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民歌的“前世今生”!张天彤教授做客珠海大讲堂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7月20日,一首韵味悠长的传统民歌《茉莉花》在珠海市工人文化宫报告厅响起,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做客2024年第五期珠海大讲堂。

张天彤

珠海大讲堂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是珠海汇聚高端社科资源,畅通新知普及渠道,激发民众参与活力,打造标杆科普品牌的创新举措。

据了解,张天彤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研究、教学与传播工作,在当天的讲座中,她以“民歌——流淌在人民生活中永恒的旋律”为主题,带领观众了解民歌的“前世今生”,在民歌的花海里自由徜徉,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歌,群众之友、人民之歌,迎时代之潮流,发民众之声音,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它记录了人民的点滴生活,凝聚了民族情感,延续了历史文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民歌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其演唱风格形成的要素有哪些?讲座开始时,张天彤分享到,这些话题与思考源于这几年来她对民歌的观摩、评审、授课以及舞台艺术实践后的有感而发。

讲座中,她围绕民歌概念及历史发展、民歌类型划分及特点、民歌演唱风格形成要素及分析、当代民歌万象的讨论等话题,以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理论,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民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她谈到,民歌,是来自民间之歌,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歌曲,被改编或加工后,经口耳相传广泛流传。因此,语言是人们欣赏民歌的重要元素。“对于民歌的研究与保护,我很着急。”张天彤说道,“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这些民族,他们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要保护他们的民歌、他们的历史,需要时间,晚抢救一天,就可能消失一座‘音乐博物馆’,所以我一直处于很着急的状态。”

张天彤谈到,边疆各少数民族与内地民族交融、碰撞、发展的历史,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内涵,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和中原文化的交融,以及不断汲取西域文化之间的共生、共融,形成了今天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讲座现场,张天彤以《信天游》《东方红》《乌苏里船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苗岭早晨》等民歌为例,分享了民歌的内涵与外延。这些民歌在老百姓心中举足轻重,它们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族群特色。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情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愿望,是当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观众们在现场感受到了东北话版、蒙语版的《茉莉花》,充分体会民歌的民族性、地域性。

除了分享民歌的起源、类型、特点等,张天彤还分享了民歌的不同演唱风格,展现了技术润腔、肢体润腔、感情润腔的不同特点。她谈到,“我们听到的旋律,相当于一首歌的骨骼,骨骼以外的血肉就是唱腔,而‘依情润色、润而生味’的再创造手段便是润腔。润腔使艺术作品在表达上更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不同的民歌作品中也有着不同的润腔技法,将这些存在于民间音乐中的润腔手段加以关注、借鉴和吸收,对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来说很有意义。”

学生表演
学生表演

随着《天路》《青春舞曲》《定风波》的现场演绎,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不同风格民歌的独特之处。

谈及未来谁来唱民歌?张天彤笑称:“人人都是歌唱家,在座每一位都是民歌的演唱者。演唱要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服务,民歌也应回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去。不论唱哪种类型,用什么方法唱,最终目的是老百姓喜欢听、喜欢唱,最终就是为人民而歌。”

当天,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田民歌”传承人梁六妹也来到了讲座现场,带来了一曲沙田民歌,清亮的歌声动人心弦,观众们纷纷跟唱、现场气氛热烈。

珠海咸水歌传承人演唱

随后,珠海歌舞团独唱演员林青就民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张天彤展开探讨。张天彤说:“陕北民歌搜集早、数量大,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高亢苍凉的唱腔、语言便于传唱,而粤语、闽语等因为较难听懂,相对教唱也就较少,用方言来演唱民歌,可以保存民歌的韵味,但为了让它的受众面更广,可以适当地在方言基础上,比如用‘粤普’,尽量接近普通话来传唱,能让更多人听得懂、学得会。”

现场的音乐发烧友,一位来自珠海一中的高三学生谈到了对于民歌发展现状的困惑,张天彤说:“年轻人有这样深刻的思考很难得。我们只要跟着前辈的步伐,唱自己家乡的歌、唱自己工作和生活地方的歌、唱中国的民歌,从基础教育抓起,传播民歌知识,不断拉近人民与传统音乐的感情,社会、高校多举办传统音乐知识普及活动,面向高校培养人才、面向社会培养观众,让高校、政府、民间形成联动,让每个人都能唱自己家乡的歌曲,民歌就会一直传承发扬下去。”

观众提问

民歌流淌在世代劳动人民生活中,它是永恒不灭的旋律。谈及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张天彤表示:“发扬民歌是一个时代命题,通过对民歌的深度回溯,可以正确看待当下,更好走向未来。希望讲座能搭建一座桥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在现实生活中作用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人了解民歌、爱上民歌。”

文字:张映竹 图片:朱习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应立枫
了解民歌的“前世今生”!张天彤教授做客珠海大讲堂
观海融媒 2024-07-20 22:09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7月20日,一首韵味悠长的传统民歌《茉莉花》在珠海市工人文化宫报告厅响起,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做客2024年第五期珠海大讲堂。

张天彤

珠海大讲堂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是珠海汇聚高端社科资源,畅通新知普及渠道,激发民众参与活力,打造标杆科普品牌的创新举措。

据了解,张天彤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研究、教学与传播工作,在当天的讲座中,她以“民歌——流淌在人民生活中永恒的旋律”为主题,带领观众了解民歌的“前世今生”,在民歌的花海里自由徜徉,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歌,群众之友、人民之歌,迎时代之潮流,发民众之声音,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它记录了人民的点滴生活,凝聚了民族情感,延续了历史文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民歌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其演唱风格形成的要素有哪些?讲座开始时,张天彤分享到,这些话题与思考源于这几年来她对民歌的观摩、评审、授课以及舞台艺术实践后的有感而发。

讲座中,她围绕民歌概念及历史发展、民歌类型划分及特点、民歌演唱风格形成要素及分析、当代民歌万象的讨论等话题,以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理论,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民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她谈到,民歌,是来自民间之歌,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歌曲,被改编或加工后,经口耳相传广泛流传。因此,语言是人们欣赏民歌的重要元素。“对于民歌的研究与保护,我很着急。”张天彤说道,“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这些民族,他们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要保护他们的民歌、他们的历史,需要时间,晚抢救一天,就可能消失一座‘音乐博物馆’,所以我一直处于很着急的状态。”

张天彤谈到,边疆各少数民族与内地民族交融、碰撞、发展的历史,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内涵,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和中原文化的交融,以及不断汲取西域文化之间的共生、共融,形成了今天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讲座现场,张天彤以《信天游》《东方红》《乌苏里船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苗岭早晨》等民歌为例,分享了民歌的内涵与外延。这些民歌在老百姓心中举足轻重,它们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族群特色。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情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愿望,是当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观众们在现场感受到了东北话版、蒙语版的《茉莉花》,充分体会民歌的民族性、地域性。

除了分享民歌的起源、类型、特点等,张天彤还分享了民歌的不同演唱风格,展现了技术润腔、肢体润腔、感情润腔的不同特点。她谈到,“我们听到的旋律,相当于一首歌的骨骼,骨骼以外的血肉就是唱腔,而‘依情润色、润而生味’的再创造手段便是润腔。润腔使艺术作品在表达上更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不同的民歌作品中也有着不同的润腔技法,将这些存在于民间音乐中的润腔手段加以关注、借鉴和吸收,对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来说很有意义。”

学生表演
学生表演

随着《天路》《青春舞曲》《定风波》的现场演绎,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不同风格民歌的独特之处。

谈及未来谁来唱民歌?张天彤笑称:“人人都是歌唱家,在座每一位都是民歌的演唱者。演唱要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服务,民歌也应回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去。不论唱哪种类型,用什么方法唱,最终目的是老百姓喜欢听、喜欢唱,最终就是为人民而歌。”

当天,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田民歌”传承人梁六妹也来到了讲座现场,带来了一曲沙田民歌,清亮的歌声动人心弦,观众们纷纷跟唱、现场气氛热烈。

珠海咸水歌传承人演唱

随后,珠海歌舞团独唱演员林青就民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张天彤展开探讨。张天彤说:“陕北民歌搜集早、数量大,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高亢苍凉的唱腔、语言便于传唱,而粤语、闽语等因为较难听懂,相对教唱也就较少,用方言来演唱民歌,可以保存民歌的韵味,但为了让它的受众面更广,可以适当地在方言基础上,比如用‘粤普’,尽量接近普通话来传唱,能让更多人听得懂、学得会。”

现场的音乐发烧友,一位来自珠海一中的高三学生谈到了对于民歌发展现状的困惑,张天彤说:“年轻人有这样深刻的思考很难得。我们只要跟着前辈的步伐,唱自己家乡的歌、唱自己工作和生活地方的歌、唱中国的民歌,从基础教育抓起,传播民歌知识,不断拉近人民与传统音乐的感情,社会、高校多举办传统音乐知识普及活动,面向高校培养人才、面向社会培养观众,让高校、政府、民间形成联动,让每个人都能唱自己家乡的歌曲,民歌就会一直传承发扬下去。”

观众提问

民歌流淌在世代劳动人民生活中,它是永恒不灭的旋律。谈及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张天彤表示:“发扬民歌是一个时代命题,通过对民歌的深度回溯,可以正确看待当下,更好走向未来。希望讲座能搭建一座桥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在现实生活中作用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人了解民歌、爱上民歌。”

文字:张映竹 图片:朱习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