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悦读丨生活粗粝之中的诗意辉芒——读《渐渐爱上那些残缺的事物》

生活粗粝之中的诗意辉芒

——读《渐渐爱上那些残缺的事物》

□邓勤

“不知何时/剑收进肉体的刀鞘,越藏越深/甚至连杀只鸡也犹豫半天/摸全身已无一根硬邦邦的骨头/光滑如河床上的卵石……”这是广西诗人邓学云于诗歌《试剑石》中的一段表述。何为试剑石?就以苏州虎丘的试剑石为例,一块巨石仿若被某种利器从中劈开。传说吴王阖闾获取干将所献的“莫邪”剑后,挥剑试石,将大石一分为二。由此可见,试剑石之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全然是背后那把名剑所致。

邓学云在诗歌里针对试剑的情景展开了一番合理的推想,而后话锋陡转,论及人在社会中的变迁。初涉职场,锋芒毕露,却四处碰壁;待到中年,被社会打磨掉了棱角,变得谨小慎微,再也不见年轻时的豪迈与闯劲;邓学云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这般?这样的社会生态,也会影响社会的创造力。邓学云的诗歌之妙,就在于他善于将数十年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以及在此过程中对所有人和事的感受与领悟,都融入了诗中。因而,他的诗不但流淌着感性的情愫,还闪耀着穿透灵魂的理性光芒。

对于优秀诗歌的衡量标准,向来是众说纷纭。闻一多先生曾言,诗歌应当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倘若依照“三美”标准来评判,邓学云的部分诗歌诚然存在提升的空间。比如在诗歌《给东坡居士》中,诗人开篇就写道:“其实你还是最适合做个隐士/你不宜做官,因为/你的脊梁骨生得太硬太直……”整首诗歌,倘若去除分行,全然就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小散文。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印象,就在于这类诗歌过于随性直白,缺失了音乐美。不过,正如古人所说“诗无达诂”,在同一部作品的鉴赏中,鉴赏者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依据自身的情感而有所得,这在艺术鉴赏领域,是常见的现象。

邓学云的诗歌曾在《诗刊》《星星》《草堂》等刊物发表,其出版的《渐渐爱上那些残缺的事物》所收录的《雨夜》《先生》《影子》等作品,大多源自诗人日常的经历与见闻,既有对人、事的观察,也有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邓学云曾在书中写到,他认为,对于诗歌,他的基本准则就是无论运用何种方式或方法去创作,务必要言之有物。“物”至关重要。当下众多的诗歌,除了文字和形式外,着实空无一物。诗永远存在于那,在天地之间,在每一个生命体、每一件事物里,在一片树叶、一根草茎、一粒尘埃之上,我们仅仅需要去探寻,去发现。

他在《挖红薯》《夜里在塘洞打油茶》等诗歌中关注农村的往昔与当下,梳理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时光;他也将目光投向城市生活,以隐喻的手法在《黄昏,几头牛横穿城市的马路》中抒发了对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命运的忧虑,“它们要去哪里/渐渐淹没在暮色中的身影/山的缩影,乡村的缩影/眼角突然滑落一滴泪/大地,也是它们的/但它们没有眼泪,因为它们没有自己/没有过去与明天/它们从来没有时间”。这些悲天悯人的诗作,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诗圣杜甫在《石壕吏》中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样丰富的内涵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文字:邓勤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李梅容
湾韵·悦读丨生活粗粝之中的诗意辉芒——读《渐渐爱上那些残缺的事物》
珠海特区报 2024-09-20 00:00

生活粗粝之中的诗意辉芒

——读《渐渐爱上那些残缺的事物》

□邓勤

“不知何时/剑收进肉体的刀鞘,越藏越深/甚至连杀只鸡也犹豫半天/摸全身已无一根硬邦邦的骨头/光滑如河床上的卵石……”这是广西诗人邓学云于诗歌《试剑石》中的一段表述。何为试剑石?就以苏州虎丘的试剑石为例,一块巨石仿若被某种利器从中劈开。传说吴王阖闾获取干将所献的“莫邪”剑后,挥剑试石,将大石一分为二。由此可见,试剑石之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全然是背后那把名剑所致。

邓学云在诗歌里针对试剑的情景展开了一番合理的推想,而后话锋陡转,论及人在社会中的变迁。初涉职场,锋芒毕露,却四处碰壁;待到中年,被社会打磨掉了棱角,变得谨小慎微,再也不见年轻时的豪迈与闯劲;邓学云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这般?这样的社会生态,也会影响社会的创造力。邓学云的诗歌之妙,就在于他善于将数十年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以及在此过程中对所有人和事的感受与领悟,都融入了诗中。因而,他的诗不但流淌着感性的情愫,还闪耀着穿透灵魂的理性光芒。

对于优秀诗歌的衡量标准,向来是众说纷纭。闻一多先生曾言,诗歌应当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倘若依照“三美”标准来评判,邓学云的部分诗歌诚然存在提升的空间。比如在诗歌《给东坡居士》中,诗人开篇就写道:“其实你还是最适合做个隐士/你不宜做官,因为/你的脊梁骨生得太硬太直……”整首诗歌,倘若去除分行,全然就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小散文。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印象,就在于这类诗歌过于随性直白,缺失了音乐美。不过,正如古人所说“诗无达诂”,在同一部作品的鉴赏中,鉴赏者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依据自身的情感而有所得,这在艺术鉴赏领域,是常见的现象。

邓学云的诗歌曾在《诗刊》《星星》《草堂》等刊物发表,其出版的《渐渐爱上那些残缺的事物》所收录的《雨夜》《先生》《影子》等作品,大多源自诗人日常的经历与见闻,既有对人、事的观察,也有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邓学云曾在书中写到,他认为,对于诗歌,他的基本准则就是无论运用何种方式或方法去创作,务必要言之有物。“物”至关重要。当下众多的诗歌,除了文字和形式外,着实空无一物。诗永远存在于那,在天地之间,在每一个生命体、每一件事物里,在一片树叶、一根草茎、一粒尘埃之上,我们仅仅需要去探寻,去发现。

他在《挖红薯》《夜里在塘洞打油茶》等诗歌中关注农村的往昔与当下,梳理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时光;他也将目光投向城市生活,以隐喻的手法在《黄昏,几头牛横穿城市的马路》中抒发了对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命运的忧虑,“它们要去哪里/渐渐淹没在暮色中的身影/山的缩影,乡村的缩影/眼角突然滑落一滴泪/大地,也是它们的/但它们没有眼泪,因为它们没有自己/没有过去与明天/它们从来没有时间”。这些悲天悯人的诗作,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诗圣杜甫在《石壕吏》中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样丰富的内涵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文字:邓勤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李梅容