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民族深厚历史!葛剑雄教授珠海大讲堂解读“何以中国”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这就是中国,中华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我们美丽、光荣、伟大的祖国……”

9月14日下午,珠海市工人文化宫报告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2024年第七期珠海大讲堂,以《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为题,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学识素养,解读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绵延,带领大家酣畅淋漓地体验一场深刻的历史文化盛宴。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2024年第七期珠海大讲堂。

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中国”从何而来?讲座中,葛剑雄教授以目前发现最早记载有“中国”二字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作为开篇,介绍“中国”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为现场读者系统讲解了“中国”的由来。

珠海大讲堂现场

铭文中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上天曰:余自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大意是说,周武王在攻克了商朝的王都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已经在中国安家(建都)了,统治民众。

“这里的‘中国’就是周武王的王都,万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葛剑雄说,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在东周时期,多指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首都;在秦至清时期,指王朝帝国的疆域和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多数场合即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作为国号和国名的概念和涵义延续至今。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并发展壮大。

讲座中,葛剑雄从“夏”“诸夏”“华夏”“中华”等关键概念的变迁切入,以敏锐的历史学家视角解读一系列的历史资料,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细细道来。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2024年第七期珠海大讲堂。

葛剑雄介绍道,五千多年前散居各地的部落,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结成部落联盟,其中一支较大的部落联盟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在夏朝数百年的聚居,形成了部族集合体——夏人。由于聚居区域还比较分散,部族间的交往也不频繁,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合为一个种族,因而被称为“诸夏”。“‘夏’‘诸夏’的说法贯穿了夏商周三个时期。”葛剑雄说。

他接着谈到,华,本义是花,引申为美丽、典雅、高尚,由赞扬夏人服饰之“华”扩展为形容夏人之“华”。诸夏、夏人乐于接受,因此逐渐自称“华夏”。

魏晋南北朝期间,面对大量迁入的非华夏族群和已经认同华夏的非华夏人口,华夏的主体更强调自己属于“中国”的华夏,即“中华”。此后,中华与华夏并称,“华”成为中华与华夏的简称,也可以是中国的简称。随着历史的推进,匈奴、鲜卑、乌桓(丸)、氐、突厥、契丹,以及南方的三苗、百越、蛮等也逐渐融入华夏。

在不同的朝代,该朝疆域内的华夏和非华夏人口,均可以国号冠名相称,如汉以后至南北朝都有“汉人”之称,此后往往以“汉”称华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共有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葛剑雄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向现场观众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画卷。

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历经数千载仍熠熠生辉。悠悠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今天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最大的底气。

在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时,葛剑雄教授通过列举考古例子,强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性。目前的考古调查显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流域(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长江中下游(浙江余杭良渚)、西辽河流域(辽宁牛河梁)出现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河南偃师二里头),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2024年第七期珠海大讲堂。

葛剑雄教授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当时拥有许多独特优势: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充沛,主要是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形成的平原,土壤疏松,大多属稀树草原地貌,在只有石器或简单木制农具的情况下,这种土地上面的植被容易清除,便于开垦成农田,进行耕种。

随着气候、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变化,长江流域逐渐变得温暖湿润,成为宜居的乐土。铁制农具和工具的普及使更多土地得到开垦,水利设施得以建设和维护,环境得以改善。大量南迁人口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技术、工具、器物,他们在长江流域创造出大量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相辉映,为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就是中国,中华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我们美丽、光荣、伟大的祖国。”葛剑雄教授总结道。随即,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中华文明主流价值观赋能文化强市建设

讲座现场,葛剑雄教授结合丰富的史料,将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在互动环节,观众们踊跃举手,围绕“人文湾区建设”“在知识碎片化时代该如何阅读”“如何处理好文化自信和兼容并蓄的关系”等话题,向葛剑雄教授提出自己的疑惑。

观众踊跃互动。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体自信。”葛剑雄认为,文化自信不能变成文化自恋、文化自闭、文化自娱自乐。世界上各个重大文明,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文明互鉴、文化互鉴和文化自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现场市民的认真聆听和积极互动让葛剑雄感到这场讲座真正走进了大家的心里,“我做了60多年的教师,我认为一场讲授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它有多隆重,而是看能否真正被听众所接受,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进行心灵和智慧的交流。”

观众踊跃互动。
观众踊跃互动。
观众踊跃互动。

当下,珠海正勇担文化使命,向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努力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在葛剑雄看来,对于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适应民众的需求,为民众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重视中华文明主流价值观,挖掘本土特色,有针对性地打造高端知名文化IP,推动其“出圈出彩”,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城市魅力。

珠海大讲堂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是珠海汇聚高端社科资源,畅通新知普及渠道,激发民众参与活力,打造标杆科普品牌的创新举措。

文字:林琦琦 图片:吴长赋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帅云
探源民族深厚历史!葛剑雄教授珠海大讲堂解读“何以中国”
观海融媒 2024-09-14 20:44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这就是中国,中华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我们美丽、光荣、伟大的祖国……”

9月14日下午,珠海市工人文化宫报告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2024年第七期珠海大讲堂,以《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为题,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学识素养,解读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绵延,带领大家酣畅淋漓地体验一场深刻的历史文化盛宴。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2024年第七期珠海大讲堂。

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中国”从何而来?讲座中,葛剑雄教授以目前发现最早记载有“中国”二字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作为开篇,介绍“中国”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为现场读者系统讲解了“中国”的由来。

珠海大讲堂现场

铭文中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上天曰:余自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大意是说,周武王在攻克了商朝的王都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已经在中国安家(建都)了,统治民众。

“这里的‘中国’就是周武王的王都,万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葛剑雄说,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在东周时期,多指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首都;在秦至清时期,指王朝帝国的疆域和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多数场合即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作为国号和国名的概念和涵义延续至今。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并发展壮大。

讲座中,葛剑雄从“夏”“诸夏”“华夏”“中华”等关键概念的变迁切入,以敏锐的历史学家视角解读一系列的历史资料,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细细道来。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2024年第七期珠海大讲堂。

葛剑雄介绍道,五千多年前散居各地的部落,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结成部落联盟,其中一支较大的部落联盟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在夏朝数百年的聚居,形成了部族集合体——夏人。由于聚居区域还比较分散,部族间的交往也不频繁,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合为一个种族,因而被称为“诸夏”。“‘夏’‘诸夏’的说法贯穿了夏商周三个时期。”葛剑雄说。

他接着谈到,华,本义是花,引申为美丽、典雅、高尚,由赞扬夏人服饰之“华”扩展为形容夏人之“华”。诸夏、夏人乐于接受,因此逐渐自称“华夏”。

魏晋南北朝期间,面对大量迁入的非华夏族群和已经认同华夏的非华夏人口,华夏的主体更强调自己属于“中国”的华夏,即“中华”。此后,中华与华夏并称,“华”成为中华与华夏的简称,也可以是中国的简称。随着历史的推进,匈奴、鲜卑、乌桓(丸)、氐、突厥、契丹,以及南方的三苗、百越、蛮等也逐渐融入华夏。

在不同的朝代,该朝疆域内的华夏和非华夏人口,均可以国号冠名相称,如汉以后至南北朝都有“汉人”之称,此后往往以“汉”称华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共有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葛剑雄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向现场观众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画卷。

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历经数千载仍熠熠生辉。悠悠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今天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最大的底气。

在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时,葛剑雄教授通过列举考古例子,强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性。目前的考古调查显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流域(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长江中下游(浙江余杭良渚)、西辽河流域(辽宁牛河梁)出现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河南偃师二里头),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2024年第七期珠海大讲堂。

葛剑雄教授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当时拥有许多独特优势: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充沛,主要是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形成的平原,土壤疏松,大多属稀树草原地貌,在只有石器或简单木制农具的情况下,这种土地上面的植被容易清除,便于开垦成农田,进行耕种。

随着气候、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变化,长江流域逐渐变得温暖湿润,成为宜居的乐土。铁制农具和工具的普及使更多土地得到开垦,水利设施得以建设和维护,环境得以改善。大量南迁人口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技术、工具、器物,他们在长江流域创造出大量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相辉映,为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就是中国,中华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我们美丽、光荣、伟大的祖国。”葛剑雄教授总结道。随即,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中华文明主流价值观赋能文化强市建设

讲座现场,葛剑雄教授结合丰富的史料,将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在互动环节,观众们踊跃举手,围绕“人文湾区建设”“在知识碎片化时代该如何阅读”“如何处理好文化自信和兼容并蓄的关系”等话题,向葛剑雄教授提出自己的疑惑。

观众踊跃互动。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体自信。”葛剑雄认为,文化自信不能变成文化自恋、文化自闭、文化自娱自乐。世界上各个重大文明,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文明互鉴、文化互鉴和文化自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现场市民的认真聆听和积极互动让葛剑雄感到这场讲座真正走进了大家的心里,“我做了60多年的教师,我认为一场讲授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它有多隆重,而是看能否真正被听众所接受,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进行心灵和智慧的交流。”

观众踊跃互动。
观众踊跃互动。
观众踊跃互动。

当下,珠海正勇担文化使命,向文化繁荣的新高地奋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努力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在葛剑雄看来,对于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适应民众的需求,为民众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重视中华文明主流价值观,挖掘本土特色,有针对性地打造高端知名文化IP,推动其“出圈出彩”,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城市魅力。

珠海大讲堂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是珠海汇聚高端社科资源,畅通新知普及渠道,激发民众参与活力,打造标杆科普品牌的创新举措。

文字:林琦琦 图片:吴长赋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