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还是中暑?专家教你这样辨别和施救!

夏日炎炎,岭南地区气温高、湿度大,在这样环境里人体容易感到疲劳和不适,卒中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为什么夏天卒中发病率会升高?中风和中暑如何区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专家教你辨别!

为什么夏天卒中发病率会升高?

据了解,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中大五院脑血管病科主任张雷介绍,夏天卒中发病率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高温天气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流失,容易引起脱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增加了脑血管堵塞风险;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体血压波动,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增加了脑出血风险;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佳,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增加卒中风险。

夏天如何预防卒中?

首先,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8杯水,约1500毫升,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血管堵塞。夏季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按时服药,控制好血压和血糖水平,避免血压和血糖波动过大。夏天要尽量避免在中午时分外出,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穿长袖防晒衣服等。

此外,夏季虽然炎热,但适当的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夏天人们容易感到烦躁、易怒,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莫把热中风当中暑

据了解,热中风常见的表现包括口角歪斜、手臂单侧无力、言语含糊不清等,而中暑常见的表现有发烧、脉搏急速、意识丧失等,但不会有肢体乏力、偏瘫等表现。

张雷表示,很多市民头晕恶心时以为是中暑,休息一下就能缓解,等症状严重时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中风。他提醒,市民一旦发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还伴有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免耽误最佳抢救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等待急救的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让其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以往发生过卒中的患者更要重视预防工作,务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避免再次发病。

文字:刘雅玲 编辑:何进 责任编辑:宋显晖
中风还是中暑?专家教你这样辨别和施救!
观海融媒 2024-07-07 13:49

夏日炎炎,岭南地区气温高、湿度大,在这样环境里人体容易感到疲劳和不适,卒中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为什么夏天卒中发病率会升高?中风和中暑如何区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专家教你辨别!

为什么夏天卒中发病率会升高?

据了解,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中大五院脑血管病科主任张雷介绍,夏天卒中发病率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高温天气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流失,容易引起脱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增加了脑血管堵塞风险;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体血压波动,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增加了脑出血风险;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佳,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增加卒中风险。

夏天如何预防卒中?

首先,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8杯水,约1500毫升,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血管堵塞。夏季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按时服药,控制好血压和血糖水平,避免血压和血糖波动过大。夏天要尽量避免在中午时分外出,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穿长袖防晒衣服等。

此外,夏季虽然炎热,但适当的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夏天人们容易感到烦躁、易怒,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莫把热中风当中暑

据了解,热中风常见的表现包括口角歪斜、手臂单侧无力、言语含糊不清等,而中暑常见的表现有发烧、脉搏急速、意识丧失等,但不会有肢体乏力、偏瘫等表现。

张雷表示,很多市民头晕恶心时以为是中暑,休息一下就能缓解,等症状严重时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中风。他提醒,市民一旦发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还伴有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免耽误最佳抢救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等待急救的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让其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以往发生过卒中的患者更要重视预防工作,务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避免再次发病。

文字:刘雅玲 编辑:何进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