经理孙文晋表示。
- 难点二:降低高盐高湿度海洋环境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第二个技术难点,就是高盐高湿度的海洋环境,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为此,建设单位对大桥结构物进行了抗渗、控裂耐久性的创新,包括对钢结构的涂装采用自动化,对斜拉索,研究提高它的抗老化和防腐功能等。
- 难点三:索塔小蛮腰异形施工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克服的第三大难题,就是索塔小蛮腰的设计,由于异形索塔施工难度大,设计施工必须精准无误。
“我们主塔建造采用了造型技术,BIM技术实现了它所有的断面的三维姿态,这能够保证在建设期,大幅提高钢筋及模板的精度。”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经理孙文晋表示。
黄茅海跨海通道 联通粤西的黄金通道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建在了珠江的入海口,它成了连接港澳与粤西地区的又一条黄金海上通道。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往粤西辐射缺少一条横向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相当于港珠澳大桥的一个连接线,该项目成为从珠海往西、港珠澳大桥往西的一条非常关键的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表示。
金湾↔江门
30分钟内高速直达!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东起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经江门市赤溪镇,终点位于江门台山市斗山镇。
项目全长31公里,其中跨海段约14公里。项目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项目有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两座主桥,均为项目控制性工程。
- 黄茅海大桥为主跨2×720米、全长2200米的三塔斜拉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径的三塔斜拉桥;
- 高栏港大桥为主跨700米、全长1416米的斜拉桥。
待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从港珠澳大桥向西,经金湾区内的洪鹤大桥、鹤港高速直通黄茅海跨海通道,全程高速的交通大动脉,将大大缩短港澳往来粤西的时间。
而从江门到金湾的通车时间,也将缩短到30分钟以内!
世界级交通枢纽
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跨越黄茅海海域,连接珠海和江门,该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成为世界级交通枢纽。

6月19日上午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
关键控制性工程
黄茅海大桥
顺利完成桥梁最终合龙段的
吊装及施工建设

此次吊装的是黄茅海主桥合龙口最后两节分体钢箱梁,重约180吨。黄茅海大桥正式合龙后,意味着整个项目的桥梁部分全部合龙。此外,目前项目全线路基、隧道、引桥工程施工也已基本完成,路面工程施工完成近60%,房建及机电、交通安全等工程也正在有序推进。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全长约31公里,起于珠海市高栏港,止于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项目全线由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2座超大斜拉桥、象山和狮山2座隧道以及4处互通立交组成。其中,高栏港大桥已于今年3月20日合龙,目前正在进行路面铺装及钢箱梁桥面铺装施工。整个项目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从珠海驾车到江门及粤西地区城市时间将缩短约30分钟。
黄茅海大桥合龙 成为世界跨径最大三塔斜拉桥

作为拥有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桥项目,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在建设中突破了三大技术上的难关,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实力。
- 难点一:抗台风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台风。由于地处珠江西侧的入海口,这里正是各种台风登陆的区域,项目建设中就曾遭遇多个超级台风的侵袭,如何规避台风对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安全带来的影响?对建设单位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目前项目处于最大的悬臂状态,也就是桥抗风最薄弱的阶段。我们通过理论计算,这个阶段可能连10级台风都扛不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桥位增设支架,以及抗风临时支架、临时阻尼器,通过这些措施减少建设期各种不利工况的台风影响,保证项目结构安全。”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经理孙文晋介绍说。
除了抗击台风以外,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几座斜拉桥,还遭遇了涡振现象的困扰。也就是在风速不高时,桥面会出现有限幅度的震动,虽然不会威胁桥梁结构,但是对于行驶在大桥上面的车辆来说,会带来晃动的行驶体验,影响车辆行驶的舒适性。
“针对涡振现象的影响,我们增设了外部钢板,这些钢板不是主体结构需要的,主要是为了抑制涡振现象增设的。为此,项目全线做了约150多种的这种断面。”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表示。
“通过几年的专题研究,我们做了100多次风洞试验,实验中通过断面看气动布局,通过设置风嘴隔物板、稳定板的气动布局,实现了零涡振的效果,这也彻底解决了建设中的涡振问题。”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经理孙文晋表示。
- 难点二:降低高盐高湿度海洋环境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第二个技术难点,就是高盐高湿度的海洋环境,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为此,建设单位对大桥结构物进行了抗渗、控裂耐久性的创新,包括对钢结构的涂装采用自动化,对斜拉索,研究提高它的抗老化和防腐功能等。
- 难点三:索塔小蛮腰异形施工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克服的第三大难题,就是索塔小蛮腰的设计,由于异形索塔施工难度大,设计施工必须精准无误。
“我们主塔建造采用了造型技术,BIM技术实现了它所有的断面的三维姿态,这能够保证在建设期,大幅提高钢筋及模板的精度。”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经理孙文晋表示。
黄茅海跨海通道 联通粤西的黄金通道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建在了珠江的入海口,它成了连接港澳与粤西地区的又一条黄金海上通道。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往粤西辐射缺少一条横向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相当于港珠澳大桥的一个连接线,该项目成为从珠海往西、港珠澳大桥往西的一条非常关键的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表示。
金湾↔江门
30分钟内高速直达!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东起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经江门市赤溪镇,终点位于江门台山市斗山镇。
项目全长31公里,其中跨海段约14公里。项目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项目有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两座主桥,均为项目控制性工程。
- 黄茅海大桥为主跨2×720米、全长2200米的三塔斜拉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径的三塔斜拉桥;
- 高栏港大桥为主跨700米、全长1416米的斜拉桥。
待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从港珠澳大桥向西,经金湾区内的洪鹤大桥、鹤港高速直通黄茅海跨海通道,全程高速的交通大动脉,将大大缩短港澳往来粤西的时间。
而从江门到金湾的通车时间,也将缩短到30分钟以内!
世界级交通枢纽
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跨越黄茅海海域,连接珠海和江门,该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成为世界级交通枢纽。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