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体制成效显现,琴澳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挂牌成立,掀开了“琴澳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在过去的三年,横琴与澳门勠力同心深化合作,逐渐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近邻”转变为产业紧密相连、发展深度融合的亲密“队友”。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务局税务大厅。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粤澳深度合作”理念的深入实践,为两地的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依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粤澳双方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紧密型合作。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开创性的管理举措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共”体制显成效,权责清单更明晰

近日,在合作区举办的主题媒体走访活动中,合作区行政事务局局长曹晋锋详细介绍了“四共”体制的进展情况。在他看来,“四共”体制不仅是合作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也是粤澳双方在决策执行、管理共享等环节全面系统性合作的制度创新。

横琴合作区行政事务局局长曹晋峰。

根据《总体方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现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合作区构建粤澳联合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实施经济建设和民生管理等方面的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广东省派出机构负责党的建设、国家安全等地方管理工作,确保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充分利用“两制之利”。

这项开创性的管理举措标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呼唤着体制上的创新突破。“在过去三年里,‘四共’体制面临诸多挑战。”曹晋锋坦言,在合作区初期的实际运作中,管理及执行机构遭遇了角色定位不清晰、法律地位不明晰等问题,权责范围、权力来源及其边界等问题也亟待厘清。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横琴规划》)等关键文件的出台,合作区逐步明确了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的权力来源、权责范围,并建立了纠纷解决机制、人事招聘制度以及保密规定等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实际运作中的问题。

如今,经过三年的融合发展,“四共”体制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渐入佳境。

在管委会层面,合作区建立健全依法依规、科学民主、充分协商的决策机制,优化完善管委会议事规则,简化决策流程,并强化对执委会的充分授权。截至目前,管委会已成功召开7次会议,决策了合作区四重事项近30项。

在执委会方面,通过优化工作规则和机构设置,形成了层级清晰、权责分明、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并围绕跨境文件流转、保密管理、公务出差等业务新制订了10余部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内部工作流程。截至2024年6月底,执委会共召开了60次会议,审议决策382项。

“经过三年的努力,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体制机制运行顺畅,首阶段目标任务逐渐落细落地落实。”曹晋锋说道。

多方高效协同,吸引国际人才

在合作区执委会,来自内地和澳门的同事在一个办公楼里共同研究工作、谋划发展、解决问题,已成为稀松平常的场景。合作区经济发展局文旅会展商贸处处长林衍杰自2022年初起,便参与到合作区的发展工作中,致力于将他在澳门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带入横琴。

横琴合作区经济发展局文旅会展商贸处处长林衍杰。

过去三年间,林衍杰及其团队成功推动了一系列活动和项目的实施。例如,他们将澳门举办的“齐齐葡-葡语国家及澳门产品特色市集引入横琴,不仅有效促进了葡语系国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还让横琴的居民和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澳门特色主题活动的魅力。

谈及与内地同事的合作体验,林衍杰表示:“尽管两地存在行政制度上的差异,但我们通过积极沟通和相互理解,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默契。”

目前,在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已有一批澳门公务人员参与横琴发展建设,“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已成为机构内部粤澳两地工作人员的日常。

林衍杰表示,横琴作为一个政策创新的试验田,拥有高度的政策调整灵活性,这为两地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希望能够继续深化澳门与横琴之间的融合,共同探索更多政策创新的可能性。”

合作区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横琴规划》明确,要建立健全符合合作区发展需要的人员管理制度体系,采用组织选派与市场招聘相结合、挂职与任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广泛汇聚境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合作区建设。

目前,合作区内共有四类工作人员:澳方公务员、粤方公务员、员额制人员以及劳务派遣人员。曹晋锋指出,合作区正逐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未来将以员额制为主,通过市场招聘吸引人才。同时,合作区将参考雄安新区的经验,在执委会下属的国资企业建立人才“蓄水池”,表现优秀的劳务派遣人员可以通过内部晋升渠道转换为员额制人员。

成果共享机制,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

在“深度”共商共建共管的框架下,粤澳双方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构建合作区收益共享和常态化评估机制,从而实现“共享”的目标。

《总体方案》明确,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创新合作区国民经济相关数据统计方式,研究编制合作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对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贡献。同时,组织对合作区建设及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开展年度评估,评估结果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现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报告。

合作区统计局副局长李秉勋介绍,过去三年来,合作区统计局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在粤澳双方统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编制并实施了《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指标体系(试行)》及其《评估办法》。随着去年年底《横琴规划》的出台,《指标体系》也得到了优化调整。截至目前,2022年度的合作区评估报告已顺利完成,2023年度的评估工作正在推进中。

横琴合作区统计局副局长李秉勋。

与此同时,合作区积极探索内地与澳门统计规则制度对接衔接,确保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反映合作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情况。

一方面,通过编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资(澳门)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澳资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案(试行)》,对澳资澳企开展全面调查统计,涵盖16个行业门类,覆盖60余项指标。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将合作区澳资企业赚取的要素收益计入澳门本地居民总收入(GNI),并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指标体系分析报告中,增加了合作区的相关章节,以展现合作区的发展成就。

截至目前,合作区统计局已完成10个报告期的数据收集。调查对象从4925户增加至超过6200户。2024年一季度,合作区澳资产业增加值初步核算为8.99亿元,同比增长65.8%,实际吸收澳资1.37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1.1倍。

李秉勋透露,目前统计局正在梳理计算总体规划中的第一阶段发展目标指标,如澳门居民在合作区的居住与就业情况、澳资企业增加值占比等,预计会在适当时间公布相关数据。“这一系列重要成果,离不开与澳门的紧密合作以及制度的持续创新。未来,合作区统计局将继续深化琴澳统计规则衔接,更好地服务于合作区的发展。”

文字:陈秀岑 图片:曾遥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宋显晖
“四共”体制成效显现,琴澳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观海融媒 2024-08-19 22:23

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挂牌成立,掀开了“琴澳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在过去的三年,横琴与澳门勠力同心深化合作,逐渐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近邻”转变为产业紧密相连、发展深度融合的亲密“队友”。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务局税务大厅。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粤澳深度合作”理念的深入实践,为两地的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依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粤澳双方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紧密型合作。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开创性的管理举措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共”体制显成效,权责清单更明晰

近日,在合作区举办的主题媒体走访活动中,合作区行政事务局局长曹晋锋详细介绍了“四共”体制的进展情况。在他看来,“四共”体制不仅是合作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也是粤澳双方在决策执行、管理共享等环节全面系统性合作的制度创新。

横琴合作区行政事务局局长曹晋峰。

根据《总体方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现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合作区构建粤澳联合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实施经济建设和民生管理等方面的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广东省派出机构负责党的建设、国家安全等地方管理工作,确保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充分利用“两制之利”。

这项开创性的管理举措标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呼唤着体制上的创新突破。“在过去三年里,‘四共’体制面临诸多挑战。”曹晋锋坦言,在合作区初期的实际运作中,管理及执行机构遭遇了角色定位不清晰、法律地位不明晰等问题,权责范围、权力来源及其边界等问题也亟待厘清。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横琴规划》)等关键文件的出台,合作区逐步明确了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的权力来源、权责范围,并建立了纠纷解决机制、人事招聘制度以及保密规定等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实际运作中的问题。

如今,经过三年的融合发展,“四共”体制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渐入佳境。

在管委会层面,合作区建立健全依法依规、科学民主、充分协商的决策机制,优化完善管委会议事规则,简化决策流程,并强化对执委会的充分授权。截至目前,管委会已成功召开7次会议,决策了合作区四重事项近30项。

在执委会方面,通过优化工作规则和机构设置,形成了层级清晰、权责分明、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并围绕跨境文件流转、保密管理、公务出差等业务新制订了10余部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内部工作流程。截至2024年6月底,执委会共召开了60次会议,审议决策382项。

“经过三年的努力,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体制机制运行顺畅,首阶段目标任务逐渐落细落地落实。”曹晋锋说道。

多方高效协同,吸引国际人才

在合作区执委会,来自内地和澳门的同事在一个办公楼里共同研究工作、谋划发展、解决问题,已成为稀松平常的场景。合作区经济发展局文旅会展商贸处处长林衍杰自2022年初起,便参与到合作区的发展工作中,致力于将他在澳门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带入横琴。

横琴合作区经济发展局文旅会展商贸处处长林衍杰。

过去三年间,林衍杰及其团队成功推动了一系列活动和项目的实施。例如,他们将澳门举办的“齐齐葡-葡语国家及澳门产品特色市集引入横琴,不仅有效促进了葡语系国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还让横琴的居民和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澳门特色主题活动的魅力。

谈及与内地同事的合作体验,林衍杰表示:“尽管两地存在行政制度上的差异,但我们通过积极沟通和相互理解,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默契。”

目前,在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已有一批澳门公务人员参与横琴发展建设,“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已成为机构内部粤澳两地工作人员的日常。

林衍杰表示,横琴作为一个政策创新的试验田,拥有高度的政策调整灵活性,这为两地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希望能够继续深化澳门与横琴之间的融合,共同探索更多政策创新的可能性。”

合作区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横琴规划》明确,要建立健全符合合作区发展需要的人员管理制度体系,采用组织选派与市场招聘相结合、挂职与任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广泛汇聚境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合作区建设。

目前,合作区内共有四类工作人员:澳方公务员、粤方公务员、员额制人员以及劳务派遣人员。曹晋锋指出,合作区正逐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未来将以员额制为主,通过市场招聘吸引人才。同时,合作区将参考雄安新区的经验,在执委会下属的国资企业建立人才“蓄水池”,表现优秀的劳务派遣人员可以通过内部晋升渠道转换为员额制人员。

成果共享机制,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

在“深度”共商共建共管的框架下,粤澳双方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构建合作区收益共享和常态化评估机制,从而实现“共享”的目标。

《总体方案》明确,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创新合作区国民经济相关数据统计方式,研究编制合作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对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贡献。同时,组织对合作区建设及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开展年度评估,评估结果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现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报告。

合作区统计局副局长李秉勋介绍,过去三年来,合作区统计局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在粤澳双方统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编制并实施了《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指标体系(试行)》及其《评估办法》。随着去年年底《横琴规划》的出台,《指标体系》也得到了优化调整。截至目前,2022年度的合作区评估报告已顺利完成,2023年度的评估工作正在推进中。

横琴合作区统计局副局长李秉勋。

与此同时,合作区积极探索内地与澳门统计规则制度对接衔接,确保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反映合作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情况。

一方面,通过编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资(澳门)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澳资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案(试行)》,对澳资澳企开展全面调查统计,涵盖16个行业门类,覆盖60余项指标。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将合作区澳资企业赚取的要素收益计入澳门本地居民总收入(GNI),并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指标体系分析报告中,增加了合作区的相关章节,以展现合作区的发展成就。

截至目前,合作区统计局已完成10个报告期的数据收集。调查对象从4925户增加至超过6200户。2024年一季度,合作区澳资产业增加值初步核算为8.99亿元,同比增长65.8%,实际吸收澳资1.37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1.1倍。

李秉勋透露,目前统计局正在梳理计算总体规划中的第一阶段发展目标指标,如澳门居民在合作区的居住与就业情况、澳资企业增加值占比等,预计会在适当时间公布相关数据。“这一系列重要成果,离不开与澳门的紧密合作以及制度的持续创新。未来,合作区统计局将继续深化琴澳统计规则衔接,更好地服务于合作区的发展。”

文字:陈秀岑 图片:曾遥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